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 格式:docx
- 大小:34.85 KB
- 文档页数:8
咳嗽的名词解释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喉部和气管发生痉挛引起的持续、无声或有声的反射性呼气性爆发性暂时性排出气体的现象。
咳嗽可以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痰液和刺激物,以维持呼吸道通畅。
然而,咳嗽也常常是呼吸道疾病的一个表现,比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咳嗽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干咳和有痰咳。
干咳指咳嗽时没有痰液排出,主要是因为呼吸道的炎症引起的痉挛。
而有痰咳则是咳嗽时伴有痰液排出,常常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炎症引起的。
根据咳嗽的持续时间,咳嗽又可以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2周内,是由于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而慢性咳嗽则是指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常常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引起的。
咳嗽是一种症状,通常是身体在对抗病原体或者保护呼吸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咳嗽时,呼吸道的肌肉收缩,导致呼气过程中发生爆发性气流。
咳嗽还包括各种生理过程,包括喉部、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粘液腺分泌增多,用于保持呼吸道湿润以及清除异物和痰液。
咳嗽的产生主要受到呼吸中枢的控制,当咳嗽受到刺激时,呼吸中枢会向呼吸肌发送信号,使其收缩产生咳嗽。
咳嗽除了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可以是呼吸道疾病或者其他疾病的一个表现。
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常常会导致咳嗽。
此外,其他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肺癌等也会引起长期或慢性咳嗽。
此外,一些刺激性气体、灰尘、化学物质、烟草烟雾等也会引起咳嗽。
治疗咳嗽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咳嗽的原因。
对于急性咳嗽,常常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可以采取休息、增加水分摄入、避免刺激性物质、口服退热镇痛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而慢性咳嗽需要找到根本原因,如慢性支气管炎需进行相应抗生素治疗,哮喘需要使用吸入类固醇和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度运动、戒烟、避免吸入刺激性物质等也有助于预防咳嗽的发生。
咳嗽的名词解释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通常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过敏、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引起的。
咳嗽不仅会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咳嗽的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症状。
一、咳嗽的类型1. 干咳:没有伴随着痰液的咳嗽,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过敏引起的。
2. 咳痰:伴随着痰液的咳嗽,通常是由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引起的。
3. 咳嗽发作:突然发作的咳嗽,通常是由于哮喘等疾病引起的。
4. 咳嗽持续时间:根据咳嗽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将咳嗽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二、咳嗽的病因1. 病毒感染:如流感、感冒等。
2. 细菌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3. 过敏:如花粉、灰尘等。
4. 气管炎:气管炎是气管黏膜的炎症,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5. 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通常由过敏引起。
6. 肺癌: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咳嗽是其常见症状之一。
三、咳嗽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根据咳嗽的类型和病因,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止咳药、祛痰药等药物。
2. 物理治疗:如吸氧、雾化等。
3. 手术治疗:如支气管镜下切除肿瘤等。
4. 中医治疗:如针灸、中药等。
四、咳嗽的预防措施1.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灰尘等。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4.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它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
了解咳嗽的类型、病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咳嗽。
如果您有咳嗽等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咳嗽(cough)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动作而排出体外。
可是如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响工作与休息,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
[发病原因]1.呼吸道疾病呼吸道各部位,如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的刺激性气体吸入,异物、炎症、肿瘤、出血等刺激均可引起咳嗽。
2.胸膜疾病胸膜炎或胸膜受刺激(如自发性气胸)时,均可引起咳嗽。
3.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或其他原因所致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肺瘀血与肺水肿,可引起咳嗽。
以在右心或体循环静脉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时,也可出现咳嗽与咯血。
