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第七章
- 格式:pdf
- 大小:86.08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复习题:1、解释买者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和需求曲线如何相关。
答: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支付意愿。
在任何一种数量时,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
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总面积是一种物品或劳务市场上所有买者消费者剩余的总和。
2、解释卖者的成本、生产者剩余和供给曲线如何相关。
答:供给曲线的高度与卖者的成本相关。
在任何一种数量时,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的成本。
供给曲线以上和价格以下的总面积衡量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3、在供求图中,说明市场均衡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
答:4、什么是效率?它是经济决策者的唯一目标吗?答: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价格均衡价格数量 APE 的面积代表消费者剩余;PBE 的面积代表生产者剩余。
除了效率外,经济决策者还应该关心平等。
实际上,市场交易的好处很像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割一块蛋糕,经济决策者不仅要关心如何奖经济蛋糕做大,即效率;还要考虑如何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割这块蛋糕,这就涉及公平问题。
5、看不见的手有什么作用?答: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会尽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看不见的手指引他们在相互竞争中达到一个并非他们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市场均衡点。
在均衡点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整个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6、说出两种市场失灵的名字。
解释为什么每一种都可能使市场结果无效率。
答:市场失灵包括市场势力和外部性。
如果某一市场上存在市场势力,即只有极少部分(可能是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控制的市场价格,他们就会使价格倾向于对他们这一小部分人有益的水平。
于是,市场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平衡,社会福利达不到最大,市场失去效率。
外部性是某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它使市场福利还要取决于买者评价和卖者成本之外的其他因素。
由于买者和卖者在决定消费和生产时并没有考虑这种负作用。
所有,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市场均衡可能是无效率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分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促进生产、调节收入,实现财富的公有化和差别化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包括三个方面: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按需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方式,它要求按照每个人的劳动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者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量和劳动付出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分配方式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产,同时也可以消除收入不公现象。
因此,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资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补充分配方式,它是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之上对一部分职工进行差别化分配。
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按资分配主要是指以企业的收益为依据,对投入资金或人力的一部分人员给予一定的收益,以鼓励他们继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
按需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补充分配方式之一,它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分配方式。
在按需分配制度中,个人或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购买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而不必在生产方面受到限制。
按需分配还可以促进财富的公有化和差别化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种子的公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这三种分配方式可以相互结合,构成一个优秀的协同机制。
同时,在实践中,按劳分配是主导制度,尤其是在生产领域。
而在其他领域,如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按需分配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为了促进共同富裕和差别化分配而制定的。
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按需分配三种分配方式相互协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也需要谨慎地考虑三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切实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其核心原则就是“调节收入、实现公有化”。
《经济学原理》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在本章中你将——考察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与需求曲线之间的联系了解如何定义并衡量消费者剩余考察卖者生产一种物品的成本与供给曲线之间的联系了解如何定义并衡量生产者剩余明白供给与需求均衡能够使市场总剩余最大当消费者为购买感恩节晚餐而到商店时,他们可能为火鸡的价格如此之高而感到败兴。
同时,当农民把他们饲养的火鸡送到市场时,他们期望火鸡的价格能再高一些。
这些观点并不使人感到惊奇:买者总想少付些钞票,而卖者总想多得些钞票。
然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存在一种火鸡的“正确价格”吗?在往常各章中,我们讲明了,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如何决定了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和销售量。
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是描述了市场配置稀缺资源的方式,而没有直截了当讲明这些市场配置是不是令人中意的咨询题。
换句话讲,我们的分析是实证的(是什么),而不是规范的(应该是什么)。
我们明白,火鸡的价格调整是要保证火鸡的供给量等于火鸡的需求量。
然而,在这种均衡时,火鸡的生产量与消费量是太少、太多,依旧正好呢?在本章中,我们要讨论福利经济学那个题目,即研究资源配置如何阻碍经济福利。
我们从考察买者和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开始。
然后我们考虑社会如何能够使这种利益尽量达到最大。
这种分析得出了一个阻碍深远的结论:市场上供求均衡能够使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收益最大化。
也许你还记得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更充分地讲明了那个原理。
它还要回答火鸡的正确价格那个咨询题:在某种意义上讲,使火鸡供求平稳的价格是最好的价格,因为它使火鸡消费者和火鸡生产者的总福利最大化。
消费者剩余我们从观看参与市场的买者得到的收益开始我们的福利经济学研究。
支付意愿设想你有一张崭新的猫王的首张专辑。
因为你不是一个猫王迷,你决定把该专辑卖出。
如此做的一种方法是举行拍卖。
四个猫王迷显现在你的拍卖会上: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格。
第七章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一、单选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货币的职能?
A.计价单位B.价值储藏
C.防止通货膨胀D.交换媒介
2.M1货币供给包括
A.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及其他支票账户
B.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及小额定期存款
C.现金、政府债券、黄金证明及铸币
D.现金、NOW账户、储蓄账户及政府债券
3.法定货币的一个例子是()
A.黄金B.人民币(纸)
C.铸币D.战俘营中的香烟
4.商品货币
A.没有内在价值B.有内在价值
C.只能在某一个国家使用D.作为支持法定货币的准备金使用
5.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是以下哪一项的一个固定百分比?
