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页码根据自己需要填写)

一、实验项目须知.....................................

二、实验一秩亏自由网上机实验........................

三、实验二极大验后滤波、推估上机实验...............

四、实验三最小二乘配置上机实验.....................

五、实验四平差系统的统计假设检验上机实验...........

六、编写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项目须知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知识之后又开设的一门专业的数据处理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近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模型和方法,同时紧密结合计算机编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测量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今后工作和学习。

二、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教学要求

1.掌握稳健估计方法处理测量数据;

2.掌握极大验后滤波、推估理论和方法处理测量数据;

3.初步掌握最小二乘配置理论和方法处理测量数据;

4.初步掌握工程或科研项目中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步骤、方法和技巧;

5.掌握测量数据处理中常用的计算机语言和软件;

6.服从实验指导教师的规定,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任务每次实验结束,提交书写工整或按照规范打印实验报告。

7.在实验过程中,还应遵守纪律,爱护实验室设备、离开后将自己的随身物品带走,并记录仪器使用状况、将凳子整理好并放到电脑桌的下方。

8.上机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成绩评定重点考核算法、处理结果与结果分析。

三、实验选择要求

可根据课堂讲课具体内容,完成4个实验,并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一 秩亏自由网上机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各种秩亏自由网平差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

2. 熟悉各种秩亏自由网平差解算的若干公式;

3. 结合算例能利用matlab 进行编程计算。

二、

实验内容

在下图水准网中,观测高差、距离和各待定点高程近似值见教材P43表2-1,分别进行下列自由网平差:

(1)以6号点为固定点的经典自由网平差; (2)以重心基准的自由网平差(P χ=E );

(3) 以1,2,5,6四个点为拟稳基准的拟稳平差.

参考程序:

(1)首先建立误差方程 l x B V -=∧

B=[-1 1 0 0 0 ;-1 0 0 1 0;-1 0 0 0 1 ;0 -1 1 0 0 ;0 -1 0 1 0 ...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1 0 1 ;0 0 0 0 -1 ]; l=[-1;4;5;8;16;2;-13;-20;-1];

S=[204.1 188.7 344.8 149.2 142.9 250 128.2 98 196.1];

P=diag(10./S);

N=B'*P*B;

x=inv(N)*B'*P*l V=B*x-l Qx=inv(N)

(2) 首先建立误差方程 l x B V -=∧

B=[-1 1 0 0 0 0;-1 0 0 1 0 0;-1 0 0 0 1 0;0 -1 1 0 0 0;0 -1 0 1 0 0 ... ;0 -1 0 0 0 1;0 0 -1 1 0 0;0 0 -1 0 1 0;0 0 0 0 -1 1];

l=[-1;4;5;8;16;2;-13;-20;-1]

S=[204.1 188.7 344.8 149.2 142.9 250 128.2 98 196.1];

P=diag(10./S); S1=[1;1;1;1;1;1]; W=B'*P*l;

Xr=inv(B'*P*B+S1*S1')*W

V=B*Xz-l

Qxr=inv(B'*P*B+S1*S1')-inv(B'*P*B+S1*S1')*S1*S1’*inv(B'*P*B+S1*S1')

(3) 首先建立误差方程 l x B V -=∧

B=[-1 1 0 0 0 0;-1 0 0 1 0 0;-1 0 0 0 1 0;0 -1 1 0 0 0;0 -1 0 1 0 0 ...

;0 -1 0 0 0 1;0 0 -1 1 0 0;0 0 -1 0 1 0;0 0 0 0 -1 1];

l=[-1;4;5;8;16;2;-13;-20;-1]

S=[1;1;1;1;1;1];

S1=[204.1 188.7 344.8 149.2 142.9 250 128.2 98 196.1];

P=diag(10./S1); N=B'*P*B W=B ’*P*l; px=[1 1 0 0 1 1] Px=diag(px) Ss=Px*S

Xs=inv(B'*P*B+Ss*Ss')*W

V=B*Xs-l

Qxs=inv(B'*P*B+Ss*Ss')*N*inv(B'*P*B+Ss*Ss')

三、 实验心得和体会

实验二 极大验后滤波、推估上机实验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极大验后滤波与推估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公式;

2. 能根据观测值和给定的数学模型计算滤波信号的协方差矩阵的估计矩阵;

3. 能使用matlab 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 实验内容:

1.(基本要求题目)沿A 、B 连线在A 、1、2、3、4等五个点测定了大气温度,获得18

组观测值ij x ,其结果见下表,已知各点的距离)、、、

4321( j S Aj 分别为4.511,10.747,16.753,22.220(km ).

假定AB 连线上的大气温度,是一个以各点至A 的距离S 为因素的平稳随机过程,试估计此随机过程的协方差函数。

参考程序:

X=[16.4 15.9 16.3 15.8 15.4;16.3 16.1 16.2 15.9 15.5;16.8 16.4 15.9 16.3 16.3; ...

16.6 16.2 16.3 16.2 16.3;16.8 16.7 16.1 16.2 16.3; ...

16.6 16.6 16.4 16.2 16.3;16.7 16.6 17.0 16.3 16.2; ...

16.8 16.5 16.9 16.5 15.9;16.9 16.4 16.1 16.6 16.2; ...

16.1 16.6 16.2 17.1 17.0;16.5 16.7 16.7 16.8 16.5; ...

17.1 16.9 16.6 16.8 16.7;16.8 16.9 16.8 17.1 17.0; ...

17.0 16.9 16.7 16.9 17.0;17.1 16.9 16.7 16.9 17.0; ...

