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巡历_宋代监司履职的时空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15
宋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比较完备的一个监察机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监察制度体系完善:宋代设置了严格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检讨院等多个部门,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监察制度体系。
2. 御史台权力大:御史台是宋代监察制度中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其权力之大可以直接上奏天子,直接干涉朝政,具有很高的独立性。
3. 检讨院的作用:宋代设立了检讨院,其作用是审查官员的过失,惩罚不当行为,具有比较广泛的监察范围,也起到了监督地方官员的作用。
4. 按察使司的监察对象广泛:宋代的按察使司是专门负责地方监察的机构,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其监察对象包括地方官员、士绅、商人等,监察范围非常广泛。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宋代监察制度的基本框架,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代监察制度的建立,有助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腐败堕落,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治安。
其次,宋代监察制度的存在,促进了官员勤政为民的行为习惯,提升了政府效率和公信力。
最
后,宋代监察制度的完善,也对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和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历史上中国监察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专题研究分部巡历:宋代监司履职的时空特征余 蔚 摘 要:宋代一直强调监司勤于巡历,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遍巡辖下所有州军,这是宋代监司作为地方主要监察官员所特有的履职方式。
巡历周期有限,因此监司辖区不能太大。
但监司同时是一路行政事务的主管官员,路作为高层行政区划,又不宜太小。
这对矛盾促使中央政府多次调整监司员数、辖区面积、巡历周期等相关制度,创设并不断完善一路诸监司分部巡历的制度。
除每年例行的巡历之外,分部制度也被灵活运用于紧急事务的处理。
这一制度源于宋政权充分利用一路之内多个机构并立的新体制,体现出宋代政治制度的灵活性。
关键词:宋代 监司 巡历 分部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批准号2008BLS003)。
关于一路各机构分权而导致中央政府控制力增加的论述,参见余蔚: 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 , 历史研究 2005年第4期,第118 130页。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至仁宗前期告一段落,明道二年(1033)提点刑狱司建置的固定,可视作制度已臻于成熟的标志。
至此,宋代高层政区管理机构在建置、职能和履职方式上的特色都已比较明朗:监察部门权力化,或说监察部门与权力部门合二为一,各路转运司(漕司)和提点刑狱司(宪司),既是管理部门,又是一路的主要监察机构,漕、宪二司由此称为 监司 ;权力部门多元化,即各路的管理之职,由漕、宪二司共同负责;履职方式动态化,即制度要求监司在下辖州军不断巡行,日常管理和监察工作大部分以亲临现场的方式解决。
神宗熙宁二年(1069),监司的行列中更增加了提举常平司(仓司)。
这一新机构的出现,使相关的制度设计更为繁杂细致,不但没有抹去上述特色,反而使之更为凸显。
这些特色,实可谓交相为用,一种特色产生的不利因素,可由另一种特色来抵消。
比如,监司集管理权与监察权于一身,易令其权力过度膨胀,然有几个机构互相牵制,监察、管理两种权力合并的风险便因机构分立而消解。
又如,巡行本是监察机构的履职方式,而监司同时作为权力部门,在运动中完成行政职责,难免产生种种不便,但几个机构分担职责,却能分解工作量而使履职难度降低。
近15年来宋代路级监司制度研究综述作者:李康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3期【摘要】宋代的路作为历史上地方特有的行政机构,是近15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有学者注重对宋代的路是否是一个行政层级的研究;有学者注重对路级各监司的研究;有学者注重对路级监司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监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上个世纪,学术界对宋代路级行政机构研究的可谓丰硕,苗书梅在《宋代地方政治制度史研究述评》中已有详尽介绍。
近十五年来,关于路级研究文作不断,观点演新。
作者撇全貌不能洞悉,拟对近15年来宋代路级监司研究作一综述。
一、宋代路级区划及监司关系研究对于宋代的地方行政,到底是州、县二级区划还是路、州、县三级区划,学术界自始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路”是否是作为一个行政层级的存在。
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路”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层级,是在府、州、军、监之上的一个行政区;另一种则认为,“路”不能算做一个地方层级,因为其不具备地方层级所具有的条件。
