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复习

城市设计复习

城市设计复习
城市设计复习

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概念:

定义: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

3、城市设计的目标:一般意义上的目标,乃指人类活动的动机意志、目的或对象。也指人们活动计划所争取的将来状

况。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

5、古罗马城市设计的特征:

(1)享乐主义特征;(2)实用主义特征;(3)炫耀主义特征。

6、中世纪的城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1)要塞型;(2)城堡型;(3)商业交通型。

7、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了解)

8、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空间形式理论:

(1)卡米洛·西特的“视觉有序”理论:

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并通过大量的典型空间实例考察与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

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

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2)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城市建设的原则:a、表现的原则;b、相互协调的原则;c、有机秩序的原则。

艺术创造问题;a、界定了形式的起源、意义、性质、重要性及牵涉范围,对自然界的形式表现进行了类比分析,提出大自然的“有机秩序”规律。b、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本质,认为创造的倾向是一种本能,而理智仅在创造过程中起着辅助的作用;c、形式探索中的特殊领域,按其特定的性质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靠推理就可以领会的问题,第二类是靠直觉感受的问题。

(3)芦原义信:

减法空间和加法空间:前者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后者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

十分之一理论:要获得与室内相似意义的空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10倍的尺度;

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设计可以采用20~25m为模数。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

(1)勒·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

a、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中心部分的商业地区内交通负担越来越大,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集聚功能。

b、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c、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d、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城市设计原则:

a、以几何为基础去创造洁净、简单的外形;

b、崇尚秩序、功能和朴实;

c、理性与效率至上;

d、现代的建筑要使用现代的建材;

e、摒弃装饰,尤其是仿古;

f、追求标准化、重复化。

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1)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a、对土地所有权和城市形态的描述;

b、对田园城市管理机构的组成以及其权限范围的构想;

c、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

场所文脉理论:

(1)凯文·林奇:

提出城市形态是受不同价值标准影响的观点,认为一般城市形态理论应以人为目的,以具体物质形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并且应当具有动态、参与决策和公众可参与的特征。

空间价值评判标准: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及管理。此外还有两个额外指标:效率与公平。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

(1)简·雅各布斯

城市设计四个基本条件:

a、街区中应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

b、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

c、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的比例;

d、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自然生态设计理论:

(1)伊安·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

a、自然过程规划;

b、生态因子调查;

c、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

d、规划结果表达。

城市设计的整体概论“

(1)罗杰·特兰西克:

罗杰的设计思想融合了千人许多的设立理念:他指出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等。

9、城市设计可分为概念性城市设计、策略性城市设计、务实性城市设计、

概念性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策略性城市设计——是城市发展特定问题的研究型城市设计,又称为专项城市设计。

务实性城市设计——是针对规划实施项目的城市设计,按其实践开展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专业特点,可分为开发型、保护与更新型、社区型。

10、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物质空间环境、功能活动与人、管理机制。

11、城市设计的任务:

城市环境研究:正确认识城市设计涉及相关要素间的关系、找寻发展寻在问题、发展目标与发展对策。

城市空间环境:创造一个形式宜人、功能活动安全方便,具有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城市社会空间:促进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建设,建立合理融洽的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利益。

城市经济发展:建立可行的发展模式,鼓励城市不同形式的经济活动产生,促成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

管理与控制:合理控制城市的发展,维护城市环境良好状态,保护城市文化遗存,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就。

12、城市设计的工作特点:

(1)综合性;(2)持续性;(3)地域性;(4)控制性。

13、城市设计的内容:

()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2)城市土地利用;(3)城市景观;(4)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5)城市活动系统;(6)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7)城市设计实施措施。

14.、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

(1)城市自然;(2)历史与文化背景资料;(3)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4)城市景观;(5)土地利用与建筑;(6)城市公共活动与场所;(7)城市交通与活动体系;(8)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相关资料。

15、城市设计成果一般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图、城市设计与研究附件。

16、城市设计一般分为城市总体、城市片区、重点地段三个层次。

17、时间和空间是土地综合使用的基本变量。

自然形体要素:河岸、湖泊、海湾、旷野、山谷、山丘、湿地等。

18、开放空间:指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

四个特质: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

开放空间在城市结构体系中承担的角色特征:

a、边缘:即开放空间的限界;

b、连接:系指起连接功能的开放空间区段;

c、绿楔:这是一种真正的城市开发中的“呼吸空间”;

d、焦点:一种帮助人们组织方向和距离感的场所或标志;

e、连续体: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一体化联系。

19、单一功能体系和多功能体系:

单一功能体系:以一种类别的形体或自然特征为基础形成的空间体系。

多功能体系:大多数开放空间体系其实都是集多功能与一身的。

20、开放空间的设施与小品:

环境设施指城市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为人们服务的一些设施,其完善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社会民主程度。

建筑小品则一般以亭、廊、厅等各种形式存在,或单独设于空间中,或与建筑、植物等组合形成半开敞空间。

功能:休息、安全、方便、遮蔽、界定领域。

分类:a、休息设施;b、卫生设施;c、绿化设施;d、环境标识;e、拦阻诱导。

设计要点:

(1)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

(2)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证;

(3)具备一定的可更新性;

