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点纵览之病理学炎症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5
西医综合考研病理学炎症考点:炎症介质炎症定义炎症(inflammation)是机体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此过程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发生变质(变性、坏死)、渗出(血管反应、液体和细胞渗出)和增生改变,临床上有红、肿。
热、痛和功能障碍,而全身则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白细胞增多、代谢增强等。
局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有利于局限、消灭致炎因子和清除坏死组织,促进局部修复,对机体是有利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炎症对机体都是有利的,有时也会给机体带来危害。
炎症是极为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一种病理过程,许多常见病如疖、痈、阑尾炎、支气管炎、肺炎、肾炎、风湿病、结核病及其他各种传染病或外伤感染等,其基本病理过程都属于炎症。
炎症介质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s)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故亦称化学介质。
炎症介质有外源性(细菌及其产物)和内源性两大类,但主要是后者。
内源性炎症介质又可分为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两类,通常以其前身或非活性状态存在于体内,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大量释放并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在炎症过程中对某些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的介导作用。
由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有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溶酶体成分和淋巴因子等,由血浆产生的炎症介质包括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和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炎性充血和渗出等变化。
此外。
有的炎症介质还可以引起发热、疼痛和组织损伤等。
1、血管活性胺包括组胺和5-羟色胺。
(1)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内。
肥大细胞脱颗粒或血小板聚集均可释放组胺,多发生于组织损伤和免疫反应过程中。
组胺可引起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扩张,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是过敏性炎症中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主要因素。
基础医学知识之病理学——炎症>>炎症概念、原因及病理变化>>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炎症的局部表现和机制>>趋化作用、假膜性炎和绒毛心的概念>>化脓性炎症的类型和特点>>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炎症的结局(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的概念)一、概念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称炎症。
二、炎症的原因三、基本病变(1)变质:是指炎症局部实质间质细胞的变性坏死。
常见于肝肾心脑,如重症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阿米巴肝脓肿等。
(2)渗出:血管内的液体、白细胞、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经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及黏膜表面的过程。
如卡他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及纤维素性炎。
(3)增生: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炎区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的现象。
以慢性炎症多见。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1)红:动脉性充血(鲜红)静脉性充血(暗红)。
(2)肿:急性炎症→炎性水肿所致;慢性炎症→局部组织增生所致。
(3)热:血管扩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所致。
(4)痛:①分解代谢②局部肿胀③炎症介质。
(5)功能障碍:①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碍②渗出物压迫、阻塞③局部疼痛。
五、炎症的全身反应(1)发热:细菌代谢物、尤其是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源性致热原,而细胞因子如IL-1、TNF及前列腺素是最常见的内源性致热原。
(2)白细胞变化,甚至出现“核左移”(是指白细胞中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加)。
(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严重者可导致全身血管扩张,血浆外渗,休克,亦可引起DIC。
炎症最常见的病因是A.物理性因子B.化学性因子C.生物性因子D.组织坏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炎症最常见的病因是生物性因子,需要使用抗生素。
六、炎症的类型(一)变质性炎症:以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称变质性炎症。
常见于肝肾心脑,如重症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理学专升本资料:炎症炎症,这个在病理学中频繁出现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身体的防御机制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各种刺激和损伤时,炎症反应就会被启动,如同一场身体内部的“战斗”。
炎症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这个防御反应可不是简单的一步到位,而是一个复杂且精细调节的过程。
炎症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生物性因子,比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它们入侵我们的身体,引发炎症。
还有物理性因子,像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和放射线等,都可能导致炎症的发生。
化学性因子也不例外,强酸、强碱、各种毒物以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都能刺激炎症反应。
此外,免疫反应异常也会引发炎症,比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可以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变质,这是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细胞会出现水肿、脂肪变性,严重的甚至会坏死。
