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至今的发展演变历程。
它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时期,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端。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同时,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中国的文化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诗经、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流传达到了顶峰。
此外,汉武帝推行儒家思想,开展了“文治”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唐画、唐乐等都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宋代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诗词、绘画、书法、雕刻等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明朝时期,诗歌、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清朝时期,则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
总之,中国文化发展史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沧桑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繁荣,再到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范文
中国文化史一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到中国的历史发展、
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和宗教等众多领域。
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
程可以追溯到以周朝为轴心的演进发展。
根据《史记》的记载,从汉朝的
秦朝开始,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帝国,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
的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建立,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的统一文明。
在汉朝以前,中国的文化融合了各地方特色,文字、建筑、艺术等文化现象存在多样性。
几千年后,秦朝结束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性兴起,以
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受到其他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如法家、道家、金刚乘、波斯教等,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复合体,由此构成了中国的文
明史背景。
到了汉朝和三国时代,中国的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印刷术、绘画、雕
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书法、诗歌、音乐、戏剧等文艺形式也
逐渐形成,而且这些艺术形式也受到审美理论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进而形
成了大量精品艺术品,如《离骚》、《红楼梦》等。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出现以及宋朝的文化大兴,中国文明进一步发展壮大,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除了古代文化,我们还不能忽视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当然,我们的文化之旅不能止步于过去,还要关注现代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了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本《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我们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由于其独特性和发展历程而被誉为世界文化宝库。
在中国文化史中,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艺术,更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史的知识梳理:
1. 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力来源于汉族文化。
汉族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主体。
它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习俗礼仪和思想理论。
2. 中国文化史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中,古代文化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文化朝代。
每个时期都有独创性的文化成果和精华。
3. 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诸子百家等不同学派。
其中,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汉字书法、中国画、剪纸、茶道、烤鸭、中国结、京剧等。
其中,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5. 中国文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长城、故宫、西双版纳、太湖等国内外著名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些主要内容,其中仅仅是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和低谷衰落的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原始文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形成了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同时,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尺度,统一了货币和法律等方面,改革了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
汉朝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
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和刘向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化界。
随着东晋(公元317-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兴起,佛教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唐朝(618-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文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活跃于这个时期。
同时,唐朝还是对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华。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最为显著的王朝之一。
《中国文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特点和成就。
3. 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4.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阶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国文化史》等相关书籍。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4.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成就。
5. 第五课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3.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
4. 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2. 举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具体案例。
3. 文献法: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经典文献。
4.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特点和影响。
八、教学准备1. 补充教材或参考资料:收集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宗教和信仰、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相关资料。
2. 视频或纪录片:准备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中国文化史研究内容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起源: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和内涵。
2. 思想文化: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演变和影响,以及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制度文化:研究中国制度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等,探讨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4. 物质文化:研究中国物质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科技、工艺、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探讨这些物质文化如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5. 民俗文化: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民间信仰、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探讨这些民俗文化如何体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6. 文化交流: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包括贸易、宗教、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探讨这些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7. 文化转型与现代化:研究中国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总之,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文化史考研真题中国文化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研中,中国文化史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考生熟悉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中国文化史考研真题展开讨论,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夏、商、周,并延续至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
每个朝代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经籍、史书、诗词、艺术等。
1. 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体系、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科技发展等方面。
思想体系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
政治制度则包括君主制、官僚制等。
经济形态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商业社会过渡。
科技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造纸术、火药等方面。
2. 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
此外,古代文化还有大量的诗词、戏剧、绘画等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白描山水》等。
第二部分: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文化符号的改变,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
1. 文化符号的改变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符号与传统文化的符号存在一定的变化。
例如,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书籍所替代;传统的中国结、剪纸等手工艺品逐渐衍生出各种时尚产品,如手机壳、T恤等。
2. 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家族观念开始弱化,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强调。
同时,传统的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但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三部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文化的传播涉及到语言、艺术、文学、电影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1文明: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物质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即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精神文明决定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和开化的标志。
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同时又对社会和经济、政治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2狭义文化:在定义文化的时候应注意的是文化本身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3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指宗族,宗法,即宗族之法。
它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至周代结合政权的分封制而完备起来。
它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
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
它对于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4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如果将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称之为上古文化,那么,秦汉至唐中叶时期的文化则为中古文化,从唐中叶至明中叶可称之为近古文化。
公元9世纪的中国,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又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唐中叶以降,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已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层面则呈现市井式的热闹与繁华。
文化特点:1、地主——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领主庄园经济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科举制度实行以后,门阀贵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从地主和自耕农中考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2、市井文化勃兴实物经济式微,货币大量流通,城市由单纯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
3、儒学复兴酝酿于唐中叶,在宋明得以张大的理学,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
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为一体,形成所谓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观念主导了全社会的价值规范。
4、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
宋明理学又名新儒学、道学、宋学。
它是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是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而兴起的新儒家哲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儒学变革的需要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理学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终结于清代,历经七、八百年,构成了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开创时期:北宋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
周敦颐:理学创始人,号濂溪居士,曾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院讲学。
他设计了宇宙演化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
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因动、静而生阴阳,阴阳与五行相融产生万事万物。
人也是如此,凡人主动,圣人主静,“无欲故静”。
它与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无心”是一致的。
他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
此种认识路径成为后代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
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的礼治秩序在经过了魏晋六朝的乱世裂变之后得以重建。
第二、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古代的经世路线由“外王”事功转为“内圣”修身。
第三、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得以完善和实现。
一是“孔颜乐处”二是“民胞物与”三是浩然正气。
唐中叶以后,在日益强化的君主集权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实行文武分离、右文抑武之策,虽然防止了武人割据和篡权,却导致国防劣势,也使民族文化的气质和国民性格发生变化。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1、中唐乃“古今百代之中”:安史之乱
2、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两税制出台与均田制崩坍
3、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崩溃与商业革命
4、文化史的转折:韩愈、李翱的“道统”理论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原道》
二、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1、承上启下:王通、韩愈、李翱
2、理学的概念
3、开创时期:周敦颐、邵雍
4、奠基时期: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
5、集大成时期:朱熹的闽学
6、陆王心学:鹅湖相会
7、理学的文化效应
三、文化的雅化
1、主意主理的宋诗
2、美仑美奂的宋词
3、雅致精美的宋画
4、声气相求的书院
5、清幽脱俗的文房清玩
四、俗文化的展开
1、商业革命与市镇的勃兴
2、都市化与市民化
五、文官政治的确立
1、科举制的完善
2、兴学与书院
3、锐意文史
4、文官政治
5、开明的文化政策
六、文化中心的南移
1、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到靖康之难
2、文化中心南移:
长安、汴京、洛阳——杭州、苏州
政治人才的“沉抑之叹”
学术中心由洛而闽
3、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