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1.51 KB
- 文档页数:8
药学中的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动力学特性,对于药物的选用、剂量的确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学科是现代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介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代谢1.药物代谢的定义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药物的转化和消除。
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代谢被消除。
药物代谢可以发生在肝脏、肠壁和其他组织中。
2.药物代谢的类型药物代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物转化代谢,也叫代谢性转化;一种是物理性转化。
生物转化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催化发生的化学变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羟化等反应。
物理性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非酶催化的化学变化而发生的消除,包括通过肾脏的滤过、分泌和重吸收等。
3.药物代谢酶家族药物代谢酶家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氧化酶家族,也称为细胞色素P450(CYP)酶家族;一类是非氧化酶家族。
细胞色素P450酶是毒素代谢和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之一,后者对于药物代谢作用很大。
非氧化酶主要包括酯酶、葡萄糖苷水解酶、芳香族酶、巯基转移酶等。
二、药代动力学1.药代动力学的定义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数学表达。
2.药代动力学的参数药代动力学的参数包括:最大浓度(Cmax)、时间到达Cmax(Tmax)、药物分布容积(V)、药物清除率(CL)、半衰期(T1/2)等,这些参数对于判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3.药代动力学的实验方法药代动力学的实验方法主要有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
体内实验主要是对动物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而体外实验主要是对药物代谢和动力学过程的相关指标进行预测和推算。
三、用药安全性评价1.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判断一个药物是否能够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疗效越显著,安全性越高,药物的治疗价值就越高。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是药物研究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消除过程的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研究该领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优化药物治疗方案、降低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等。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药物评价体系的建立,药物靶点、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现,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都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目前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代谢酶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酶是人体中参与药物代谢最为关键的蛋白质。
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药物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列酶、甲氧基化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
近年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开发,越来越多的酶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发现,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最重要的模拟工具之一。
其中,基于药物代谢酶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药物代谢酶的数量和活性可通过拟合药物剂量与体内药物浓度关系得到,进而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及消除特性。
(三)药物代谢异常与个体化用药药物代谢异常是指由于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缺陷或酶活性变化等导致的药物代谢变化。
药物代谢异常的个体化差异可引起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效差异,严重时可能导致个体化用药失败。
因此,药物代谢异常的研究和检测工作已经启动,并逐步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一部分。
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产生效应的学科。
它涉及药物在生理机制、药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作用,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某一疾病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制药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失规律,进而更好地掌握药物临床应用的最佳方法。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速率和机制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消失和代谢产物的生成等方面。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规律,更好地掌握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药物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两种方式。
(一)肝脏代谢肝脏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酶作用后产生代谢产物,然后经过肝细胞内的内质网转运和分泌后排泄体外的过程。
肝脏代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
肝脏中参与药物代谢的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丙酮酸脱羧酶、乙酰化酶等。
这些酶的活性对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肾脏排泄肾脏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肾小球滤过、肾脏管道重吸收和分泌后通过尿液排泄的过程。
肾脏排泄是药物代谢的另一重要途径。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学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动学方程、清除率和半衰期等。
这些参数都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规律有重要影响。
(一)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药物浓度占口服药物剂量的比例。
它可以反映药物在口服后的利用情况。
(二)药动学方程药动学方程是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式。
药动学方程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数学模型,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清除率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完全消除药物的数量,它是用来评估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消失的速度的指标。