细胞器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比如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等。
渗出,这可是炎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
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它与漏出液可是有区别的。
渗出液的蛋白含量高、细胞数量多,比重也较大,而且外观浑浊。
渗出液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的渗出。
白细胞的渗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白细胞边集、附壁、游出等步骤。
白细胞在炎症局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释放各种炎症介质等。
增生,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比较明显。
主要是组织细胞的增生,比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
增生的目的是修复损伤的组织,但过度增生也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炎症的局部表现通常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红是因为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肿是因为液体渗出和组织细胞增生;热是由于局部动脉性充血,代谢增强;痛则是由于炎症介质的刺激以及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功能障碍是由于炎症造成的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以及代谢障碍等。
病理学专升本资料:炎症炎症,这个在病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身体的防御机制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咱们来聊聊炎症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说,炎症就是机体对于各种损伤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
就好像身体这个“大王国”遭遇了外敌入侵或者内部出现了混乱,于是启动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来应对。
炎症的原因那可是多种多样的。
有生物性的因素,比如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些“小捣蛋鬼”入侵身体;还有物理性的,像高温、低温、放射线等“不友好的力量”;化学性的因素也不少,比如强酸、强碱、毒物等;另外,免疫反应异常也会引发炎症。
当炎症发生时,身体会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从局部组织的变质开始,这就好比原本好好的“建筑物”出现了损坏,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
然后是渗出,血管里的液体、细胞成分等跑到了组织间隙。
渗出可是炎症的重要标志,这里面又包含了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复杂的过程。
最后是增生,局部组织的细胞会增多,试图修复损伤。
炎症的局部表现,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
比如红,那是因为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肿呢,是因为液体渗出导致的;热,是因为血流加快,代谢增强;痛,一方面是因为致病因子、渗出物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因为炎症介质的作用;功能障碍,是由于组织损伤和疼痛等导致的。
炎症的全身反应也不能忽视。
发热是常见的,这是身体为了对抗炎症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白细胞增多也是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增多还能提示炎症的类型。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比如肝、脾、淋巴结肿大,这也是身体在努力应对炎症。
炎症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按照持续时间,可以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起病急,症状明显,病程短;慢性炎症则相反,病程长,症状相对不那么剧烈。
按照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又可以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
渗出性炎还能进一步细分。
浆液性炎,渗出的主要是浆液,像皮肤的烫伤水疱就是典型的例子;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比如白喉、大叶性肺炎;化脓性炎,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形成脓液,常见的有脓肿、蜂窝织炎;出血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比如流行性出血热。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炎症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考查科目,很多时候都会考到,今天今天通过整理医学基础知识重点中关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炎症是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于损伤因子(生物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过程中最特异的环节是血管反应(白细胞的游出)。
2.趋化作用:游出的白细胞在组织内做定向移动。
3.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肿充血、淤血、水肿;热动脉性充血,血量升高,代谢加强,产热增多;痛神经末梢压迫、牵拉和刺激。
4.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高。
注意:病毒性感染、伤寒的白细胞不高。
5.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①变质:炎症的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②渗出:白细胞渗出。
最具特征性;急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渗出为主;慢性炎症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渗出为主;寄生虫感染以嗜酸性粒细胞渗出为主;③增生。
6.炎症介质:①组胺、缓激肽: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②C5a:既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还有趋化作用;③C3a:只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④IL1、IL6、PG(白介素1和6、前列腺素):发热的炎症介质;(一溜跑真热)⑤IL1:既能引起发热,又有趋化作用;⑥氧自由基:加重组织的损伤。
7.炎症的类型:急性炎症:包括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炎症;慢性炎症:包括一般慢性炎症、特异性炎症(肉芽肿性炎)。
