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西方礼仪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简述英国西餐礼仪以及饮食文化的特点(3篇)简述英国西餐礼仪以及饮食文化的特点(精选3篇)简述英国西餐礼仪以及饮食文化的特点篇1英国西餐礼仪西餐餐具分置于中央食盘的左侧和右侧因为西方人吃饭,习惯左手用叉,右手使刀,刀叉数量与菜肴数量相等如果左右刀叉件数不同,通常叉会多于刀这表示多出来的叉,有专门的用途西餐上菜的顺序是前菜—主菜—甜点通常会有3副功能对应的刀叉,由外向内排列。
摆在最外侧的刀叉,用于前菜沙拉。
如果前菜有汤,沙拉刀的右侧还会有汤匙(假如食盘右侧有多余勺子,喝汤用最右最大的那把)。
汤碗则会被置于中央食盘的上方,如果前菜有贝类,食盘最右侧还会有海鲜叉。
夹在中间的刀叉,用于鱼类主菜。
最靠近食盘的刀叉,用于肉类主菜。
在中央食盘之外的餐具左上角是面包盘和黄油刀。
正上方是甜品勺和蛋糕叉。
右前方可能会有一大一小两个咖啡杯对应着汤匙左侧的茶匙、咖啡搅拌匙。
西餐餐具分置于中央食盘的左侧和右侧因为西方人吃饭,习惯左手用叉,右手使刀,刀叉数量与菜肴数量相等如果左右刀叉件数不同,通常叉会多于刀这表示多出来的叉,有专门的用途。
英式西餐简洁与礼仪并重。
英国的饮食烹饪,有家庭美肴之称。
英式菜肴的特点是:油少、清淡,调味时较少用酒,调味品大都放在餐台上由客人自己选用。
烹调讲究鲜嫩,口味清淡,选料注重海鲜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
英式菜肴的烹调方法多以蒸、煮、烧、熏、炸见长。
英式菜肴的名菜有:鸡丁沙拉、烤大虾苏夫力、薯烩羊肉、烤羊马鞍、冬至布丁、明治排等。
同时fish and chips(鱼与薯条)是大众最熟悉的英式餐品。
英式早餐英国戏剧家毛姆曾说过:“要在英国吃的好,就应该一天吃三顿早餐。
”据英式早餐协会(一家伦敦非营利组织,“致力于维护全英式早餐的历史和传承”)称,煎炸食物还要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英国乡村贵族在狩猎前或者休闲和阅读之前,往往喜欢享用一顿丰盛的早餐。
此后,随着19世纪中产阶级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模仿富人的生活方式,全套英式早餐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01、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与人打招呼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吃了吗”、“上哪儿去啊”,而西方人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好”或“很高兴见到你”。
02、在饮食方面中国人的饭桌上菜色比较丰富,以肉食为主,而西方人的菜色就比较单调,但是讲究荤素结合。
03、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喜欢热闹,喜欢边吃饭边聊天,而且聊得很大声,而西方人吃饭的时候比较安静,就算聊天也是低声聊。
04、在着装方面中国人更喜欢休闲的装备,除非特殊场合,否则是越休闲越好。
而西方人在着装方面很讲究,喜欢穿修身的衣服,还喜欢穿正装。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
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
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
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西方握手礼仪篇一:西方礼仪西方礼仪见面西方人见面,最普通的礼节是握手、问好(如英语,中的"Howdoyoudo")。
但是不能主动向女士伸手,一定要女士主动伸手,方可去握。
女士伸手以后,男士要立即反映,不能迟疑,否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如果你戴着帽子,见了英、美人,只要用手触碰帽沿示意即可;若是法国人,则须把帽子抬起。
南欧、东欧人见面则比较热情,有拍肩膀、拥抱的举动。
凡初次见面,假如以后准备联系,则要互赠名片,否则就可不必了。
西方人的称呼,一般在姓前冠以先生、夫人、小姐。
有些国家,如德国,很重视职衔、学衔,这些也要加上去。
英语中的“mr”和“mrs”是一种普通的称呼,即使对佣仆也用得上,但对有身份的人,则称为"Sir"和"madam"。
面对非英、美的西方女士,都可称之为"madam"。
对于西方人,除非很亲密,不能随便直呼其名,只有美国人或年轻人,一旦相识,可以很快互称名字。
(二)在介绍两个人互相认识时的通常做法把他人介绍给你所尊敬的人;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较年轻的介绍给同性别的较年长者;把未婚女士介绍给已婚女士;把儿童介绍给成年人;(:西方握手礼仪)把比较次要的人介绍给同性别的较重要的人。
如果介绍自己的配偶,应该讲:“我的丈夫”或“我的妻子”。
注意:按中国的习惯恰好相反,中国是:“先尊后卑"”,而西方是“先卑后尊”。
(三)闲谈当和西方朋友同行,途遇另一个朋友,如要停步讲话,应为他们作介绍。
如外国朋友遇见他的朋友而停步讲话,你应很自然地继续向前走几步,以便让外国朋友决定是否给你们作介绍。
与西方女士同行,男士应该走在靠马路一侧,让女士走在较安全的内侧。
同西方人闲谈,最好能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只顾自己夸夸其谈,把别人撂在一边。
德国人喜欢谈体育项目和个人业余爱好,英国人喜欢谈天气……。
除了少数国家如希腊等外,西方人都讨厌大声说话,喜欢安静,也不愿去干扰他人。
