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四
- 格式:docx
- 大小:18.80 KB
- 文档页数:8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古代手工业者的智慧一、选择题1、白寿彝认为,唐代官营手工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制。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着重收集( )A.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B.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C.唐朝工部司的往来政令D.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答案 C解析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只能说明其质量,不能体现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也不能说明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唐朝三省六部中的工部是管理手工业的,收集工部司的往来政令可以了解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只能说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答案 B解析题干述及了“邯郸郭纵”“卓氏之先”“鲁人……曹邴氏”三个人物通过冶铁业发财致富,说明在战国时期,冶铁业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生产部门,故选B项。
3、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制瓷业的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可知,当时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不能说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不足以说明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
4、读汉代中等生活水平自耕农年收支表,据此可知( )B.纺织业成为主要创收活动之一C.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D.重农抑商是当时主要经济政策答案 B解析从图表信息总计收入大于总计支出,赋税负担沉重入不敷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表只是体现农耕收入和支出,没有体现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排除C项;图表信息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古代希腊罗马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主要调节的是雅典公民内部矛盾B.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城邦独立自治的特点C.古罗马《万民法》中的“万民”指的是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罗马公民D.“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基督教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是为了调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危机,A项符合题意;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造成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B项排除;罗马《万民法》中的“万民”指是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排除C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名言,基督教还没产生,排除D项。
2、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
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使得不同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向交流,并没有哪洲的物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实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体现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B 项错误;根据题意,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是生物上的物种交流,并未体现理性化,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欧洲、美洲、中国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
3、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涉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小农经济衰退无需使用农事节律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
专题4 海洋文明典型的希腊某某和罗马法律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古代西方的某某政治、法律制度和人文思想是西方给世界留下的重要财富。
●►线索(一):雅典某某政治古希腊雅典以某某政治著称于世,它经历了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时代三个发展阶段,直接某某、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是雅典某某的显著特征。
●►线索(二):罗马法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完整体系的发展历程,保护私有财产及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是罗马法的主要原则,它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线索(三):人文主义起源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X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斯多亚学派论证了“人生而平等”。
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雅典某某政治雅典某某政治的产生和发展(1)形成环境①地理环境:海洋文明、多山靠海、良港众多、海岛棋布、平原狭小。
②经济环境: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工商业发达。
③政治环境: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④人文环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发展历程①奠基: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某某政治的基础。
②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使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③顶峰: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某某的“黄金时代”。
(3)某某机构(4)评价①积极影响: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主要弊端: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某某;过于泛滥的直接某某,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
1.全面认识古代雅典某某政治(1)一个实质:是奴隶制某某政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某某,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某某。
(2)两个基本特点:人某某权,轮流执政。
(3)三个发展阶段: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某某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某某政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将雅典某某政治推向了顶峰。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解析: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而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B、D均正确。
答案:C2.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该观点() 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王朝统治为“知有民族”,建立的政权仍具有封建色彩为“知有君主”,但作为旧式的农民起义没有涉及民权、民主等问题,所以孙中山先生的评价是客观的。
答案:B3.(2011·南通模拟)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解析:逐项分析,银价上涨,说明白银大量外流,这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大量倾销商品有着因果关系,故选A。
B项错在“开始”两个字,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早在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时就开始了。
C、D两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A4.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四项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太湖流域湖丝出口欧洲情况B.1679~1833年间中国湖丝出口逐增主要得益于上海港的便利C.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湖丝出口猛增得益于五口通商的刺激D.工业革命的开展使欧洲扩大了对中国湖丝的需求解析: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其中包括上海,B项中时间不符,A、C、D三项分析均正确。
1.(2011·高考广东文综卷)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选B。
1787年美国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共和政体,议会主权较好地制约政府的权力,故A、C、D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故B正确。
2.(2011·高考安徽文综卷)右图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D.“现在有效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解析:选B。
“我们自由派”即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坐着的树枝”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但无权组织政府,所通过的法律也必须经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后才能生效,B项的表述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帝国议会的这一特点。
A项明确反对自由主义,与自由派的主张相背离;C项体现的是宗教观,与自由派的主张不符;D项强调国王的权威,也不符合自由派的要求。
3.(2011·高考江苏卷)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解析:选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故A、D两项不正确;德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故C项不正确;德国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
专题四世界古代史——古代希腊罗马【阶段特征】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政治: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古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蕴含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经济: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思想文化: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对外关系:对外扩张,航海和海外贸易发达。
【具体史实】 1.古代希腊Ⅰ.民主形成的条件:1、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2、小国寡民的城邦,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3、高素质的希腊公民Ⅱ.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⒈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①经济上,梭伦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②政治上,他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⒉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⒊伯里克利执政时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Ⅲ.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Ⅳ.雅典民主制的原则: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罗斯福新政与经济机制的创新一、选择题1、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