(1)急性炎症:①浆液性炎症:烫伤后水泡、感冒后流鼻涕;②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的是纤维蛋白原;主要见于大叶性肺炎、白喉、绒毛心、菌痢;(白喉和菌痢又称伪膜性炎症)③化脓性炎症:渗出的是中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小肠、皮肤、阑尾。
化脓性炎症最容易引起三个改变:脓肿、蜂窝织炎、化脓。
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疏松组织出现的蜂窝织炎、大肠杆菌逆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金葡菌引起的肺脓肿;④出血性炎症:渗出的是红细胞;主要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鼠疫;(2)慢性炎症:①一般慢性炎症;②慢性肉芽肿性炎:主要见于伤寒、梅毒、风湿病、血吸虫病、结核。
病理学复习知识点2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概念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二、炎症的原因1炎症因子:任何能引起损伤的因素。
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生物性因子(最常见)、组织坏死、变态反应、2影响因素:致炎因子性质、强度、作用时间;机体全身状态、局部因素→影响炎症发生的强弱缓急。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中心环节→特征标志致炎因子损伤→变质(变性坏死)机体血管反应→渗出机体修复→增生(再生、纤维修复)(一)变质(致炎因子损伤)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2、干酪样肺炎、阿米巴肝脓肿、重症病毒性肝炎(二)渗出(机体血管反应)1、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叫做渗出。
(三)增生(机体修复)慢性胆囊炎、肺支气管扩张症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肿——间质炎症渗出水肿热——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痛——水肿压迫,炎症介质刺激N末梢功能障碍(二)炎症的全身反应1、全身急性期反应:发热、嗜睡、厌食,蛋白降解↑,补体↑,凝血因子↑,血沉。
2、发热:发热是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热原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菌、病毒产物外源性致热原,刺激白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IL-1,TNF),刺激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3、外周血白细胞变化(1)多数情况下升高:细菌感染,末梢血类白血病反应(2)“核左移”:指外周血中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值增高的现象。
(3)少数情况下降低:伤寒、AIDS、病毒性肝炎、立克次体、原虫4、单核巨噬细胞增生第四章炎症第二节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1、血流动力学改变(管径、流速改变)(1)浆液渗出(2)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红热液体渗出,间质水肿→肿(3)水疱浆液性渗出、肺泡浆液性渗出(4)滤过压=血管内外静压差+胶体渗透压差2、血管通透性增加(1)纤维素蛋白渗出(2)血管内皮改变→血管通透性↑(3)粘膜纤维素性渗出、心包纤维素性渗出(绒毛心)、3、白细胞渗出(聚集、活化)炎症反应最重要特征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一)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边集和滚动、白细胞黏附、白细胞游出、趋化作用1、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特征2、炎症细胞:渗出的白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3、炎细胞浸润:炎细胞聚集在炎症区域的现象4、炎症时白细胞渗出的规律(1)时相:炎症早期(6~24h)中性粒细胞;24~48h单核细胞(2)致炎因子:1)急性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2)慢性炎症:浆细胞、单核、淋巴细胞3)病毒、支原体感染:单核、淋巴细胞4)过敏反应及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5、趋化作用(1)趋化作用: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病理学炎症知识点详解一、炎症的概述1.炎症的概念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动态过程2)意义●利●机体的防御性反应●弊●潜在危害●严重的过敏反应——死亡●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机化——缩窄性心包炎——心功能下降●脑实质或脑膜炎症——颅内高压——脑疝——死亡●在一定情况下应采取措施控制炎症反应2.炎症的原因1)致炎因子●生物性●最常见因素●物理性●高温、低温、放射线等●化学性●强酸、强碱等●免疫因素●各型变态反应2)炎症发生与否取决于致炎因子性质与强度和机体的反应性及作用时间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损伤性因素2)渗出●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抗损伤性因素3)增生●炎症晚期或慢性炎症●抗损伤性因素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变化5.炎症的分类6.变质1)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2)病理变化●实质●水肿、脂变、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等●间质●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坏死3)代谢变化●局部酸中毒●组织内渗透压升高4)急性重型肝炎7.渗出1)炎区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抵达体表、粘膜表面的过程●炎症的重要标志,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2)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体液渗出●细胞渗出8.增生1)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细胞数目增多。
2)成分●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3)意义●利●使炎症局限化,修复组织●弊●过度增生,影响器官功能二、急性炎症1.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1)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过程●细动脉痉挛——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变慢,停滞,细胞流出2)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出●导致炎症局部液体和蛋白质渗出的重要原因●由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液中的液体成分通过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的过程●液体进入人组织间隙称炎性水肿,液体进入体腔成为炎性积液●渗出液的作用●有利●稀释中和毒素及有害物质●为炎性灶带来营养,带走代谢产物●含补体,抗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纤维素——纤维蛋白网——防止细菌扩散●有利于组织修复●有利于产生细胞、体液免疫●不利●压迫临近组织●机化粘连2.