4.中枢性因素咳嗽也可起源于大脑皮质(随意性咳嗽),这时冲动从大脑皮质发出传至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动作。
[临床表现]1.咳嗽的性质咳嗽而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常见于急性咽喉炎与急性支气管炎的初期、胸膜炎、轻症肺结核等。
咳嗽伴有痰液时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与空洞型肺结核等。
2.咳嗽出现的时间与节律骤然发生的咳嗽,多由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特别是刺激性气体吸入所致者)及气管或支气管异物引起。
长期的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等。
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或癌瘤压迫气管分叉处等到情况。
慢性支气管扩张与肺脓肿,患者往往于清晨起床或夜间卧下时(即改变体位时)咳嗽加剧,并继而咯痰。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呼吸道反射,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如炎症、异物)后,发出冲动传入延髓咳嗽中枢引起的一种生理反射,可以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保护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因此,咳嗽一般是一种有益的动作,有时亦见于健康人体。
在一般情况下,对轻度而不频繁的咳嗽,只要将痰液或异物排出,就可以自然缓解,无须应用镇咳药。
但是,对那些无痰而剧烈的干咳,或有痰而过于频繁的剧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增加体力消耗,甚至促进病症的发展,产生其他并发症,此时弊大于利。
咳嗽中医名词解释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中有多种名词对咳嗽进行解释。
1. "咳嗽":指人体因外感六淫、内伤情志等原因导致呼吸道出
现异常刺激,引起肺气迅猛运动,形成咳嗽反应。
2. "干咳":指咳嗽时无痰或痰稀少,声音干燥。
3. "嗽音":指咳嗽时声音的特征,如嗽音重、低沉等。
4. "痰":指呼出的分泌物,分为痰液和痰饮两种类型,其中痰
液一般是由肺脏等器官分泌的黏液,痰饮则是由消化系统引起的痰。
5. "阳虚咳嗽":指咳嗽时伴有体虚、气短、自汗等阳虚体质的
表现。
6. "阴虚咳嗽":指咳嗽时伴有口干、咽痛、盗汗等阴虚体质的
表现。
7. "瘀血咳嗽":指咳嗽时伴有咳血或痰中带血的现象,与体内
瘀血有关。
8. "痰湿咳嗽":指因体内湿气停滞,导致痰湿堆积引发的咳嗽。
9. "痰热咳嗽":指体内痰火上炎,痰热上升引发的咳嗽。
这些名词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咳嗽的原因和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咳嗽注意事项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例如感冒、喉咙炎、支气管炎、过敏等。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咳嗽,我们都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来帮助缓解症状并恢复健康。
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咳嗽时,我们应该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以防止细菌和病毒传播。
同时,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他人或公共场所后。
保持房间的清洁,保持空气流通,可以减少细菌和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提高免疫力,有助于身体抵抗病毒和细菌。
多喝水,保持身体的水分供给,有助于稀释痰液,减少咳嗽。
尽量避免熬夜和劳累,避免过度使用嗓子和喉咙,减少刺激。
第三,合理饮食。
饮食要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粗粮等。
适量摄入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
忌烟忌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等,以免加重咳嗽症状。
第四,避免接触刺激物。
有些人可能对灰尘、花粉、动物毛发等过敏,导致咳嗽症状加重。
如果发现自己对某些物质过敏,应尽量避免接触,并在需要时戴口罩,减少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吸入。
第五,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
对于一般感冒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咳嗽止咳药、祛痰药等进行缓解。
然而,使用药物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并注意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
如果咳嗽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加重,应尽早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
第六,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咳嗽症状。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
咳嗽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但长期的咳嗽症状可能会让人感到疲倦和烦躁。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给病情过多的关注,适量的放松和娱乐,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恢复健康。
总之,咳嗽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注意事项来缓解和预防。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接触刺激物、适当药物治疗、适当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有助于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咳嗽的名词解释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是由于呼吸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
可以是急性咳嗽,也可以是慢性咳嗽。
咳嗽的表现形式各异,有时是干咳,有时是咳出有痰,还有时是持续不断的咳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咳嗽的原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咳嗽的原因咳嗽的原因很多,包括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癌、心脏病等呼吸道疾病。