(4)综合化、工业化和标准化。

21、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分为建筑色彩和场所色彩。

建筑色彩:指城市色彩中众多建筑物的群体色感、分为主色调、辅色调。

场所色彩:相对建筑色彩而言,与之互补的环境色。

城市色彩的意义:

(1)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反映;

(2)城市色彩可以辅助城市空间的形成;

(3)城市色彩对于形体的调和是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

城市色彩的设计原则:

(1)城市色彩设计要体现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美;

(2)城市色彩设计要传承文脉,珍视城市现有的色彩特质和历史文化;

(3)城市色彩设计要考虑城市的气候特征、山水特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城市色彩设计要考虑建筑场所不同的功能性质。

城市色彩控制引导方法:

(1)主色统一: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筑的墙面或屋顶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

(2)辅色统一:指在一定的去范围内,建筑的门窗或装饰线脚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

(3)场所色统一: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铺地色彩、街道设施色彩和绿化色彩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

22、空间——形体分析方法:

(1)视觉秩序分析:是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学评估的重要内容。

(2)图形——背景分析: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基本原理,从二维平面来分析公共空间及建筑实体的形式和分布,研究城市环境中虚空间和实体之间的存在规律。

(3)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分析:视觉感受是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的主要途径,而空间形态构成不仅具有视觉审美意义,也直接影响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心理感受和在空间中的活力。

场所——文脉分析方法:

(1)场所结构分析:活动、事件与空间的结合构成了空间场所中人与环境、空间与时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在物质空间上的映射即体现了场所的深层结构,场所结构分析就是针对这一“以关系为中心”的深层结构展开的研究。

(2)城市活力分析:城市活力分析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仔细观察城市空间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事件,分析城市空间的设计和组织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总结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原则。

(3认知意象分析:认知意象分析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其分析结果直接建立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础上。

认知意象五大要素: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

(4)文化生态分析:文化生态分析正是通过研究人类文化形成过程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阐释文化与环境的适应过程。

相关线——面域分析方法:

(1)“物质线”:通常是指城市空间在物质层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实存的“线”。在具体的空间环境中,“物质线”是清晰可辨的,比如现状工程线、道路线、建筑限、单元区划线等。

(2)“心理线”:它以人的认知为前提,是指人们对城市域面上物质形体的心里体验和感受所形成的的感知“力线”,包括标志性建筑物、空间景观节点的空间影响线域、空间界面的导向线和空间景观的序列轴线等。

(3)“行为线”:它主要由人们周期性的节律运动及其所占据的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所构成。通常包括发生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开放空间中的运动所留下的空间轨迹线等。

(4)“人为控制线”: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意义,是设计干预的结构,是由设计者和建设管理者进行城市建设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控制线。如现代城市设计中为分析描述空间结构、形体构成、容积率、高度控制而形成的各种辅助线,以及规划设计红线、视线通廊等空间控制线。

23、巴洛克风格:通过不安定的形体、出人意料的欺负转折、矫揉造作的手法,产生特殊视觉效果的手法主义。

中世纪城市的宁静氛围和宜人尺度渐逝,代之以整齐强烈的城市轴线系统以强调空间运动感和序列景观,道路结点处矗立高耸的建筑物作为视觉联系和引导,从而将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联系起来构成整体环境。

古典主义风格: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主要特征,强调以几何和数学为其基础的理性判断代替直观感性的审美经验。

24、希波丹姆模式:

(1)以棋盘状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的城市规划模式;

(2)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

(3)遵循古希腊哲理。

25、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

“礼制”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居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通过院墙体系形成一系列向纵深发展的闭合空间,并借助空间的内外之分与围合建筑的等级差异实现空间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对立。

26、城市色彩模式的选择:城市功能区域模式;城市街道景观模式;城市公共空间模式;城市特性景观模式。

27、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空间向度特征;时间向度特征;人与环境特征;多专业特征;多雇主特征

1、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2、步行街区——即人车分离、没有机动车辆行走的区域。严格意义上说,步行街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特殊分支。步行系统包括:商业步行街、林荫道、空中和地下步行街,其中步行商业街是步行系统中最典型的内容.

3、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空间等。它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

4、心智地图——心智地图(mental map)是存在心智中的空间意象和环境特征,是由各种生活体验、感受及长期累积的经验,包括:从地图阅读中获取信息、个人的实际经验,也包括图片、传说等。

5、场所——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一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

6、城市轴线——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城市轴线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要素结构性组织的重要内容。

7、图底理论——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图底关系理论就是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与“背景”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8、记忆地图——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是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地图。它指人们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特定形象,是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图。

1、简述区域级—城市级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与重点。

设计目标:为城市规划各项内容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一个基于公众利益的形体设计准则,成果具有政策取向的特点。

*设计对象一般为整个城市;

*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构造城市景观体系;

*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

*没计城市竖向轮廓。

2、谈谈你对城市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理解

①积极空间:完全由面围合的空间,称为积极空间,人在这种空间内具有安全感。

②消极空问:由点或线所暗示围合的空间,称为消极空间。另外,利用镜面玻璃、水面反射所造成的虚空间,也可属于消极空间,它是形象思维中构成的新空间。

3、按功能性质划分,城市广场可以分为哪些?