总观上世纪的研究概况,各观点均有大批学者陈文力争,且论著颇重。
王文楚、郑世刚、林英男、江晓敏、贾玉英、李昌宪、李孔怀、龚延明、汪圣铎等一批学者认同“路”作为一个行政层级的存在,认为宋代地方是三级行政区划;而张德昌、朱瑞熙、张希清、苗书梅、陈振、包伟民等学者则认为宋代的“路”与州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能作为一级政区。
时至近15年,此问题在学术界依旧大有争论。
认同路作为一级政区存在的包括以下几位。
王晓龙《从提点刑狱司制度看宋代“路”之性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3卷第3辑,2008年)以提点刑狱司的研究为切入点,认为宋代的“路”可以被认定是州县之上的一级正式行政管理层级和行政区划。
余蔚《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提出宋代在地方实行“分离制”(即同一高级行政区设置多个并存的行政组织与长官)加强中央集权,而这种体制在南宋出现削弱趋势,使南宋的中央集权不如北宋。
宋代监察制度范文宋代监察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巅峰之作,其内涵和外延都比前代更加完备和细致。
宋代监察制度的建制,主要以观察、知县、知府、侍御史、御史台等为主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介绍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运作。
首先是观察的设立和职责。
观察是宋代监察制度的最基层单位,主要负责监察地方行政官员的廉政和工作情况。
观察的选拔一般在乡里茅屋,素有风范,颇有识见的文武人士中产生,而不再局限于世族的血统。
观察的主要职责是巡视乡里,了解民情民意,监察官员的廉政和工作表现。
他们必须定期上报地方官员的具体情况,包括工作成绩、品行以及是否清廉。
观察的核心职能是确保地方官吏无私无私、勤勉执行职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民意的表达和监督的作用。
其次是知县和知府的监察职责。
宋代设立了知县和知府两个级别的地方长官,并赋予了他们较大的权力和职责。
知县和知府既是地方行政领导者,又是司法官员,他们负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治安,并对地方官员和百姓的生活进行监察。
知县和知府经常要向上级官员报告地方的情况,包括工作成果、社会发展等,也要接受上级的巡视和指导。
在监察方面,他们负责检查地方官员的廉政、公正以及履职情况,同时也要监督和处理百姓的诉讼和纠纷。
通过知县和知府的监察,宋代确保了地方官员的廉政和履职能力,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总的来说,宋代监察制度相对完备,监察机构的层级分明,职责明确,制度运作相对健全。
各级监察机构通过定期巡视和检查,确保了地方官员的廉政和履职能力,同时也为百姓提供了一种监督和救济的机制。
这种相对较完备的监察制度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明清等朝代的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浅析宋朝监察制度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承接隋唐下启明清的作用,也是一个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繁荣走向衰败。
就是因为宋朝结束了这种大分裂建立的政权,所以一系列的改革,一系列的强化政权政策的出台是北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这种现象反映在行政监督政策上,因此他是皇帝最重视的模块。
宋朝的监察制度相对还是十分完善的,并且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网络,它的建立让宋朝的统治更加牢固,同时对于我们作用也是很大的。
宋朝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
中央沿袭唐朝,御史台仍然设置三院。
地方设置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
宋朝监察体制的指向开始多向化和网状化,也就是说监察的对象是全覆盖的。
我们通过分析它的建立原因,从而找到它对我们如今的借鉴意义。
一、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宋朝的监察制度同样是模仿上一朝代的,即唐朝。
同样设立御史台为最高机关,纠察百官,严肃朝中的风气。
由于这一官职意义重大而不被直接授予,通常作为一种奖赏,来表彰功臣。
所以御史台才是最高长官,掌管台政。
御史台上分三院,分别是台院,殿院,察院。
三人共分给九人掌管,一个是侍御史,二是殿中侍御史,第三个就是监察御史。
在分工上同样也十分明确,各司其职。
侍御史专门掌管台政,而殿中御史则领导殿院,掌管礼法来纠察百官的过错,监察御史则统率察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负责六部的监管,并且由皇帝直接任命。
这种做法为了加强对朝中大臣的统治,同样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御史台同样也由两人主薄和检法进行管理,这两人是由御史台长辟举。
这两个官位比较重要,所以被朝中大臣所窥视,他们将这两个官职看成是日后升迁的垫脚石。
因此,也非常被人们所重视,这两个人往往就是未来台官的候选人。
所以相关部门规定担任御史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是担任了两任县长才能有此资格,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行使自己的权利。
但是在其他各个朝代是有首例的。
在宋朝初期御史的权利是很大的,可以直接弹劾牌官,就算是没有依据也不用负什么责任。
宋朝监察制度宋朝监察制度,是指宋朝时期建立并完善的一套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
