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4.27 KB
- 文档页数:26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围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1.2 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的特点1.3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掌握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原理2.2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3 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模式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社会工作实务过程3.1 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理解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3.2 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3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分析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4.1 社会工作者角色理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4.2 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4.3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与责任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责任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决策和责任履行第五章: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5.1 社会工作计划制定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和目标5.2 社会工作计划实施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实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计划实施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理解社会工作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社会工作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第六章:社会工作与政策6.1 社会政策概述理解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构成和制定过程6.2 社会工作与政策的关联理解社会工作与政策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6.3 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掌握社会政策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技巧培养对社会政策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第七章:社会工作与群体7.1 社会工作与不同群体的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挑战掌握社会工作在与不同群体合作中的方法和技巧7.2 社会工作与特殊群体的干预策略理解社会工作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中的干预策略掌握社会工作在与特殊群体合作中的专业素质和能力7.3 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实践分析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与群体合作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八章:社会工作与社区8.1 社区概述理解社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8.2 社会工作与社区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社会工作在社区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8.3 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理解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促进社区发展中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社会工作与服务9.1 社会服务概述理解社会服务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服务的基本构成和提供方式9.2 社会工作与服务提供理解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方法和技巧9.3 社会工作与服务的评估和改进掌握社会服务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技巧培养社会工作在服务评估和改进中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十章: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0.1 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社会工作在国际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掌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0.3 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方法掌握社会工作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环节: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2.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掌握3.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4. 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的认识5. 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人类行为、社会环境、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前言课程概述一、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1、学科性质2、课程性质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1、国外的发展历程2、中国的发展历程三、课程的组成部分1、第一部分,绪论: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理论。
2、第二部分,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
3、第三部分,实务:家庭、儿童、妇女与社会工作;青少年与社会工作;老年与社会工作;矫治感化与社会工作;医疗、精神治疗与社会工作;滥用药物与社会工作;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4、第四部分,教育、实习与展望:教育、实习与研究;讨论与角色扮演。
四、学习方法与阅读的扩展1、学习方法2、阅读的扩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对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社会工作有基本的概念。
教学重点:专业的缘起、发展、领域和特质,与其他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
课时安排: 6 学时。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和发展一、社会历史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2、社会工作的产生三、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1、专业方法的发展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一、社会工作领域概述1、社会工作的领域2、社会问题二、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1、社会进步2、生活质量3、人类认识观念三、领域的分类1、按照服务对象2、按照困难类型3、按照社会工作的特点四、社会工作的特质1、整体的人2、家庭的重要性3、社区资源4、督导5、教育项目:课程教学及实习,专业实习和督导6、方法7、团体8、“关系、”“网络”9、精神、心理10、“社会”11、与制度的关系(福利制度)12、基本目标13、机构雇佣、有薪水14、发展及利用小组的方法来开展服务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一、社会工作的概念1、社会中的不同内涵2、定义3、相关概念: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正义。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尝试透过结合社会实践,探索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时数共51学时(周3)(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以讲授为主。
学生除了听课,还应该通过讨论、模拟、专题讨论、实地考察等活动直接参与教学过程。
(五)面向专业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定义及构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旨在帮助学生对“什么是社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理念架构,了解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性质及施用领域。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对社会工作有初步了解。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为 1、社会工作的含义。
2、社会工作的领域。
3、社会工作的对象。
其中,如何认识社会工作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一、社会工作是科学1、什么是科学。
2、科学的特质。
3、社会工作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4、社会工作工作过程的逻辑性。
二、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1、社会工作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2、社会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巧妙地应对问题。
3、社会工作面对的任务常常是新的、独特的、特殊的。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1、什么是制度2、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制度四、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1、什么是专业2、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五、社会工作的涵义1、专业社会工作与我国通行的社会工作的区别。
2、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3、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定义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工作的定义1、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的慈善事业2、把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3、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和私人社团举办的专业服务,这种服务不分性别、年龄与贫富,以协助任何个人发挥其最高潜能,使其获得最美满最有效的生活为目的。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篇:《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课程说明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旨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和工作技巧。
《社会工作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性的主干课程,是社会工作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和技巧及其社会工作实务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学科特点和意义;了解其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流派及其主要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通过对社会工作助人特点的了解,以及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把握,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素质和专业价值观。