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1)白细胞渗出●炎细胞浸润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渗入到组织间隙的现象,炎细胞:炎症时渗出的白细胞●白细胞边集和滚动●白细胞粘附●白细胞游出炎症的最重要特征,将白细胞输送到损伤部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阿米巴运动方式,中性粒细胞快于单核细胞快于淋巴细胞的主动游出●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白细胞不同●急性炎症早期(6-24小时)中性粒细胞●(24小时后)单核细胞●不同致炎因子渗出的白细胞类型不同●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中性粒细胞●病毒—淋巴细胞●过敏、寄生虫—嗜酸性粒细胞●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化学刺激物趋化因子●细菌产物(外源性)●补体成分C5a、白三烯等●特点●趋化因子作用是特异的●不同白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性不同●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反应显著●淋巴细胞反应较弱2)白细胞激活●吞噬作用中心粒细胞、巨噬细胞●识别和附着●调理素: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血清蛋白质,主要为Ig-Fc受体和补体C3b。
炎症炎症在病理学考试中是一个常考点,内容较多,知识点零碎。
现中公教育的医学专家就炎症这一章内容给大家进行了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希望以下的总结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高效复习。
一、概念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二、原因生物性因子: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
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
三、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一)变质实质细胞常出现变质性变化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
间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性变化包括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二)渗出渗出液的产生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主动游出血管所致。
(三)增生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五、炎症的分类(一)依据炎症持续的时间进行分类: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1个月;通常以渗出性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但有时也可以表现为变质性炎或增生性病变为主,前者如急性肝炎,后者如伤寒。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为数月到数年;一般以增生性病变为主;其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急性炎症的类型1.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浆液性炎发生部位代表疾病黏膜(卡他性炎)急性鼻炎浆膜结核性胸膜炎疏松结缔组织脚扭伤的局部炎性水肿2.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纤维素),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
纤维素性炎发生部位代表疾病黏膜(伪膜性炎)白喉浆膜心包炎(绒毛心)肺组织大叶性肺炎3.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化脓性炎发生部位代表疾病黏膜和浆膜表面化脓-化脓性支气管炎积脓-化脓性输卵管炎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织炎(溶血性链球菌)皮下或内脏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4.出血性炎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感染和鼠疫等。
病理学炎症考研知识点整理●第一节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概念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在局部表现为变质、渗出和增生的基本病理变化2.炎症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因此不具备血管系统的生物不会出现炎症反应●二、炎症的原因1.致炎因子概念:凡是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素都可以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2.致炎因子分类(按性质)●生物性因素:其引起的炎症称之为感染,最常见原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物理性因素:包括高温、低温、紫外线、机械系创伤······●化学性因素:外源性包括强酸、强碱、各种毒气及氧化剂,内源性如尿素、尿酸······●坏死组织:坏死组织是潜在致炎因子●异常的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和免疫复合物异常沉积·····●异物●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定义:是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展各种变形和坏死●形态变化●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etc●间质成分: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etc●代谢变化●局部组织酸中毒:炎症局部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但是酶系统功能受损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氧化不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局部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升高(炎症灶中心区最明显):分解代谢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以及酸中毒等因素2.渗出●定义:是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浆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成分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比较(p46表格)●渗出液: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白细胞游出血管所致,含较多蛋白及细胞成分●漏出液:单纯由于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使液体漏出血管●渗出液意义●有利●①稀释、中和毒素,减轻对局部损伤,并带来营养物质●②渗出液中的抗体、补体、溶酶体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③渗出液中纤维素交织成网,限制病原微生物的移动,便于白细胞吞噬消灭●④渗出液中白细胞吞噬和杀灭病原微生物●⑤············●不利●严重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可压迫心脏或肺脏3.