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8
探究题04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 提出问题: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吗?2.作出假设: 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3. 图示过程 4. 实验变量:细菌和真菌。
对照组:①号培养皿。
5. 实验现象:25°C 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后,①号培养皿中无菌落,②号培养皿中有较多菌落,③号培养皿有较少菌落。
6. 结论: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1.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配制培养基(含有机物)→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
2. 培养皿高温处理的目的:高温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上的杂菌,排除其他杂菌的污染。
3. 接种问题:实验中要使用无菌棉棒进行接种,不能将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目的是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4. 结果记录问题:及时登记观察结果,这时一定要登记好日期,千万不要在实验过程中打开培养皿。
一、单选题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请选择正确的排列顺序( ) ①配制培养基;②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③接种;④高温灭菌冷却图解实验针对演练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答案】A【详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因此,①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④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在进行③接种,接种后②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
注意定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
故选A。
2.幼儿园的老师想让孩子知道手上有细菌或真菌,用无菌棉棒蘸取手心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此步骤属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A.接种B.灭菌C.配置培养基D.放在适宜的环境下培养【答案】A【详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再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
小学学生实验规则
1. 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必须向老师或家长寻求许可,并确保有人在场监督。
2. 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遵循实验步骤和指示。
不要进行未经允许或未经安全检查的实验。
3. 穿着适当的实验服装,包括实验室外套、实验手套和鞋子。
不要穿着短裙、拖鞋或有悬挂物的衣物。
4. 使用实验室用品或化学药品时,必须仔细阅读标签上的警告和使用说明,如果不确定,应该寻求帮助。
5.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场地整洁和干净。
不要随意扔掉废弃物,如纸张、容器、尖锐物等,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6. 不要在实验室吃东西或喝水。
实验室内只能使用实验室指定的物品。
7. 在实验过程中,不要玩笑、打闹或胡乱丢东西。
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8.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如:不用手触摸热物体,不闻呛人的气体,不用嘴尝试或吸入化学品等。
9. 在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归位,彻底清洁实验场地和用具,并确保实验室的设备和物品归位妥善。
10. 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或不安全的情况时,立即告知老师或监督人员,并遵循他们的指示。
第 1 页共 1 页。
实验探究的基本原则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指在进行实验时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原则。
下面将介绍实验探究的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目的和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问题。
明确的目的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以及预期的结果。
第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符合科学原理,并且要能够回答实验的问题。
实验方案应该包括实验的步骤、实验材料和仪器的选择、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内容。
第三,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观察和记录应该包括实验的条件、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内容。
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第四,控制变量。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只有控制变量,才能够确定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五,重复实验。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得相似的结果。
重复实验可以排除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第六,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实验的规律和问题,并且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依据。
第七,建立模型或理论。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建立模型或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
建立模型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实验现象,并且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八,提出新的问题和假设。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和假设。
新的问题和假设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实验现象,并且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实验探究的基本原则包括明确目的和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控制变量、重复实验、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建立模型或理论,以及提出新的问题和假设。
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例谈探究性实验的原则现行高考命题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探索手段。
探究性实验的实验设计题能较好地体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以实验设计题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目前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实验设计题也成为新一轮高考必考的题型。
本文专门介绍探究性实验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单一变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是实验设计的最重要原则。
在科学实验中,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往往有多种,但我们在实验中只能对这些变量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即一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因变量。
其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则利用设置对照的方法来平衡和抵消。
在设置了对照的实验中,对照组除自变量跟实验组不同以外,其他无关变量都跟实验组完全相同,由于无关变量被对照组平衡和抵消,那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结果上的差异,就可以认为是由自变量这个单一变量引起的,这样的处理就可以增加实验结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对照原则体现单一变量原则的方法就是设置对照,目的在于平衡和抵消实验变量以外的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的对照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和条件对照等。
但要注意,条件对照学生不容易理解,在高考题目中几乎没有出现,所以在教学中只跟学生介绍自身对照、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即可。
(一)自身对照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在实验中要特别注意看清楚实验前后实验对象本身变化的差异,用实验前的对象状况作为实验后的对象变化的比较形成对照。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的实验中,植物细胞是实验对象,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是自变量。
实验中处理和观察的是同一植物细胞,即实验后细胞的质壁分离状态是实验组,实验前细胞的正常状态是对照组。
(二)空白对照两组实验对象和无关变量都相同的实验,一组有自变量处理,一组没有自变量处理,没有自变量处理的实验在自变量上是“空白”的,这样的实验就属于设置空白对照的实验。
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应该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所有特点,同时又要体现化学的实验科学的特征,为此,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发展构建其原则,在实施中围绕问题及其解决设计学生的学习程序,并以此规定教师的教学组织程序。
最后,教学的完成在表观上以完成设计为标志,但在本质上应该以学生全程体验学习过程和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标志。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由于探究性实验设计模式的组织实施除了遵循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如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等原则以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实验设计关注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要彻底摒弃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授式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面对设计任务与原有知识和方法技能产生联想,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方案进行验证。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关注,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发展热情,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教师要关注学生体验和发展,放手学生自主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体验和发展。
2.探究性原则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给学生提供隐藏有学习目标、学习信息的背景资料,为学生创设将实验设计任务与原有认知水平)联系起来的学习情景,将学生置于一种问题(包括问题的解决)状态,让学生接触解决未知教学内容的一切材料,在开放的情景中体验、决断和操作。
