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必修一第五课一轮
- 格式:pdf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16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5课一、单选题1.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2.秦简中的《为吏之道》记载了对官吏的各种要求,包括任用与考课的标准,也有为官的品格与作风的规定,如“吏有五善”“吏有五失”等。
《为吏之道》的颁行()A.标志着官员监察制度的确立B.推动了司法审判的公正C.促进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D.有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3.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
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4.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属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
这表明东汉时期()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5.司马光在上书宋神宗的《论风俗札子》中写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
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
”这反映()A.宋朝科举命题不以儒书为限B.宋朝并未严格限制应试者的资格C.儒学独尊地位重新得以恢复D.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实行文化专制6.生活在以科举一官僚制为核心的政治世界的士大夫,为了获得晋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荐举”,一方面在自己所处的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各种关系的主体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又被卷入到各种关系当中。
这反映出这一做法()A.易于滋生朋党集团B.赋予民众广泛参政权利C.便于充实官僚队伍D.促使社会等级观念弱化7.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给予各级官员的额外福利,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取得良好政绩的官员,同时也针对因向朝廷出谋划策而给朝廷带来好处的各类谏官。
第五课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官位世袭
春秋战国时期:
尚贤思想兴起,举荐为官,依据军功授予官职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考核方法为上计制,御史参与
设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汉朝: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和具体标准,如孝廉和茂才
特科有具体标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积功劳为官征辟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魏晋: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评语为状,标准为家室,道德,才能
隋唐:科举制,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为皇帝自设题目考试选人
常举每年举行,包括明经和近士
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宋朝: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检查区
台谏合一,御史有议事权,谏官有检察权
元朝:1313年,宣布次年恢复科举制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明朝有考满和考察都察院代皇帝巡按各省
清朝有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文明在史前文明这一课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到中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开始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明,如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考古学和史前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生活状态。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兴起,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些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再者,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了解到古代文明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中华古代文明这一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来展开。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唐、宋等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在学习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和思想,如封建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课: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以及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对世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我们在这一课中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课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师范)02090115 刘弯弯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
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重要概念“城邦”;掌握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条件;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以及古代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
能力目标:①分析希腊地图,认识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②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学会归纳、概括等方法,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与实质;③分析材料,要求学生们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城邦概念,希腊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了解典型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过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希腊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伯里克利改革的内容、意义。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但又不愿被动接受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自学——指导”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1、“自主——指导”教学模式由“课前自学预习——教师设问(创设情境)——质疑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五个环节组成,它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又体现老师主导作用。
2、讲课时应用自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㈠新课导入:⑴教师提问: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永生难忘的重大事件,但是同学们知道奥运会产生于哪个国家吗?同学们回答(希腊)⑵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幅希腊图片,大家是否能猜出这些人、这些物都来自于哪里呢?同学们回答(希腊),教师启发:为何古代希腊能在体育、神话、雕塑等方面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呢?为何希腊能产生如此辉煌的文明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探索西方文明之源……㈡讲解新课:第一部分:希腊文明的摇篮①首先放古代希腊地理形势图,引导学生从图上总结出希腊的地理形势(希腊环海、多山、多岛)②出示材料(黑格尔),引导学生思考希腊的地理形势对希腊的经济活动有何限制(教师做提示,联系中国的自然地理形势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农业为主),同学们回答(希腊经济以商业为主)③阅读教材引发同学们说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古希腊形成了城邦或城市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