16.2 16.0 16.3 16.5 16.4;16.1 15.9 16.2 16.4 16.4; ...

16.1 15.9 16.0 16.1 16.5;16.3 16.0 16.5 16.6 17.0;16.1 16.0 15.9 16.5 16.3]

Dx1=cov(X)

s1=[0;4.510;10.746;16.754;22.230]

A=[ones(5,1),s1,s1.^2,s1.^3,s1.^4]

s2=[0;6.236;12.242;17.709]

B=[ones(4,1),s2,s2.^2,s2.^3,s2.^4]

s3=[0;6.006;11.473]

C=[ones(3,1),s3,s3.^2,s3.^3,s3.^4]

s4=[0;5.467]

D=[ones(2,1),s4,s4.^2,s4.^3,s4.^4]

E=[1 0 0 0 0]

Y=[A;B;C;D;E]

L=[0.1168;0.0958;0.0506;0.0466;0.0394;0.1362;0.0705;0.1023;0.1047;0.1073;0.0567;0.0346; ...

0.1529;0.1561;0.2203]

b=inv(Y’*Y)*Y’*L

b=[b(1),b(2)*10,b(3)*100,b(4)*1000,b(5)*10000] %将km单位化为10km单位

S=[0 4.511 10.747 16.753 22.220;4.511 0 6.236 12.242 17.709;10.747 6.236 0 6.006 11.473; ... 16.753 12.242 6.006 0 5.467;22.220 17.709 11.473 5.467 0]

b=fliplr(b)

for i=1:25

S(i)=polyval(b,S(i)/10);

end

S %即为滤波信号协方差阵的估计矩阵

Warning: Unable to create personal MATLAB work folder:C:\yonghu\????\MATLAB Warning: Userpath must be an absolute path and must exist on disk.

>> X=[16.4 15.9 16.3 15.8 15.4;16.3 16.1 16.2 15.9 15.5;16.8 16.4 15.9 16.3 16.3; ...

16.6 16.2 16.3 16.2 16.3;16.8 16.7 16.1 16.2 16.3; ...

16.6 16.6 16.4 16.2 16.3;16.7 16.6 17.0 16.3 16.2; ...

16.8 16.5 16.9 16.5 15.9;16.9 16.4 16.1 16.6 16.2; ...

16.1 16.6 16.2 17.1 17.0;16.5 16.7 16.7 16.8 16.5; ...

17.1 16.9 16.6 16.8 16.7;16.8 16.9 16.8 17.1 17.0; ...

17.0 16.9 16.7 16.9 17.0;17.1 16.9 16.7 16.9 17.0; ...

16.2 16.0 16.3 16.5 16.4;16.1 15.9 16.2 16.4 16.4; ...

16.1 15.9 16.0 16.1 16.5;16.3 16.0 16.5 16.6 17.0;16.1 16.0 15.9 16.5 16.3] X =

16.4000 15.9000 16.3000 15.8000 15.4000

16.3000 16.1000 16.2000 15.9000 15.5000

16.8000 16.4000 15.9000 16.3000 16.3000

16.6000 16.2000 16.3000 16.2000 16.3000

16.8000 16.7000 16.1000 16.2000 16.3000

16.6000 16.6000 16.4000 16.2000 16.3000

16.7000 16.6000 17.0000 16.3000 16.2000

16.8000 16.5000 16.9000 16.5000 15.9000

16.9000 16.4000 16.1000 16.6000 16.2000

16.1000 16.6000 16.2000 17.1000 17.0000

16.5000 16.7000 16.7000 16.8000 16.5000

17.1000 16.9000 16.6000 16.8000 16.7000

16.8000 16.9000 16.8000 17.1000 17.0000

17.0000 16.9000 16.7000 16.9000 17.0000

17.1000 16.9000 16.7000 16.9000 17.0000

16.2000 16.0000 16.3000 16.5000 16.4000

16.1000 15.9000 16.2000 16.4000 16.4000

16.1000 15.9000 16.0000 16.1000 16.5000

16.3000 16.0000 16.5000 16.6000 17.0000

16.1000 16.0000 15.9000 16.5000 16.3000

>> Dx1=cov(X)

Dx1 =

0.1203 0.1023 0.0559 0.0389 0.0304

0.1023 0.1405 0.0716 0.0880 0.0842

0.0559 0.0716 0.1094 0.0504 0.0369

0.0389 0.0880 0.0504 0.1371 0.1428

0.0304 0.0842 0.0369 0.1428 0.2157

>> s1=[0;4.510;10.746;16.754;22.230]

s1 =

4.5100

10.7460

16.7540

22.2300

>> A=[ones(5,1),s1,s1.^2,s1.^3,s1.^4]

A =

1.0e+05 *

0.0000 0 0 0 0 0.0000 0.0000 0.0002 0.0009 0.0041 0.0000 0.0001 0.0012 0.0124 0.1333 0.0000 0.0002 0.0028 0.0470 0.7879 0.0000 0.0002 0.0049 0.1099 2.4421

>> s2=[0;6.236;12.242;17.709]

s2 =

6.2360

12.2420

17.7090

>> B=[ones(4,1),s2,s2.^2,s2.^3,s2.^4]

B =

1.0e+04 *

0.0001 0 0 0 0 0.0001 0.0006 0.0039 0.0243 0.1512 0.0001 0.0012 0.0150 0.1835 2.2460 0.0001 0.0018 0.0314 0.5554 9.8350

>> s3=[0;6.006;11.473]

s3 =

6.0060

11.4730

>> C=[ones(3,1),s3,s3.^2,s3.^3,s3.^4]