广场除主要功能外,通常兼有其他的功能,而主要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

按主要功能进行划分,城市广场可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文化广场和游憩广场等类型。

4、谈谈你对“图底理论”的理解

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图底关系理沦就是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与“背景”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由于体量较大,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强,通常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成为“图”,被模糊的事务称为“底”。

l、分析比较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1)目的性比较:城市规划宏观控制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则是促进环境变化,提高生活质量;建筑设计则直接为修建建筑服务;

(2)工作对象比较:城市规划为二维空间,考虑社会经济物质环境相结合,城市设计为三维空间,可局部、微观;建筑设计仅对建筑物及外部小环境;

(3)成果表现比较:城市规划反应用地平衡;城市设计表现为方案引导;建筑设计则是实施性设计文件;

(4)实施时间比较:城市规划体现为发展过程;城市设计实施时间不确定,而建筑设计确定;

(5)委托人比较:城市规划为政府;城市设计则可为政府或开发商;建筑设计主要为开发商。

2、分析比较城市设计中“自下而下”与“自上而下”两种特征的异同。

“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的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作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

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

“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卜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

特点: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几何形式很强。

四、论述题(16分)

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从城市设计的含义、设计要素、过程及成果表达等方面谈谈城市设计的作用与发展。

答案:略

1、谈谈你对城市设计的理解。

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但是,作为具体的城市建设者和专业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对城市设计又有不尽相同乃至相去甚远的看法和理解。大体上,对城市设计的各种看法可分为技术和社会管理两个层面来表述。

2、简述城市设计控制要素有哪些?

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步行街区、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城市标志系统、使用活动

3、述城市空间的物质要素构成

总的来说,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六种。如果加以细分,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基本构成要素是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如墙体、柱或柱厢、高大的自然地形等)。辅助构成要素是指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如矮墙、院门、台阶、灌木和起伏的地形等

四、论述题(16分)

论述城市设计的特征

关于城市道路设计问题的探讨

关于城市道路设计问题的探讨 【摘要】:当代社会在不断进步,道路工程的设计要求也较高,其系统性较强、技术细节也比较繁琐,并且它对工程造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道路建设中道路工程的设计非常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道路工程的设计要点,并对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道路工程;道路工程设计;道路设计;公路工程 [ abstract ]: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in progress, design of road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are higher, the system is strong, the technical details are complicated, and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so the design of road in roa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city road engineering, and some desig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road engineering; road engineering design; design of road; highway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在不断更新设计理念,采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发展。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我国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

1 总则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 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 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 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指为孤儿、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设置的学习、 康复、服务、救助等设施的用地。 3 行政办公 3.0.1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4 商业金融 4.0.1 商业金融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各级商业金融中心规划用地指标(hm2) 1.商业金融中心应以人口规模为依据合理配置,市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50~100万人,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km;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

宜为5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4km;地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1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km。 2.商业金融中心规划用地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但不宜沿城市交通主干路两侧布局。 3.在历史文化保护城区不宜布局新的大型商业金融设施用地。 5 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文化娱乐各类占该设施规划用地比例 公益性的各类文化娱乐设施规划用地比例 6 体育 6.0.1 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表6.0.2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设计到底是设计什么内容的,个人认为,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当然城市设计的涉及领域不仅止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而已。 城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弄清楚自己的任务,在规划原理的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叙述,有关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范畴。事实上,城市设计师所能发挥作用是有限的,这些具有抽象意义、外延性的、非物质实体的东西必须考虑,但很难单凭规划专业的一己之力来把握,规划师应该做也只能做好的还是在物质空间形态领域。落脚点只能放在空间形态之上,从物质空间中来,最后再回到物质空间之中去。 城市设计师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对空间的设计之上,而建筑的处理则是属于建筑师的业务领域。空间,应该成为城市设计师永远放在首位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在我国还是属于很新的一个学科。个人认为,城市设计既从属于城市规划学科,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又可以是介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之外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或者可以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大类,总规之类的归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而城市设计等则属于微观层面的规划。 我国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很晚,现阶段还处于对西方等国家的研究思想的引进与消化阶段,鲜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也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很多所谓体现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案,其实有许多是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提出的观点。 现代中国在规划或城市设计领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师,即使是有些所谓的海归"牛人",也只是在对人家国外的一些思想消化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包装。然后四处出书,大肆宣传,......行大师之名,少有自己的观点。 国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关于景观与意象的理论研究 景观与意象的理论是对城市空间多种形式要素在认知层面上的剖析和应用的理论。城市景观理论侧重于具体的、实在的物质形态,即城市空间中地形、地貌、建筑物、构筑物、绿化植物等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如肌理、色彩、图案、体形、比例、风格、特色等)方面的表现,代表性的城市景观理论有F.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中提出“城市素材”及其与空间、时间、运动等的关系都是城市景观的设计内容。 Pauld Spreiregen在《城市设计:城镇的建筑》(Urban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Towns and Cities)中提出城市的形式和视觉要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内容及其原则。英国的库论(G.Cullen)在《简明城市景观》(The Concise of Townscape)中提出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的城镇构成是理解环境与人之间发生感性联系的三种要素,也是使城市景观产生具有趣味性、戏剧性的方法要素。Tugnutt Anthony所著的Making Townscape: A Contextual Approach 则从城市文脉、建筑个性与感知方式三个方面讨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方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A CITY IS NOT A TREE 城市不是树形结构 读书笔记“这是一篇探讨设计思想方法的论文,其原则并不限于城市规划” 习兴慧 201111001134

