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_神奇的眼睛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31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班级授课人教学内容第6节神奇的眼睛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3、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
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
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
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
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研究照相机可以使我们认识眼睛是怎样成像的。
反过来,科技工作者们对眼睛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又促进了照相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变焦照相机的出现,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典范。
眼睛照相机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瞳孔光圈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
实验探究中,应突出以下思维过程:①近视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②拿开眼镜,光屏像变模糊,表示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③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凸透镜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⑤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能使从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6. 视力的矫正
器材:光具座、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两个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光源(蜡烛)、光屏
做法:
A.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B.点燃蜡烛,调节透镜、或光屏直到得以清晰像,(正常眼)
C.在B的基础上先后移动光屏,像变模糊(近视眼)。
这时在凸透镜前放近视眼镜,并前后移动光屏,得到一清晰像,并记下光屏的位置和B中光屏的位置比较。
结论: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D.在B的基础上先前移动光屏,像变模糊(远视眼或老花眼)。
这时在凸透镜前放远视眼镜,并前后移动光屏,得到一清晰像,并记下光屏的位置和B中光屏的位置比较。
7.近视眼和远视眼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8.镜片的度数
眼睛的规格通常不用焦距表示,而是用“度”表示,其数值为焦
距(单位:米)的倒数乘以100。
9.视力的保护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再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睛,保护视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幻灯片、投影片、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眼睛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眼睛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讲解其矫正方法。
如: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凹透镜;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后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凸透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
2.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人眼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 解释为什么近视和远视会发生,并列出矫正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近视和远视的认知情况。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课程标准分析用本节是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基础上,介绍了眼睛的构造. 正常眼睛视物的原理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办法,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单镜头光学仪器的应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办法,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图片介绍了眼睛的结构、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物情况,再用实验探究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办法,然后介绍放大镜等光学仪器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本教学点是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办法,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以及用实验解决问题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办法,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要求调节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而学生对于近视也有些接触和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基于实际同时引发学生爱护眼睛合理用眼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观察事物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方法。
3、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4、通过光学仪器的介绍,是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
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5、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观察事物的原理。
近视眼、远视眼及视力矫正。
教学难点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这首古诗词给大家读一下(相信大家都会背这篇课文,但是老师要求的是读)。
让学生朗读古诗词。
师: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眼睛的存在,让我们可以观赏美丽的景色,可以让我们欣赏美丽的诗句等等的美好。
那么大家知道眼睛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又是怎么观察事物吗?眼睛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又有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神奇的眼睛。
教师板书: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二、新课学习1、眼睛提出问题:师:对于眼睛大家有什么了解?生:眼睛的基本构造。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4.6 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4章光与眼睛,第6节神奇的眼睛。
2. 详细内容:(1) 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3) 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能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重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模型眼球、凸透镜、光屏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眼睛,思考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2. 知识讲解:(1)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3) 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凸透镜成像和近视、远视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凸透镜成像规律;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一支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的地方,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请问像是放大还是缩小?(2) 一个人站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地方,他在凸透镜中的像是什么形状?2. 答案:(1) 像是放大;(2) 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光线通过凸透镜时的成像规律。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近(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3、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4、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
5、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2.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眼睛成像的机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3、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教学难点】1.认识近(远)视眼2.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3.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赌一下该有多好。
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
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二)进行新课1.眼睛的构造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眼睛的构造(幻灯片:眼球剖面图),大家看,A是什么生:睫状体师:后面呢,依次是……生: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师:那我们的眼睛究竟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呢?2.眼睛成像的机理生: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成像在了视网膜上师:哎,这是不是和我们前面刚学过的凸透镜成像很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