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61
母系氏族公社简述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母系氏族的存在是因为当时人类对于自身生理现象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把两性关系与繁衍后代联系起来,只知道子女与母亲有血缘关联,而不知道父亲的存在,更不知道与父亲的血缘关联。
随着医学的发展,当人类发现两性关系与生儿育女之间的必然联系时,再由于男性生理条件更容易获得生产生活资料,能承担家族责任,男性也就逐渐担负起当家做主的责任,母系氏族社会就逐渐消亡了。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
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
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
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每个母系氏族公社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崇敬共同的神祇或图腾。
在婚姻关系上,禁止族内群婚,必须同别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
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有。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
母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①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
②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
③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
④具有共同的居住区。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氏族,氏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早期社会组织,是原始时代社会制度的基础。
人类学、考古学资料表明,氏族从诞生开始便是母系,母系氏族组织和制度是全人类各民族社会发展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现象。
氏族公社的演变1 氏族公社与氏族社会的特点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氏族公社的历史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由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业的出现和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农业、定居生活使人们认识到血缘近亲为婚的危害,从而实行族外婚,这样就进入了氏族公社。
氏族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其二,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其三,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2 氏族制的确立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
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农业开始出现。
随着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定居和族外婚是氏族制产生的社会基础,随着定居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
3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及其主要遗址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于距今10万年,止于距今约1万年。
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左镇人。
其中典型代表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
揭秘:母系氏族公社的繁盛时期是怎样的?本文导读:若干氏族组成胞族若干胞族结合为部落,也有由氏族直接组成部落的。
所以氏族公社成员是由一个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最近的亲属组成,他们以血缘为组带,牢固地联结在个集体里,形成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
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是氏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氏族公社就是他们赖以发展的社会组织形式。
那时,各地沿河流湖泊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普遍出现了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人们长期定居在那里,村落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遗址的面积一般在数万至十余万平方米之间。
姜赛、半坡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姜赛原始村落遗址,位于临骊山脚下临河东岸的二层台地上,面积达5公顷,该遗址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聚落布局,包括五个较大的建筑群和三片公共基群,建筑群被三条人工沟和一条自然河流(临河)所环绕,公共基地则在东部围沟以外。
每个大的建筑群中都以一座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房屋为主,附近分布着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
整个聚落的中央是一个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广场。
五大群房屋呈圆形围绕在广场的周国,且每群房屋的门都开向中心广场。
有的房屋附近分布着一些储蔵东西的地客群或埋葬小孩的棺葬群。
这样的一个村落,可能就是一个母系氏族公社半坡村落也有与姜赛十分相似的布局。
遗址内发现三条围沟,一条是环绕在居住区周的大圆沟,深宽各五六米,将村落与外界隔离,应是一种防御设施;两条是在居住区内的小围沟,可能是区分不同氏族或同一氏族中不同家族的界线。
居住区的大房子是氏族公共活动和老人小孩居住地,中小房屋则是成年男女族外婚、对偶家庭日常生活之处。
在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暴力机构,人人平等,和睦相处,一切按传统的习惯行事,重要事件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充分体现民主的精神。
人们生前平等,死后都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里,随葬品一般都较少,只有一些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装饰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无制令而民从”“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大致情况。
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简述(1) 原始社会(大约二三百万年前,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1.在远古,亚欧非三洲都有原始人群在生活着,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原始人群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
2.五大洲都已经有人生活。
3.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 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时期。
4.大约到六、七千年前,西亚居民开始石器和铜器并用。
后来,埃及、印度和中国也发明了冶金术。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原始农业过渡到犁耕农业,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母系氏族公社便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5.父系氏族公社后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解体而形成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
6.贫富分化加剧的结果,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终于解体了。
(2) 奴隶社会1、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古巴比伦王国)。
这四个国家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2、亚非又相继出现许多奴隶制国家。
3、欧洲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希腊和罗马。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了。
(3) 封建社会:(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1.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封建国家。
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疆域,到九世纪初形成为查理曼帝国。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
这次分割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基础。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建立的一些小王国于829年形成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2、农奴和封建主的矛盾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基督教会垄断文化知识,宣扬迷信思想,麻痹人民斗志,禁锢进步思想,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其标志是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英国为了适应毛纺织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圈地运动。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母系氏族公社是指以母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而父系氏族公社则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变革是导致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
在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开始注意土地的私有和继承问题。
而母系氏族公社的血缘关系模式使得土地无法稳定地传承给子女,限制了土地的私有化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土地的整合和管理,人们逐渐意识到父系血缘关系更适合农业社会的需要,因为父系血缘关系可以更方便地将土地以及其他财产传承给后代,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之一。
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力和时间来进行农业生产。
而母系氏族公社的血缘关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些不便。
由于母系氏族公社侧重于女性的血缘关系,女性需要育儿和照顾家庭,时间和精力分配难以兼顾农业生产的要求。
