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 格式:pdf
- 大小:469.70 KB
- 文档页数:6
依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其中: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是城市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分析建立
我们所面临的城市规划。
它把建设用地分为不同的用地类型,使城市规划目标能够以更加
细致、精确、有条件的方式实现。
一般来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经过逻辑
分析和细分研究后,包括六大类:
一、住宅用地:原则上宜建住宅用地,可分为住宅建筑用地、住宅设施设备用地等。
住宅建筑用地的配备应能满足每个建设项目的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确保各项设施完备。
二、商业用地: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场所,如商店、餐饮场所、物流调度内配中心、商务中心和大型娱乐场所等。
根据商业用地功能特点,分为商业用地、物流调度用地、娱
乐用地等。
三、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指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用地,分为工业制造用地、工程建
设用地和特种集聚用地。
四、服务业用地:包括各类服务业企业用地,分为教育医疗用地、社会服务用地、文
化娱乐用地和信息服务用地。
五、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用于给居民和公众提供必要的服务,这类用地一般
分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公共环境设施用地。
六、公管用地:公管用地就是指功能上隶属于政府,依法受国家保护的用地,如国有
资源用地、军事和防卫用地、重点保护用地等。
因此,在建立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时,必须以当地实际、满足当地社会
经济发展要求、保护环境等为准则,合理安排用地功能,不断完善建设标准,促进建设用
地的合理利用。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表
建设用地兼容性表
注:“√”为允许设置(无限制条件);“○”为可以设置(有限制条件);“╳”为不允许设置;可以设置(有限制条件)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兼容比例。
多层、低层居住建筑间距最小距离控制表
2.山墙宽度不得大于14m。
3.点式建筑长边不超过35m。
建筑退让居住小区内部道路边缘最小距离表
单位:米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表
单位:米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表
2、商品住宅项目中商业服务建筑的地上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得超过地上总建筑面积的10%。
中小学、幼儿园设施规定表
中小学、幼儿园用地标准表
各类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表
电梯数量、主要技术参数表
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表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表
单位:米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盖深度表。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统一全国城市用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全国城市用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第1.0.3条编制城市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第2.0.1 条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第2.0.2条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第2.0.3条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的类别。
第2.0.4条城市用地分类应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各采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第2.0.5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必须符合表2.0.5的规定: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一)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二)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三)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四)第三章城市用地计算原则第3.0.1条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
第3.0.2条分片布局的城市应先按本标准第3.0.1条的规定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第3.0.3条城市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
每块用地只计算一次,不得重复计算。
第3.0.4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一万分之一或五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分区规划用地应采用五千分之一或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
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第3.0.5条城市用地的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
数字统计精确度应根据图纸比例尺确定:一万分之一图纸应取正整数,五千分之一图纸应取小数点后一位数,二千分之一图纸应取小数点后两位数。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是按照用地的使用功能、作用性质的不同,将城市规划用地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中央设施用地、特殊建设用地等7大类。
1、住宅用地:是指居住建筑用地,包括一、二类住宅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以及其他住宅用地,如棚户区改造用地、经济适用房用地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为公众提供服务,满足公众各项社会生活需要的场所,如医院、学校、文化设施、公园、体育场地等等。
3、交通运输用地:即建设道路及其他交通运输专用设施的用地,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公路、桥梁、水路、机场等。
4、工业用地:是指用于各类工业生产的用地,包括工业园区、矿山用地、水电站、火力发电站、污水处理厂等。
5、商业用地:指以各类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用地,包括专业市场及商业设施用地,以及大型购物中心等。
6、中央设施用地:是指安排在城市中央或街区内,用作行政及信息交流等职能的用地,如政府机构及部门机构所在地等。
7、特殊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其他特殊建设的用地,如非农林特殊用地,如体育场馆、野生动物园等。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一般按其功能划分,主要有市政公共设施
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公园绿地、文体休闲用地、科研教育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等类别。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公
共卫生和安全机关、公共文化设施等配套设施,可以用于城市政府行
政办公、文化活动及社会救灾活动;住宅用地承载城镇居民的生活、
就业和住所、工矿仓储用地包括城镇住宅、工业企业和仓库及商业场所;商服用地为商业、金融、文化活动和城市服务设施提供地基支撑;公园绿地可以提供城市居民休闲、公共服务和城市容积率等服务;文
体休闲用地主要供居民休闲,如影剧院、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科研教育用地主要服务于科研教育和培训;交通运输用地主要使
用于机场、港口、车站等活动中,为民众的劳动出行提供便利。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城市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是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划分的依据,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重要指导文件。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建设用地可按照用途划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等。
居住用地是指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包括住宅小区、宅基地等;商业用地是指用于商业设施建设的土地,包括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等;工业用地是指用于工业生产建设的土地,包括工业园区、工业厂房等;公共设施用地是指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土地,包括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特殊用地是指具有特殊用途的土地,如交通用地、绿地、水域等。
其次,城市建设用地还可按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定的要求划分为城市建设限制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预留区等。
城市建设限制区是指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建设有一定限制的区域,一般包括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城市建设用地是指城市规划中明确规定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可以用于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城市建设用地预留区是指城市规划中预留用于未来城市建设的区域,一般包括城市发展边界、城市功能拓展区等。
最后,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还应考虑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因素。
在城市建设用地的划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
同时,要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划分城市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0城市建设用地分类1.0.1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3小类。
1.0.2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表(3)—2 《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表(4―1)《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6—1) 《新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及交叉口的最小距离(米)控制表》
6—2)《建筑物离高架、匝道和轻轨的最小距离(米)控制表》
注:本条不适用于已建建筑与新建高架、匝道和轻轨之间的间距控制。
《建筑物与电力线的控制距离》
表( 6 — 4 )《建筑离界距离控制表》
注: 1 、朝向偏角小于等于45 度,按照南北控制,大于45 度,按照东西控制。
表(6—5)建、构筑后退城市公共绿地边界的距离表。
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将城市土地按照不同的功能性质进行划分和利用,以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发展。
建设用地分类标准通常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具有强制性,并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指导。
1.居住用地:主要用于居住区的建设,包括住宅区、公寓区、别墅区等。
居住用地一般要求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且配套设施完善。
2.商业用地:主要用于商业活动的场所,包括商业区、购物中心、市场等。
商业用地的规划要考虑到商业活动的集聚效应和交通便利性,以满足商业需求。
3.工业用地: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和工业企业的发展,包括工业园区、工业区等。
工业用地的规划要考虑到环境污染、交通运输等因素,以保障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4.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用地: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公园等。
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和服务范围,以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5.农业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农田的保护,包括耕地、林地、牧地等。
农业用地的规划要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除了以上主要类别外,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增设其他类别,比如旅游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
这些类别的划分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来确定,以满足城市的需求和发展目标。
1.市场需求: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确定不同用地类别的需求,以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和提升城市的品质。
2.规划布局: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要根据城市的规划布局来确定,以实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有序布局。
不同用地类别要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社会效益: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提供良好的环境、交通等条件,满足市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市民的生活水平。
4.可持续发展: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障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