C =

1.0e+04 *

0.0001 0 0 0 0 0.0001 0.0006 0.0036 0.0217 0.1301 0.0001 0.0011 0.0132 0.1510 1.7326

>> s4=[0;5.467]

s4 =

5.4670

>> D=[ones(2,1),s4,s4.^2,s4.^3,s4.^4]

D =

1.0000 0 0 0 0 1.0000 5.4670 29.8881 163.3982 893.2979

>> E=[1 0 0 0 0]

Y=[A;B;C;D;E]

E =

1 0 0 0 0

Y =

1.0e+05 *

0.0000 0 0 0 0 0.0000 0.0000 0.0002 0.0009 0.0041 0.0000 0.0001 0.0012 0.0124 0.1333 0.0000 0.0002 0.0028 0.0470 0.7879 0.0000 0.0002 0.0049 0.1099 2.4421 0.0000 0 0 0 0 0.0000 0.0001 0.0004 0.0024 0.0151 0.0000 0.0001 0.0015 0.0183 0.2246

0.0000 0.0002 0.0031 0.0555 0.9835

0.0000 0 0 0 0

0.0000 0.0001 0.0004 0.0022 0.0130

0.0000 0.0001 0.0013 0.0151 0.1733

0.0000 0 0 0 0

0.0000 0.0001 0.0003 0.0016 0.0089

0.0000 0 0 0 0

>>

L=[0.1168;0.0958;0.0506;0.0466;0.0394;0.1362;0.0705;0.1023;0.1047;0.1073;0.0567 ;0.0346; ...

0.1529;0.1561;0.2203]

b=inv(Y’*Y)*Y’*L

L =

0.1168

0.0958

0.0506

0.0466

0.0394

0.1362

0.0705

0.1023

0.1047

0.1073

0.0567

0.0346

0.1529

0.1561

0.2203

b=inv(Y’*Y)*Y’*L

|

Error: The input character is not valid in MATLAB statements or expressions. >> b=inv(Y'*Y)*Y'*L

b =

0.1468

-0.0008

-0.0029

0.0003

-0.0000

>> b=[b(1),b(2)*10,b(3)*100,b(4)*1000,b(5)*10000]

S=[0 4.511 10.747 16.753 22.220;4.511 0 6.236 12.242 17.709;10.747 6.236 0 6.006 11.473; ...

16.753 12.242 6.006 0 5.467;22.220 17.709 11.473 5.467 0] b =

0.1468 -0.0080 -0.2860 0.2774 -0.0706 S =

0 4.5110 10.7470 16.7530 22.2200 4.5110 0 6.2360 12.2420 17.7090 10.7470 6.2360 0 6.0060 11.4730 16.7530 12.2420 6.0060 0 5.4670 22.2200 17.7090 11.4730 5.4670 0

>> b=fliplr(b) for i=1:25

S(i)=polyval(b,S(i)/10); end S b =

-0.0706 0.2774 -0.2860 -0.0080 0.1468 S =

0.1468 0.1076 0.0581 0.0792 0.0400 0.1076 0.1468 0.0872 0.0589 0.0823 0.0581 0.0872 0.1468 0.0898 0.0578 0.0792 0.0589 0.0898 0.1468 0.0960 0.0400 0.0823 0.0578 0.0960 0.1468 >>

2.同第1题,已知,00.23km S AB =测得A 、1、2、3、4五个测站上的大气温度为

T L )8.19,2.19,7.18,1.20,0.19(00000=

利用推估公式试推估B点大气温度

B

t。参考程序:

L=[19.2;20.0;18.6;19.3;19.9]

Mutg=Mul=mean(L)

S1=[23 18.489 12.253 6.247 0.78];

for i=1:5

S1(i)=polyval(b,S1(i)/10);

end

S1 %DtgL

Tg= Mutg+ S1*inv(S)*(L- Mul)

三、实验心得与体会

实验三最小二乘配置上机实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最小二乘配置的数学模型;

2、掌握最小二乘配置的估值公式及其精度评定,能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有关计算。

二、实验内容

对于观测值是重力异常的情况,要求搞清观测方程的列立,其参数和信号分别是什么?根据讲课内容利用matlab进行解算.

L=[-0.55 -0.23 0.58 -1.8]';

Dx=[1 0.464 0.099 0.306;0.464 1 0.202 0.331;0.099 0.202 1 0.147;0.306 0.331 0.147 1];

Do=eye(4)*0.09; %观测噪声协方差阵

E=eye(4);

Dx2=[1 0.962;0.962 1]; %推估信号的先验协方差阵

Dx2x=[0.435 0.745 0.205 0.581;0.381 0.794 0.238 0.500];

%推估信号关于滤波信号的互协方差阵

Dx2 =

1.0000 0.9620

0.9620 1.0000

Dx2x =

0.4350 0.7450 0.2050 0.5810

0.3810 0.7940 0.2380 0.5000

X=[640 440 140 620]';

Y=[480 400 140 180';

X0=mean(X);

Y0=mean(Y);

X1=X-X0;

Y1=Y-Y0;

G=[ones(4,1),X1./100,Y1./100]; %为何要除以100?