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危机使民众通过阅读寻求精神慰藉,故选A项;1929—1933年美国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排除B项;材料信息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大幅提升”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与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2、20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如人猿泰山、大力水手、超人、蝙蝠侠等,他们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
这类英雄漫画广受欢迎。
材料反映出当时( )A.社会大众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B.美国持续推行霸权主义C.经济繁荣刺激精神享受的需求D.科技发展引发科幻热潮答案 A解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这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艺术内容反映大众逃避现实的倾向,故选A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在经济危机中,排除C项;英雄漫画反映人的心理需求,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排除D项。
3、1933年美国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并颁布法令,禁止居民和私人银行拥有黄金,停止美钞兑换黄金偿还债务。
美国采取以上做法旨在( )A.维护美元霸权 B.防止通货膨胀C.提升外贸竞争力 D.缓和劳资矛盾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罗斯福金融改革中,废除金本位制度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刺激出口、提升经济竞争力来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故选C项。
4、在美国大危机期间,企业家吉姆瓦拉托斯说:“在美国如果你能找到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如果你找不到,那么就请你挨饿。
训练 4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2014太原三模)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
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 .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B .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D .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答案D [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国内状况的理解。
阅读材料从“朝贡” 等信息可知,龚自珍作为地主阶级士大夫,对外面世界形势变化一无所知,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故答案为D项。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2. (2014平顶山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A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B .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C. 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D. 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D [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费正清所言“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说明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根本上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D。
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片面夸大了鸦片贸易的影响。
]3. (2014湘潭三模)英国外相巴麦尊曾在密信中写道:“我以最忠诚的心情建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
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得最适意的满足。
”这里“最适意的满足”主要是指( )。
A .打开市场和掠夺原料B •促使鸦片贸易合法化C•在中国建立殖民地 D •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答案A [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目的的认识。
结合题干材料,迁移19 世纪中期英国发展的状况,可知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急需国外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巴麦尊的“最适意的满足”是为了打开市场和掠夺原料,A 项最能体现信函的本质意图。
B项只是表面现象;C、D两项与材料无关。
]4.(2014天津河东区一模)从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加快对外殖民掠夺,使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伴随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天津被迫对外开埠通商。
这一情况出现在()。
A . 《南京条约》签订后B . 《北京条约》签订后C.《天津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B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答案选B 项。
]5. (2014济宁质检)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了太平天国运动。
当时曾到过天京的西方人富礼赐曾发表评论说“天王之基督教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狂人对神圣之最大的亵渎而已”。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
A •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宗教B •与西方宗教思想没有任何联系C •遭到了列强的强烈反对D •只是农民表达思想主张的工具答案D [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难以摆脱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制约,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群众起义,只是农民表达思想主张的工具,D项正确。
A、B两项明显错误;C项说法太武断。
]6. (2014河南信阳调研)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 .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答案B [据题干材料信息“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贫民失望”,可见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尚未摆脱皇权统治下的等级观念,故B 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出鸦片战争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脱离群众,故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 项。
]7. (2014中山模拟)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 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 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答案A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银贵钱贱,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因此A 项正确。
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是在鸦片战争以前,B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社会,排除C项;1845年中国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排除D项。
]8. (2014虹口区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
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 •民族资产阶级垄断了商业活动B •外资与华资竞争共生关系C.西方在华商品输出都靠中国人经营D •中国商人在本国市场上很难占有优势答案B [题干中的“商人”并非全部指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垄断”与“几乎垄断”不相符,排除A 项;C 项说法太绝对,D 项说法与题干相反,均可排除;材料原意是指外资与华资相竞争,B 项正确。
]9. (2014蓝山模拟)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
”这表明李鸿章()。
A .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 .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D [据材料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材料反映了主张向学习西方的机器及制造技术,说明他向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上,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制度上,故选D。
]10. (2014梅州模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答案B [从材料信息“最初觉醒”和“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说明近代先进中国人认识到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故答案为B。
]11. (2014福州模拟)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
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
……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0A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B •社会观念的进步C •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D •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答案B [材料用煤气灯与电灯相比较,从“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到“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说明近代上海社会观念的进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从材料中都体现不出来。
]12. (2014蚌埠一模)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B .《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D .《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答案C [表中数据和比例体现不出“政论性”,A项错误;B项错误,因为从表中得不出“开始”;全国和国外的比例占67%,说明《申报》乡土意识淡化,C项正确;D项中的“发行量最大”从表中反映不出来,故答案选C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 (2014苏北四市联考)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
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
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
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材料二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 年上海共有工厂48 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 年上海共有工厂837 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材料四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请问答:(1) 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
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
(6 分)(2) 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
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4 分)(3) 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4 分)(4) 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4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认识。
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即可概括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是外国人权利的大小,演变趋势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
第(2)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分类信息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