清除率越高,则体内药物消失越快。
(四)半衰期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评价药物代谢和消失速率的常用指标,对于药物临床应用和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一、引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药理学和药物化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分布和排泄等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探究药物代谢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一)药物浓度测定方法药物浓度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浓度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液相质谱法(LC-MS/MS)等。
其中,HPLC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已经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规范方法之一。
(二)药物代谢酶的测定方法药物代谢酶是影响代谢过程的重要因素,其测定方法也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代谢酶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酶活力测定、酶蛋白的分离纯化、基因测序等。
其中,酶活力测定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反映药物代谢特性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最大消除率(Vmax)、药物溶液的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F)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常规体外实验测定、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等。
其中,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一)药物代谢特性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性,进而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对于众多的心血管药物,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以及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等,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还可以研究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例如,在一些药物联用的情况下,药物可以相互影响,改变其代谢特性,从而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下降。
因此,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提出针对性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PD)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对生理系统产生的效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过程,而药效动力学则关注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科学。
它对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1. 药物吸收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方式有经口、经肠道、经皮肤、经肺等多种途径。
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和分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过程是指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流动力学、药物亲和性和生物膜透过性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发生代谢,药物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系统则起到关键作用。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等途径离开机体的过程。
主要排泄方式有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气排泄等。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对受体的结合、信号传导和引起的生理反应等过程。
药效动力学研究可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引起药物效应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抑制或激活受体的信号通路等方式产生作用。
2.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生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可以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给药频率以及最佳剂量等。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时,彼此相互影响或改变对生理系统的作用的现象。
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策略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是制定合理给药方案、优化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眼科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将围绕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策略展开讨论。
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主要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已有研究表明,药物的吸收受到药物性质、给药途径和患者生理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分布主要受到血流量、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以及药物透过生物膜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则受到肝肾功能以及药物与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目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药物在眼部的吸收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对药物在眼部的药动学特征了解不够全面等。
针对文献综述中指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种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策略:体内外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药物在眼部的药动学特征。
体内实验可采用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药物在眼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了解药物在眼部的药动学特征。
体外实验可采用细胞模型,通过观察药物对细胞的作用,了解药物在眼部的药理作用机制。
细胞研究:通过细胞模型,研究药物对眼部细胞的作用机制。
细胞研究可采用人眼细胞系或原代细胞,通过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凋亡、坏死等过程的影响,了解药物对眼部细胞的毒性作用和作用机制。
基因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药物对眼部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基因研究可采用基因芯片、质谱等技术,通过观察药物对眼部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谱,了解药物对眼部的分子作用机制。