3.实践性原则要贯彻“学中用,用中学,学用一体”的思想,教师必须停止说教和唱独角戏,将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外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现实事物之中,如鼓励学生将想法表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认识,并且通过外化的实践活动,降低实验设计的抽象性,同时降低学习难度。
4.和谐性原则实验设计的探究任务应该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所有引发探究和促进探究的课堂情景应该既与学习任务的解决相一致,又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相和谐,该情景既相对于原有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或矛盾,又保证学生通过探究有解决的可能性。
实验必须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1)设置对照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常常要设立对照实验。
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常见对照方法主要有:①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如:在研究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发育实验中,先取等量的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60只,分为两组放入容积相同的两个玻璃缸,加入等量的自然水和蝌蚪饲料;一组加入甲状腺激素,另一组不加任何药品,就是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实验因素。
如:在上述空白对照的举例中,如果取等量的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60只,分为三组(编号甲、乙、丙)放入容积相同的三个玻璃缸,加入等量的自然清水和蝌蚪饲料;甲组加入甲状腺激素,乙组加入甲硫咪唑(甲状腺抑制剂),是条件对照,丙组不加任何药品,是空白对照。
③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例如:验证植物根对矿质离子有选择吸收的特性,可把蕃茄和水稻分别培养在成分相同的培养液中,过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矿质元素离子浓度的变化,就会发现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而水稻吸收Si 多,吸收Ca少。
以上就是两个实验组的相互对照。
④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如:要研究植物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背重力性,可把某一植株横放于培养基上,让其自然生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可观察到根向重力生长,茎背重力生长。
这里,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个体上进行,属于自身对照。
(2)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如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只能改变反应的温度,其它如pH、酶浓度等因素就要完全相同且适宜。
(3)平行重复原则:对所做的实验在同样条件下,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不能只进行1-2次便轻易得出结论。
需要选择的实验材料的样本数(如植株的数目、种子的粒数、实验动物的个体数等)不能太少,否则实验的结果不足以反映出生物学现象的本来面目。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用来检验和修正实验过程中失误的依据,因此它必须是经前人总结或经科学检验得出的科学理论.②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以苹果或雪梨细胞组织液为材料,以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以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等实验都是一些经典的成功选材的范例.③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只有科学而严谨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而可靠的实验结果.如在光合作用强度的检测实验中用绿光灯照射可看成是黑暗条件,在鉴定光合作用产物实验中,要对植物进行饥饿处理.④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对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数据,现象或其它信息,不能简单处理,应首先整理后仔细分析,找出它们所能够透露给我们的最大信息量.2、平行复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实验次数,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准确、科学.平衡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由以上实验设计的特点来看,采用了平行重复的原则来进行,消除了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干扰,可多次重复该实验,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科学.3、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会被多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1)如何设置对照实验:所谓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①所有用生物材料要相同: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2)设置对照组有4种方法: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例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②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再另外设置对照组,例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自身对照简便,但关键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的现象及变化差异.④相互对照(对比):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即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这种方法常用于等组实验中.“植物向光性”实验中,利用若干组燕麦胚芽的不同条件处理的实验组之间的对照,说明了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弯曲的关系.(3)“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如2005年春季高考题中为研究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时实验变量应为撤掉光照,因而暗处生长的小麦幼苗应为实验组,而自然状态(即未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小麦幼苗应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能增强实验的信度.4.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所谓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只有这样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不同结果时,才能确定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肯定是这个变量造成的,从而证明实验组所给实验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变量并加以正确设置,所要验证的中心条件即为变量.如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则应将光作为变量;要验证光合作用需二氧化碳则把二氧化碳作为变量等等.等量性原则与单因子变量原则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面不同,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变量的单一性,而等量性原则强调的是除了实验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等量即相同,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无关变量在进行严格控制时,不但要等量,而且是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常态条件下的等量.如在探索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单一变量是PH,除PH之外的其他一切对酶活性有影响的无关变量不但要严格控制等量,而且要适宜的量,如对温度的控制不但要相同,而且要适宜,即要给予酶活性所需的适宜的温度,而不能控制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的等量.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也称自变量),自变量须以实验目的和假设为依据,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反应变量是研究是否成功的证据,应具可测性和客观性.二者关系: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即具因果关系.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即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实验者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否则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定.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二者关系: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探究实验的原则
实验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伦理原则:实验必须尊重并遵守伦理规范,确保对参与者的权益和尊严的保护。
研究人员需要获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确保实验过程中不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2. 可重复性原则:实验的结果需要具有可重复性,即在相同条件下能够多次进行实验并获得相似或一致的结果。
为了保证可重复性,实验的设计和方法应该详尽和准确,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应具备科学可信度。
3. 随机性原则:实验中的样本选择和处理应具备随机性,以降低样本本身所带来的偏倚。
随机分配样本可以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最大化,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和效度。
4. 对照组原则:实验需要设立对照组来进行比较,以评估实验因素的效应。
对照组接受相同的条件和程序,但不受实验因素的干预或影响。
对照组的设立能够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结果变化,使得实验结果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实验因素的影响。
5. 可控性原则:实验需要控制影响结果的各种变量,以确保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是明确和可信的。
控制变量可以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来实现,例如,通过随机分组、使用相同的实验器材和环境、对操作过程进行标准化等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实验可能还有特定的原则和要求。
例如,双盲实验要求参与者和研究人员对实验条件的情况保持不知情,以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具体实验前,研究人员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和研究目的确定适用的实验原则和要求。
探究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既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又能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②列照原则: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照组。
