分类法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分类法的概念一、概念:分类法就是把某一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分成若干类,并加以比较,从而找出不同种的种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二、分类法的定义与特点分类法也称归类法,它是一种按照事物属性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分类的目的在于揭示各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由于研究对象各不相同,分类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例如,要弄清城市用地规划的特点,就可以根据其用途、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运输区、文教区、体育区等若干类型。
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的特点,但又不是完全孤立的,所以在分类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特点。
例如,建筑物多层、少高层,是南京一个显著的特点。
我们分类时,就应该按照多层与少高层来分,而不能笼统地说成“大多数是多层,少数是高层”。
当然,具体分类的对象也必须是比较单纯的,即对象越单纯,分类的结果就越简单。
而且,分类本身也需要规则,一般是先确定所分类的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逐层展开,最后把每一层次的不同对象依次排列起来。
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必须注意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因为只有相似的东西才有可比性。
例如,某小区楼房很多都是7层的,且多数房子都带阁楼;而其他小区的楼房多是6层或5层的,还带阁楼,那么这两个小区就有了共同的特征,可以把它们分别归为同一类型的楼房,即把它们都划归为多层建筑,或者叫做“多层住宅”,因为这样分类,也便于管理。
如果是把不同小区楼房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作具体的归类。
总之,分类法是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只有分类研究,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并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分类法的优缺点分类法有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掌握事物的特点。
但分类研究事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思想上的差异,会使分类产生误差。
例如:不同性质的人按照一定标准分成几个类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四、分类法的意义和局限性分类法是科学发展史上一项伟大的创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分类法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什么是分类法不?分类法呀,就好像是给一群各种各样
的东西找家一样!比如说,咱去逛超市(就像沃尔玛那种大超市),
那里面的商品不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不同的区域嘛,食品在一块儿,日
用品在一块儿,这就是一种分类呀!再比如,学校里的学生也可以按
年级分类,一年级的一堆,二年级的又一堆,这不也是分类嘛!
分类法其实就是把相似的东西归到一起,让它们有个“组织”。
想象
一下,你有一大堆玩具(像小汽车啦、玩偶啦、积木啦等等),乱七
八糟地堆在一起,找个东西都费劲。
但要是你把小汽车放一起,玩偶
放一起,积木放一起,哇塞,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多啦?这就是分类
法的魔力呀!
咱生活中到处都在用分类法呢!像图书馆里的书,按照不同的类别
摆放,什么小说类、科普类、历史类,你想找本喜欢的书就容易多了,对吧?还有手机里的照片,你可以按照时间、地点或者人物来分类,
以后找起来就方便极了。
分类法可不仅仅是把东西分开这么简单哦!它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
和处理周围的事物。
就好像你把拼图的碎片分类,然后就能更容易地
拼成一幅完整的图一样。
你说神奇不神奇?而且呀,分类法还能让我
们发现一些隐藏的规律呢!比如说,你观察不同动物的分类,可能就
会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或者不同之处,这多有意思呀!