这一制度在整个宋朝士官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官吏的廉洁公正,维护了朝廷的权威和稳定。
宋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分级监察和相互制约。
根据职权范围和层级,宋朝监察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中央监察机构由监察御史院和大中书房监察局组成,负责对朝廷各部门和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地方监察机构由地方州县监察机构组成,负责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效地避免了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宋朝的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的核心,也是最高级别的监察机构。
御史台设有多个御史,由御史中丞带领。
御史负责对朝廷各部门的官员进行监察,任免权由天子亲自决定。
御史台具有广泛的调查权限,可以调查和处置各级官吏的贪污、渎职等不法行为,并对地方官员进行巡视和考察。
御史台还负责接受民众举报的案件和申诉,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大中书房监察局则是专门负责对文官的监督和管理。
大中书房监察局首领为大学士和参知政事,负责对书院、学堂等教育机构和文人学士进行考核和管理。
这一机构通过考试和评级制度,选拔和选拔文人才,防止了功利主义和腐败现象。
而地方监察机构由地方监察御史和巡视使者组成,负责对地方官员进行巡视和监察,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稳定。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领导机关监察制度,通过领导机关的巡察和监察,对下级机关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了行政机关的廉洁和效率。
吏治制度的完善,使得宋朝的官吏廉洁高效,治理得到很大的改善,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宋朝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过分级监察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有效地杜绝了官员的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维护了朝廷的权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宋朝监察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监察体制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收稿日期]2019-11-05[作者简介]薛存心(1972-),男,河南漯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宋代监司出巡制度内涵解析薛存心(河南工业大学漯河工学院,河南漯河462000)摘要:宋代监察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渐明朗化,朝着中央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权力逐渐减弱的趋势发展。
宋代中央对地方强有力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监察体制上,其中宋代监司出巡是重要的一环。
以两宋监司长官的选任、官属的设置、出巡周期、出巡随员及要求、出巡事项等制度的内涵为着眼点,观察宋代中央对州县地方监察的细节,可以透视宋代中央集权的方式和目的。
关键词:宋代监司;出巡制度;监察体系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0)01-0120-05 宋代的监司,是指路一级的三个机构,“诸称‘监司’者,谓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司”[1],即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三司分别掌管一路财政、刑狱、粮谷大权,按察州县,协助皇帝监督地方,体察民情。
宋代监司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宋代监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监司官员的品级都不高,大多为五品或六品,但有较大实权,能够代表皇帝巡察地方,深受皇帝信任。
宋代监司,在太宗淳化前仅有转运司。
到了淳化三年(992)五月,开始在转运司内部置提点刑狱司。
真宗景德四年(1007),将提点刑狱司从转运司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单独机构。
神宗熙宁时期,又创设提举常平司。
至此,宋代监司机构逐步健全。
宋代中央对地方强有力的控制集中体现在监察体制上,而宋代监司出巡制度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宋初,朝廷已经开始重视监司出巡,如端拱二年,太宗下诏:“访闻诸路转运使、副颇务因循,或端坐本司,或故留诸郡,深彰旷职,殊不尽心。
自今并须不住巡案所部州、府、军、监,察访利害。
”[2](P7096-7097)从不定期出巡和特殊时期出巡逐渐走向每年定期按察州县,监司出巡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转载]中国古代巡察制度的沿革原文地址:中国古代巡察制度的沿革作者:无悔历史是一面镜子。