此外,咳嗽还可能是由过敏反应、吸入有害物质和烟草等物质引起。
咳嗽还可能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感染引起的发热等所致。
二、咳嗽的症状咳嗽的表现形式各异,可以是干咳、咳出黄色或白色的痰、胸闷、气促等。
急性咳嗽通常会发生在感冒或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中,持续时间较短。
而慢性咳嗽可能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等疾病引起的,持续时间较长。
三、咳嗽的治疗方法治疗咳嗽的方法因咳嗽的原因而有所不同。
在感冒或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中,可以通过增加水分和休息来缓解症状。
长期慢性咳嗽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等疾病。
止咳药和止咳糖浆可以帮助减轻干咳的症状。
如果咳嗽是由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可以将感染治愈。
四、咳嗽的预防措施咳嗽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免疫力、避免吸入烟草和有害物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综上所述,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和症状各不相同。
对于不同类型的咳嗽,其治疗和预防措施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咳嗽的症状,还要了解其所引起的病因,以便制定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当咳嗽症状出现时,我们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得到最佳的治疗建议。
咳嗽的常见病因及治疗健康宣教咳嗽是最常见的求诊症状。
按病程咳嗽可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每天痰量>10m1)。
一、急性咳嗽急性咳嗽主要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但亦有可能是少数严重疾病的征象之一,如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肺炎、气胸、肺栓塞及异物吸入。
1、普通感冒病毒感染是感冒的主要病因。
主要特点:临床表现除咳嗽外,还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相关症状,如流涕、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全身症状少见。
药物治疗:1)抗菌药物不能缩短病程或减轻症状,且可能伴有不良反应,不推荐使用。
2)抗组胺药/减充血剂能明显缓解咳嗽症状,但应注意不良反应,儿童处方需谨慎。
3)咳嗽剧烈者可使用中枢性或外周性镇咳药(见文后表格)。
成人推荐由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减充血剂联合镇咳药物的复方制剂治疗伴有咳嗽的普通感冒。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尤以鼻病毒和流感病毒多见,少部分可由细菌引起。
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也可引起此病。
主要特点:①初期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咳嗽可渐加剧,伴或不伴咳痰,细菌感染者常咳黄脓痰;②病程常自限,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药物治疗:1)一般不必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有明确细菌感染征象,如咳脓性痰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可考虑给予口服抗菌药物。
2)剧烈干咳者可适当应用镇咳剂,痰不易咳出者使用祛痰药。
3)未得到病原菌阳性结果前,伴喘息的急性支气管炎成人患者,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可能受益。
二、亚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
当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通常持续3~8周,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称之为感染后咳嗽。
其中以病毒感冒引起的咳嗽最常见,又称为“感冒后咳嗽"。
药物治疗:感染后咳嗽常为自限性,多能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咳嗽顽固,甚至发展为慢性咳嗽。
咳嗽的定义、病因与症状诊断、临床表现、治疗、须知等【定义】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气管—支气管受刺激的反射性活动。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外界进入呼吸道的异物排出频繁的刺激性的咳嗽则失去保护性意义成为临床病征【发病机制】咳嗽是由于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所引起引起咳嗽的刺激大部分来自呼吸道粘膜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等刺激呼吸道粘膜通过迷走神经舌咽神经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传至延髓咳嗽中枢经喉下神经膈神经脊神经支配咽喉声门膈肌及其它呼吸肌收缩产生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病因】1、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的炎症异物刺激性气体吸入肿瘤出血等刺激咽喉或支气管粘膜引起咳嗽反射2、胸膜疾病胸膜病变如胸膜炎胸膜间皮瘤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血胸胸膜腔穿刺3、心脏疾病:二尖瓣狭窄或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动脉高压肺淤血肺水肿右心及体循环静脉栓子脱落或羊水气栓瘤栓引起肺栓塞时肺泡内或支气管内浆液或浆液血性渗出物或漏出物刺激肺泡壁或支气管粘膜导致咳嗽。
