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礼仪和西方礼仪共15页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15
在我们中国人心里,君主是天,必须跪拜。
在中国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要行三跪九叩之礼,既跪地三次,每次跪地后三磕头。
君臣叩拜之礼是儒家礼教的最基本礼仪。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97)经常漫步伦敦街头,体察民风民情。
当她与在路上遇见的市民交谈前,总是先摘下手套,然后亲切地和她的臣民握手。
君主与平民握手这种事对于中国同时代的明朝人来说绝对无法相信。
所以,当中国人和近代西方人刚接触时,必然要围绕膝盖发生一些故事。
为扩大对华贸易,英国于1793年派遣特使马可尼率领第一支官方访华使团来到承德,请求与乾隆皇帝直接谈判通商事宜。
乾隆皇帝派大学士和珅负责接待。
当时清政府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没有外交的概念,以为英国人涉洋远来是为了观光上国,服德朝贡。
这样,双方在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所用的礼仪上发生分歧:和珅按照中国的礼节,坚持英国使臣在接见时一定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但英国人认为在乾隆面前双膝跪倒有损英国人尊严,对此断然拒绝。
他们自称只有在上帝面前才会双膝跪倒,请求以比较平等的礼节代替三跪九叩。
经过反复交涉,中方勉强同意马嘎尔尼在觐见乾隆时以西方单膝跪地的吻手礼来代替三跪九叩。
但是,英国人不卑不亢的态度已经惹恼了乾隆。
乾隆皇帝虽然在避暑山庄勉强接见了马嘎尔尼,却拒绝了英国人此行的主要目的——扩大通商。
马嘎尔尼满心失望,怅然离去。
中国的大臣们轻蔑地嘲笑英国人未开化,缺乏礼教,不懂跪拜君王。
一位大臣还写诗嘲笑。
雍正皇帝早在雍正十三年(1738年)曾派礼部侍郎托时作为特使率领使团前往俄国都城圣彼得堡,拜见安娜.伊万诺夫娜女皇。
宽厚的雍正皇帝在托时行前特意嘱咐:以前俄国派来的使臣全然不懂君臣之礼,显得很没规矩。
你们一定要引以为鉴,见到俄国君主一定要行全套的君臣礼节,一切以“见朕为例”,不得有所怠慢,让俄罗斯人知道中原人物是何等的知书达礼。
托时叩头领旨。
到了圣彼得堡,托时使团一行在伊万诺夫娜面前没完没了地三跪九叩,令只熟悉欧洲礼节的伊万诺夫娜和在场的大臣极为吃惊。
东西方礼仪之比较引导语: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 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东西方礼仪之比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东方礼仪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
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礼仪文化。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我认为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之日常礼貌(doc 15页)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种文明历史的辉煌是现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中国是“礼仪之邦”,并不等于说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很高的文明道德标准。
我感到有时一些人很没有礼貌,不仅不懂国际的礼仪,甚至连中国传统的礼仪也没有。
现在我们谈的是一些被国际上一致认同和约定俗成的礼仪准则,相信只要学着去做,当你到世界各地去时,就不会有任何不得体的举止和行为了。
现代的文礼仪相当于昨天来说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
他们是有根基的,是因历史渊源而建立的,是长时间形成的原则,我们今天所学的东西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原则。
200多年前,当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只有15岁时,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有一些针对他自己用的社交礼仪,他的建议很简单,却很实用,具有普遍意义。
比如说他告诉自己:不要批评别人;父母或老师有责任教育孩子;如果你看到一个长辈比你重要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你应该表示尊重;如果你看到一个遭受不幸的人,即使他是你的敌人,你也要表示你的仁慈和善良;在公众场合不能大笑,过于张扬;在写信的时候或介绍自己的时候,要适当注意自己的姓名和台头;要注意自己的名誉;宁可自己“孤家寡人”,也不要做一个不受欢迎的参与者;做一个十分有趣的、健谈的人……后来在弗吉尼亚洲,一个很有钱的英国庄园主、爵士就很看重乔治·华盛顿,他邀请乔治·华盛顿来参加家里所有的重要活动,因为华盛顿有了很完美的礼貌和社交的技巧。
这种道德基础对他后来成为军队的统帅及美国总统很有帮助。
他自己定的这些规矩也造就了日后良好的礼貌、道德规范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等。
说到礼仪,我总是会想起曾经在一些地方看到的不愉快的场面,比如说在街头有人吵架。
这样的现象我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我们中国都亲眼看见过。
每一次看见我心里就很难过,甚至会影响一整天的情绪,因为这是最无礼的举止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