中国几千年的监察制度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在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上,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央监察机关和皇帝定期或临时派遣监察官巡视地方进行监察,我们称之为“巡察制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巡察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相沿,长盛不衰,一直是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地位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世界上也独具特色。
巡察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的天子巡狩之制,即天于对各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巡察。
如尧命舜摄行天了之政,舜即开始巡视四方,确立了“五岁一巡狩”的制度。
这是后世巡察制度的渊源。
夏、商、周三代均循此制,但天下巡狩的时间各不相同。
到了战国时期,又有了“巡行”、“巡县”制度,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十分重视对地方的巡察,先后五次“巡行”,以加强专制统治。
到了汉代,汉武帝创设了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的职责,武帝钦定为《六条问事》。
此被史家盛赞为“千古不易之法”。
刺史定期巡察所辖的郡国,称为“行部’,监察郡守、国相、请王的不法行为。
采用巡视方法监察郡县,开始了中央政府的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先例。
同时,还有督邮察县制度,就是在郡级地方政府中增设督邮一职,掌县内县级官吏的监察。
东汉时,还在县级政府中增设廷傅一职,掌部内乡级官吏的监察,加强了县对乡的控制。
在此之前,汉初有丞相刺州的制度和特使制度,即丞相派遣自己的属官刺察地方和天子派遣特使巡察地方,但都是临时派遣,没有固定的机构和官员。
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
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巡察地方,对地方官吏进行监察,并给御史以风闻言事的权力。
隋唐时期。
隋朝采用了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使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
唐初,对地方州县的监察是随时随事派遣,后来则由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察院的监察御史以“六条”巡察州县,遇有非法行为,便予以纠查。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可谓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清流,它的演变过程充满了曲折和精彩。
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看看这个制度是如何在历史中一路走来,并不断完善自身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像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各诸侯国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监察制度。
那时候,御史制度应运而生,就如同繁星般闪耀在政治的天空。
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官职的设立,就像是为王室和官员们竖起了一面镜子,时刻照见他们的言行举止,监督他们是否遵守法规,是否有违纪行为。
这个时期的监察制度就像初生的太阳,虽然光芒尚弱,但已经预示着其未来的强大。
秦汉时期,中国的监察制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察制度,御史台或御史府等机构的设立,就像是中央政府的超级眼睛,时刻盯着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刺史制度和上计制度的出现,让地方的官员们时刻感受到头顶有一把监督的利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上比较动荡,但中国的监察制度却在这个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御史台仍然是主要的监察机构,但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监察机构,比如兰台。
这个时期的监察制度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新特点:一是建立了风闻奏事制度,这意味着监察官员可以依据传闻或举报对官员进行监督;二是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出现了行台制度,即派出御史台官员到地方进行巡回监察。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监察制度如日中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御史台和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的设立,让唐朝的官员们时刻感受到监督的存在。
而宋朝则设立了御史台和监司等监察机构。
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出现了巡按制度;二是建立了言官制度,由官员或士人担任言官,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
最后是元明清时期,这是中国监察制度的最后发展阶段。
