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朗读教学应有的自然之美
- 格式:docx
- 大小:18.55 KB
- 文档页数:7
周刊166教材教法|精品课例摘 要:阅读策略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高中阶段施行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而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学习必将要贯穿必修、选择与选修这三个方面,整本书阅读也成为了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
对此,本文就将以《乡土中国》阅读为例,全面探讨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并希望以此种教学方式来有效的激发高中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提高于都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当前,整本书阅读更加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与阅读学习的需求,因此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十分的重视整本书阅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下,整本书的阅读策略逐渐被大范围应用,但在很多地区仍然没有队整本书阅读策略展开实质性的规划与应用,以至于阅读教学的效果依旧不佳。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也很大,语文课时变得紧张,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在这样的状态下,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能够从兴趣、思考以及效率方面带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习。
一、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繁重,面临高考,很多学生都紧绷着注意力,一头埋在学习环境中,然而语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升学习进度,然而因为环境和学习压力的影响,针对某高中高一到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下能够发现,从不进行阅读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详见表1。
表1某校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由此,我们能够发现,高中的阶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偶尔进行阅读的学生群体占据最多,而从不进行阅读的学生群体数量也很多,这也说明在环境和学习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就不会进行任何的阅读学习。
二、阅读策略在高中整本阅读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当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施行的同时,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领略美朗读是一种表达文字的艺术,也是一种展现美的方式。
在朗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发现美在文字中的表现,感受到文字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
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领略美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领略美。
要提倡学生用心去朗读,感受文字的力量。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些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朗读,然后让他们在朗读时尽量用心去感受文字所代表的情感和意境。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注意语调、停顿和情感表达,让他们尽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用心去感受文字所传达的美。
通过用心去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文字中所蕴含的美,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魅力。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让他们更好地展现文字的美。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技巧,例如掌握好语速、语调和停顿的技巧,让他们在朗读时更加地自然和流畅。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朗读风格,让他们根据所朗读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表达,让文字更好地展现出美的一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展现出文字的美感,让美通过他们的朗读更加地生动和传神。
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到文字的美。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名著和名家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让他们在朗读中能够更深地体会到文字的美。
通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可以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加用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字所散发出的美的气息。
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领略美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用心去朗读、培养朗读技巧、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感受文字的力量和魅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文字的美,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文字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希望通过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美的力量和魅力,让他们在朗读中真正地领略到美。
学习新课标“朗读要自然”的体会当拿到了2019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我快速找到了关于自然朗读叙述的部分,课标上是这样说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标中把朗读要改掉的毛病和达到的目标表述的如此具体,这还是第一次。
可见,我们以前存在的问题真的是很严重。
我原本以为,朗读要自然这还不简单,只要老师一说学生就能做到。
可是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前段时间,我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学到第六自然段:“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
……”在充分理解了这一段描写之后,我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这一读,吓了我一跳,学生声音宏亮,字字饱满,稳如泰山。
我无奈地问他:“董存瑞去旅游去了吧,还坐着老爷车。
”其他学生都笑了。
可是,再叫两名学生,读起来还是这样,尽管我引导他们那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他的周围都是枪林弹雨,他们要有速度。
此时,我才深刻地意识到:“朗读要自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难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当时的危险与紧张,难的是“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他既然不能理解,就用老师教的最基本的朗读要求来读,便出现了前面的效果。
后来,我进行了范读、领读,接着播放视频让他们欣赏,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朗读不一定就一字一顿,稳稳当当,要根据情境实事求是的再现(即自然)才是真正的有感情的朗读。
因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朗读要自然”的目标落实,教会学生真正的有感情朗读。
论课堂朗读的自然主义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存在着很强的自然主义色彩,具体体现在朗读的本能论、游戏论和“表情”论上。
这是一种“幼年化”认识,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关键词:朗读;自然主义;本能论;游戏论;“表情”论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可是,长期以来,朗读一直被限定在“清晰响亮”和“有感情”的藩篱中,成为没有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教学专业特征的、具有非常广泛适用性的一种手段。
而且,对它的认识,也始终在“清晰响亮”和“有感情”上兜圈子,研究也好,教学也罢,都只滞留于此,在心理感悟式的认知层面上率性地“跳舞”,带有很强的自然主义色彩。
所以,张颂教授称其为认识的“幼年化”。
这种朗读的自然主义色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课堂朗读的本能论先来看几则教学实录:例一:(教师在导入课题和介绍作者后)师:请打开课文,让我们感受屠格涅夫笔下的芬芳气息。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一边朗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蔚蓝的王国是什么样的?(胡健《〈蔚蓝的王国〉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13,7-8/B)例二:(在导入新课和交代学习目标后)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不懂得语句找同学解决。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13,7-8/B)例三:(在读和说了屏显的三句诗并交代了学习课题后)师:请同学们先小声地读几遍。
朗读时注意字音、韵脚、节奏、语调。
然后,我们找同学来读。
