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起行.(xíng)藻荇.(xìng)未寝.(qǐn) 遂.至(suì)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在庭院中。
相与,共同,一起。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5.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用一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研读文本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1)重难字将歇.(xi ē) 欲颓.(tu í) 沉鳞.(l ín) (2)古今异义 歇⎩⎪⎨⎪⎧古义:消散。
例:晓雾将歇.。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2.短文两篇【教学构想】《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1.品味语言。
对语言的品味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初读感受——品读领悟,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品味。
2.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情感,揣摩作品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自主性。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探讨的问题更深入,更有代表性。
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短文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4.学会合作、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读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引导学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
难点:在自主阅读,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1.由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老师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
2.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共同探讨。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情景交融的写法
在古诗文中,作者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往往“景”好找,“情”难寻,要结合文章具体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际遇去体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素材积累: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
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
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由于苏轼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他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因
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
“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方法方加加减减10短文二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劝导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酬报中书书》,感觉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觉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困境达观处世的沉着心态。
第 1 课时酬报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悟了它的雄奇险拔、清静明丽。
其实,莽莽神州,巅峰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奇异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酬报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川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川诗。
二、授课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尔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说明,初步劝导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屡次朗读课文,试一试在屡次朗读的过程中劝导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 (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 ( 古义:消逝今义:休息).夕日欲颓 ( 古义:坠落今义:低落,萎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 ( 名词作动词,辉映).5.本文虽属山川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怎样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从“巅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望“巅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文章最后以惋惜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领悟感情1.作者笔下的风景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川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朗相互映衬。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当合,灿烂动人,目不暇接。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导入一(情景导入):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导入二(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交流背景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
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
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
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
“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
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
“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
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
一是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二是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四是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 ⎩⎪⎪⎨⎪⎪⎧静景⎩⎪⎨⎪⎧高峰入云(仰视)清流见底(俯瞰)两岸石壁(平视)青林翠竹(平视)动景⎩⎪⎨⎪⎧晓雾将歇(晓)猿鸟乱鸣(听觉)夕阳欲颓(夕)沉鳞竞跃(视觉)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抒情)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
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
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最大。
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
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
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
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
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
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
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
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
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
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
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
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
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记承天寺夜游⎩⎪⎨⎪⎧⎭⎪⎬⎪⎫叙事 庭中散步绘景 庭中月色抒情 心中惋惜闲本课我仍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诵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
整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造的人、事、物、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