元朝建立了御史台和行御史台等监察机构,而明朝则设立了都察院等监察机构。
清朝则沿袭了明朝的监察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专题研究分部巡历:宋代监司履职的时空特征余 蔚 摘 要:宋代一直强调监司勤于巡历,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遍巡辖下所有州军,这是宋代监司作为地方主要监察官员所特有的履职方式。
巡历周期有限,因此监司辖区不能太大。
但监司同时是一路行政事务的主管官员,路作为高层行政区划,又不宜太小。
这对矛盾促使中央政府多次调整监司员数、辖区面积、巡历周期等相关制度,创设并不断完善一路诸监司分部巡历的制度。
除每年例行的巡历之外,分部制度也被灵活运用于紧急事务的处理。
这一制度源于宋政权充分利用一路之内多个机构并立的新体制,体现出宋代政治制度的灵活性。
关键词:宋代 监司 巡历 分部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批准号2008BLS003)。
关于一路各机构分权而导致中央政府控制力增加的论述,参见余蔚: 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 , 历史研究 2005年第4期,第118 130页。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至仁宗前期告一段落,明道二年(1033)提点刑狱司建置的固定,可视作制度已臻于成熟的标志。
至此,宋代高层政区管理机构在建置、职能和履职方式上的特色都已比较明朗:监察部门权力化,或说监察部门与权力部门合二为一,各路转运司(漕司)和提点刑狱司(宪司),既是管理部门,又是一路的主要监察机构,漕、宪二司由此称为 监司 ;权力部门多元化,即各路的管理之职,由漕、宪二司共同负责;履职方式动态化,即制度要求监司在下辖州军不断巡行,日常管理和监察工作大部分以亲临现场的方式解决。
神宗熙宁二年(1069),监司的行列中更增加了提举常平司(仓司)。
这一新机构的出现,使相关的制度设计更为繁杂细致,不但没有抹去上述特色,反而使之更为凸显。
这些特色,实可谓交相为用,一种特色产生的不利因素,可由另一种特色来抵消。
比如,监司集管理权与监察权于一身,易令其权力过度膨胀,然有几个机构互相牵制,监察、管理两种权力合并的风险便因机构分立而消解。
又如,巡行本是监察机构的履职方式,而监司同时作为权力部门,在运动中完成行政职责,难免产生种种不便,但几个机构分担职责,却能分解工作量而使履职难度降低。
当然,并不是说多机构的并立,就会自然而然地导致相互分担工作量而减轻负担。
机构的并立只是为这种分担提供了制度基础。
中央政府厘定了很多细节性的条款进行引导和限制,以 51确保平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而非相互干扰,路一级丰富的行政资源之使用更为有序细致而非混乱浪费。
除了多次调整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中央政府亦下极大的功夫,突出对监司在履职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技术环节的强调,即规定它们巡行的周期,以及特定时期各监司的 分部 在同一路内划分巡行区域。
此类条款保证了宋代监司动态的履职方式得以长期延续。
这些细枝末节体现出来的技术问题,绝非不重要,但是它引起学界的关注,时间却不是太长。
金圆先生1982年已提到宋代监司的巡行周期问题,但较为简略,说宋监司 要在一年或二年内,巡察所辖地区一遍 。
1992年,邱永明先生在其通代性著作中,提到宋代的 监司每岁分上下半年巡按州县 并量地远近,每年按期遍巡各地,提点刑狱则两年巡察一遍 诸监司每岁须巡视的地方,限五月下旬起发,至七月十五日以前巡遍 。
引述的宋代制度不少,但不同时期的制度若置于一处,显然互相矛盾。
此后,朱瑞熙先生在论及监司出巡的诸多限制时,曾引述宋代不同时期关于出巡时间和地分问题的条款, 大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相关复杂制度的了解及其意义的认知。
李昌宪先生从政区建置的角度,论述了 分部按举 与各监司分治不同州军的关系。
贾玉英先生提出应将不同时期 监司出巡时间的变化过程反映出来 。
这种对动态研究的推重,值得肯定;不过,她的研究结果大体仍是 北宋时期,监司出巡的时间一般为两年或者一年 ,而 南宋时,监司出巡的时间一般为一年一巡 。
戴扬本先生在关于转运使的研究中,对于其巡历责任的阐述,涉及了周期、常见问题、惩罚措施等细节,是迄今为止关于单一监司巡历问题最深入的研究。
不过,由于研究对象与关注的时间段的限制,从最基本的情况 巡历的周期是否始终是一年或两年 到巡历所涉及的不同监司的合作,以及所牵涉的更广的制度层面的因素等问题,仍有待于在新的研究中提出和解答。
比如,在巡历周期的转折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否牵涉到其他制度的改迁?在某些时间段,制度并未有明显的变化,朝廷却在不断重申同样的命令,是否反映出条款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了困境?以及,中央指令中屡次提及的 岁分上下半年巡按 或者 互分州县 , 这个 分 字,如何体现了机构间的配合?技术细节变迁的缘由,实际上是各种政治制度发生关联的过程,其意义无疑是远超技术问题本身的,但当我们追问下去时,却发现已有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推进。
52 历 史 研 究2009年第5期金圆: 宋代监司监察地方官吏摭谈 ,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3期,第91页。
其后,在 宋代监司制度述论 一文中,他再次简单提到 巡历地区时间、次数、内容皆有规定 。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第74页)邱永明: 中国监察制度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23 324页。