总之,分类法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
加有条理,更加容易理解!你现在是不是对分类法有更清楚的认识啦?。
五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法,具体包括经、史、子、集、丛五类。
1. 经部: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四书等,主要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2. 史部:包括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时令、地理等,主要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学问。
3. 子部: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小说等,主要是研究诸子百家的学问。
4. 集部:包括楚辞、汉魏六朝别集、唐五代别集、宋别集、金别集、元别集、明别集、清别集等,主要是收录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
5. 丛部:包括汇编、辑佚等,主要是收录各种散佚的书籍。
问题列举法的分类方法
一、问题列举法的分类方法
1. 主题分类法
根据问题的类别来对问题进行分类,将问题分成多个主题,然后把每一个主题中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从而形成有结构的问题列表。
2. 时间分类法
根据问题发生的先后顺序,将问题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把发生在前面的问题放在前面,发生在后面的问题放在后面。
3. 优先级分类法
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把重要的问题放在前面,不重要的问题放在后面。
4. 性质分类法
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分类,将会对企业战略、经营战术、发展机会、竞争手段、绩效改善等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有结构的问题列表。
5. 层次分类法
根据问题的广度、深度来进行分类,将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分类,形成有结构的问题列表。
分类法1.信息资源的分类是一种从主题内容角度系统组织和解释信息资源的方法,是分类方法在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
2.一个完整的分类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依据事物的属性区分或分组;其二,按照区分出来的对象集合的关系排序3.信息资源分类的作用:①进行资源组织,最常见的是用于文献资源的分类排架;②建立分类检索工具,即将分类法用于信息资源的揭示,分类检索工具包括分类目录、索引等,不仅包括卡片式、书本式等手工检索,也可以用于计算机检索系统,是一种按照内容之间关系系统揭示信息资源的工具;③分类统计,这是有效进行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基本手段;④兼容工具4.分类法的类型:①等级列举式②分面组配式③列举—组配式5.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体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通常将类目体系组织成一个树状结构,按照划分的层次,逐级列出详尽的专指类目。
(以线性显示,以缩格表示类目的等级关系)6.等级列举式的特点:①分类结构显示直观;②类目设置均衡;③标记简明,适于分类排架。
7.列举式分类法的不足:①揭示专门主题能力差;②不便于调整检索途径;③无法自动生成新类;④篇幅较大的类表,管理要求高8.比较著名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有:《杜威十进制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中图法》9.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是一种依据分析兼综合的原则编制的分类法类型,采用简单概念组配复合类目的方式,基本思想是:任何复合主题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基本概念,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相应基本概念的组合加以表达。
10.具有代表性的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冒号分类法》、《布立斯书目分类法(二版)》11.列举—组配式分类法是以列举式类表为基础,广泛采用组配方法,包括允许大量进行主表类目之间的组配,基本上可以达到与分面类表同等标引水平。
著名的列举—组配分类法有《国际十进分类法》。
12.根据分类法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类法的组成分为: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
第十三章分类法第一节分类法概述一、分类法及其适用范围(一)分类法的定义成本计算的分类法是指先按照产品的类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出各种类别产品的生产总成本后,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算同一类别内各种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二)分类法的适用范围1.分类法主要适用于产品的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照一定要求和标准划分类别的企业。
分类法是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与企业的生产类型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可以应用于各种生产类型的企业,但有一个前提是:这些企业的产品要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否则,分类法就无法使用。
2.另外,分类法还适用于工业企业的联产品、副产品以及某些等级产品、零星产品的成本计算。
