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时期史籍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47.50 K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下册历史隋唐宋元明清介绍300字儿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
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明朝,由朱元璋在1368年,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建立。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由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确立。
高一历史隋唐到宋元知识点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但颇具影响力的朝代。
隋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开始,这一统一形势一直延续到宋朝。
在隋朝短暂而强大的统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隋朝的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他统一北方后,受封为隋文帝。
杨坚实行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倡导节俭务实的社会风气。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统治则相对较为暴戾和奢侈,导致了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衰退。
最终,隋朝被起义军领袖杨素领导的农民军推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和辉煌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他在西魏瓦解之后掌握了政权。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开创了诗歌、绘画和唐朝文化的黄金时代。
随着唐朝的衰落,宋朝逐渐崛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全国领导为目标的王朝。
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又进一步发展。
宋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举制度的提升,这使得社会上的才子辈出。
在宋朝,文人墨客的风气盛行,文化教育蓬勃发展。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这也是导致其丧失北方领土的主要原因。
但是,宋朝通过外交手段巧妙地维持了边疆的稳定。
与此同时,宋朝的内政也非常重要。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宋朝在管理国家和人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宋朝后期,蒙古帝国的崛起被视为宋朝衰落的象征。
蒙古帝国的成立标志着宋朝的灭亡,并建立了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元朝在中国实行蒙古族的各项制度。
然而,由于蒙古族的排斥和统治方式的不合理,元朝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动荡。
总的来说,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革为后来的朝代和时期奠定了基础。
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演变和发展,也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因此,加强对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72课时(周4课时)(五)教学方法:①教师课堂讲授。
②多媒体展示原著原文,阅读。
③学生阅读、朗读、背诵、翻译、讨论发言等。
二、本文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教学要点: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
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一、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二、唐修纪传史举要三、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四、元修纪传史举要五、选文《牛弘传》、《刘毅传》、《通志总序》、《王安石传》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教学要点:《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资治通鉴》介绍二、《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三、选文《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教学要点: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通典》及续编介绍二、《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三、《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四、选文《文献通考总序》五、《朱敬则请择史官》(自学)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教学要点: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二、选文《杨氏之宠》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教学要点: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路径--以史书编纂体裁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研究者所重视的内容,从古代到近代,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史书编纂体裁为中心的8个阶段:
(1)古代先秦时期,史学家主要以《国语》、《尚书》为主,并形成了“记录前史,延年益寿”的传统书写模式。
(2)秦汉时期,《史记》成为主流编纂格式,基于诗文体的编纂法学也开始发展。
(3)魏晋南北朝,史学家以《后汉书》为主,形成“章回小说”形式的编纂。
(4)隋唐时期,《新唐书》、《旧唐书》以及《新五代史》成为历史编纂的主要内容。
(5)宋元时期,史学家以形式多样的史籍为依托,特别重视《宋史》和《元史》,编写《辽史》、《金史》以及《明史》等地方历史
史书。
(6)明清时期,史学家以《明史》为核心,形成四大史籍,重视
史书的文笔。
(7)近代,颇多西方的新史学理论对中国历史编纂学产生了重要
影响,关注女史及中国边疆史以及改进整理史学。
特别是张衡、程颢、顾祖禹等人以史书编纂体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探索,显著推动
了历史编纂学的发展。
(8)近现代,史学家以多种史书编纂体裁更新历史编纂理论,逐
步推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
从上述可以看出,以史书编纂体裁为中心的历史编纂学在中国历
史学研究及写作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代变迁,研究视角
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历史编纂学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探索的内容,为今
后编纂学与历史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国通史隋唐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隋朝的建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在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结束了自南北朝时期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的统一,为中国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
2. 《隋书》《资治通鉴》、《隋唐新书》《旧唐书》《新唐书》和《新唐志》这些书籍是关于隋唐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3.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在隋朝得以确立,它是每隔三年在县级以上进行举试,为官员选拔制度。
4. 租庸调制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一种组织、管理制度。
5. 开元盛世唐玄宗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1. 隋唐时期的经济在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取得极大发展,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2. 交通和物流在隋唐时期,隋唐的开发了大运河,使得各地交通更加便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人工运河之一,是中国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
三、文化1. 文学艺术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取得了了长足的进步。
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文学大家,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科技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在农业生产、医药、工艺制造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 经济在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4. 宗教文化佛教的传播与壮大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唐代的先天下以及后天下,都曾规定佛教的教义、圣典和佛教寺庙的位置。
佛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对外关系1. 吐蕃的崛起在唐朝时期,吐蕃逐渐崛起,成为中国西部的一支强大的势力,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唐朝的对外贸易唐朝的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唐朝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