本课程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总学时为54学时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熟悉: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三、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一、社会工作领域的拓展二、社会工作领域的分类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二、社会工作的构成三、社会工作的类型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二、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三、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2 复习思考题: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2、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3、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关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4、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参考书目:1、叶楚生:《社会工作概论》,台湾同泰印刷局,19862、袁华音、王青山:《社会工作概论》,黄河出版社,19903、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4、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熟悉:社会工作的功能;了解:我国社会工作的现状。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社会工作导论教案》第一部分:课程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主要取向、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同时,课程还将介绍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主要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工作的整体理解和认识。
1.2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掌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主要方法和技能;- 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建立起对社会工作职业伦理和专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2.1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畴- 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社会工作的范畴和职能。
2.2 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取向;- 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
2.3 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的主要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技能和工具。
2.4 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 社会工作的国际交流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教学安排3.1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方法。
3.2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小组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对社会工作导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结语《社会工作导论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社会工作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社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未来的发展和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思想背景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2.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力、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它承认人的一切权力与生俱来,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力,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时代背景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2.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3.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实践)▲(一)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二)形成: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PoorLaw)。
这部济贫法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则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
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济贫,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概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所属系部:经济管理学院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任课教师:孙迎春授课班级:16社工1班和2班授课学期:2016-2017年第1学期教案填写说明与要求1.教案可以是打印稿也可以到教务处领取教案本书写。
2.一门课的教案包括一个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及若干次课的教案设计。
3.一次课的教案一般是2学时课的教案,也可以是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或子项目所需课时(如4学时或6学时)的教案。
4.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须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设计。
5.每一次课的教案须包含相对完整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教案周次第5周课次第1次课学时安排2学时本次课题课程介绍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够对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在整体上进行把握;知识目标:了解课程内容、学习任务、阅读书目和考核方式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项目(任务)或案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课后作业制作个人简历,回答什么是社会工作教学后记教学过程设计旁注一、告知本次课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课程介绍学习目的:能够对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在整体上进行把握二、课程引入1.视频《一个让人泪流满面的广告》2.小组讨论:是什么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三、主要内容1.课程定位与目标;2.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3.教材及参考资料;4.教学方法与手段;5.考核评价;6.分组。
四、布置下一次课的课前准备及课后作业制作个人简历,回答什么是社会工作?(1)学生分5-6人一组(2)教师个别指导(3)教师事先收集好素材,发放给学生使用教案周次第5-6周课次第2、3次课学时安排4学时本次课题任务一:什么是社会工作?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够对什么是社会工作有初步了解知识目标:•了解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理解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掌握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了解社会工作的功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工作的含义难点:社工与义工的区别训练项目(任务)或案例视频:爱,远远不够小组讨论:1.社工与义工助人的过程有哪些不同?2.助人效果哪个更好?为什么?延伸阅读:一位社会工作者的心声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课后作业制作个人应聘简历教学后记应提前给学生明确指引,如社工的网站或一些书面资料教学过程设计1旁注1:教学过程设计需包括详细的教学步骤(如引入问题,告知学习目标,能力训练,归纳总结等)及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步骤持续的活动时间,此页不够可向后延伸。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前言课程概述一、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1、学科性质2、课程性质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1、国外的发展历程2、中国的发展历程三、课程的组成部分1、第一部分,绪论: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理论。
2、第二部分,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
3、第三部分,实务:家庭、儿童、妇女与社会工作;青少年与社会工作;老年与社会工作;矫治感化与社会工作;医疗、精神治疗与社会工作;滥用药物与社会工作;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4、第四部分,教育、实习与展望:教育、实习与研究;讨论与角色扮演。
四、学习方法与阅读的扩展1、学习方法2、阅读的扩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对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社会工作有基本的概念。
教学重点:专业的缘起、发展、领域和特质,与其他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
课时安排:6学时。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和发展一、社会历史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2、社会工作的产生三、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1、专业方法的发展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一、社会工作领域概述1、社会工作的领域2、社会问题二、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1、社会进步2、生活质量3、人类认识观念三、领域的分类1、按照服务对象2、按照困难类型3、按照社会工作的特点四、社会工作的特质1、整体的人2、家庭的重要性3、社区资源4、督导5、教育项目:课程教学及实习,专业实习和督导6、方法7、团体8、“关系”、“网络”9、精神、心理10、“社会”11、与制度的关系(福利制度)12、基本目标13、机构雇佣、有薪水14、发展及利用小组的方法来开展服务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一、社会工作的概念1、社会中的不同内涵2、定义3、相关概念: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正义。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4. 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工作概述:社会工作的定义、特点、功能和目标。
2.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3.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应用。
4. 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等方法。
5.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职业道德规范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讲解社会工作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5. 实地考察:参观社会工作机构,了解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工作概论教材。
2. 案例资料:社会工作实践案例。
3. 视频资料:社会工作相关视频。
4. 实地考察:社会工作机构。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课时1-4:社会工作概述课时5-8: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课时9-12:社会工作理论课时13-16:社会工作方法课时17-20:社会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课时21-24:案例分析与讨论课时25-28:小组讨论与实践课时29-32:实地考察与总结七、教学活动1. 课时1-4:开展社会工作概述讲座,介绍社会工作的定义、特点、功能和目标。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思想背景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2.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力、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它承认人的一切权力与生俱来,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力,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时代背景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2.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3.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实践)▲(一)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二)形成: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PoorLaw)。
这部济贫法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则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