A.贷款B.资产
C.存款D.政府债券
6.如果法定准备金是25%,货币乘数的值是()
A.0.25B.4
C.5D.25
7.法定储备金减少引起
A.准备金增加B.准备金减少
C.货币乘数提高D.货币乘数下降
8.以下哪一种政策组合一致地起到增加货币供给的作用?
A.出售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降低贴现率。
B.出售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提高贴现率。
C.购买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降低体现率。
D.购买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降低体现率。
9.假设所有银行都维持百分之百准备率。
如果一个人把1000美元现金存入一个银行()A.货币供给的增加大于1000美元B.货币供给的增加小于1000美元
C.货币供给的减少大于1000美元D.货币供给的减少小于1000美元
10.给出以下T账户,如果法定准备金是10%,这家银行可以发放的贷款最多是多少?
A.0元B.50元
C.150元D.1000元
11.货币政策的三种主要工具是()
A.政府支出、赋税,以及法定准备金。
B.货币供给、政府购买,以及赋税C.铸币、现金,以及活期存款D.公开市场活动、政府购买,以及赋税。
12在长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的是
A.有市场势力并拒绝贷款的银行
B.税收提得如此高,以致增加了从事经营的成本,从而提高了物价的政府
C.发行了太多货币的政府
D.诸如劳动和石油这类投入的价格上升
13当物价以极高的比率上升时,它被称为
A.通货膨胀B.超速通货膨胀
C.通货紧缩D.低通货膨胀
14.如果物价水平翻一番
A.货币需求量减少一半
B.货币供给减少一半
C.名义收入不受影响
D.货币的价值下降一半
15.在长期中,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
A.物价水平B.信用卡的可获得性
C.银行出口的可获得性D.利率
16.货币数量论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给增加引起
A.货币流通速度同比例提高B.物价同比例增加
C.实际产量同比例下降D.货币流通速度同比例下降
17际变量的例子是
A.名义利率B.工资价值与汽水价格的比率
C.玉米的价格D.人民币工资
18.数量方程式表明
A.货币*物件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产量
B.货币*实际产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件水平
C.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件水平*实际产量
D.以上都不是
19.如果货币是中性的
A.货币供给增加不受影响
B.不能改变货币供给,因为它与黄金这类商品相联系
C.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实际产量这类实际变量
D.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物价和货币工资这类名义变量
20.如果货币供给增长5%,而且实际产量增长2%,物价应该上升
A.5%B.小于5%
C.大于5%D.以上各项都不是
21.货币流通速度是
A.货币供给每年流通的速度B.产量每年流通的速度
C.企业存货每年流通的速度D.高度不稳定
22.征收通货膨胀税的国家主要因为
A.政府不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后果B.政府预算平衡
C.政府支出高,政府征收的税收不够,借款困难D.通货膨胀税和所有税收大体相同
23.假设名义利率是7%,而货币供给每年增长5%。
如果政府把货币供给增长率从5%提高到9%,费雪效应表明,在长期中,名义利率应该变为()
A.4%B.9%
C.11%D.12%
24.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结果高于人们预期,那么()
A.财富从债权人向债务人再分配B.财富从债务人向债权人再分配C.没有发生再分配D.实际利率不受影响
25.当通货膨胀稳定而可预期时,以下哪一项成本不会发生?()
A.皮鞋成本B.菜单成本
C.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的成本D.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26.如果实际利率是4%,通货膨胀率是6%,税率是20%,税后实际利率为()
A.1%B.2%
C.3%D.4%
27.以下哪一项关于实际收入每年增加3%的说法正确()
A.如果通货膨胀率是5%,人们应该每年得到8%左右的收入增加。
B.如果通货膨胀率是0%,人们应该每年得到3%左右的收入增加。
C.如果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供给增加就不会改变实际收入增长率。
D.以上各项都不对
二、简答题
1、如果货币供给翻一番,在长期中货币需求量和物价水平必定发生什么变动?
2、解释古典二分法
3、货币在长期中还是在短期中更可能是中性的?为什么?
4、政府可以用来支撑其支出的三个收入来源是什么?哪一种方法引起通货膨胀,谁承担这种筹集收入方式的负担?
5、通货膨胀提高了名义利率时,通货膨胀会使债务人状况变坏而债权人状况变好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B
5、C
6、B
7、C
8、D
9、A10、B
11、D
12、C13、B14、D15、A16、B17、B18、C19、D20、B21、A
22、C23、C24、B25、D26、B27、D
二、简答题
1、为了维持货币均衡,货币需求量应该翻一番,因为对同样数量的物品的支出将翻一番,
这引起价格翻一番,货币价值下降一半。
2、宏观经济变量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
3、在长期中,因为人们和市场根据货币供给变动进行调整需要时间。
短期中,可能犯错误。
4、税收、借款和发行货币;发行货币引起通货膨胀;那些持有货币的人,因为货币贬值了。
5、不是,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上升一对一地调整,因此,实际利率不受影响。
债权人
和债务人都不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