实验动物的选择:选用健康成年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如大鼠、小鼠或兔子等。
给药方式:采用眼部滴眼给药,通过观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了解药物在眼部的药动学特征。
采样方法:通过取血、取眼球等方法,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样品,测定药物在眼部组织中的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
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等方式展现数据变化和趋势,解释数据含义。
利用药动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如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峰浓度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是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将对该领域的实验方法进行介绍。
1. 基本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是指对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代谢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样品收集、样品处理和检测等方面。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新药开发、药物治疗和毒理学等领域。
2. 实验方法2.1 体内样品收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中,体内样品收集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实验工作。
体内样品收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以及其他生物学指标。
体内样品的收集方式有多种,如静脉采血、组织活检、尿液收集、呼出气收集、唾液收集等等。
静脉采血和尿液收集是最为常见的体内样品收集方式,它们能够反映药物的整体代谢和排泄情况。
组织活检是对某些组织特异性代谢酶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2.2 样品处理对获得的体内样品进行处理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
样品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并除去与分析无关的物质。
样品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萃取、纯化等,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2.3 检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最后一步是对分离出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检测方法的种类繁多,选用何种方法需要考虑实验目的、样品特性、所需检测精度等因素。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毛细管电泳(CE)、质谱分析(MS)等。
3. 注意事项在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样品的采集、放置、处理以及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操作环境和相关因素,以尽量减少误差。
3.2 样品处理需要在不影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剔除与分析无关的物质,以提高检测精度。
眼部给药新剂型姓名:学号:XXXX学校 XX级XXX学XX班 XXXXX摘要:由于眼部生理结构复杂和诸多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作用甚微。
为了更好地使治疗药物进入眼内发挥疗效,眼部给药的途径也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就近年来凝胶系统、胶粒系统、微粒系统、植入剂等眼用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眼部、给药、制剂、剂型、进展眼睛是人体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因此,制剂学上对眼用制剂的要求并不亚于注射剂。
现临床应用的剂型中以滴眼液为主,占上市产品的 70%左右,其中62..4%为溶液型,8.7%为混悬型;还有少量的软膏剂,占17.4%。
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眼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眼部高度的敏感性和独特的生理功能,限制了很多眼部给药剂型的临床应用。
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在胶粒系统、微粒系统、凝胶系统、眼部插入剂和植入剂、给药装置等领域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亦存在很多问题,现简述如下。
1.眼部的给药屏障1.1 眼部结构眼部的生理结构可以分为前段和后段,眼的前段主要包括角膜、结膜、虹膜、房水、睫状体等结构,后段主要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等结构(图1)。
图 1 眼部结构和药物分布代谢途径的示意图1.2 给药屏障1.2.1泪液屏障眼部的生理屏障包括角膜和结膜屏障,血房水屏障,血视网膜屏障,其中角膜和视网膜为药物不易透过的屏障。
泪液更新速率仅有 1 IxL ·min-1,多余的药液在数分钟之内流人鼻泪管。
此外另一种药物清除方式为全身吸收,可直接通过结膜囊经局部毛细血管吸收或在溶液流人鼻腔后吸收。
一般而言,大部分小分子药物在数分钟内快速吸收进入全身循环。
因此,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往往小于 5%。
1.2.2角膜和结膜屏障角膜屏障是由成熟的上皮细胞组成,它们由角膜的边缘向中心迁移,并到达角膜顶端。
最顶端的角膜上皮细胞形成紧密连接,限制了细胞间的药物渗透。
非角膜途径中药物主要通过结膜和巩膜渗透进入眼内组织,结膜的上皮细胞较角膜易渗漏,表面积也较角膜大得多。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药物治疗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是药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过程。
药物治疗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来探讨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吸收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
吸收速度与吸收速率和吸收半衰期密切相关,吸收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吸收的药物量,而吸收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浓度降低为初始浓度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物的吸收速率和吸收半衰期可以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来确定。
药物的吸收程度则与生物利用度相关,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比例。
在药物吸收动力学研究中,还需要关注吸收过程中的吸收机制和影响吸收的因素,例如肠道pH值、肠道转运体等。
二、药物分布动力学研究药物分布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受到体内组织和器官的特性以及药物的生物转化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可以通过药物的分布容积来描述,分布容积是指体内所需容积与给定浓度的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药物的分布容积越大,说明药物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越广泛。
