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40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这是定风波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第1篇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
(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定风波》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2.自主探究本首词的鉴赏技巧(重点)。
3.学习苏轼淡然豁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难点)。
【课前准备】1.诵读《定风波》,疏通词意。
2.了解本首词的创作背景,重点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的遭遇。
【教学过程】一、创新设问,激情导入(不要肤浅地定义“男神”)在同学们眼里,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男神"?(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北宋的一位“全能男神”,他是厨师、医生、书法家、水利工程师、画家、酿酒师、文学家,而这一切均归结于苏轼强大的内心世界——面对世事豁达乐观的心态,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品味苏轼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新课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情境化任务设计",诗词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设便于学生理解并产生共鸣的情境,激趣导入核心词“男神”,旨在激发学生探究诗词的同时,拉近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以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方式打破时空跨度的“距离感"。
)二、品味佳肴,念及诗词(最好吃的佳肴来自精神厨房)活动一:由食入词,巧妙引申问题1:苏轼对于美食颇有一番研究,如果你是一名美食品鉴专家,你将会从哪几个角度评价一盘菜肴?(学生讨论)明确:外形(视觉的吸引力);食材(营养价值高);味道(口齿留香)问题2:美食在苏轼手下,尺颊生香,色味俱佳;文字在苏轼笔下字字珠玉,文采斐然,“食中有文,文中有食”,品词亦如品美食,那么第一个问题的三个元素分别对应诗词鉴赏的哪三个流程呢?明确:外形——结构;食材——内容;味道——情感活动二:诵读佳词,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标清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注意明确“结构"“内容”“情感"三角度在本词中的体现。
(设计意图:如果说“美食”与“诗词"是苏东坡的至爱,那么前者可视作基本的物质满足,后者则为精神追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不能一味求“新”而忽略了文本的挖掘,这一环节的设置作为整堂课的“过渡段",自然巧妙地将“品食”过渡到“品词",诗词教学的核心在于“读”,在“读"中因声求气,从音韵、意象、意境、情感捕捉文本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