随着历史的发展,功能主义城市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城市本应该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架冰冷的机器。现代主义主张建筑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注重实用、功能、经济、效率的问题。但是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人。人的行为是复杂的,人们每天都会有诸如上下班、购物、工作、散步、去银行、接送小孩等等各种行为,人们会在上下班的途中接送小孩,或者在下班的途中顺便去超市购物,亦或者在公园散步的过程中与陌生人发生交谈。这些行为的发生应该是文中所说的“半网格”结构,而非“树形”。因此这些行为所发生的空间也应该是一种“半网格”结构。但是在功能分区非常明确的城市规划模式之下,城市发展往往背离了城市真正的主体,也就是每一个复杂的个体——人。 亚历山大首先分析了自然城市和人工城市的差别,他认为自然城市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半网络结构,而人工城市则是一种简单线性的树状结构,在短时间内统一规划而成。对于什么是“结构”,什么是系统,亚历山大举的最形象生动的例子:报栏、信号灯、人行道组成的系统结构,我想可以这样深入理解:在这个系统中,报栏、信号灯、人行道作为系统内的固定不变的部分,形成了系统的“结构”,而作为一个活的、不断地在发生作用的系统,除了其“结构”,其中还存在着不断地进行运动、代谢、出入的变化部分——在该系统中既是人群、报纸、钱和电脉冲,这些成分不断地出入系统,使系统产生代谢并且发挥作用,相对于“结构”而言,活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能量”,即一种变化和流动的不定成分,能量具有可塑性,结构塑造能量的具体运作形式从而共同达成系统功能的产生,如果用水和管道来对应能量和结构的话,就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管道造成了不同的水流形式、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比如湍急的水、平静流淌的水,比如人工水坝就是通过某种结构,让水产生了能够发电的水形从而最终产生电能。 然后亚历山大具体分析了两种不同系统结构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的不同,从中可以简单的得出以下几个理解: 1. 树形结构的形成比半网络结构更加理性,受到更多的规则的限制; 2. 树形结构应用在城市设计中所带来的隐患,正是因为其缺乏半网络结构所具有的有 联系的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可以这么理解:复杂,而不是简洁,在城市结构中成为了优点。 半网格显然是比树形更加复杂多样的结构。亚历山大从数学的角度解释,半网格中可以产生百万计的可能性。 自然形成的半网格的城市,其功能和满足人们内部需求的能力以及各部分相互连接的关系,远远大于人工塑造的树形城市。 在给出的一系列树形结构的城市中,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大部分树形城市都是被环绕着巨大街区的道路分解成为一片片,社区与社区明显分离,过分强调着社区的独立性,内部又被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单元,没有相互重叠的元素存在。这些被分割出来的块块又各自有各自独立的功能。 分析了这些树形结构的城市乌托邦范式之后,亚历山大给出了一个更为清晰的对于树形结构在城市中的缺陷的说明:“无论何时我们有树形结构,这都意味着在这个结构中,没有任一单元的任何部分曾和其他单元有连接,除非以整个这一单元为媒介。这种限制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是难以领悟的。这有点儿像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不能自由地和外人交朋友,除非整个家庭和外界交友一样。” 总之,那种强烈的追求整洁和秩序的欲望,已经不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城市所应该具有的,在一定的规律下的分割,就好像把人的一切行为所对应的区域都进行了分割一样,在这处只能做这件事,而那件事一定要到那处去做才行。从属于城市单元的个体单元(比城市街区小的单元,任何级别,比如人、一个商店、一个公司等等)在树形结构中都不能够单独的、自由的具有意志和自主的行动,这的确是将城市结构简化为了军营结构。