药物分布动力学研究还涉及到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以及药物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能力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的代谢酶系统进行代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药物代谢的目的是将药物转化为水溶性代谢产物以便于排泄。
药物代谢速率可以通过药物的代谢半衰期和代谢清除率来描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还需关注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例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四、药物排泄动力学研究药物排泄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
药物的排泄方式主要包括肾脏排泄和肝脏排泄。
肾脏排泄是药物体内浓度降低最快、最为重要的排泄途径,药物经肾脏排泄的速率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排泄率以及尿液酸碱度来评估。
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摘要: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品研发及评价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行了探讨。
本文介绍了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眼部药代动力学样本采集以及常见的分析方法。
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眼;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对药品研发人员、技术审评人员以及临床医师来说,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甚至是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通过眼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获得药物在眼部代谢的浓度一时间曲线,了解药物在眼内的代谢特征,对于药物剂型设计、给药方案、治疗监测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眼具有特殊屏障作用, 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同于系统给药的过程, 那么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及一般过程如何? 其意义何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用哪些?另外,现有眼科局部给药的突破点在于,如何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保证病人良好的依从性和药物应用的便捷性, 安全性。
因此,对眼局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加以了解和考察,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和药物剂型, 对于临床诊治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眼部给药系统研究的兴起也要求有方便、准确、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来进行说明和验证。
1 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1.1 药物在眼球表面的流失在眼局部应用滴眼剂时, 由于泪液在眼表的涂布,流动和循环使药物在接触眼表时即发生了流失。
泪液在眼表的更新速度仅为1μl/min,相对多量的滴眼剂可在数分钟之内随着泪液的循环快速流入鼻泪管发生排泄[1]。
由此可见,滴眼剂药物的全身吸收不仅在结膜囊的局部毛细血管中进行,同时也存在于滴眼剂流入鼻腔从而进入全身的情况。
因此, 大多数以局部滴眼剂方式给药的小分子量药物在数分钟内即会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导致其在眼表的生物利用度仅在5%甚至更少。
全身循环中的吸收降低了药物在眼表的有效浓集, 因此,通过应用固体药物或凝胶剂型的给药方式, 从而产生长效的药物缓慢释放作用,可以达到在对抗局部泪液循环的清除作用下提高眼表局部药物浓度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2-3]。
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摘要: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品研发及评价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行了探讨。
本文介绍了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眼部药代动力学样本采集以及常见的分析方法。
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眼;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对药品研发人员、技术审评人员以及临床医师来说,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甚至是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通过眼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获得药物在眼部代谢的浓度一时间曲线,了解药物在眼内的代谢特征,对于药物剂型设计、给药方案、治疗监测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眼具有特殊屏障作用, 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同于系统给药的过程, 那么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及一般过程如何? 其意义何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用哪些?另外,现有眼科局部给药的突破点在于,如何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保证病人良好的依从性和药物应用的便捷性, 安全性。
因此,对眼局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加以了解和考察,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和药物剂型, 对于临床诊治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眼部给药系统研究的兴起也要求有方便、准确、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来进行说明和验证。
1 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1.1 药物在眼球表面的流失在眼局部应用滴眼剂时, 由于泪液在眼表的涂布,流动和循环使药物在接触眼表时即发生了流失。
泪液在眼表的更新速度仅为1μl/min,相对多量的滴眼剂可在数分钟之内随着泪液的循环快速流入鼻泪管发生排泄[1]。
由此可见,滴眼剂药物的全身吸收不仅在结膜囊的局部毛细血管中进行,同时也存在于滴眼剂流入鼻腔从而进入全身的情况。
因此, 大多数以局部滴眼剂方式给药的小分子量药物在数分钟内即会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导致其在眼表的生物利用度仅在5%甚至更少。
全身循环中的吸收降低了药物在眼表的有效浓集, 因此,通过应用固体药物或凝胶剂型的给药方式, 从而产生长效的药物缓慢释放作用,可以达到在对抗局部泪液循环的清除作用下提高眼表局部药物浓度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2-3]。
1.2 眼表的屏障作用引起的药物流失角膜是由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和解剖性质的五层组织构成。
角膜上皮作为角膜最表层的结构,其厚度约为0.1mm。
在眼局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发现,角膜上皮极大地限制了泪液中药物向前房的渗透。
该屏障作用依赖角膜上皮细胞的成熟和功能完备形成的,随着角膜上皮细胞的成熟,角膜上皮细胞从角巩膜缘区域逐渐向角膜中心迁移,位于角膜顶端的上皮细胞在细胞外间隙彼此形成紧密连接,从而限制药物通过细胞旁间隙的渗透作用[4]。
有研究证明,亲脂性药物较亲水性药物具有更高的角膜上皮通透性[5],同时, 经角膜途径由泪液进入前房也是滴眼剂药物作用径路中的主要路线。
通常来说, 结膜上皮较角膜具有更高的可渗透性, 同时其表面积数倍于角膜,即使是亲水性药物和大分子药物同样可较好地渗透结膜。
目前, 通过球结膜的给药方式正在得到更多的关注,使得较大的生物有机复合物如蛋白质, 多肽类型的药物均可通过该途径发挥作用。
由于临床用眼表滴眼剂多以亲脂性,小分子为主, 故经角膜径路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仍然是相对主要的。