美国人的社交礼仪介绍美国人的社交礼仪介绍在日常过程学习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国人的社交礼仪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人的社交礼仪介绍11.初次见面男人初次见面通常握手,如果对方是女性,要等她先伸出手来,才和她握手。
女性见面彼此不握手。
两人初次见面经人介绍时,照例是说“你好吗?”通常的答复是“很好,谢谢,您好吗?”对方再接着说:“好,谢谢。
”第一次见面之后,再见面的时候有两种招呼方式:较正式的是:“早安”,“午安”等,较不正式的是“哈罗,或简单的“嗨”。
2.交谈美国人喜欢侃侃而谈,风趣横生。
美国社会虽然弥漫着不拘礼节的气氛,而且讲话时期望听者态度各有不同,可是一般都希望听者把手头的任何事情都停下来听他讲话。
两人交谈时,相隔1. 2米的距离为宜,否则会令听者不安。
参加一群人谈话时,通常得认识其中一个人,但在宴会或其他非正式社交场合,只要说一声“我可以参加吗”,并略微自我介绍一下,就可以参与谈话。
美国人不喜欢打断谈话,客人最好洗耳恭听。
美国人还允许他人批评美国,主人经常会问客人对美国有何看法,他会很乐意倾听对方的意见。
3.拜访美国人在拜访朋友时,无论在什么时间,进屋前都要先敲门,征求对方的许可之后,方可开门进入。
进屋之后,首先脱帽,并问对方是否方便,当对方回答“无碍”时,再办理事情。
如果拜访者看到“请勿打扰”的字牌,-般推迟会晤,改日再来。
一般来讲,早8点前,晚八10点后,除非有急事或要事,-般不要拜访。
如果被主人引入卧室,客人通常不坐在床上,因为那是忌讳的。
未经主人同意,客人不随便摆弄屋里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钢琴。
如果到女人家里拜访时,假如女主人没让脱大衣,通常是不脱,因为他不知道女主人是否喜欢他在此久留。
4.邀请与应邀美国人请客多用电话或当面提出,请帖上将列明日期、时间、地点和聚会的性质,接到邀请通常是要答复的,如果不当面亲口答复,写一个短柬或打电话即可。
中西方的待客礼仪有什么不同《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一、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西方餐桌的礼仪文化:自由、平等西餐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无形地渗透着西方文化传统特点。
在西餐中,饮食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现,每个人自主决定食物的种类、分量,分餐适用,丰俭由己,在大多的场合实行“AA”制。
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随便自由。
独立、卫生与中式的圆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习惯于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
西餐形式从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
适度、节俭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减少浪费。
不管是餐前小吃还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与就餐者的食量挂钩,菜肴道数尽可能少,但保证每餐吃完。
分餐制使每位宾客对个人的用餐数量有了明确的量化概念,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益于身体健康。
西方餐桌礼仪知识:1、预约的窍门。
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
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
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
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
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
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3、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
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
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
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4、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5、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酷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
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
土工布一美国习俗礼仪美国人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上帝不那么相信。
他们一旦认准目标,就会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他们经常更换工作以求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美国,孩子长大后多数离开父母去寻求自己的生活道路,总统的儿子也不例外。