相反,父系氏族公社更强调男性继承人的血缘关系,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权力分配的变化也促使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决策权,男性更多地属于外来者和客属,权力较为弱小。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男性在农业生产、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逐渐产生的阶级分化以及男性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使得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要求更多的参与社会政治和决策。
这就促使了社会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更适应男性权力的增加和分配。
综上所述,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父系血缘关系更适合农业社会的需要,以及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的情况,从而推动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母系氏族社会名词解释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生活着一些母系氏族部落。
这时期的社会,人们不知不觉地把妇女视为一个氏族的集团,而把男子当作这个集团的首领。
妇女在氏族中起着组织、管理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了很久。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领导者就是女子,她们利用人们迷信鬼神的心理,鼓动群众参加革命。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夏禹曾把天下让给皋陶的儿子伯益。
当时的舜已经去世,禹又把首领的位置传给益,因为益善于治水,又让他负责管理百姓。
禹死后,益让位给启。
益是传说中黄帝的玄孙。
启是传说中黄帝的曾孙,他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权力非常大。
但在他当了一段时间首领以后,由于实行了过多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许多部落都造反了,他的地位也动摇了。
部落联盟最后推选出皋陶为首领,恢复了有名无实的“禅让”制。
那时,皋陶已经去世。
部落联盟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首领之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人类婚姻家庭的变化,与其他自然界事物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的萌芽,在人们思想感情上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婚姻形态的基本状况,可以从氏族公社到阶级社会的转变中看出来。
从考古资料看,父系氏族公社的父权制,逐渐取代了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母权制。
以后,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在原始社会晚期,男女结合为夫妻。
在母系氏族社会,由于还没有剥削,所以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
父系氏族社会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其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对社会关系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必然要引起社会阶级的划分。
母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母系氏族社会存在一夫一妻制家庭。
氏族制度是按母系计算血统,不论你父亲是谁,凡属同一氏族的都是兄弟姐妹。
母系社会是怎么形成的【篇一:母系社会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我们了解下什么是母系社会:因为实行族外婚,子女跟随母亲,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氏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血缘关系是维系氏族成员的纽带,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护,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任务,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繁重任务,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动。
从简单的分工中,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比较稳定的性质,是可靠的相关信息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这样的社会就叫做母系氏族社会。
1、世系按母系血繁计算。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缘维系的,并且由母系关系传递,即由祖母传给母亲,由母亲传给女儿,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此类推,永不间断。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还保留着有女儿不算断根,但是只生儿子则是断根,必须过继女孩为继承人。
在仰韶文化的遗存中曾发...首先,我们了解下什么是母系社会:因为实行族外婚,子女跟随母亲,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氏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血缘关系是维系氏族成员的纽带,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护,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任务,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繁重任务,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动。
从简单的分工中,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比较稳定的性质,是可靠的相关信息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这样的社会就叫做母系氏族社会。
1、世系按母系血繁计算。
母系氏族形成初探人类社会的历史随着人类诞生而开始漫长的旅程,最早的原始人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到了早期智人阶段,人类开始在集体组织内部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工,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上,则从原始的乱婚进入到血族群婚,摩尔根称之为“血缘家族”。
这种早期血缘家族的特点,是以一群兄弟姐妹之间互婚配为标志的,这是人类社会家庭最原始的细胞。
在当时家庭当中同辈之间可以通婚,按照恩格斯的学说,这是家庭的第一阶段。
在这种家庭行形式中,仅仅排斥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胞兄弟姊妹,从(表)兄弟姊妹,再从(表)兄弟姊妹和血缘更远一些的从(表)兄弟姊妹,都互为兄弟姊妹,可以互为夫妻。
这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史上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到了晚期智人阶段,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族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血族以外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从而导致氏族组织的形成。
在这种族外群婚制度下,本血族的兄弟姊妹不再通婚,而只能同另外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氏族组织。
摩尔根说:“氏族组织给我们展示了人类最古而且流行最广的制度之一……氏族制度是社会所赖以组织和维系的工具。
一个氏族组织,就是以有共通的祖先,以氏族名称相区分,以血缘关系相结合而构成的一个血族团体”。
摩尔根总结氏族组织原始形态是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最后确定以父系氏族制为永久性统治地位。
氏族组织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氏族成员共同居住、集体劳动、平均消费,一个氏族就是一个原始的共产社会。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详尽论述了氏族社会的本源。
氏族一词拉丁语(gens)、希腊语(genos)、梵语(ganas),都具有亲属的意义。
一个氏族组织有共同的祖先,以氏族名称相区分,以血缘关系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血族团体。
在原始社会中氏族表现以女性为中心,由女性祖先和她的子女及她的女性子孙的子女所构成,其世系由女系而永远地传递。
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陕西大荔人、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广东曲江马坝人、贵州桐梓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以及辽宁喀左鸽子洞等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山西朔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辽宁建平人、广西柳江人,以及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文化遗存。
山顶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中有骨针,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和青鱼上眼骨等,这说明山顶洞人开始掌握了钻孔技术,因而很可能使用了比前人进步的石制工具。
山顶洞人除在居住地区附近采集和渔猎外,活动范围又有所扩大。
他们获取的食物中有海蚶,这说明山顶洞人的足迹已达渤海湾一带,与大自然的斗争能力有所提高。
原始人群阶段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下完成的。
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化是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因素。
原始人的血缘家族,经过几代繁衍之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引起食物来源匮乏,生活受到影响,因而必然分裂出新的血缘家族。
新的血缘家族依然施行内部的血缘婚。
内婚制虽然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但婚配的男女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与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减弱。
诚如《左传》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内婚制在人类历史上延续的时间甚长,这正是原始人群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内婚制对人类进化的危害极大,其严重后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血缘家族的分裂,不断产生新的血缘家族。
这些血缘家族之间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血缘家族的男女之间也难免发生婚配现象。
人们逐渐发现,各血缘家族之间男女通婚所生子女,无论在体能和智力上多优于同一血缘家族男女婚配所生子女。
人们终于觉悟到,婚配男女的血缘关系越远,生育的子女越强健。
由于传统观念强大的影响,内婚制向族外婚的转变是十分缓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