二、分类法的特点1.分类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产品的类别,按类别归集生产费用。
2.分类法只是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关于成本计算期如何确定,生产费用是否要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等问题,都依它所结合使用的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而定。
三、分类法的计算程序1.划分产品的类别2.按产品类别设立生产成本明细账。
3.按规定的成本项目归集生产费用,并按产品的生产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选用所要结合使用的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或分步法,计算出各类产品成本。
4.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计算出类内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四、分类法的优缺点与应用条件1.优点:简化成本的计算工作2.缺点: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假定性第二节、联产品的成本计算一、联产品及其成本计算联产品是用相同的原材料经过同一个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来的几种具有同等地位的主要产品。
联产品的成本计算,关键是确定分离点。
各种联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相同的原材料,经过同一个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终了或者在生产步骤的某一个“点”上分离出来,这个“点”就称为“分离点”。
分离之后有的产品可以直接销售,有的产品则需要经过进一步加工才能销售。
在分离点前发生的成本称为联合成本,在分离点后进一步加工而发生的成本因其可以归属到某种联产品上去,所以称为可归属成本。
分类方法有哪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事物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理解它们。
分类方法是一种对事物进行归纳和整理的方式,通过分类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属性特征分类。
1. 形态分类。
形态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动物可以按照有无脊椎、体温高低等特征进行形态分类。
2. 功能分类。
功能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功能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电器可以按照用途分为厨房电器、卫生电器等不同功能分类。
3. 材料分类。
材料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材料成分进行分类。
例如,家具可以按照材料分为木质家具、金属家具等不同材料分类。
二、按照数量关系分类。
1. 单一分类。
单一分类是将事物按照某一特定属性进行分类。
例如,将动物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等单一分类。
2. 多元分类。
多元分类是将事物按照多个属性进行分类。
例如,将商品按照品牌、价格、功能等多个属性进行分类。
三、按照时间顺序分类。
1. 历史分类。
历史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类。
例如,将文学作品按照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分类。
2. 时间段分类。
时间段分类是根据事物在时间上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
例如,将公司业绩按照不同季度进行分类。
四、按照地域范围分类。
1. 地理分类。
地理分类是根据事物在地理上的分布范围进行分类。
例如,将动植物按照生长地区进行分类。
2. 地域分类。
地域分类是根据事物在行政区划上的不同地域进行分类。
例如,将产品按照销售地区进行分类。
五、按照等级层次分类。
1. 等级分类。
等级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等级高低进行分类。
例如,将职称按照不同等级进行分类。
2. 层次分类。
层次分类是根据事物在某一层次上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将教育资源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类。
六、按照功能用途分类。
1. 用途分类。
用途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功能用途进行分类。
例如,将建筑材料按照不同用途进行分类。
2. 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是根据事物所属的行业进行分类。
概念分类操作方法有哪些概念分类是将一组事物或概念按照其共同的特点或属性进行分组和归类的过程。
通过概念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组织大量的事物,帮助我们建立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概念分类操作方法:1. 整体-部分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将事物或概念按照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行分类。
根据事物的组成部分或概念的内在结构,将其划分为整体和其组成部分。
例如,将汽车划分为引擎、车身、座椅等部分,将树划分为树干、树叶、树枝等部分。
2. 分类树法:分类树法是将事物或概念按照层次结构进行分类。
首先确定一个总的概念或类别,然后逐步细分为更具体的子类别。
常见的例子是生物分类,将生物按照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大类划分,然后再逐级分类为不同的科、属、种。