美国是个强者的社会,崇拜强者,不同情弱者。
不过,美国有些人是悲观主义者,总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不测。
他们讲话没有自谦之词,从来不谈自己不行,显得自满和傲慢。
美国人喜欢探新求奇,往往不满足于现状,一生中搬家四五次是非常普遍的事,每年有10%的人迁徙。
年轻人读大学喜欢选择离家远的学校,以便将自己带人一个陌生的世界。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闻名于世。
第一次同别人见面,常直呼对方的名字,还不一定跟人握手,往往只是笑一笑,说一声“嗨”或“哈哕”。
在美国人看来,这种不拘礼节的打招呼,跟其他地区的正经握手为礼意义相同。
在美国,不论男女见面时一般都相互握手。
彼此很熟悉的女性之间、男女之间也亲吻面颊。
与美国妇女握手最好让对方采取主动。
对妇女要像对男子一样随便,但是不能询问她的婚姻状况,绝对不可说具有挑逗性的语言,否则必遭冷遇。
男性最好不要给妇女送香水、衣物和化妆品之类的礼物。
美国人通常在家里宴请客人。
一种方式是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旁,食品盛在盘中,在每个人手中依次传递或由主人为客人盛食品。
另一种是“自助”式,边交谈边品尝。
接受邀请的客人一般在规定时间后的5—10分钟内到达,可以送女主人一些花或其他小礼品。
美国人进餐时十分讲究,汤匙必须放在汤盘的托碟上,咖啡匙要放在茶托上。
喝汤时不要弄出大的响声,并用匙的一侧从里往外舀,不能用匙头,更不能端着汤盆把盆底的剩汤喝光。
每餐一般只上一道主菜和沙拉,最后上一道甜食。
如果客人没吃饱可向女主人夸赞她做得好,并再要点菜,女主人会多加一份菜给他。
喝咖啡要端着杯子喝,在餐桌上不要抽烟。
吃完饭,客人将餐巾放在餐桌上,然后站起来。
餐后,客人要呆上一两个小时再道别。
第二天发便函向主人致谢,并送一些小礼物,如一盒巧克力或鲜花等。
西方礼仪的主要内容西方礼仪是指西方国家中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涵盖了社交、商务、宴会、婚礼、葬礼等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下面将详细介绍西方礼仪的主要内容。
1.礼貌与尊重:在西方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避免冒犯和争吵。
礼貌用语如"请"和"谢谢"在交往中经常使用,而且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也是必要的。
2.礼仪用语:西方礼仪中要求使用适当的礼仪用语,例如在问候时用"您好"或"早上好"。
在和陌生人交谈时应使用敬语,不可以直呼其名。
同时,言语和语气应该友好、尊重和富有礼貌。
3.礼仪姿势:西方礼仪强调正确的姿势和举止。
例如,站立时应该挺直腰背,行走时保持优雅的步态,就座时应放置双手在膝盖上,而不是地上或桌子上。
此外,握手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在握手时应该注意力量适中,不要太过松弛或过于用力。
4.礼仪服饰:西方礼仪注重穿着得体,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男性通常穿正式西装,而女性则应穿着得体的礼服或套装。
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婚礼和晚宴,可能需要对礼服进行更严格的要求。
对于正式场合,还需要注意颜色、款式和配饰的选择,以表现出尊重和注意细节的态度。
5.礼仪用具:西方礼仪中使用的一些用具也体现了传统和礼节。
例如,在用餐时应使用正确的餐具,分别使用刀、叉、匙。
纸巾应放在膝上或餐盘旁边,用来擦拭口唇。
在商务场合,名片的使用也是必要的,交换名片时应轻轻地递给对方,并在接受时表示感谢。
6.礼仪规范:西方礼仪还包括各种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
例如,到访他人家中时应提前预约,并带上礼物,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
在商务会议中,应遵循议事规则,尊重其他人的发言权。
在宴会中,需要注意一些就餐礼仪,如不吃嘴里发出声音、不碰触过多的食物等。
7.礼仪姿态:西方礼仪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
良好的礼仪姿态包括自信、谦虚、善于倾听和尊重他人。
论述西方礼仪的特点
现代西方礼仪是富有特点的文化现象。
它的发展和自身特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特征的反映。
现代西方礼仪讲求对等性,即认为礼节、礼貌不是单方的、单向的,而是对等的、双向的。
违背了礼仪的对等性,就是失礼行为。
由于西方社会最早建立了主张民主与平等的共和制度,礼仪形式便最早、最鲜明地体现出对等性。
在平行的官方和商务活动中,礼节应酬必须有来有往、相互对等。
属下尊重、服从上司,先对上司敬礼同时上司要做出相应的礼节表示。
不同公司、机构人员来往通常由业务相同、职位相近的人员迎送、陪同,洽淡工作国家与国家的来往要遵循国际通行礼仪,相互派驻相同等级的外交代表或机构。
交际礼仪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待客,主客双方在接待规格上讲求对等,才能保持稳定的关系。
当然,现代礼仪的对等性,不仅仅是规格形式上的对等,也表现为形式与实质、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统一和对等。
在有的情况下,对某些个人、公司和国家代表团给予最高的礼遇,或者破格接待,通过这些手段,达到建立友谊、获得实利的目的,这本身也是一种对等的表现。
西方国家不同地区、民族的礼仪具有许多相近因素,即具有共同性或通用性。