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济贫,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
(6)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①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②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病者、精神病患者及须抚育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③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意义:首先,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其次,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的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第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救济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职业化)。
第四,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第五,该法尝试用个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今天个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1)汉堡制1788年在汉堡市实行的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
对后来各国救济制度与方法影响较大。
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
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
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
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①为失业者介绍工作;②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③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④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使贫民不致依赖成习。
(2)爱尔伯福制1852年,德国另一个小城市爱尔伯福制,也仿效汉堡制并加以改良,实施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对后来救济工作的方法影响很大。
具体内容为:①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
②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
③赈济员的工作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放赈济款。
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
结案后,赈济员应首先赴救助者家庭做家庭调查,经调查确实需要救济者方能给予帮助。
发放赈济款依据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不许贫民养成依赖心理。
其二是从事段内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无业游民等。
④全市每14段设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由区监察员任主席,每两星期开会一次,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
⑤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九人组成,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统一管理和支配全市救济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每两星期开会一次。
意义:①分类救助、助人自助的思想和济贫法一致②汉堡制的实施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③爱尔博福制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3.1869年的慈善组织会社(cos)1868年索里牧师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协调政府和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1869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该会社的基本理论主张是,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
接受公共救济讲损害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致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
因此,该会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以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
具体工作方法:(1)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2)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咨询部,供济贫法执行人员、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这样就可以揭露那些同时向几个机构申请的贫民,以使救济资源更有效地发货作用;(3)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4)提高救济款物的配额,使之足够申请人生活所需。
“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重要贡献:(1)“会社”首创派友好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它强调依据调查,按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个案件分别做出处理。
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
(2)“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睦邻组织运动背景:由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者发动,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以便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让受教育者和贫民共同生活在一起,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民主,解决贫穷问题。
(1)1884年英国伦敦巴涅特创立的“汤恩比馆”特点:①设立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均与贫民共同生活。
②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③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④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2)1888年,美国琼亚当斯在芝加哥创立了“霍尔馆”睦邻组织运动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①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
②社会工作随时依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③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
④社会工作进行的方法,不仅可运用社会个案工作的方法,而且应运用社会群体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1.1917年,美国玛丽芮启蒙(MaryE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SocialDiognsis),被看作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1922年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到20世纪30年代,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唯一的工作方法。
2.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3.社区工作在60年代,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基本方法。
4.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发展(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授之以渔)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1.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2.家族集团结构的社会结构特征3.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文化价值(二)中国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1912-1949)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1)1940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社会部,隶属于行政院。
(2)1942年,省级地方设社会处,县政府设社会科。
2.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和梁簌溟邹县乡村建设实验区。
3.微观社会工作实务主要限于医院等有限的领域,1913年休姆(Hume)成立了长沙社会服务联盟;1915年蒲爱德(IdaPruitt)北京协和成立“宗教与社会服务部”。
4.社会工作专业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有约20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并各自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基地。
(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工作(1949-1978)1.基本特点:(1)政府包办;(2)专业化社会工作中断2.成就:(1)社会保险:政务院1951年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面向我国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1955先形成了一个比较齐全的社会保险体系。
(2)社会救济(3)优抚工作:优抚对象包括烈军属、军人。
(4)农村福利:实行“五保”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四)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工作的发展1.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一(1)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企业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3)家庭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4)邻里关系的衰微需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1)失业人员(2)老人、儿童及残疾人(3)城乡贫困人口(4)进城农民工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发展和前瞻(1)1979年,恢复社会学(2)1987年,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大、北大、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一、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一)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1.社会工作领域的定义:也称为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2.影响社会工作领域的两个变量: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及有意识的干预3.社会工作领域的划分:(1)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指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
(2)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指社会工作者已经渗入其中者。
(二)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1.社会学的社会问题2.社会工作的社会问题3.影响社会问题的三个变量(1)问题本身(2)人们的认定(3)社会变迁4.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发生的影响的领域相同,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得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二、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的追求(二)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三、社会工作的领域▲(一)按照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1.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2.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二)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1.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生活难以自理、自我封闭及心理失调、家庭关系紧张与冲突、儿童抚养和老人赡养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