3. 相似性分类法:相似性分类法是将事物或概念按照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
根据事物或概念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点,将其划分为同一类别。
例如,将水果按照它们的颜色分为红色水果(如苹果、草莓)、黄色水果(如香蕉、柠檬)等。
4. 功能分类法:功能分类法是将事物或概念按照其功能或用途进行分类。
根据事物或概念的主要功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将厨房用具按照其功能分为烹饪工具、切割工具、混合工具等。
5. 时空分类法:时空分类法是将事物或概念按照其存在的时空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事物或概念的地理位置、时间顺序或历史发展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将地球上的土地按照气候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地理类别。
6. 逆向分类法:逆向分类法是一种特殊的分类方法,即从想要的结果往回推导而分类。
通过设定最后的目标或结果,然后根据实现这一目标的特定要求,将事物或概念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从实现环保的角度出发,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这些方法并非是孤立的,有时候可以结合运用,根据具体的分类对象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
通过概念分类操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事物,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
分类法名词解释分类法是一种在不同对象或事物之间进行分组和归类的方法。
它是一种基于共同特征和属性的系统性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组织复杂的信息。
在分类法中,对象或事物根据它们的特征和属性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每个类别都有一组共同的特征,可以用来将它们与其他类别区分开来。
分类法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和目的,包括科学、教育、商业和社会科学等。
分类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分类的目的:首先需要明确为何要进行分类以及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这可以帮助确定分类的范围和准则。
2. 选择分类的特征和属性:根据目的选择适当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分类。
这些特征和属性应该能够明确地区分不同的类别,并且易于观察和测量。
3. 划分类别:根据选择的特征和属性将对象或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
这一步可以通过人工判断或使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
4. 组织分类结构:对于复杂的分类系统,可以使用层次结构或树状结构来组织不同的类别和子类别。
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分类体系。
5. 调整和修订分类:分类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根据新的信息和发现进行调整和修订。
这可以帮助保持分类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分类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科学领域,分类法可以帮助科学家对不同物种进行分类和命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多样性。
在教育领域,分类法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理解复杂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在商业领域,分类法可以帮助企业对产品进行分类和定位,从而提供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分类法是一种帮助人们理解和组织信息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对对象或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分组和归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复杂的现实世界。
无论是在科学、教育还是商业领域,分类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国际分类法
国际分类法指的是对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分类的国际标准。
在不同的领域中,人们需要对各种事物进行分类,以便于存储、使用、比较和研究。
这些分类方法通常被编制成体系,被称为分类法。
在图书馆界和信息服务领域,国际分类法通常指档案、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使用的分类标准,用于组织馆藏或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
其中最知名的分类法是国际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System)、美国图书馆协会分类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System)和国际标准书目编辑(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简称ISBD)。
在医学领域,国际分类法指国际疾病分类法(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用于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编码,以便于统计和研究。