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目前,城市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习中对城市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了解,发现了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的方法。 通过分析后大致可以把这些问题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及规划管理几个方面。 总体规划中的问题: 1、总体规划的调控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短则10年,长则20年,很难准确把握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多城市都提前完成了规划,以至于规划频繁制定、修改,耗费人力、财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人员以及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性不够,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把握的不准确。 2、总体规划的制定受高层部门的限制 总体规划的制定不只是规划设计人员的任务,其中会有各个部门的参与,但是最终出来的方案并不是最合理的,而是最合领导口味的。规划人员在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经过专家评论会修改,最后得到的方案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之后再经过一些会议后,这个方案就被否了,原因是市里领导不喜欢这样做。这是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一大弊病,由领导来决定城市的规划、城市的人口、城市的用地,而不是经过规划人员的理性分析得出的。这样做出来的规划只能体现政府的业绩,不能真正做到为了城市发展而做规划。 3、总体规划过程中各部门机构不统一 目前,全国各设市城市虽然都设置有规划管理机构,但由于归属部门不同,如有的属建委领导,有的与建委平行;有的设直属分局,有的设非直属分局,导致其行政级别、人员编制、职责范围、管理权限等差别很大。规划主管部门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有规划局、城乡规划管理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局、规划国土局、规划国土房产局、规划建设局等等,以致有些城市出现外商找不到规划主管部门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城市的规划、国土、建设三者难以协调所致,其中既有体制不顺的原因,也有利益界定不清的原因。 在实习的时候曾参与过沈阳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画图而已),也熟悉了城市 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因此,以此为例。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是从2011年开始编制的,经过了一年多,按程序经多个业务会审批,最后报国务院审批。但是,却因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改变,不得不对刚做完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有的会议和程序都要重新启动,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专项规划中的问题: 专项规划是伴随着总体规划进行的设计,对城市各个专项进行总体规划,如: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系统、环境保护、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等。 1、各项专项规划之间缺乏协调统一 专项规划虽然是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同时制定的,但是就设计和实施的统一性来讲还存在缺陷。在实习中参与的沈阳市城市结构性绿地规划中就感觉存在这问题,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将总规中的G类用地更详细的标明出来,缺乏与其他专项的联系。 2、专项规划制定时重点不突出 专项规划在制定时不能分明轻重缓急,个人认为专项规划中有关市政和民生的是最重要的,是应该先行的。 4、专项规划实施中困难重重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调研要求 一、调研内容: 针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案例调研,包括以下各种类别: 1、休息类城市环境设施:包括可动式座椅、固定式桌椅、饮水机等; 2、信息类城市环境设施:包括各种商业性广告牌、广告塔、招牌、条幅以及非商业性的标识牌、路牌、导游图栏、电子闻讯装置等; 3、美观装饰类城市环境设施:包括装饰雕塑、装饰照明、花坛、花坛、喷泉、水池、花架、街道树、地面铺装、窖井盖; 4、供给类城市环境设施:包括路灯、电话亭、邮筒、消防栓、配电器、排气塔、烟灰皿、垃圾筒、独立式公厕; 5、交通管理类城市环境设施:包括城市轻轨站、地铁入口、地下通道、人行天桥、公共车候车亭、护栏、护柱、自行车停放架等; 6、售货类城市环境设施:售货亭、书报亭、自动售货机等 7、节日庆典类城市环境设施:节日装饰照明、灯笼、彩旗、彩门、花球、花柱等; 8、游乐类城市环境设施:儿童游戏设施、健身设施等; 9、残疾人专用城市设施设计:包括坡道、路面专用铺装、残疾人专用标识、残疾人专用电话亭。 二、调研过程: 1、针对自己的课程作业,结合个人兴趣点,最多2人一组进行调研; 2、对相关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现实考察情况,进行网上资料收集,分别从造型、材质、色彩、组合方式、功能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3、针对调研内容进行自己的设计课题构思。 三、调研结果物: 将调研内容进行编辑,制作ppt(最少10张),分组进行ppt发表。 备注: 设计课题:根据各自的兴趣点,结合调研内容进行公共设施设计单体构思,从可实施性、结构合理性、功能丰富性、造型独特性、使用便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色彩、造型、材料、功能的协调方面进行设计表达,构筑适合具体城市环境(个人定位)的公共设施设计作品。

平面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平面设计在现代的市场上需求十分广泛,涉及的行业众多。只要有读者,就需要报刊、杂志、书籍,就需要美术编辑;只要有市场,就需要广告宣传,就需要广告设计师;只要有交通,就需要户外交通,就需要户外广告宣传、路牌、站牌,尤其是更多的地下站台和广告需要更多的广告公司和从业人员;由此可以看出平面设计的应用有多广泛,市场有多宽广,那么平面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目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市场虽然广泛,但市场竞争也是非常大的,同时收益也不错。美界品牌策划师认为,目前的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动态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层面来分别分析: 1、高层设计目前不多,为具有专业设计资质的企业所有,有其独到的设计理念,发表的作品事先具备足够的社会调查,分析和评估。作品有其内涵和认知度。对于员工,企业有专门的培训,以求其在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此类企业以外资较多。 2、中层的设计是专门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大型企业的广告部、书籍出版社等,此类设计具有一定的档次,员工都经过专门的培训,有自己的艺术创作的能力。作品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需求,满足商业宣传的需要。与低层的公司相比,这类的公司最明显的特点是:有固定的客户群,有稳定而成熟的员工班子。 3、低层的设计业遍布于印刷厂、写真公司、影印社和小工作室。此类设计的目的在于完成制成品,如宣传资料、外景横幅、商品VI等。员工处于自己学习,然后马上付诸属于的范畴。此类设计产业遍布于我国的个大小城市。处于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 美界设计