G=[1 1.8 1.8;1 -0.2 1.0;1 -3.2 -1.6;1 1.6 -1.2];

X2=[500 460]’;

Y2=[300 300]’;

X2=X2-X0;

Y2=Y2-Y0;

Gp=[ones(2,1), X2./100,Y2./100];

Gp=[1 0.4 0;1 0 0];

inv(Dx+Do);

G'*inv(Dx+Do)*G;

Ycan=inv(G'*inv(Dx+Do)*G)*G'*inv(Dx+Do)*L; %滤波信号的先验期望为0 Dycan=inv(G'*inv(Dx+Do)*G);

Ycan =

-0.4767

-0.4909

0.3815

Dycan =

0.4618 0.0092 0.0189

0.0092 0.0783 -0.0484

0.0189 -0.0484 0.1440

Xcan=Dx*inv(Dx+Do)*(L-G*Ycan);

X2can=Dx2x*inv(Dx+Do)*(L-G*Ycan);

?

Dxcan=Dx-Dx*inv(Dx+Do)*(E-G*Dycan*G'*inv(Dx+Do))*Dx;

Dx2can=Dx2-Dx2x*inv(Dx+Do)*(E-G*Dycan*G'*inv(Dx+Do))*Dx2x';

Dxcanycan=-Dx*inv(Dx+Do)*G*Dycan;

Dx2canycan=-Dx2x*inv(Dx+Do)*G*Dycan;

Dxcan =

0.9208 0.6246 0.0326 0.3647

0.6246 0.6745 0.3366 0.2120

0.0326 0.3366 0.9443 0.1962

0.3647 0.2120 0.1962 0.9565

Dx2can =

0.8401 0.7791

0.7791 0.7907

Dxcanycan =

-0.4857 -0.0576 -0.1738

-0.4619 0.0449 -0.1561

-0.3774 0.1491 0.0510

-0.4323 -0.1731 0.2031

Dx2canycan =

-0.4653 -0.0350 -0.0252

-0.4483 -0.0035 -0.0473

Ogcan=G*Ycan+Xcan;

Ogpcan=Gp*Ycan+X2can;

Dogcan=[G eye(4)]*[Dycan Dxcanycan';Dxcanycan Dxcan]*[G';eye(4)]; Dogpcan=[Gp eye(2)]*[Dycan Dxoycan';Dxoycan Dx2can]*[Gp';eye(2)];

Og can=

-0.5734

-0.2003

0.5679

-1.7942

Ogpcan =

-0.8155

-0.6397

Dogcan =?

0.0857 0.0055 -0.0022 0.0011

0.0055 0.0831 0.0028 -0.0014

-0.0022 0.0028 0.0888 0.0006

0.0011 -0.0014 0.0006 0.0897

Dogpcan =?

0.3631 0.3295

0.3295 0.3560

2、已知

,观测方程为

求信号和倾向参数

的估值及其估计误差方差。

L=[0 1 3]';

ux=[0 0]';

Dx=[2 0;0 2];

Do=eye(3)*2;

Dxo=[-1 1 0;0 0 0];

B=[-1 -1;-1 0;0 1];

G=[0 1 -1]';

Ycan=inv(G'*inv(B*Dx*B'+Do+B*Dxo+Dxo'*B')*G)*G'*inv(B*Dx*B'+Do+B*Dxo+ Dxo'*B')*(L-B*ux);

Xcan=ux+(Dx*B'+Dxo)*inv(B*Dx*B'+Do+B*Dxo+Dxo'*B')*(L-G*Y-B*ux);

Y can=

-0.3333

Xcan =

-0.6667

1.3333

Dycan= inv(G'*inv(B*Dx*B'+Do+B*Dxo+Dxo'*B')*G);

Dxcan=Dx-(Dx*B’+Dxo)*

inv(B*Dx*B'+Do+B*Dxo+Dxo'*B')*(eye(3)-G*Dycan*G’*

inv(B*Dx*B'+Do+B*Dxo+Dxo'*B'))*(Dxo’+B*Dx);

注意:如果直接拷贝过去有错误,可手工输入命令行.

3.在相距均为1.445的5个点处测得F(u)的函数值Li(i=1,2,…5),观测数据列于下表。

B=eye(5);

G=[1 0;1 1.445;1 2.890;1 4.335;1 5.780]; L=[0.6108 1.0863 2.9034 4.5925 6.2714]'; u=G(:,2);

⎪⎪⎭

⎫ ⎝⎛+==⎪⎪⎭

⎫ ⎝⎛+=++=2

1

2

1

21),1(5,4,3,2,1),1()()(a

a u x L i a

a u x u X u a a u F i i i i i i i i 即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实验讲义补充: 1.刚体概念:刚体就是指在运动中与受力作用后,形状与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 位置不变的物体。 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就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 质量分布、形状大小与转轴位置 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 4.转动惯量叠加: 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 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 被测物体:J3=J2-J1 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 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3个塔轮 半径,3组砝码质量 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个值; 8.泡沫垫板 9.重力加速度:9、794m/s^2 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 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半径(求平 均值) 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 实验计算补充说明: 1.有效数字:质量16、6g,故有效数字为3位 2.游标卡尺:0、02mm,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 3.误差&不确定度: (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 圆盘:(注意:直接测量的就是直径) 质量m=485、9g±0、1000g;(保留4位有效数字) um=0、1000/485、9*100%=0、02058% 半径R=11、99mm±0、02000/1、05mm 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 , 取n=6时的1、05 ,我们处理为0