在商业和财务领域,国际分类法指国际财务报告标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用于规范各种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
在其他领域,如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也存在不同领域的国际分类法,用于组织和研究相应领域的信息资源。
分类法1.信息资源的分类是一种从主题内容角度系统组织和解释信息资源的方法,是分类方法在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
2.一个完整的分类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依据事物的属性区分或分组;其二,按照区分出来的对象集合的关系排序3.信息资源分类的作用:①进行资源组织,最常见的是用于文献资源的分类排架;②建立分类检索工具,即将分类法用于信息资源的揭示,分类检索工具包括分类目录、索引等,不仅包括卡片式、书本式等手工检索,也可以用于计算机检索系统,是一种按照内容之间关系系统揭示信息资源的工具;③分类统计,这是有效进行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基本手段;④兼容工具4.分类法的类型:①等级列举式②分面组配式③列举—组配式5.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体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通常将类目体系组织成一个树状结构,按照划分的层次,逐级列出详尽的专指类目。
(以线性显示,以缩格表示类目的等级关系)6.等级列举式的特点:①分类结构显示直观;②类目设置均衡;③标记简明,适于分类排架。
7.列举式分类法的不足:①揭示专门主题能力差;②不便于调整检索途径;③无法自动生成新类;④篇幅较大的类表,管理要求高8.比较著名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有:《杜威十进制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中图法》9.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是一种依据分析兼综合的原则编制的分类法类型,采用简单概念组配复合类目的方式,基本思想是:任何复合主题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基本概念,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相应基本概念的组合加以表达。
10.具有代表性的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冒号分类法》、《布立斯书目分类法(二版)》11.列举—组配式分类法是以列举式类表为基础,广泛采用组配方法,包括允许大量进行主表类目之间的组配,基本上可以达到与分面类表同等标引水平。
著名的列举—组配分类法有《国际十进分类法》。
12.根据分类法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类法的组成分为: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
13.类目体系(类目表):是分类法的主体,一般是以知识分类为基础,按照信息资源分类的实际需要建立的。
在基本部类的基础上,由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复分表组成。
主表: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附表:1个复分表14.基本部类是为分类法的合理展开对知识范畴所作的最概括、最本质的划分。
基本部类的划分及其序列(基本序列)是分类法展开的基础。
15.《中图法》五大基本部类: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②哲学;③自然科学;④社会科学;⑤综合性图书《杜威法》三大基本部类:理性知识、想象知识、记忆知识《布立斯书目分类法(二版)》四大基本部类:哲学、科学、历史、技术和艺术16.基本大类是分类法列出的第一级类目,主要应做好类目设置和序列两个方面:类目设置:传统的文献分类法一般均以学科为中心设置基本大类,构成从学科角度展开的大类体系。
排列次序:重视对各个门类之间关系的揭示。
国外:将综合性大类置于首位,从总到分《中图法》将自然科学部门的大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理论到应用的次序排列。
17. 简表,亦称基本类目表、主要类目表。
《中图法》第四版简表由前二级组成,共约250个基本类目。
18. 简表的作用:①可以帮助用户迅速了解整个分类法的概况,通过它的引导方便详表的使用;②可用作概略分类的工具,直接作为中小型文献单位的标引依据19. 详表是分类法的主体和正文。
20. 复分表:为了增强分类体系的细分程度,缩小类表的篇幅,分类法一般将这些共性子母抽出,单独列表。
这种由共性子目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称为复分表,亦称副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
复分表是分面组配的一种基本使用形式。
21. 综合性文献分类法中常用的通用复分表:标准复分表(总论复分表)、地区复分表、时代复分表。
22. 专类复分表:为缩小类表的篇幅,列举式分类法往往根据割裂的需要设置多种专类复分表。
《中图法》四版共设有67个专类复分表。
23. 仿分:类表中一组性质相近的类目出现相同子目时,为了简化类表的编制,通常在总论性类目或在前类目下详列子目,指明供有关类目仿照复分。
仿分有类似专类复分表的作用,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常采用这一形式。
24. 标记符号:亦称分类号,用于标识类目的代号。
分类号具有固定类目次序,显示类目之间关系的作用。
现代分类法正式通过以分类标记为中介,将分类体系有效地用于组织文献收藏和建立检索工具的。
25. 分类号的要求:①简明性:号码简短、顺序性强;②表达性:分类号能显示类目的排列次序,还能反映结构特点③容纳性;这是分类号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性能④助记性主要供排架使用的分类体系,应将简明性作为标记编制的重点;供机检使用的分类法,可适当重视标记的表达性;同时兼顾排架和检索的分类系统,应先充分保证容纳性,再处理好简明性和表达性。