从理论上说,由于无关变量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影响是相等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
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按对照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可分为:空白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和条件对照。
探究实验设计的思路:操纵实验变量,控制实验变量,捕获反应变量①实验变量(自变量):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例如:温度(60℃、沸水、冰块)等。
②反应变量(因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
例如:淀粉遇碘后的变蓝现象。
③无关变量: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
例如:试管的洁净程度、实验的时间长短等。
③额外变量: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
特别提醒:①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②在科学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又不能被原有的知识所束缚。
当科学探完的结论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
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特别提醒:生物圈虽然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和一定的温度等,但不同的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七星瓢虫与蚜虫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
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③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存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
如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细菌为生,兼为有类“治病”。
④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
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⑤合作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存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彼此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
如寄居蟹和海葵。
特别提醒: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各种生物,如影响某一株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不仅包括它周围的杂草、农业害虫、鼠类等,还有它周围的其他小麦植株。
混淆不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
如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光照、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仙人掌叶变为刺的主要是水分:在东北地区的林区。
出现山脚下是落叶阔叶林、山腰处是红松林、山顶处是冷杉林的现象,影响这种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混淆生物因素中的寄生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
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共生关系。
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辨析:要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必须弄清它们的概念。
保护色的概念有三个要点:(1)是为了适应柄息环境;(2)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3)有助于逃避敌害和捕食。
警戒色的概念也有三个要点:(1)动物本身具自恶臭或毒刺,能对敌害构成威胁;(2)具有鲜艳的色彩或斑纹,易于被敌害识别;(3)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拟态的概念有两个要点:(1)是在进化中形成的;(2)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①生长在干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叶子特化成针形或刺形,根系特别发达,如仙人掌、骆驼刺等②由于生活环境经常受到同一方向大风的影响,树木的分枝只有一侧生长良好.如旗形树特别提醒: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
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到采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
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
2. 生物的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反之,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布等。
(1)影响大气环境:植物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影响降水量。
某些植物的叶可吸滞尘埃,吸收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影响水环境: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现象,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3)影响土壤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增加肥力。
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变化,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界。
易错点:误认为整个地球都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将这一簿层叫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存地壳内部是不可能有事物存在的。
生物与非生物: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如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微生物等另一类是无生命的生命,叫非生物,如泥土、水、金属、钟乳石、珊瑚等。
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反应式:叶片见光部分遇到典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条件:光和叶绿体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光能供给能量,叶绿体提供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质: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可以概括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这是物质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光能转变成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意义: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其产生的氧气是生物圈的氧气的来源。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光照强度: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随之加强。
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加强。
夏季中午,由于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下降,因而中午光照最强的时候,并不是光合作削最强的时候。
(2)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
温室种植蔬可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高产量。
(3)温度:植物在10℃~35℃、条件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中25℃~30℃最适宜,35℃以上光合作用强度开始下降,甚至停止。
特别提醒:①活的植物体的所有绿色部分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②有的植物不呈现出绿色,但含有叶绿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如海带。
③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植物体见光部分能形成叶绿素。
如萝卜见光部位是绿色的,而埋在土壤里的部位是白色的;蒜黄见光后会变成绿色。
④叶片见光部分遇到典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易错点:误认为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主要是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若光照过强,气孔会关闭,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光合作用的发现:(1)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就死了。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
(3)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整成活着。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立体种植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延长应的目的。
(3)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显著增强.产量有较大的提高。
在温室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增施有机肥料(农家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喷施储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化学方法产生二氧化碳等。
(4)其他方面植物光合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对水、无机盐、温度、光照根系:一根植物所有根的总和,称为根系。
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双子叶植物)和须根系(单子叶植物)。
根的生长: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根的特性:植物的根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和向水生长的特性。
概念: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部位:成熟植物的蒸腾部位主要在叶片。
叶片蒸腾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角质层的蒸腾,叫作角质蒸腾;二是通过气孔的蒸腾,叫作气孔蒸腾。
气孔蒸腾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最主要的方式。
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部导管→茎→叶→气孔→大气。
意义:①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a.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对水分、无机盐的运输;b.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防止叶片被太阳灼伤。
②对自然界的意义:a.提高空气湿度;b.降低空气温度;c.增加降水量。
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条件:①光照强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强度越强,蒸腾作用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