增生●定义:是在致炎因子或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炎症局部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和炎细胞反应性增生●注意:增生一般在炎症后期或者慢性炎症时较明显,但少数炎症早期就有明显增生现象,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肠伤寒●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1.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发红、发热: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局部代谢增强,产热增多●肿胀:局部炎性充血及渗出物堆积,尤其是水肿●疼痛:局部肿胀压迫以及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刺激神经末梢●功能障碍:炎症渗出物造成局部压迫、阻塞及炎症灶内实质细胞变性、坏死2.全身反应●发热:多见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炎症,外源性(细菌及产物)及内源性(白细胞激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共同作用●末梢血白细胞增加:主要发生在细菌感染,出现幼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核左移),称类白细胞增多●化脓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加●寄生虫和超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实质器官病变●第二节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过程中血管反应1.(一)血流动力学改变(按顺序)●细动脉短暂收缩:损伤后发生,持续1时间很短,神经反射和化学介质引起(几秒-几分)●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细动脉扩张,然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局部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多,形成局部动脉性充血(15min-几小时)●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流体静压升高,使富含蛋白质液体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渗出,是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甚至停滞2.(二)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最常见原因):持续时间短,速发短暂反应(15-30min)●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坏死脱落,血管通透性增加,直至血栓形成或内皮细胞再生修复(几小时-几天)●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内皮细胞连接处的穿胞通道,穿越内皮细胞,称为穿胞作用●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结构发育不健全●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反应1.注意●白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损伤部位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渗出血管外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在炎症灶区聚集的现象称之为炎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2.(一)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边集和滚动●边集: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白细胞边集●滚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不断地发生结合和分离,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白细胞黏附●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是白细胞游出血管的前提,借助于整合素和内皮细胞表面的配体●白细胞游出●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游出●中性粒细胞:运动能力强,游出最快,在炎症早期占优势,却寿命最短●淋巴细胞:运动能力弱,游出慢,寿命最长●趋化作用●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做定向移动称之为趋化运动,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之为趋化因子●特点●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不同炎细胞对趋化因子反应性不同●趋化因子可来自内源性(补体成分、细胞白三烯、细胞因子),外源性(细菌产物)3.(二)白细胞激活及作用●吞噬作用●定义:炎细胞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微生物和组织碎片的过程●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三个阶段:●识别和附着●吞入●杀伤和降解●依赖氧杀伤机制:用活性氧,特别是最强杀菌物质次氯酸,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不依赖氧杀伤机制:细菌通透性增加蛋白,水解细胞壁·······●免疫作用●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T、B)●组织损伤作用●白细胞在趋化、激活、吞噬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活性氧等产物,引起内皮细胞和组织损伤4.炎细胞的种类及特点●中性粒细胞:急性炎症首先进入炎症局部,细菌感染●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三、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1.(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组胺、5-HT,存在于肥大和嗜碱性粒细胞,使细动脉扩张及细静脉通透性增高●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AA):注意糖皮质激素:稳定细胞膜,减少损伤,抑制AA释放,故可以抗炎●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一氧化氮●神经肽2.(二)血浆中的炎症介质●激肽系统:缓激肽是激肽系统的最终产物,使细动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可引起疼痛●补体系统:刺激肥大细胞示范组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管扩张●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急性以变质、渗出为主;慢性以增生为主)1.