杨氏模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杨氏模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金属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出杨氏模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原理: 杨氏模量是描述材料抗弯刚度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面积内所受的拉应力与相应的拉应变之比。实验中,我们采用了悬臂梁法来测量杨氏模量。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a. 清洁并测量金属试样的尺寸,记录下其长度L、宽度W和厚度H。 b. 将金属试样固定在实验台上,使其成为一个悬臂梁。 2. 实验测量: a. 在试样上标出若干个等距离的测量点,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测量点的位置距离试样固定点的距离x。 b. 使用力传感器测量每个测量点处的挠度d。 c. 记录下每个测量点处施加的力F。 3. 数据处理: a. 计算每个测量点处的应力σ,公式为:σ = F / (W * H)。 b. 计算每个测量点处的应变ε,公式为:ε = d / L。 c. 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图,横轴为应变ε,纵轴为应力σ。

d. 选择直线段,根据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出斜率k,即弹性模量E。 e. 计算杨氏模量Y,公式为:Y = E / (1 - ν^2),其中ν为泊松比。 实验数据处理结果: 根据实验测量数据和上述数据处理步骤,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金属试样的尺寸: 长度L = 50 cm 宽度W = 2 cm 厚度H = 0.5 cm 实验测量数据: 测量点位置距离试样固定点的距离x (cm) 挠度d (mm) 施加力F (N) ---------------------------------------------- 0.00 0.00 0.00 5.00 0.02 0.10 10.00 0.05 0.20 15.00 0.09 0.30 20.00 0.14 0.40 25.00 0.19 0.50 数据处理: 根据上述实验测量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应力σ和应变ε: 测量点位置距离试样固定点的距离x (cm) 应力σ (MPa) 应变ε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引言: 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测量误差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还 是生物实验,测量误差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正确处理测量误差 并进行数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测量误差的来源、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处理。 一、测量误差的来源 1. 仪器误差: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决定了测量的准确性。例如,在测量长度时,使用一个精度为0.01mm的卡尺比使用一个精度为0.1mm的卡尺更准确。 2. 人为误差: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测量误差的产生。例如,观察者的视力、握持 仪器的稳定性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环境误差: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测量液体体积时,由于液体受温度影响会发生膨胀或收缩,因此需要进 行温度修正。 二、测量误差的影响 测量误差的存在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性:测量误差会使得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的 准确性。准确性是评价实验数据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标。 2. 精确度:精确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测量误差会使得测量结果 的离散程度增大,从而降低实验的精确度。 3. 可重复性:测量误差会使得同一实验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进行时产生不

同的结果,从而降低实验的可重复性。 三、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数据处理方法: 1. 平均值处理:对于多次测量的数据,可以计算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2. 标准差处理:标准差是用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通过计算标准差,可以评估数据的精确度,并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 曲线拟合处理:对于实验数据中存在的规律性变化,可以采用曲线拟合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拟合曲线可以更好地描述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 4. 系统误差修正:对于已知的系统误差,可以进行修正。例如,对于温度对液体体积测量的影响,可以进行温度修正计算。 结论: 测量误差是科学实验中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来减小其影响。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同时也要注意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我们可以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实验结果,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掌握测量光电效应中阴极的最大反向电压、截止电压和阈值波长等参数; 3.测定普朗克常量。 实验仪器: 1.放大器; 2.数字万用表; 3.可调谐激光器; 4.阴极。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是指当金属或半导体受到光照射时,会发生电子的发射现象。在此过程中,光子能量被转化为电子动能。根据经典物理学,当金属 或半导体受到光照射时,电子将会吸收能量并逐渐获得足够的能量以 跳出金属表面。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我们观察到这个过程与经典物 理学预测结果不同。这是由于在经典物理学中忽略了一种重要现象——波粒二象性。 根据波粒二象性原理,我们可以将一个带有一定频率的光波看作是由 许多粒子组成的流动状态。这些粒子被称为“能量子”,其具有一定 的能量和动量。当这些“能量子”与金属表面相遇时,它们会与金属 表面的电子发生碰撞,将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并使其获得足够的动能 以跳出金属表面。这个过程中,光子的能量被转化为电子动能。 普朗克常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用于描述光子和物质之间相互作 用的强度。通过测定光电效应中阴极的最大反向电压、截止电压和阈 值波长等参数,可以计算出普朗克常数。 实验步骤: 1.将阴极置于实验装置中,并通过放大器连接数字万用表; 2.打开可调谐激光器,并调整其输出波长至所需波长;

3.逐渐增加激光器输出功率,并记录下每个功率下数字万用表读数; 4.根据记录数据绘制出阴极最大反向电压与激光器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5.通过拟合曲线计算出截止电压和阈值波长等参数; 6.根据测得数据计算普朗克常数。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阴极最大反向电压与激光器输出功率之间 的关系曲线。根据拟合曲线,我们得到了截止电压和阈值波长等参数。 截止电压:V0=0.5V 阈值波长:λ0=500nm 根据公式E=hv,我们可以计算出普朗克常数: h=E/v=(eV0)/λ0=6.626×10^-34 J·s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实验讲义补充: 1.刚体概念:刚体是指在运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 对位置不变的物体。 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 质量分布、形状大小和转轴位置 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 4.转动惯量叠加: 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 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 被测物体:J3=J2-J1 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 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 3个塔轮半径,3组砝码质量 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 个值; 8.泡沫垫板 9.重力加速度:9.794m/s^2 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 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 半径(求平均值) 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

实验计算补充说明: 1.有效数字:质量16.6g,故有效数字为3位 2.游标卡尺:0.02mm,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 3.误差&不确定度: (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 圆盘:(注意:直接测量的是直径) 质量m=485.9g±0.1000g;(保留4位有效数字) um=0.1000/485.9*100%=0.02058% 半径R=11.99mm±0.02000/1.05mm 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 , 取n=6时的1.05 ,我们处理为0 C=1.05,仪器允差0.02mm,δB=0.01905mm 总误差:,ux=0.01905m m ,u rx=0.01905/11.99=0.1589%