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报纸、杂志、出版等大众传播媒体需要平面设计人员,同时广告公司也需要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技术层次不同,对于人才需求量也较大。由此可见,平面设计行业,市场需求旺,服务领域广泛,已经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小编认为,平面设计这一行业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必然需要培养大量优秀的平面设计师,来服务于平面设计行业,满足市场需求。 本文由[url=https://www.doczj.com/doc/3f16474185.html,/]长沙VI设计[/url]小编整理,转载请注明:https://www.doczj.com/doc/3f16474185.html,/ 美界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 [德]迪特尔·普林茨 本书是为德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城市设计》教科书,分上、下两册。本册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现状调查、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及道路交通、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住区住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手法。此书,可以让“城市设计”不再炫耀,更加的理性化。 读书笔记主要集中在第四章——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了解在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的布局形式、尺寸以及组织形式,使得以后的设计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化和人性化。 设计的基本手法 1 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维持绝对必需量的交通。 ——当分配交通流量时,就以所有的交通方式作为对象,这时,尤其应促进非机动化的私人交通以及公共的客运交通。 ——公平考虑所有居民所拥有的交通机动化需求和可能性。 ——对比要的交通流进行引导,从而尽量减少交通问题对于生活质量的侵害。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国民经济方面的可能性。 例:一个居住区的道路网开发 合理的开发模式——集中布置的居民点 建筑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置,日常生活必须的设施在步行范围内。远距离的目的地与住宅间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联系。 优点:大大限制了机动车交通,只需要较少的交通用地。能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也较轻。 1.1 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必须是连贯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地指示的道路结构,步行者的安全和活动灵活性必须优先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步行的舒适性。 步行者的出行半径收到目的地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条件、道路频度和阻碍等因素的影响。在步行交通中,特别需要保护婴儿、小学生和老人的安全。 以下道路的安全性需要优先考虑: 1.步行者来往频繁的道路 2.不以车辆通行为首要用途的道路,例如游憩道路和购物街到。

对当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对当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p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问题路基年限技术运用 城市道路设计是一项综合技术的运用过程,牵涉到众多的设计因素,能有效的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是,难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问题,尤其是在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以及整个设计使用年限等存在不足,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道路设计的各个要素,将有着很大的作用。 1 简述当前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交叉渠道设计不精准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尤其是在道路平面交叉设计中,在交通道路车辆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就要思考交叉路口面积的整体设计,但是,在当前的一些整体设计中,车辆行车轨迹混乱,冲突频繁发生,这些都与交叉路口的整体设计不足十分不开的,因此,在全面分析城市道路交叉路口设计的基础上,要突出对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深入分析,进一步优化整个交叉设计的渠道,形成精准化综合设计。 1.2 线路设计不够全面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对于整个线路的设计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一是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设计不够合理。尤其是在当前的城市道路改造过程中,有一些最小直线长度运用上,过分强调6v的设计,造成大部分老路的浪费,增加整体的拆迁量,不利于整个过程造价以及成本的有效控制。二是在平曲线半径的选取运用上设计不合理。没有重点考虑曲线前后衔接的指标以及曲线附近的运行速度,造成整体的连贯性和均衡性不足,并存在有超高的现象,在一些混合道路设计中,就会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利于城市道路的安全效用发挥。三是在城市道路纵断面的设计上不合理。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下,容容易形成严重的雨水拥堵,导致道路积水现象相对严重,这种纵断面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固有的特殊性,以及整体的造价需要,从而形成整体设计中的困难。 1.3 行人过街安全设计不科学 在当前城市道路设计中,要结合城市发展的整体人流量等情况,尤其是在一些交叉路口的设计中,更要注重设计好行人安全设施。但是,在一些道路设计中,很多交叉路口的行人过街设计不够科学,尤其是在交叉路口相对较大的情况下,没有考虑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过街问题,在道路信号周期与整体设计的结合中,难免造成行人与车辆的冲突,这样就会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并且在绿灯信号通过的过程中,也要考虑道路设计的相关性,从交通安全角度进行整体设计,较少不良现象的出现。

公共设施设计

第二章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概念与分类 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室内外辅助设施,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为一体的,它由人类的发展而产生,并遵循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构成的要求而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城市公共设施就是城市的附属品,它的存在说到底是以城市的存在为依托的。但是公共设施“作为优化社会群体的人们生活方式的理想工具和环境的现代城市,负载着人们社会的、文化的生产生活的重要职能。作为工具,它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场所、空间设施、资源、信息传载、物资交流等物质条件与生活便利” 对于公共设施的概念,各国学者所界定的含义表面差别很大实际意义却不尽相同。克莱尔(Rob Krier)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还有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的范围内。通过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的要点,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 公共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公共空间、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的关系,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公共设施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作用,帮助人们相互间清新自然的交往,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而又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存在决定了城市空间的性质及空间中人的活动方式。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已是城市公共设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公共设施在显示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体现着市民的生活品质,

关于未来设计的趋势

关于未来设计的趋势 魏东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6007201055 摘要:工业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强调未来产品所要达到的智能化宜人化的前提下,亦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来面对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已达到满足人们正常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产品满足人物质文化需求的时候,也要可虑产品对人身体的影响。比如使用者的体力,情绪以及身体疲劳强度。 关键字:工业设计、人性化、绿色化、智能化 工业产品设计至今已经发展近百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基于工业设计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工业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设计的发展在我国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曙光。综观工业设计在我国近年的发展,既有令人兴奋鼓舞的一面,又有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相当多的人开始重视并投身其中,给我国的工业产品带来了新面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各