1.3 血眼屏障引起的药物流失血眼屏障保护眼免受血流中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作用。
该屏障包含两部分:血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
前部血眼屏障由葡萄膜内皮细胞构成, 防止血浆白蛋白进入房水, 同时限制亲水性药物分子由血浆进入前房。
在眼的炎症状态下, 该屏障的完整性可受到破坏, 药物可在前房发生浓集。
后部血眼屏障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视网膜血管壁构成。
不同于视网膜毛细血管,脉络膜血管的血流量较大,血管通透性较高。
药物可轻易进入脉络膜血管的外间隙,但较难通过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视网膜内皮细胞层。
同时,脉络膜脉管系统是构成全身血流的一部分, 因此, 若没有较好的药物导向, 或未应用口服药物或静脉给药的方式,仅可使极少量的药物进入视网膜和脉络膜发挥作用。
另外不同于血脑屏障的是,在血眼屏障的研究中并未发现特异性的代谢酶表达及药物转导机制, 在其解明之前更多的研究有待进行。
2 眼用制剂局部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药物角膜接触时间是决定药物进入前房组织 (即, 角膜、房水、睫状体等)剂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用于结膜囊或置于巩膜-结膜表面的药物剂型(如凝胶、软膏、胶体形成溶液、眼内插入剂、穹隆部装置等)很难直接通过结膜吸收使眼内靶组织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因此对于那些不直接与角膜接触的药物剂型, 其药物浓度必然被泪液稀释, 而后透过角膜达到前房组织。
此时药物能否在靶组织达到有效浓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药物在泪液中的浓度;2.该药物浓度在泪液中持续的时间;3.药物通过角膜的被动转运;4.药物通过角膜的主动输入及输出;5.药物在各组织的分配系数和扩散常数;6.药物代谢和消除速率[6]。
对于固定药物来说, 上述3-6是不变的;因此对不同剂型, 药物能否在靶组织达到有效浓度, 取决于因素1和2。
因此, 通过对比同一药物的上市剂型与新剂型间药物在泪液中的浓度及持续时间, 对于分析后者是否较前者延长角膜接触时间和改进药物吸收, 有明确的借鉴意义。
由于泪液中药物浓度与房水中药物的有效浓度之间的关系尚无法计算, 因此泪液分析, 对确定新剂型较上市剂型的有效性改善和有效作用时间的改善并不是最权威的方法。
通过在动物中进行该项研究,或通过体外试验, 以证实泪液中药物浓度与房水中药物的有效浓度之间的关系, 目前也是不可取的。
通过检测泪液中药物浓度, 证明增加与角膜的接触时间仅对改善有效性和增加有效性持续时间有提示作用。
3 眼部药代动力学样本采集不同的药物及给药系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时间取材,泪液可以采用毛细玻璃管、称重滤纸条或棉球法取样,眼内组织液可以通过穿刺或微渗吸法取样,其余眼组织则可以直接取样匀浆,传统的眼部药代动力学研究组织取材时需要解剖分离眼部各靶组织,操作复杂、要求精确。
动物模型中药代动力学研究大多是在兔眼内进行,与其他实验动物相比,兔眼的生理解剖参数和人眼较为接近,而且对药物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组分敏感,含有的色素可用于药物毒理学的研究,但药物与眼内色素结合并不意味着药物的毒性增加[7]。
猴眼与人眼的解剖和生理则更加接近,而且存在黄斑结构,也经常被用于药理实验,但是某些组织病理学的过程仍然与人类有所不同,在用于评价与其相关的药物反应时应注意其影响[8]。
另外,还可以使用狗、豚鼠、牛、大鼠等动物用于实验。
实验时应注意并说明所选择动物的品种、年龄及体重。
由于组织的特殊性和医学伦理学原因,在人眼进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有限,人眼中可以方便提取的只有泪液,另外还可在手术中提取部分角膜、房水、玻璃体等组织用于检测。
如Horcajada等[9]采用局部和全身给予抗生素利奈唑胺后,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抽取玻璃体组织的方法研究其在眼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由于病理与生理状态下眼组织代谢的差异,上述方法不能完全获得药物在眼内真实的药代动力学结果。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是通过不同的时问点药物浓度描绘的时间-浓度曲线确定,所以时间点的确定对药代动力学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眼组织多数情况下无法连续采集组织样本,所以只能设置不同的时间点和不同实验眼进行取样。
完整的眼组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药物的吸收相、平衡相及消除相,采样点的设计应兼顾到此3个时相。
通常需经过预先的动物实验,一般在吸收相至少2~3个采样点,峰浓度附近至少3个采样点,消除相至少3~5个采样点,一般不少于11~12个采样点,应有3~5个消除半衰期的时间或采样持续到血药浓度为血药蜂浓度的1/10~1/20,特别是对具有缓释、控释功能的长效制剂更应兼顾到消除相的检测。
每个时间点至少有6只实验眼的数据,才能正确判断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并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提供有用的依据[10]。
微渗析法是一种利用膜透析原理,微量地对细胞间液进行流动性连续取样的技术。
它已是神经递质取样分析的标准可靠方法,被广泛用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营养学、毒理学、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等领域。
由于微渗析取样法可多部位和多组分同时取样、连续活体取样、取样量少、取出样品杂质少、分析条件更接近体内条件、且可实现在线分析等特点也被引入眼科多种给药系统的研究[11]。
4 眼部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传统的检测方法如色谱法和免疫学方法原则上适用于各种眼部给药方法的检测,并且灵敏度很高,但其要求精确分离取材眼部各组织并计量,对容易获得的眼部组织如泪液、角膜、房水、晶状体等适用,对于不易完整取材并精确分离的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药物浓度的测量有一定的局限。
而且,其结果是一维的,要求在不同的时间点处死不同的动物以获得连续的药代动力学结果,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和样本,在取材过程中也容易发生药物的再分布和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增加了因动物个体差异及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和实验费用。
另外,这些方法的人体样本通常只能通过眼科手术少量、随机的取材,因此也不易于临床应用,尤其足健康人群内开展。
而影像学检查法和拉曼分光镜检法可以非侵入性地在活体下连续观察模型,实时测定药物在眼内的分布和浓度,不会对眼组织的代谢带来干扰和造成药物的再分配,所以可以方便地进行人体试验,并且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眼组织内均可进行。
而且这些非侵入、实时、连续、活体的检测方法更好的减少模型的个体差异和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减少实验对象的数量。
其缺点是结果受限于检测方法本身对眼各组织的分辨率及代谢产物对药物的干扰,影响了其对眼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药代动力学检测时应充分参考给药方法、药物靶组织、药物代谢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或者将几种方法联用。
互为补充和验证。
4.1 色谱法色谱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等)。
目前生物样品的分析一般首选色谱法,这类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一般都能满足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大部分实验室也具备相应条件,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眼部给药系统的研究也多采用这种方法。
它可以精确、灵敏地检测出泪液、角膜及房水等组织中药物浓度。
张俊杰等[1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0.2%更昔洛韦滴眼液及其原位胶化滴眼液滴眼后泪液、角膜、房水中的药物浓度,证实原位胶化滴眼液的组织浓度明显高于普通滴眼液,可以显著提高更昔洛韦的眼部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