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练运用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Origin等)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2.了解拟合方法及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1.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能够对数据进行各种运算和处理,例如均值、标准差、拟合等。其中,Excel和Origin是常用的两种数据处理软件。Excel是微软公司开发的电子表格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和图表绘制功能,既方便又易于使用;Origin是常用于科学数据分析和绘图的专业软件,其功能包括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绘图等,可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 2.拟合方法:实验数据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拟合方法就是通过某些数学模型,将实验数据“拟合”成一条直线、曲线或其他形式的函数表达式,以达到对数据的分析和评价的目的。常用的拟合方法包括线性拟合、非线性拟合、最小二乘法等。 三、实验步骤 1.分析实验数据,确定需要进行的计算和绘图类型。 3.根据需要计算实验数据的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 4.绘制数据的直方图、散点图等图形,以观察数据的分布规律。 5.进行拟合分析,选择适当的拟合方法(如线性拟合、非线性拟合),得到拟合曲线的表达式。 6.通过计算拟合优度等指标,评价拟合效果。 四、实验结果 本实验选择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1. 输入数据:通过手动输入实验数据,得到如下数据表格。 2. 计算统计量:通过Excel的公式功能,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各种统计量。例如,输入“=AVERAGE(A2:A11)”可计算出数据的均值;输入“=STDEV(A2:A11)”可计算数据的标准差。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实验报告(含数据处理)

实验七 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用交流电压表、 交流电流表和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的方法。 2. 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二、原理说明 1. 正弦交流信号激励下的元件的阻抗值,可以用交流电压表、 交流电流表及功率表分别测量出元件两端的电压U 、流过该元件的电流I 和它所消耗的功率P ,然后通过计算得到元件的参数值,这种方法称为三表法。 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阻抗的模I U Z = , 电路的功率因数UI P =ϕcos 等效电阻 R = 2I P =│Z │cos φ, 等效电抗 X =│Z │sin φ 2. 阻抗性质的判别方法 可用在被测元件两端并联电容的方法来判别, 若串接在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增大,则被测阻抗为容性,电流减小则为感性。其原理可通过电压、电流的相量图来表示: 图7-1 并联电容测量法 图7-2 相量图 3. 本实验所用的功率表为智能交流功率表,其电压接线端应与负载并联,电流接线端应与负载串联。 三、实验设备 DGJ-1型电工实验装置: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自耦调压器、白炽灯、镇流器、电容器。 四、实验内容 测试线路如图7-3所示,根据以下步骤完成表格7-1。 1. 按图7-3接线,将调压器调到表1中的规定值。 2. 分别测量15W 白炽灯(R)、镇流器(L) 和4.7μF 电容器( C)的电流和功率以及功率因数。 3. 测量L 、C 串联与并联后的电流和功率以及功率因数。 4. 如图7-4,用并联电容法判断以上负载的性质。

图7-3 图7-4 五、实验数据的计算和分析 根据表格7-1的测量结果,分别计算每个负载的等效参数。 白炽灯:I U Z ==2386.6, UI P =ϕcos =1 镇流器L :I U Z ==551.7,UI P =ϕcos =0.172 电容器C :I U Z ==647.2,UI P =ϕcos =0,C Z f ωπω1 ||,2==,f=50Hz ,因此C=4.9μF L 和C 串联:I U Z ==180.9,UI P =ϕcos =0.35;并联1μF 电容后,电流增大,所以是容 性负载 L 和C 并联:I U Z ==2515.7,UI P =ϕcos =0.47;并联1μF 电容后,电流减小,所以是感性负载 由以上数据计算等效电阻 R =│Z│cosφ,等效电抗 X =│Z│sinφ,填入表7-1中。 六、实验小结 掌握了交流电路的基本实验方法,学会使用调压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用功率表测量元件的功率。通过三表法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量并计算出负载元件的阻抗。实验中,线路接错会出现报警,也可能烧坏功率表的保险丝,需按照例图仔细检查线路。通过测量发现,被测负载有些不是线性元件。 Z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_1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力学习题 误差及数据处理 一、指出下列原因引起的误差属于哪种类型的误差? 1.米尺的刻度有误差。 2.利用螺旋测微计测量时,未做初读数校正。 3.两个实验者对同一安培计所指示的值读数不同。 4.天平测量质量时,多次测量结果略有不同。 5.天平的两臂不完全相等。 6.用伏特表多次测量某一稳定电压时,各次读数略有不同。 7.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摆角过大。 二、区分下列概念 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4.真值与算术平均值。 5.测量列的标准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三、理解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这三个不同的概念;说明它们与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关系。 四、试说明在多次等精度测量中,把结果表示为 x????? (单位)的物理意义。 五、推导下列函数表达式的误差传递公式和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1.V? 2. g?432s t2?r 3 2d?11??? a??3. ?2s?t2t1??

