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复习 专题十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业水平过关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7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期末复习提纲01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前者占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
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汗液、泪液、唾液、尿液、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是体液。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
少数细胞能够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还有其它如脑脊液。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1.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
2.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免疫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4.激素、抗体、细胞因子在内环境中存在。
血红蛋白、载体、呼吸酶不在内环境中。
5.血浆与组织液是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单向形成淋巴,淋巴单向汇入血浆。
6.血浆与组织液成分最相似,三者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7.细胞外液类似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钠离子在细胞外液浓度高,钾离子在细胞内液浓度高。
8.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9.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百分之90以上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10.PH在7.35-7.45之间,主要的缓冲物质碳酸和碳酸氢钠,多余的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
11.温度37摄氏度左右,一个人一昼夜体温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
1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密切相关。
13.消化系统的主要场所小肠,呼吸系统主要器官肺,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14.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另外也可以通过皮肤排汗的方式。
15.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跨过9层膜。
16.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跨过11层膜。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第15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第15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高中生物学术水平考试的教案15第15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I【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内容了解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关注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意保持内部环境平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能力方面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理解力√√√√ 六年考试情况申请6年3年1年1年1年6年5年3年1年6年3年1年3年1年3年3年3年2年[教学重点]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它表明内部环境是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媒介,并简要描述了人体内稳态的调节机制三【教学难点】简要介绍了人体内稳态的调节机制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四、【教学方法】实践方法与教学方法相结合v【教学工具】学习计划PPT VI【教学时数】1标准课时7【教学过程】1基础知识梳理1.1细胞生存环境1.1.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1.2细胞外液的组成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体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1.1.3细胞外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的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
1.2内部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2.1内部环境的动态变化(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变化??? 它导致内部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不断变化。
精品试卷
推荐下载
第14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血浆
2、体液之间关系:
细胞内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
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二、内环境稳态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
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
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019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第一编考点过关练考点27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014·课标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答案:D2.[2014·课标全国卷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答案:A3.[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解析: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故A项错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故B项正确;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是在血糖的直接作用和下丘脑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共同完成的,故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D 正确。
高二生物会考复习要点1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能描述人体内环境及其作用、稳态的机制、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A).1、人体内环境及其作用:2、说出它们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
正是由于这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注意: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各腺体。
三、能简述体温恒定的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A)。
1、体温恒定的调节: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1、能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淋巴T细胞,淋巴B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抗原和抗体的慨念:(1)抗原的慨念:凡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例:病原体、蛋白质毒素、异型血细胞、异体组织细胞、异种动物血清等(2)抗体的慨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的本质: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叙述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1)免疫防御:识别和清除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异体细胞或大分子物质(抗原),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作用。
(2)免疫清除: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特异性免疫过强:(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特异性免疫缺陷症:(先天免疫缺陷病:胸腺先天缺失。
后天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4、列举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疫苗的发明和应用(2)免疫治疗: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治疗。
(3)人类器官移植。
专题十四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业水平过关(十四)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体的体液是指( )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浆C.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答案:C2.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B.血液、体液、淋巴C.血浆、体液、体液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解析: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A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钙离子B.呼吸酶C.葡萄糖D.血浆蛋白解析: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
答案:B4.小张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 )A.细胞内液B.血浆C.淋巴D.组织液解析:脚掌磨出了“水泡”,组织液增多,“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答案:D5.AIDS患者免疫功能将逐渐丧失,从而不能抵御多种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自身肿瘤病变细胞,原因是HIV感染人体后破坏了( )A.红细胞B.吞噬细胞C.B淋巴细胞D.T淋巴细胞解析:HIV感染后会破坏T细胞。
答案:D6.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烈运动或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而导致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通常大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C.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垂体可以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解析: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
答案:C7.下列与体温调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B.人是恒温动物所以体温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数值不变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氧化放能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解析:稳态是相对的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B8.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
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解析:青霉素是青霉菌产生的抗生素,不是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D9.机体的病理状态归根到底是由于( )A.病原体的侵入B.营养不良C.稳态失调D.过度劳累答案:C10.(2018·东莞学考模拟)如图是细胞免疫的过程,X代表的细胞是( )A.效应T细胞B.效应B细胞C.吞噬细胞D.癌细胞解析:图示的是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A11.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甲型H7N9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H7N9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B.抗体C.抗原D.外毒素解析: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抗体。
答案:B12.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A.肾上腺B.甲状腺C.胰岛D.性腺解析:胰岛分泌不受垂体控制,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胰岛。
答案:C13.如图所示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B.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C.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D.激素乙是胰岛素解析:激素甲是降低血糖的胰岛素,缺乏可能患糖尿病。
答案:A14.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D.pH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解析:pH的相对稳定是在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调节下完成的。
答案:D15.人感染一次天花就会“永志不忘”,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能在病毒为患之前迅速将其消灭,这是因为( )A.效应T细胞能识别病毒并产生抗体B.针对天花的记忆细胞可伴随人一生C.针对天花的浆细胞可识别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D.吞噬细胞可随时“吞食”入侵的天花病毒解析:人感染天花后,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天花的记忆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答案:B二、单项选择题Ⅱ(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6.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体液②中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血红蛋白等物质C.图中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②中解析: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A正确;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B错误;组织液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C错误;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外环境中,D错误。
答案:A17.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1.6 g/L~1.8 g/LB.人体内环境失衡后必将引起血友病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析: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 g/L~1.2 g/L,A错误;血友病是遗传病,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错误。
答案:D18.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握手传播B.艾滋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C.B淋巴细胞被破坏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D.艾滋病是一类免疫缺陷综合症的总称解析:艾滋病是一类免疫缺陷综合症的总称,D对;病原体为HIV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B淋巴细胞被破坏的患者还保留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答案:D19.当人突然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这一调节过程属于( )A.反馈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D.体液调节解析: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既涉及神经调节又涉及体液调节。
答案:B20.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水的能力增强D.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下丘脑产生渴觉解析:机体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吸水的能力增强,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C21.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B.抗原能刺激T细胞产生抗体C.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D.效应B细胞能识别抗原并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解析: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答案:C22.(2018年1月·广东学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激素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B.免疫系统能清除体内衰老和异常的细胞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解析: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
答案:D23.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消耗能量血糖下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A24.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的形成过程与高尔基体有关B.抗体是由效应T细胞中的有关基因指导合成的C.浆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所形成的D.淋巴因子通过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解析: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和运输。
答案:A25.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解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答案:B三、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至3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题3分,未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2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的结果C.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中体温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对机体来说影响不大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的结果。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AB27.(2015年6月·广东学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有( )A.吞噬细胞B.T细胞C.记忆细胞D.B细胞解析: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BCD28.小丽同学参加学校的大扫除后,胳膊起了很多“红点”,医生检查后说是过敏。
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C.首次接触过敏原机体不会发生过敏反应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解析:再次接触过敏原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损伤组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AC29.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B.机体是以反馈调节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C.“春眠不觉晓”的春困现象与参与调节体温的皮肤血管舒张有关D.男人刮胡子事先应用热水洗被刮部位,使立毛肌舒张,可防止刮伤解析: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中,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体温下降是散热大于产热所致的。
答案:BCD30.人感冒时,会出现畏寒、发热症状;用退烧药后,可出现全身出汗、体温下降现象。
发热和退热过程中,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A.发热时,散热大于产热B.发热时,产热大于散热C.退热时,散热大于产热D.退热时,产热大于散热解析:发热时,体温上升,产热大于散热;退热时,体温下降,散热大于产热。
答案: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