(《〈醉花阴〉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13,7-8/B)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像这样上课伊始就要求学生朗读的教例是非常普遍的,即便是全国性的优质课比赛也不例外。
按常理,学生朗读之前是要先预习的。
假如先前有所预习,那么,教师要求学生来朗读,不管朗读得好坏与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优质课比赛,一般是没有课前预习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是不宜要求学生朗读的,但上述三课例就不曾顾忌,何以如此?首先,在教师们看来,只要认得字,会说话,就会朗读。
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摘要】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尤其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可以有它的审美追求。
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关键词】诗歌朗读韵律美情感美意蕴美艺术美【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062-02朗读是我们祖先明智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声语言,将文章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
同时,为使朗读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言志传神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朗读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意美、情美、音美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朗读还是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是一种出声读书的方式,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很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说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还可以扩大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那么朗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追求?本人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主要是从诗歌朗读教学方面来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
朗读诗歌要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朗读要有感情。
它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达到的。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只有这样,朗读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奏响“朗读”主旋律聆听语文教学的自然美[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能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却存在着不少问题,令人担忧。
那么,如何优化朗读的训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有效示范,追寻一份朴素的美;2.拓展会文,追寻一份意象的美;3.语言创境,追寻一份和谐的美;4.优化形式,追寻一份诗意的美。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朗读训练策略驻足课堂,最美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了。
当学生启用丰富的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段段静止的文字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首首和谐乐曲时,文本之意与读者之情自然和谐共振,语文最大的亮点便得以凸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仔细倾听课堂的声音,却发现琅琅书声其实并不优美。
朗读作为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却在实际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中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一、朗读指导机械,不利表情达意。
语言的学习,需要在反复诵读,在潜心涵咏中增强语感,而语感和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
对美文的鉴赏如果仅靠理性的分析和纯技巧性的朗读指导,那么就会使学生的精神流浪在声音之外,更无法达到“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使朗读患上了“精神疲软”症。
常常有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浅议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审美意韵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把无声语言文字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朗读便成了有效途径。
朗读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寻出课文蕴含的美的因素,进入语言创造的美的境界,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使学生心通其意、意会其理,提高审美心理素质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让学生从朗读中品味语言美语文之美,美在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
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人文美。
如《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自然段中,把柳枝的随风飘动,说成是优美的舞姿,就连柳枝垂到水面荡起波纹也仿佛是画出来的,这富有灵性的描写,凝练出世间醉人的美景,使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二、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自然美景色绚丽,光彩夺目的春天,江南的美景,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的神奇,走出课堂,同学们可以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但在语文课堂内,学生又怎样去感受呢?那就是朗读的精妙。
首先,让学生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面,用清脆而又亲切的声音,赞美而感叹的语调,较慢的语速放声朗读。
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语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自然景物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与景交融的目的,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亲近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
三、让学生从朗读中领悟生活美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
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朗读可以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养花》的乐趣学生没有体验过,老舍先生的文章生活情趣十分浓厚,养花的喜忧、笑泪在老舍心中有独到的体会。
怎样去感受“秉烛夜游”的快乐与“花遭雨袭”的忧伤呢?让学生先听录音,让他们进入角色,进入文章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
适中的语速、充沛的感情朗读,情随声出,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情趣,从而使他们热爱生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
读中感悟文字美领略自然风光美-教学教案第一篇:读中感悟文字美领略自然风光美-教学教案情景说明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导语: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走一走。
播放课件。
2、谈谈自己的感受: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翻开书p91,迅速浏览课文。
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4、指名朗读课文的中心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课文是怎样这句话来写的?指名说。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描写“春天”的段落: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用___作上记号;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作上记号。
2、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树木积雪小溪小鹿4、练习朗读。
自己练习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让人感觉到美。
5、春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
你能模仿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吗?指名说。
三、学习描写“夏天”的段落:1、用学习“春天”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三段。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2、指名汇报说说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教师板书:树木雾阳光草地3、交流:你认为哪些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理解词语:“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封”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
了解“雾”的特点,引导理解词语“浸”,让学生抓住“浸”和“升”想象画面。
4、练习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5、夏天还有哪些景物?说一说。