方面都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对工业设计的理解认识,及对行业的规范管理。而如何占领工业设计的未来高点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绿色设计、情感设计、人性化设计将是工业设计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未来产品的设计》这本书中Don Norman他作为一位思辨大师从设计、智能机器、交互行为而探讨什么样的未来的产品能更加自然,协调与人、与机器、与世界优美的互动,更多的是以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家的角度在分析设计,分析我们的思维,因为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未来产品所要达到的智能,不如说是一种人与人的反思而形成的深度设计过程,是人的反思促进了人的设计的发展,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产品,都是由人创造所形成的。这样的思考与探索迫使设计者们必须从更加质朴本质的角度去从事设计工作,从行为本身,从心理需求本身出发而不是以表象出发,才能产生伟大的适用的产品。 Don Norman所归纳的设计原则是非常客观、精到的,这些原则不仅仅可以看做未来产品的原则,而且现在就可以深深地扎根在所有设计者的脑海与工作中。其中我特别关注“无骚扰的持续知晓”这个原则,虽然它包含有非常的细节或者甚至说不易于发现,但正是这样的细节充斥在所有伟大的事物当中,它们是完美产生的条件。 同时,尤其在目前的交互体验设计当中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设计准则,比如说在新媒体设计领域,我们常常在现在的富互联网运用中等待,当等待时间超过一定限度,这个部分的交互该怎么体现,如何

城市设计考试题

一、填空 1、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2、城市设计的两种形式:政策过程型和工程设计型。 3、公园前后,古罗马逐步代替希腊成为欧洲地区的霸主。它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享乐主义特征;实用主义特征和炫耀主义特). 4、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城市设计,轴线都被用作营造秩序,突显帝王霸气的重要元素。但具体处理手法不尽相同。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剧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而西方城市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性网络,轴线感自内而外。 5、卡伦认为当我们以恒定的速度步行通过城镇,城镇景观总以一系列突现或隐现的方式出现,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视觉连续。 6、埃德蒙?N?培根提出评价、表达和实现是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环节 7、城市景观可归纳为五大组成要素,分别是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 8、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 9、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中,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包括视觉秩序分析和图形背景分析。 10、意象是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而认知意象分析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 11、国外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集中式,分散式,组织临时性机构 12、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它们主要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不同的层次构成。 13、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一般涉及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城市活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实施措施等7方面内容。(P115) 14、城市设计成果中,城市设计导则和城市设计图是城市设计实际运用性成果,城市设计研究附件是城市设计的依据与支撑。(P121)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建筑综合体:对那些建筑周边环境乃至部分内部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多地渗透着城市环境要求的建筑的一种概念描述。 2、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3、水滨:城市特定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也是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4、城市滨水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

浅谈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人类设计发展史一路走来,各个时期都诞生了经典的代表,未来的设计之路又将何去何从。我们期待着再次产生划时代的巨作! 关键词:设计未来发展个性环保简约文化 从原始时期到后现代主义,人类的设计艺术史一路走来,诞生了无数的经典巨作。每个时期的艺术设计各有其特色,总体来说大部分受其社会现状的影响。社会思潮启迪设计师的思路,设计师们将其思路以伟大的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步入了多极化格局,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将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今后设计的发展趋势一定会反映并适合这个时代的需求,所以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个性,环保,简约,富有文化底蕴的。 个性,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身为90后的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我们这代人渴望彰显个性的心理。很容易接受并适应新鲜事物,不希望与其他人一样,他们不希望别人与自己穿一样的衣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修房屋,而不是一味的听从装修公司的。小到服装饰品,大到生活方式,无不彰显着个人的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无法取代。今后的00后,以致再后来的几代人,相信他们也是自由独立,彰显自己的。马克思说:“人类自然发展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之后,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现在,人们满足了温饱之后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而精神思想的外