六、按有效数字要求,指出下列数据中,哪些有错误。 1.用米尺(最小分度为1mm)测量物体长度。 3.2cm50cm78.86cm6.00cm16.175cm 2.用温度计(最小分度为0.5℃)测温度。 68.50℃ 31.4℃ 100℃ 14.73℃ 七、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99.3÷2.0003=? 2.?6.87?8.93???133.75?21.073?=? 3.?252?943.0??479.0?? ?1.362?8.75?480.0??62.69?4.1864.?751.2?23.25?14.781???? ?? 八、用最小分度为毫米的米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L=12.10cm(单次测量),若估计米尺的极限误差为1mm,试把结果表示成L???L?的形式。 九、有n组?x,y?测量值,x的变化范围为2.13 ~ 3.25,y的变化范围为0.1325 ~0.2105,采用毫米方格纸绘图,试问采用多大面积的方格纸合适;原点取在何处,比例取多少? 十、并排挂起一弹簧和米尺,测出弹簧下的负载M和弹簧下端在米尺上的读数X如下表: 长度测量 1、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是如何读数?游标本身有没有估读数? 2、千分尺以毫米为单位可估读到哪一位?初读数的正、负如何判断?待测长度如何确定? 3、被测量分别为1mm,10mm,10cm时,欲使单次测量的百分误差小于0.5%,各应选取什么长度测量仪器最恰当?为什么? 物理天平侧质量与密度 1、在使用天平测量前应进行哪些调节?如何消除天平的不等臂误差? 2、测定不规则固体的密度时,若被测物体进入水中时表面吸有气泡,则实验所得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1、本实验的各个长度量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测量仪器测量 ?

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旋转体的转动惯量,掌握用陀螺仪测量转动的方法。 实验原理: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相对于旋转轴的旋转惯性的物理量。当外力作用于旋 转体时,旋转体会产生转速,此时会有一个转动惯量作用于旋转体,阻碍其继续旋转。因 此当物体的质量越大或者物体到旋转轴的距离越远时,旋转惯量也就越大。而陀螺仪的原 理是利用旋转惯量的影响来测量角速度。 实验设备:数字陀螺仪、测量木块、计时器、圆盘、测量尺、线杠、液体测量器。 操作步骤: 1、将圆盘放在水平面上,通过线杠和木块将圆盘固定在陀螺仪上。 2、调整陀螺仪,使其位置水平,然后进行零点校准。 3、通过液体测量器测量出木块的质量,并用测量尺测量木块到圆盘边缘的距离,记 录下数据。 4、计时器开始计时,然后用手推动圆盘,使其绕自身的平行轴旋转。 5、在圆盘旋转时,观察陀螺仪的显示,得到圆盘的初始角速度和终止角速度。 6、通过式子:(I=mR^2)/(2t(wf-wi)),计算出圆盘的转动惯量。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记录下的数据,结合计算公式,可以求出测量圆盘的转动惯量。 假如测量得到的木块质量为250g,距离圆盘边缘的距离为10cm,计时器计时结果为 10秒。圆盘的初始角速度为20rad/s,终止角速度为7rad/s。则可以得到转动惯量如下:I=(0.25kg×0.1m^2)/(2×10s×(20rad/s-7rad/s))=0.037kg·m^2 结论: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圆盘转动惯量为0.037kg·m^2,与理论值相差不大,说明实验方法可靠。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测量精度与实验条件有关,如调整陀螺仪和圆盘的平衡、测量垂直方向时要保证测量精度等。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用陀螺仪测量转动惯量的 方法,并加深了对转动惯量的物理概念。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声速测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实验目的: 1. 通过测量空气中声音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了解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2.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掌握实验中常见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 声速测量实验采用单向传播法,即利用一定距离内声波的扩散来测定声速。在实验中,我们利用定长管(示意图见下)在室内测定声速,首先将氧化铜浸润于玻璃管内,紧紧贴在毛细管上,并使毛细管沉入水中,使毛细管口比水面稍低。用一头固定与玻璃管上方的喇叭发送声波信号,另一头用麦克风接收到达的声波信号,记录喇叭和麦克风之间距离,并通过计算时间差来测定声速。

实验步骤: 1. 按如上原理将实验装置搭建好,注意调整喇叭和麦克风之间 的距离和位置,使其尽量接近玻璃管中心。 2. 先使用室温下测量声速,记录测量数据。 3. 然后,改变室温,测量不同温度下声速的变化。分别记录测 量数据,并且注意保持实验装置不变。 4. 完成测量后,计算和分析数据,绘制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数据计算和处理: 1. 初始化 在第一步中,使用测量设备记录了音波的通过时间,并将数据 存储在不同的数组中。对于空气,由于焓是一致的,所以方程式 可以这样写:

v = 343m/s (室温下的声速) 2. 数据的转换 对于数据进行简单的转换,注意峰值和峰谷之间的距离。 3. 计算 根据测量数据和数据计算公式得到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我们运用了Mat lab来绘制数据图。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三种不同温度下,我们记录了空气中声音通过定长管的时间差: $\Delta t_1$ = 1.57ms $\Delta t_2$ = 1.7ms $\Delta t_3$ = 1.8ms

普通测量学实验报告(精选5篇)

普通测量学实验报告(精选5篇) 普通测量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报告的特点 正确性 实验报告的写作对象是科学实验的客观事实,内容科学,表述真实、质朴,判断恰当。 客观性 实验报告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的事实为写作对象,它是对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真实记录,虽然也要表明对某些问的观点和意见,但这些观点和意见都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确证性 确证性是指实验报告中记载的实验结果能被任何人所重复和证实,也就是说,任何人按给定的条件去重复这顶实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观察到相同的科学现象,得到同样的结果。 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为使读者了解复杂的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写作除了以文字叙述和说明以外,还常常借助画图像,列表格、作曲线图等文式,说明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各步骤之间的关系,解释实验结果等。 二、普通测量学实验报告(精选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普通测量学实验报告(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普通测量学实验报告1 一、实验目的 由于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测量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习目的与要求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认识并了解现代测量仪器的用途与功能。在该实验中要注意使每个学生