(一)变质性炎●定义:病变以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增生较轻微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常发生在实质性脏器,如心、脑、肝etc●一般由细菌毒素和病毒等引起●白喉外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脑炎●变质性炎常引起功能障碍●急性重型肝炎时大量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急剧下降引起肝性脑病●乙型脑炎时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形成软化灶,使中枢功能障碍2.(二)渗出性炎●定义:病变以渗出液为主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变性,增生轻微,临床最为常见●分类(根据渗出物成分及病变特点)●1、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渗出物:淡黄色略浑浊液体,含有3%-5%小分子白蛋白,混有少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炎症早期●常发生于皮肤、黏膜、浆膜、疏松结缔组织●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不同●表皮内、表皮下:水疱,如烧伤、疱疹病毒感染●黏膜:浆液性卡他性炎●结缔组织间隙:毒蛇、蜜蜂咬伤,浆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炎性水肿●浆膜:体腔积液●2、纤维素性炎:渗出物含有大量纤维素●常发生于黏膜、浆膜、肺●致炎因子对血管壁损伤严重,通透性增加明显,引起纤维蛋白原渗出,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素●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不同●黏膜:在黏膜表面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故又称为假膜性炎,如咽白喉、气管白喉、细菌性痢疾●发生在咽部黏膜:假膜牢固附着于黏膜表面不易脱落,称为固膜●发生在气管黏膜:假膜与黏膜连接松散较易脱落,称为浮膜,可引起窒息●浆膜:可见于胸膜和心包膜●发生在心包膜:由于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肺: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渗出的纤维素充满肺泡腔●预后●一般情况,渗出的纤维素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溶解而清除●纤维素渗出过多,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含量过多,纤维素难以清除,由肉芽组织机化●机化发生在肺:形成肉质变●机化发生在浆膜:浆膜的纤维性粘连,造成胸膜腔或心包腔的狭窄甚至闭锁(缩窄性心包炎,心脏不能收缩)●3、化脓性炎:渗出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变形坏死,称为脓细胞●脓液为浑浊凝乳状液体,呈灰黄色或黄绿色,由脓细胞、坏死组织碎片、少量浆液和细菌构成●产生原因●多由化脓菌感染引起,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由坏死组织和化学物质所致●分类(根据病因和发生部位不同)●脓肿(病变局限)●定义: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脓腔形成●部位:常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皮肤黏膜,形成局部缺陷,即溃疡●深部脓肿,形成只有一个开口病理性盲管,即窦道●深部脓肿,既开口于体表,又开口于自然管道,即瘘管●原理:细菌产生毒素使组织坏死,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蛋白溶解酶,使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含脓液的腔。
第三章炎症
【考纲要求】
1.炎症的定义和原因。
2.变质的概念。
3.渗出的概念、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
4.增生的意义。
5.渗出性炎症的类型、病变和结局。
6.增生性炎症的类型和病变特点。
【考点纵览】
1.炎症介质的概念及其作用。
2.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脓肿的概念。
3.慢性炎性肉芽肿是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
【历年考题点津】
1.假(伪)膜性炎的渗出物主要为
A.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坏死组织
B.纤维素、中性白细胞和坏死组织
C.纤维素、浆细胞和中性白细胞
D.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白细胞
E.粘液、中性白细胞和浆细胞
答案:B
2.急性炎症时组织变红的主要原因是
A.组织间隙水肿
B.炎症灶内炎细胞浸润
C.炎症灶内血栓形成
D.肉芽组织增生
E.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答案:E
3.炎症介质组胺在炎症灶内最主要的作用是
A.白细胞趋化
B.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
C.引起疼痛
D.导致发热
E.造成组织损伤
答案:B
4.关于蜂窝织炎的描述错误的是
A.病变组织呈马蜂窝状
B.皮肤、肌肉和阑尾是好发部位
C.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D.病变弥漫与细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有关
E.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组织
答案:E
5.属于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是
A.结核
B.伤寒
C.肠阿米巴病
D.慢性支气管炎
E.慢性阑尾炎
答案:A
6.蜂窝织炎是指
A.发生于皮下组织及阑尾的炎症
B.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C.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
D.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E.没有明显坏死的渗出性炎症
答案:B
7.下列属于假膜性炎的疾病是
A.肠伤寒
B.肠结核
C.阿米巴痢疾
D.急性细菌性痢疾
E.肠血吸虫病
答案:D
8.纤维素性炎症的好发部位应除外
A.心包
B.皮肤
C.胸膜
D.气管
E.结肠
答案:B
9.关于炎症,正确的是
A.炎症反应均对机体有利
B.任何机体均可发生炎症
C.炎症是一种防御反应
D.损伤必然导致炎症
E.炎症是活体组织的损伤反应
答案:C
10.寄生虫感染时,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
A.嗜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浆细胞
答案:D
11.结核性肉芽肿的特征性细胞成分为
A.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
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C.郎罕巨细胞和异物巨细胞
D.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答案:A
(12~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变质性炎症
B.浆液性炎症
C.纤维素性炎症
D.蜂窝织炎症
E.化脓性炎症
12.细菌性痢疾属于
答案:C
13.阿米巴肝脓肿属于
答案:A
14.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属于答案:D
15.乙型脑炎属于
答案:A
16.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属于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