西方各国都使用名片、明信片作为交际礼节形式,这是文化相通性的具体表现。
礼炮、红地毯、仪仗队、剪彩式、鸡尾酒会等礼仪形式,一般最先在欧美某个国家产生,而后成为西方以及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礼仪形式。
圣诞节起源于罗马教会,圣诞树起源于世纪的德意志,圣诞老人作为节日习俗最早流行于西北欧各国,而圣诞卡则诞生于世纪中叶的英格兰。
但是这些礼俗很快成为西方基督教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习俗。
现代西方礼仪很快成为西方基督教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习俗。
现代西方礼仪即带有地区性、民族性,也带有共通性、统一性。
其中相互差异即地区性、民族性的因素是次要的相互一致、趋同的因素即共通性、通用性是主要的。
现代西方各国礼仪所以具有共同性的重要特征,是因为第一,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礼俗受到共同的社会交往规律和社会生活属性的制约第二,在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过程中,地区性、民族化的礼仪逐渐转化成为国际化的礼仪。
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加和信息传媒的发展,礼节仪式的地方性将相对减弱,而越来越具有全社会的性质。
由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各国的礼仪文化也当然会带有一些明显的民族特点。
西欧君主制国家保留有较浓厚的贵族传统,昔日宫廷礼节对社会生活仍有影响,因此,君主制国家比共和制国家更讲究礼节形式。
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显示出年轻共和国的活力。
在社交生活中,美国人往往以不拘礼节著称,别人见面时直呼对方的名字,不一定握手致意谈判、会议等正式交往中,没有敬语、敬茶等应酬,而是打过招呼后马上进人正题美国人的穿着举止不象英法等国那样讲究“绅士”气派美国人常常以简单的饭菜,招待客人,对此熟悉的人也不会感到不自在。
美国官方礼宾形式也比较简约。
日本作为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西方国家”,则十分重视等级与礼节。
日本的团体、机构之间以及先辈、后辈和同僚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秩序。
在一个公司内部,工作年限的长短也是,断人的地位、待遇的重要尺度。
上级对下级保持一种慈父般的关系,下级对上级则保持敬意与忠诚。
日本的礼节种类多、名目细。
日本人彼此见面时行鞠躬礼,把人情看得较重,在任何场合都讲究彬彬有礼。
这在西方国家中是十分独特的。
欧美礼仪文化把妇女放在社交生活的中心,把妇女作为受尊敬的对象,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上所没有的。
西方社会的社交场合通行“女士优先”规则。
丈夫和妻子同时参加活动时,要给予妻子以突出和优先的地位介绍来客时,先把男子介绍给妇女除非他是总统、主教、州长、知名学者等位尊望重者妇女被介绍时不必起立,只以微笑点头即可在公共场所,让妇女先就座、先走,男士帮助女性存取衣物、搬运行李等。
总之,在工作和社交活动中尽量给予妇女以特殊照顾和尊敬,女性对男子的关切则报以微笑,以示礼貌。
西方礼仪文化对妇女的尊重有多重原因。
对基督教徒天主教与东正教来说,圣母玛丽亚树立了尊贵贞洁的形象,受到了普遍的尊敬。
中世纪骑士都要选择一位贵妇人作为尊敬、爱慕、服从的偶象,学会一套讨好、效忠、保护女人的本领,不惜为她遭受苦难,献出生命。
这种“骑士风度”对社会风尚产生影响。
西方各国尊重女性与女王当政以及王室之间的通婚有直接关系。
在英国历史上,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二世、安娜、维多利亚、伊丽莎白二世等诸多女王执政摄政,其中伊丽莎白二世一印年在位和维多利亚女王一叩年在位执政年代都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德国、奥地利、荷兰、丹麦、俄国等欧洲国家
历史上都有女王、女皇执政。
欧洲各国王室之间实行通婚,对异国王后、皇后以及其他贵夫人的态度涉及到国家关系和尊严。
西方有闲阶级也把年轻女性作为“社交商品”、“交际花”对待,以满足享乐和虚荣。
西方女性在社交场合受尊重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她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上获得完全平等中上层社会妇女受到一定的尊重,主要是由于她们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很大提高。
广大下层劳动妇女并没有获得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或中上层妇女那样的社会地位,尤其在政治、经济领域,妇女受到性别歧视的现象仍很严重。
一直以最自由开放而著称的美国妇女,直到年才完全获得选举权,在年代仍有个州不允许已婚妇女享有与丈夫平等的地产权在的州,妻子还不能自己签订契约。
美国国会盯年通过了包括男女平等权利的宪法修正案,至今得不到必要的州、即个州的批准而无法生效。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从宫廷社交礼节发展起来的女士优先原则毕竟对调节整个社会领域中的男女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启发了普通女性去争取更广泛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