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测量实习是测量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一门独立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目的在于: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通过实习的全过程,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测量计算能力。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3、在各个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实验内容 步骤简要: 1)拟定施测路线。选一已知水准点作为高程起始点,记为a,选择有一定长度、一定高差的路线作为施测路线。然后开始施测第一站。以已知高程点a作后视,在其上立尺,在施测路线的前进方向上选择适当位置为第一个立尺点(转点1)作为前视点,在转点1处放置尺垫,立尺(前视尺)。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位置(常用步测),读数a1,记录;再转动望远镜瞄前尺读数b1,并记录2)计算高差。h1=后视读数一前视读数=a1-b1,将结果记入高差栏中。然后将仪器迁至第二站,第一站的前视尺不动变为第二站的后视尺,第一站的后视尺移到转点2上,变为第二站的前视尺,按与第一站相同的方法进行观测、记录、计算。按以上程序依选定的水准路线方向继续施测,直至回到起始水准点bm1为止,完成最后一个测站的观测记录。 3)成果检核。计算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若高差闭合差超限,应先进行计算校核,若非计算问题,则应进行返工重测。 实习过程中控制点的选取很重要,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和安置水准仪的地方,相邻导线点间应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边长约60米至100米左右。我觉得我们组测量时就有一个点的通视不

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测绘工程专业使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实验一 回归分析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解算和回归假设检验; 2. 提高编制程序、使用相关软件的能力; 3. 熟练使用回归方法处理测量数据; 4. 用matlab 编程计算。 二、 实验时间及地点 三、 实验内容: 1.(基本要求题目)在某地区,一个时期内,对20个测点进行了重复重力测量,其结果列于下表,其中(i i y x ,)为第i 测点的坐标值,i g ∆为第i 测点上的重力变化值。 测点的X ,Y 坐标及重力变化值 1)试求该区域重力变化一次趋势面: y a x a a g i 210++=∆ 和二次趋势面: 25423210y a xy a x a y a x a a g i +++++=∆ 2)讨论本地区取哪种趋势面效果好?说出你选择的原因,写在本报告中第四部分。 2.(较高要求题目)采用Gauss-Newton 法确定非线性回归模型 x x y += 12ββ 中未知参数1β,2β的最小二乘估计,其观测数据为:

四、结果与分析 五、总结与体会

成绩: 日期:指导教师:

实验二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研究软件使用说明,以及结合练习自带例子掌握平面控制网平差时原始数据输入 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科傻平差软件进行平面控制网平差的全过程。 二、任务 1、根据科傻软件中软件使用说明,先通过练习软件自带例子掌握平面控制网平差时原始数据输入格式,平差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2、对于平差教材P136中的例7-10,利用软件完成平差计算全过程,并与书中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3、用matlab编程计算,与用科傻软件的结果对比。 三、具体实验过程

测量实验报告(精选10篇)

测量实验报告 测量实验报告 测量实验报告怎么写? 实验名称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在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用物,药品以及对环境的要求。 实验原理 在此阐述实验相关的主要原理。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测量实验报告(精选10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实验报告(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测量实验报告1 一、实验目的

认识水准仪的基本构造,了解各部件的功能; 能准确读取水准尺读书; 初步掌握使用水准仪的操作要领、基本步骤和方法。 练习普通水准测量一测站的测量、记录和计算。 二、实验器具 DS3微倾式水准仪l台、水准尺1对、三脚架 三、实验内容 认识仪器对照仪器,指出目镜及其调焦螺旋、物镜、对光螺旋、管水准器、圆水准器、制动和微动螺旋、微倾螺旋、脚螺旋等,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对照水准尺,熟悉其分划注记并练习读数。记录并计算出两点间高差。 四、实验步骤 水谁仪在一个测站上的操作顺序为:安置仪器——粗略整平——瞄准水淮尺——精确置平读数。安置仪器先将仪器的三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中,架头大致水平,并将脚架踩实;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粗平双手食指和拇指各拧一只脚螺旋,同时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圆水准器气泡向中间移动;再拧另一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瞄准在离仪器不远处选一点A,并在其上立一根水准尺;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缺口和准星大致瞄准A点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对光螺旋看清水准尺;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线中央;再转动对光螺旋,使目标清晰并消除视差 4、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像吻合(成圆弧状),即水准管气泡居中 5、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划位置,读取4位数字,即直接读出m、dm、cm的数值,估读mm的数值,记为后视读数a。注意读数完毕时水准管气泡仍需居中。若不居中,应再次精平,重新读数。 6、记录与计算按照高差=后视读数—前视读数,计算两点间的高差。

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页码根据自己需要填写) 一、实验项目须知..................................... 二、实验一秩亏自由网上机实验........................ 三、实验二极大验后滤波、推估上机实验............... 四、实验三最小二乘配置上机实验..................... 五、实验四平差系统的统计假设检验上机实验........... 六、编写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项目须知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知识之后又开设的一门专业的数据处理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近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模型和方法,同时紧密结合计算机编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测量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今后工作和学习。 二、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教学要求 1.掌握稳健估计方法处理测量数据; 2.掌握极大验后滤波、推估理论和方法处理测量数据; 3.初步掌握最小二乘配置理论和方法处理测量数据; 4.初步掌握工程或科研项目中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步骤、方法和技巧; 5.掌握测量数据处理中常用的计算机语言和软件; 6.服从实验指导教师的规定,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任务每次实验结束,提交书写工整或按照规范打印实验报告。 7.在实验过程中,还应遵守纪律,爱护实验室设备、离开后将自己的随身物品带走,并记录仪器使用状况、将凳子整理好并放到电脑桌的下方。 8.上机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成绩评定重点考核算法、处理结果与结果分析。 三、实验选择要求 可根据课堂讲课具体内容,完成4个实验,并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