在其新著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中增入了较多内容,但大体同于金圆先生所述,即 一年或两年内巡遍所辖地区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朱瑞熙: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6卷 宋代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24页。
李昌宪: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贾玉英: 宋代监察制度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6页; 中国监察制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9页。
戴扬本: 北宋转运使考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4 147页。
宋会要辑稿 (以下简称 辑稿 )职官45之27、28,乾道五年(1169)九月四日诏: 诸路监司今后分上、下半年依条巡按。
(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404页下、3405页上)又绍兴二十六年二月二日诏: 诸路监司仰依法分上、下半年出巡。
( 辑稿 )职官45之20,第3401页上)辑稿 职官45之1,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诏,第3391页下。
一、技术难题:巡历制度的确立过程监司巡察下属政区,在宋代多称为 巡历 ,或称 巡按 ,亦有比拟汉代刺史之出巡,称之为 行部 者。
Kracke Jr.将 监司 译为Circuit Intendants,即 巡游监察者 , 可称允当。
因为几乎在监司甫建之后,就须不断巡历所部。
宋代最早建置的监司 转运使初置不久, 已受命巡行所部。
端拱二年(989)诏书言: 诸路转运使、副颇务因循,或端坐本司,或故留诸郡,深彰旷职,殊不尽心。
自今并须不住巡案所部州、府、军、监。
端坐本司 或 故留诸郡 既为失职,则此前漕司巡历,已是其职,此后则更需加快巡行之速度。
明道二年又命 逐路转运使、副今后并一年之内,遍巡辖下州军 。
神宗时,又规定监司除所部州军,亦须遍巡各县, 巡历不遍者奏裁 。
不过巡历诸县之制执行过于困难,维持了不到十年,元祐元年(1086)即予废除。
此后朝廷多次下诏,立定期限,命监司遍巡所部州军。
如元祐五年,臣僚言: 监司便文苟简,多不遍行所部。
诏: 转运、提刑司按部,二年一周。
类似记载甚众。
对于触犯条款者,以峻法裁之: 诸监司巡历所部不遍者,杖一百 。
为改善监司巡历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又于各州设立 行司 ,据 淳熙三山志 记载, 自端拱、明道之际,诏所属郡不辍巡按,故逐州皆有(转运)行司 。
但这些惩劝措施效果有限。
监司不遍巡所部的情况,累见于史。
朝廷屡诏而监司不改,除了某些监司无心、无力举职之外,恐怕亦有制度上的原因,使之 53 分部巡历:宋代监司履职的时空特征E. A.K racke.Jr.,T r anslation of S ung Civil Serv ice T itles ,Paris:Ecole P 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1957,p.11.宋代转运使在诸道普遍设置,在乾德四年(966),参见郑世刚: 北宋的转运使 ,邓广铭、郦家驹编:宋史研究论文集 (1982年年会编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4页。
其初置之时,职责限于财政事务,大约在开宝九年(976),始承担监察之职,不负后来 监司 之名矣,其标志为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 长编 )卷17 开宝九年十一月庚午 所载太祖的一道诏令,令诸转运使 察举部内知州、通判、监临物务京朝官等,以三科第其能否 。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85页)辑稿 食货49之6、7,第5636页下、5637页上。
辑稿 食货49之12、13,第5639页下、5640页上。
长编 卷282,熙宁十年五月戊午,第6903页;卷368,元祐元年闰二月丙申,第8877页。
辑稿 职官45之1,第3391页下。
庆元条法事类 卷7 职制 监司巡历 职制敕 ,北京:燕京大学图书馆,1948年刻本,该卷第5页下。
此当是南宋中期之制。
前此后此,惩处手段当不尽相同,真宗大中祥符中(1008 1016),江南东路转运使刘炤 弛职不按部 , 罢黜之 。
( 宋史 卷303 赵湘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040页)然不遍巡甚至不巡,法当受惩,这是确然无疑的。
太宗端拱二年诏,诸道转运使、副若 无事端坐,委知州以下密具闻奏 。
( 辑稿 食货49之7,第5637页上)北宋末政和七年(1117)诏,诸路监司巡历往往不遍, 令互察弹奏 。
( 辑稿 刑法5之31,第6685页上)若被指在巡历一项上旷职,监司在政场之前途必受影响,此当无疑。
梁克家: 淳熙三山志 卷7, 宋元方志丛刊 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第7845页下。
长编 卷496元符元年(1098)三月癸酉条也提到雷州有 监司行衙 。
(第11807页)如绍兴二十一年,高宗谓辅臣: 闻近时监司多是端坐,不出巡历。
( 辑稿 职官43之30,第3288页下)乾道五年,中书门下省言: 诸路监司近来多不诣所部州县巡按。
( 辑稿 职官45之27,第3404页下)理宗时, 每岁冬夏,诏提刑行郡决囚,提刑惮行,悉委倅贰 。
( 宋史 卷200 刑法志二 ,第4996页)不得不然。
首先当然是职事丛杂,在紧迫的巡历期限内妥善处理完毕,较为不易。
宋代监司确实承担了地方监察事务之绝大部分,其为监察官无疑, 监司 之称,亦由此而来。
而另一方面,一路之行政事务,也全由数员监司及帅司分任。
即便不将宋代监司定性为行政机构,说监司承担了一路大部分的行政职责,也是确然无疑的。
监司以行政上级的身份,对下属行使监察之职更有威慑,并且在具体行政事务中多有接触,更易了解下属的能力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