四、自学描写“秋天”“冬天”的段落:1、用学习“春天”“夏天”段落的方法学习四、五自然段。
在课文中画出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2、与同学交流。
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3、汇报交流。
运用自然美感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作者:周瑛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美感如果运用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则可以让学生在投入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将对“文本自然美”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个层次。
由于文本的自然之美本身就是体现在其对景物,静物,风貌,人文的描写以及抒情,拟人,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上,相比文本的其他特色,它更适合与要求拥有丰富的感情的朗读教学结合,只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相结合,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获得培养。
关键词:美感朗读理解想象所谓文本自然美,就是语文课文的文本中,所以包含的最原始最纯粹的美感,这种自然的美感也是一篇好的文本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之一,有效利用文本本身的自然之美,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阅读感悟更丰富,文本自然美鉴赏能力的提升,也能培养他们的耐性,让他们在对待长课文时不再一味觉得字多无聊,而是会要想要投入进去寻找它的美感。
一.运用“文本自然美”中的传统美感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所谓传统美感,就是文本自然美中的所包含的特有民俗风情所呈现出来的美感,由于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地区气候、差异、民风民俗、甚至方言、都体现出各个方面的发展差异与不同,而作者将这些发展中流传下来的传统,用文字予以记录描述,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美感,既文本自然美中的传统美感。
由于民风民俗等多为欢乐的节日,这类文本的朗读过程中,也多要求学生语言欢快,言辞干练,教师要针对文章的感情走向来对学生做出不同的引导。
并要求学生将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感情投入到朗诵中。
就拿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这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
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讲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九月九的酒》来酝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想象,然后通过富有感情的亲身范读,来让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本身所带来的那种由重阳佳节的浪漫转为思亲的惆怅美感中。
追寻朗读教学应有的自然之美
一、正确流利,不拖沓,干净利落即自然
初读课文时,教师通常会把“正确、流利”细化为“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等具体要求,并在教学中进行指导,但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拖沓腔往往让正确、流利成为一种尴尬。
最近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形象而具体的朗读指导,使朗读教学真正走向自然。
师:(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课题,读—
—
生:(齐读)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得一字一顿)。
师:(师做着正步走的动作,故意模仿学生读书的腔调)你们读
这几个字的速度怎么都是一样的呢?你们刚才读书就是这样子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忍俊不禁)。
师:请你们听一听管老师是怎么读的:滴水穿石的启示。
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生:(流畅)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对,就这样读。
我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来——
生:(读)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对,就这样自然地读。
(生齐读)
读课题,是语文教学的常规环节,往往用时甚少,短短七个字的课题,学生第一遍读时,就做到了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但字与字之间一字一顿,呈现出拖泥带水的腔调。
对于现场生成的问题,管老师并没有一句带过,也没有从语调、语速等专业的角度去矫正,而是通过自己正步走的体态展示与夸张式腔调的模仿,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自身朗读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拖沓、不干净利落。
随后,管老师通过示范朗读、指导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给予适时的点评,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读书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朗读需要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朗读时的干净利落。
学生朗读一出现问题,管老师即抓住
契机,舍得花时间进行指导,指导的效果不仅表现在对课题的朗读上,而且直接影响后续学习,学生课文朗读时,在管老师的不断指导强化中,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干脆利落,也越来越有自然的味道。
二、整体把握,有变化,基调准确即自然
学生的朗读,首先从他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开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朗读时往往习惯于关注那一句,那一段,而忽略文本整体的基调。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剪枝的学问》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梳理“我”的心理变化,学生的朗读更趋于整体的协调自然。
师:文中“我”这样的心理变化,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板书:朗读)我们先来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好吗?想听老师读吗?
生:想。
师:读书要正确、流利,还要——
生:有感情。
师:好,那我很有感情地读。
(停顿,调整情绪)去年冬季的一天——(感情极端充沛,学生忍不住笑)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
(学生捂着嘴笑)
师:笑什么呀?可以这样读吗?
生:不可以。
師:不可以,为什么?太有感情啦!(生依然笑)太可怕了,是不是?那一天,你还敢走进这个桃园吗?(生连连摇手示意)注意,去年冬天,这些语言啊,它是叙述的(板书:叙述语),叙述语要读得自然(板书:自然)。
语调起伏不要太大,要平和(板书:平和)。
如果这样读,就会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生练读)
师:(范读)去年冬季的一天——舒服吗?(生点头)对,就要这样读。
现在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读,不要齐读。
(生练读)
生:(指名读)去年冬季的一天……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哪一句读得最好?
生:“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读得好。
师:因为这一句话读出了——
生:我很疑惑。
师:还读出了——
生:很着急。
师:它是不是叙述语呀?(生:不是。
)不是,它是人物说的话,我们称为对话语。
(板书:对话语)读对话语时,我们要注意是谁在说话,我们称为角色(板书:角色)。
我们要像文中的小孩子那样说话,说话时他的语气语调会随着感情、随着心理活动变化(板书:变化),所以要读出那种心理活动的变化。
……
师:课文中的语言看起来都是一样的。
其实你仔细分辨一下,有的是叙述语,要自然平和地读;而有的是对话语,你一定要读出角色的变化。
这样你的朗读才有感情,明白了吗?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薛老师带着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的脉络进行梳理,尤其突出了“我”的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对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然后以“这种心理活动变化,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开始了全篇课文的朗读指导。
通常意义上,学生对“有变化”的理解即是有感情。
薛老师读第二自然段的叙述性语句时,通过自己感情强烈,过分夸张,甚至是肉麻的矫情朗读,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叙述性语言要读得自然平和。
通过范读、练读、个别学生反复读、齐读等多样的方式,学生逐渐领悟到朗读的“自然”,就是语调起伏不要太大,要平和,要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随后,薛老师再指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读出角色话语的变化。
叙述语读得自然平和,对话语读出角色变化,通过这种对比指导,学生不仅把握了全文朗读的感情基调,而且使全篇课文的朗读、全体学生的朗读,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自然。
三、潜心会文,显个性,真情流淌即自然
“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对于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样如此: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是阅读吸纳的过程,而“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则是朗读表达的过程。
因此,朗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准确定位“有感情”,指导学生入情入境,让朗读教学渐入自然的佳境,如《秋天的怀念》朗读指导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