26. 分类标记通常可以分为单纯号码、混合号码两种;单纯号码:单纯数字《科图法》、《杜威法》单纯字母《伦敦教育分类法》(专业分类法)混合号码:以字母标记基本大类或二级类目,其余类目以数字标记,《中图法》、《国会法》27. 分类法的编号制度的4种基本类型: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顺序—层累标记制、分面标记制。
28. 顺序标记制:号码只表示类目的次序,不揭示类目的等级或其他关系。
采用顺序标记制最典型的分类法是《国会法》(等级列举式分类、混合号码)29. 层累标记制:号码不仅反映类目的次序,而且可以根据标记的位数判断出类目的等级。
《中图法》(等级列举式分类,混合号码)30. 顺序—层累标记制:《科图法》31. 分面标记制:由字母、数字和符号组成。
《冒号分类法》中的辅助符号有5个基本范畴:本体、物质(材料)、动力、空间、时间32. 采用层累数字标记的几种技术:①八分法(扩九法:同位类10-18个);②双位制(集团标记法:同位类﹥18个);③借号法;④预留空号法;⑤对应编号法;⑥字母标记法33. 说明与注释是分类法中用以说明类目体系特点和使用方法的说明文字,通常包括编制说明(序论)、大类说明、类目注释。
34. 大类说明一般收于各大类的前后或几种收录于分类法的使用手册之中。
《中图法》的大类说明集中收录于《<中图法>使用说明》之中。
35. 《中图法》类目注释的类型:①规定类目的含义和内容范围;②揭示本类与相关类的关系:指明交替类目、类目参照及参考有关类的标引方法③说明分类方法:指示类目复分、仿分,说明特殊分类规则和配号方法④规定同类文献的排列方法;⑤说明修订情况36. 类目索引时为了克服类目查找的困难编制的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分为直接索引、相关索引、主题词索引。
37. 直接索引:将分类表中的类目名称,包括同义词、注释中的小主题,按字顺排列,在每条索引条目后注上相应的分类号码。
《人大法》的索引就属于直接索引。
分面分类表的索引只收入类表收录的基本概念及其同义词,其后指向分面标记,一般不收入复合主题,亦属于直接索引。
38. 相关索引可以将被分类体系分散的一个主题各个方面的类目加以集中。
杜威首创,最先用于《杜威法》,可以揭示分类法中的相关材料。
39. 建立分类体系时用以区分的事物属性,一般必须是信息资源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
40. 类目划分的逻辑性准则:①每次划分只使用一个标准;②划分应穷尽;③划分后各子类应相互排斥41. 列举式的类目体系:通过类表逐级显示,直观;划分概括,对展开的维度有较强的选择性分面组配式分类体系:隐含的,抽象的;类目划分充分,按照范畴,多角度、多层次进行。
42. 引用次序:复合主题在标引和检索中,不同主题因素的组配次序。
列举式分类法中,引用次序指划分标准使用的先后顺序;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中,引用次序指复合主题中不同组面被引用的先后次序。
43. 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以何种方式集中资源,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检索途径问题,是与分类体系适用性密切联系的。
关键是应根据用户的检索需求,结合主题领域的特点,确定适用的引用次序。
44. 文献分类法的引用次序一般总是根据检索系统地特点,按照多数用户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建立,同时使用其他方式如索引、主题法等对被分类体系分散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加以弥补。
45. 同位类排列的方法主要有: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②按事物进化顺序排列;③按空间次序排列;④按逻辑次序排列;⑤按依存次序排列;⑥按惯用次序排列;⑦按实用次序排列;⑧按字顺次序排列。
46. 处理类目横向关系的做法:①设置交替类目:用方括号“[ ]”括起,注明“宜入xx”或“xx入xx”交替类目是传统分类法处理单线序列与多重从属关系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
②建立参照类目:一般用于内容上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在分类体系中被分散了的类目之间,以互逆的方式在相关门类揭示③设置选择类目:在主题内容存在着不同处理可能时,指明可供选择的不同处理方法。
这类处理通常在涉及集中与分散的时候进行,一般在总论性类目下注明 O29:TB11④设置选择类表;⑤规定类目的归属:规定类目处理的规律。
这是传统文献分类法处理一般横向联系最常用的方法。
47. 传统分类体系一般是通过层层划分的方式,按照等级、并列等方式展开,结构特点:①类目体系按照类目直接按的尼尔在联系组织起来②通过缩格、并列、交替、参照等多种方式显示类目之间的联系,包括:从属、并列、参照、相关关系③采用单线排列形式,以满足文献组织和检索使用的需要48.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大多采用缩格及大小字体等形式加以标示。
同一类系中类目之间的关系均为从属关系。
49. 从属关系的类目包括属种、整部、方面三种基本类型属种关系:对生物、事物及其概念的类型进行区分方面关系和整部关系的上、下位类之间主要是一种限定关系。
50. 交替类目一般不直接用来类分文献,只起查找使用类目的作用。
手工检索工具中,交替类目通常以参照的方式指向使用类目;机检系统中,一般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直接将交替类目作为检索入口51. 从属关系、并列关系揭示类目体系展开的主要线索,反映了类目的纵向联系;交替类、类目参照则是对类目体系显示的主要关系的补充,揭示被类目体系所分散了的横向关系。
52. 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不同:①揭示角度不同:传统:以学科为中心建立体系;网络:以主题为中心②类目设置的特点不同:传统:根据文献资源的特征设置类目,重视逻辑性、系统性;网络:根据资源分布和多数用户需求设置类目③展开形式不同:传统:线性序列;网络:多维结构④同位类排列方式不同:传统:按照类目的关系排列;网络:英文搜索引擎按字顺排列,国内的排列具有多样性,结合点击的频率排列、按类目特征分组排列、按类目关系系统排列⑤适用特点不同:传统:重视分类体系的学术性与通用性的结合;网络:重视普遍适用性53. 网络分类法编制中的一个突出变化,是结合超文本技术的应用,发展了一系列类目关系揭示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