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_神奇的眼睛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31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班级授课人教学内容第6节神奇的眼睛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3、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
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
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
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
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研究照相机可以使我们认识眼睛是怎样成像的。
反过来,科技工作者们对眼睛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又促进了照相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变焦照相机的出现,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典范。
眼睛照相机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瞳孔光圈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
实验探究中,应突出以下思维过程:①近视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②拿开眼镜,光屏像变模糊,表示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③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凸透镜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⑤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能使从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6. 视力的矫正
器材:光具座、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两个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光源(蜡烛)、光屏
做法:
A.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B.点燃蜡烛,调节透镜、或光屏直到得以清晰像,(正常眼)
C.在B的基础上先后移动光屏,像变模糊(近视眼)。
这时在凸透镜前放近视眼镜,并前后移动光屏,得到一清晰像,并记下光屏的位置和B中光屏的位置比较。
结论: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D.在B的基础上先前移动光屏,像变模糊(远视眼或老花眼)。
这时在凸透镜前放远视眼镜,并前后移动光屏,得到一清晰像,并记下光屏的位置和B中光屏的位置比较。
7.近视眼和远视眼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8.镜片的度数
眼睛的规格通常不用焦距表示,而是用“度”表示,其数值为焦
距(单位:米)的倒数乘以100。
9.视力的保护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再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睛,保护视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幻灯片、投影片、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眼睛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眼睛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讲解其矫正方法。
如: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凹透镜;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后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凸透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
2.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人眼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 解释为什么近视和远视会发生,并列出矫正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近视和远视的认知情况。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课程标准分析用本节是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基础上,介绍了眼睛的构造. 正常眼睛视物的原理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办法,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单镜头光学仪器的应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办法,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图片介绍了眼睛的结构、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物情况,再用实验探究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办法,然后介绍放大镜等光学仪器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本教学点是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办法,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以及用实验解决问题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办法,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要求调节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而学生对于近视也有些接触和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基于实际同时引发学生爱护眼睛合理用眼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观察事物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方法。
3、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4、通过光学仪器的介绍,是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
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5、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观察事物的原理。
近视眼、远视眼及视力矫正。
教学难点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这首古诗词给大家读一下(相信大家都会背这篇课文,但是老师要求的是读)。
让学生朗读古诗词。
师: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眼睛的存在,让我们可以观赏美丽的景色,可以让我们欣赏美丽的诗句等等的美好。
那么大家知道眼睛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又是怎么观察事物吗?眼睛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又有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神奇的眼睛。
教师板书: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二、新课学习1、眼睛提出问题:师:对于眼睛大家有什么了解?生:眼睛的基本构造。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4.6 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4章光与眼睛,第6节神奇的眼睛。
2. 详细内容:(1) 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3) 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能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重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模型眼球、凸透镜、光屏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眼睛,思考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2. 知识讲解:(1)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3) 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凸透镜成像和近视、远视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凸透镜成像规律;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一支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的地方,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请问像是放大还是缩小?(2) 一个人站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地方,他在凸透镜中的像是什么形状?2. 答案:(1) 像是放大;(2) 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光线通过凸透镜时的成像规律。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近(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3、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4、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
5、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2.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眼睛成像的机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3、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教学难点】1.认识近(远)视眼2.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3.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赌一下该有多好。
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
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二)进行新课1.眼睛的构造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眼睛的构造(幻灯片:眼球剖面图),大家看,A是什么生:睫状体师:后面呢,依次是……生: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师:那我们的眼睛究竟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呢?2.眼睛成像的机理生: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成像在了视网膜上师:哎,这是不是和我们前面刚学过的凸透镜成像很像啊。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二)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
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2.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放大镜、光屏、显微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二)新课学习一.放大镜。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思考: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对就是放大镜。
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二.显微镜。
活动二: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
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
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八年级物理(上)526.神奇的眼睛1.识别眼睛的结构有角膜㊁晶状体㊁视网膜㊁瞳孔㊁睫状体㊁玻璃体.2.能对眼睛结构与照相机的结构做对比.3.说出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4.记住近视眼看物体,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解释近视眼的成因,并说出怎么矫正.5.记住远视眼看物体,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解释远视眼的成因,并说出怎么矫正.开心预习梳理,轻松搞定基础㊂1.眼球的和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上,形成物体的像,它上面的把感受到的光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处理后,我们就看到了物体.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我们可以利用镜能使光的特点来矫正.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了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我们可以利用镜能使光的特点来矫正.重难疑点,一网打尽㊂4.人的眼睛是一种 神奇的照相机 ,左下图中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填 会聚 或 发散 )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5.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㊁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的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㊁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㊁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其装置如右上图所示.(1)在此实验装置中,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人眼球中视网膜.(2)请你用此实验装置探究近视眼的成因,要求写出实验过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㊂李清照536.近视眼的镜片是一个 镜,远视眼的镜片是一个 镜.7.我国中小学生中患近视眼的人数很多.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当人眼距物体太近时,长时间迫使睫状体处于收缩状态,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 ,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 (填 前 或 后 ).8.人眼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 ).A.正立㊁放大的虚像B .倒立㊁放大的虚像C .正立㊁缩小的虚像D.倒立㊁缩小的实像9.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两种.右图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眼球的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A.远视眼,凸透镜B .远视眼,凹透镜C .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 源于教材,宽于教材,举一反三显身手㊂10.如下图所示是常见的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现要进行视力矫正,则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B .乙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C .甲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D.乙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11.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甲图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乙图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12.正常的眼睛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其原因是( ).A.玻璃体的伸与缩B .晶状体的调节C .视网膜像光屏一样可调节 D.瞳孔的变化八年级物理(上)5413.右图是小明配带眼镜后看远处某点时的光路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是近视眼,配带的是凹透镜B.小明是远视眼,配带的是凹透镜C.小明是近视眼,配带的是凸透镜D.小明是远视眼,配带的是凸透镜14.下图所示是一组眼睛模型,圆底烧瓶里盛有一些颜色较浅的液体,前面放有一小块凸透镜.请根据图示及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A㊁B㊁C三组装置都有两束互相平行的光线射向圆底烧瓶前面的小凸透镜,从对光线的形成看,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2)用圆底烧瓶作为人眼的玻璃体,前面的小凸透镜作为人眼的晶状体,则从所表示的情况可以看出:A类似,B类似,C类似.瞧,中考曾经这么考!15.(2011㊃湖北武汉)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C.所成的像是实像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16.(2011㊃山东菏泽)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从高空向地面照相,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 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A.大于100m mB.等于50m mC.小于50m mD.介于50m m和100m m之间17.(2011㊃广东)如图所示是人眼球的成像原理图,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则:当物体在很远的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靠近人眼时,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填 前 上 或 后 )而导致看不清物体,但实际上,人眼在由远到近地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填 变大 不变 或 变小 ),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下列哪种光学仪器成像原理与人眼球成像原理一样?(填序号).①照相机 ②放大镜 ③投影仪 ④潜望镜6.神奇的眼睛1.晶状体角膜视网膜视觉细胞2.太强太长前方凹透发散3.太弱太短凸透会聚4.晶状体会聚底片5.(1)水凸透镜光屏(2)①按如图所示将蜡烛㊁水凸透镜㊁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保持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调节水凸透镜的位置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②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晶状体变厚,③观察光屏上所成蜡烛的像将变得不清晰,④将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6.凹透凸透7.变强前8.D 9.A 10.A 11.C12.B13.A 14.(1)会聚(2)对光线作用近视眼正常的眼睛远视眼15.D 16.D.后变小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