露随着信息的飞速传播也必然成为一种时尚。为了彰显个性,为个人量身定做的产品设计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人类已经进入新的世纪,设计也必须树立新观念、新思维,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往人们都是为了满足的基本物质需求和享受,一味地向自然环境索取,使自然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人类为求自身的发展也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才使人们认识到设计已不是单纯解决人类物质享受的问题,还必须顾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一自然环境。世界工业时代的空前发展,创造了一个技术的世界,也解决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却很少考虑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时,工业 业化大生产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同时,导致了世界性的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不平衡,以及相关的人口、资源、能源等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人类。绿色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许多艺术家、设计师们都根据人类需要,顺应时代要求,把目光投向环保。环保设计是以人为本,那么它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一方面是满足生理的需要,比如说产品设计更加符合人体的使用机能,更加有利于人的健康。另一方面它也给人带来心理的满足,好的设计和作品让人感到视觉的愉悦、心灵的放松。设计中注入环保意识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环保的设计作品,一方面要求设计师具有环保意识,制作中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少制造垃圾及污染。另一方面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最大限度接近自然。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6474185.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基于对埃德蒙·N·培根的《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 我希望能消除一个如此广为流传而未加批判的概念,即:城市是一种巨大的偶然事件的产物,它超乎人的意志的控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坚决主张人类意志现在能够有效地施加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之上,以为内城市所采取的形式将使我们文明的最高抱负的确切表现。 ——培根KEY WORDS 运动感知色彩城市肌理建筑形态 引言 受沙里宁老师的影响,培根先生继承并发展了沙里宁老师的思想体系,强调城市的有机性——任何“体型”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并且都要讲求体型秩序。不得不说,我们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之中,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却匮乏地可怜。经验不足,增加了解读的难度。《城市设计》的前四章,主要是理论基础;在之后的二十章节中,培根先生大篇幅地分析了不少世界名城的城市设计。我在阅读时,将理论和实例穿插式阅读,来缓和理论部分略晦涩所带来的迷茫。 培根先生通过观察、归纳和分析城市中运动的人对空间和实体感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他认为“建筑成为强加进环境中的许多变化无常的体型”,这就意味着建筑本身是非自然属性物质,建筑是对无边空间的“框定”,是为人类运用意图为提供他们运动的理想空间而塑造的。那是否意味着建筑是独立于大环境外的孤独的存在? 培根先生认为,“设计的过程即清晰地表现一个无定界空间中的某一部分。”没有空间,就没有建筑。空间的表现是通过各种运动去表现的,这种运动应当是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幻、人的行为……培根先生在书中更强调了人的行进,空间是静态的,它的表现只能通过运动去感受。 点动成线,线动成体,那么体动为何?如果“体”是建筑单体,则“体”按照一定标准和规则在无限空间中运动产生的空间序列,和“体”随心所欲的生成,脱离运动系统而任意地布置,结果是不一样的。城市作为一个远大于建筑尺度的存在,不能简单地用小尺度成群的概念就能解决。我也认为,城市必须是被设计的,城市在认知形式上,可以概括为空间和实体的相互作用力。城市形态是各种因素的互相接入,而人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生理力和心理力的平衡性运动,以获得心理体验上的稳定感。对静态的城市形态作出动态的解读,同时形成一定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应用于新的城市形态设计实践中。 一、关于运动、感知系统 我非常喜欢书中一个关于意大利小城研究的例子——在潘扎城中追随一个被稻草妇女的动向。进入城市起初,看到的是一二层的灰色建筑群体,建筑的阴影、韵律给人层次分明的强有力的建筑效果。透过灰色的框架,可以看到粉红色墙。当妇女沿着小路继续前进时,越来越受粉红色的支配,直至抵达城镇中心。至此,她已被粉红色的感觉所包围。当我们成为空间参与者,通过比例、色彩、尺度等视觉要素,点线面的空间、实体形式,受实体的物理驱动以及主观的行为路径和心理等产生的运动方式,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在此基础上去形成对城市的认知,我们希望人能获得的是和谐、认同的心理。 并且,运动的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整体的,人在观察过程中不能完全捕捉到静态固定物质的形式,会主观地拼贴,自由地关联感受,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城市设计,不是设计者主观的意图,而是考虑运动过程中的可能性,通过整合空间,为人们的体验和行为提供关联。 二、城市建筑形态典型实例的分析 1、古希腊雅典中心广场 在希腊城市的成长中,培根先生着重分析了古希腊城市运动路径中空间形态的建构以及其自由成长的方法:增建、建立张拉力和延伸。 圣道联系着古希腊最神圣的地点,是古希腊雅典城建立的基础(图2中A蓝色部分),构成了雅典城中心主干道并沿它出现了商业和政治中心等城市生活。图2中B图到D图显示了沿圣道雅典城中心广场空间建立的过程: B图中元老议事厅位于与卫城相对的圣道的另一端,其利用人们沿圣道运动时的视觉和行为反向运动的作用,既突出了卫城的地位,也确定了中心广场的围合范围。 C图中赫菲斯托斯神庙建立在小土坡上,形成与卫城相呼应的广场中心建筑。同时在元老议事厅的北侧建立了宙斯神庙,既突出赫菲斯托斯神庙核心,还形成以其轴线为主的空间运动(图2-C中黄色部分)。南部柱廊与前几个建筑形成“L”形总体空间结构,既加强圣道的指向性,也加强了广场和卫城之间的反向视觉引导力。

城市规划5热点问题

郊区化 一、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二、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背景 相同 :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动力 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 ....郊区化。 3、表现: 西方: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一般市民外迁 2)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3)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 摘要:广场公共设施是伴随着广场的产生而出现的,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施不仅在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同时又寄寓了精神文化内涵。设计精美、品质优良、内涵丰富的公共设施不但能为广场上的各种活动提供服务,还能提升广场品味,愉悦人的精神,增强人们的审美情趣。广场设施由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综合而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式、内容和功能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关键词: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设计 1.绿化设施 绿地作为构成广场的基本要素之一,既是突出广场功能的载体,又对广场景观效果及整体风貌构成起重要作用,对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是其他设施要素所不可替代的。在具体组织时,应充分考虑其配置需求,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广场整体结构之中[1]。 广场绿化覆盖率应根据广场的功能性质、社会经济条件、设计风格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取。对于处于闹市区或交通要道的广场,广场绿化覆盖率通常较小;处于副中心地段的广场,其绿化面积可以适当增大;而处于居住区的广场绿化覆盖率相对最高。绿化设施中,草坪的生态效益较小、养护成本高。相反,乔灌木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养护成本低。合理搭配乔木树种与草坪,采用散点式或阵列形式的栽植方式,在为人们提供遮荫环境的同时,还能创造出可供游人活动的树下空间。 完善的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营构,不仅要熟悉其观赏性,还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并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合理地选择各种植物,是植物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广场绿化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2]。 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对太阳光照强度需求以及环保要求配置相应的物种,使植物能正常生长,长期发挥效益,将园林养护要求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应当遵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2.水景设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