4、中枢性因素:从大脑皮层发出冲动刺激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人可以随意引发或抑制咳嗽【临床表现】1、咳嗽的性质咳嗽时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可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早期肺结核各种原因的胸膜炎等咳嗽时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可见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2、咳嗽的时间与节律骤起咳嗽多见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气管或支气管异物上呼吸道急性炎症等;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慢性肺脓肿等;发作性咳嗽见于百日咳肿瘤等;夜间咳嗽多见于慢性心力衰竭肺结核等;清晨或体位改变时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等3、咳嗽的音色指咳嗽时声音的色彩和特性咳嗽声音嘶哑见于声带炎症或肿瘤等;犬吠样咳嗽见于会厌喉部病变或气管受压;金属音调样咳嗽见于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癌等;咳嗽声音微弱见于极度衰竭或声带麻痹4、痰液的性质和痰量痰液的性质可分为粘液性浆液性粘液脓性脓性浆液血性血性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粉红色乳状痰见于金葡菌肺炎;灰绿色/红砖色痰见于克雷伯杆菌肺炎;草绿色痰见于绿脓杆菌感染;棕褐色痰见于阿米巴肺脓肿;烂桃样痰见于肺吸虫病;粉红色泡沫痰见于急性肺水肿;黄脓痰表示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合并厌氧菌感染痰有恶臭时多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胸膜瘘时痰量多且呈脓性静置后可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泡沫中层为粘液或浆液脓性下层为坏死组织5、咳嗽咳痰时伴随症状或体征:①咳嗽咳痰伴发热多见于感染性呼吸道炎症胸膜炎肺结核等;②咳嗽伴胸痛多见于感染性炎症肺部肿瘤自发性气胸肺栓塞等;③咳嗽咳痰伴体重减轻多见于肺结核肺部肿瘤等;④咳嗽伴咯血多见于肺结核肺部肿瘤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二尖瓣狭窄肺出血审验综合症等;⑤咳嗽伴呼吸困难多见于喉炎喉水肿喉肿瘤气管和支气管异物心肺疾患气胸胸腔积液等;⑥咳嗽伴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气管异物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心性哮喘气管和支气管异物等;⑦咳嗽咳痰伴杵状趾多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脓胸和支气管肺癌等【咳嗽的特性】1、急性病咳嗽比慢性病为重。
咳嗽名词解释咳嗽是指由于呼吸道的病理刺激或刺激物激活呼吸道感受器,引起肺部气道快速而有力地从肺部抽吸空气,然后通过声带快速而有力地从口腔中排空空气的一种防御性生理性反应。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防御反射之一,具有清除呼吸系统异物和分泌物、保护呼吸道不受损害的重要作用。
咳嗽通常由呼吸道感受器的刺激引起,这些感受器分布在呼吸道的各个层次,包括鼻腔、喉部、气管和肺部。
这些感受器可以感知到包括异物、炎症、感染、过敏等在内的刺激物,当这些刺激物激活了呼吸道感受器,就会引起咳嗽反应。
刺激传入大脑后,大脑会发出相应的指令,使喉部和胸膜腔肌肉收缩,肺部气道迅速收缩,产生大量气流,将呼吸道内的刺激物迅速排出。
咳嗽可以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通常是由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随着病情的改善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慢性咳嗽则是指持续8周以上的咳嗽,原因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气道过敏、肺结核等慢性疾病引起的。
咳嗽的特点包括咳嗽的频率、强度、音质和时长等。
咳嗽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观感觉来评估,一般可以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类型。
干咳是指没有明显的痰液咳出的咳嗽,有痰咳则是指有痰液咳出的咳嗽。
咳嗽的音质可以根据咳嗽的表现来判断,如咳嗽的声音可以是轻微的、嘶哑的或者咳嗽的时候有响音等。
咳嗽的时长可以根据咳嗽的持续时间来判断,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表现,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
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现,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因此,在发生咳嗽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对预防和控制咳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咳嗽治疗的51个偏方近来,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咳嗽感冒,现将此方与大家分享,最好还是当心身体,切勿感冒!1、萝卜葱白风寒咳嗽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
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
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2、红糖姜枣汤治伤风咳嗽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
以水三碗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愈. 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产后受寒腹泻,恶阴等。
3、芜荽汤平伤风咳嗽芜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
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芜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
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4、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
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
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5、羊蜜膏治虚劳咳嗽肺痿熟羊脂250克,熟羊髓250克,白沙蜜250克,生姜汁100毫升,生地黄汁500毫升。
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次下蜜,地黄,生姜汁,不住手搅,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腹温酒调1匙,或做姜汤或做粥食亦可。
补虚润肺,祛风化毒.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虚劳瘦弱,咳嗽肺痿,还有润肺润肤的功效。
6、鲜梨贝母治咳嗽肺痈鲜梨500克,贝母末6克,白糖30克。
将梨去皮剖开,去核,把贝母末及白糖填入,合起放在碗内蒸熟.早晚分食。
清热化痰,散结解表.用治咳嗽或肺痈,症见胸痛,寒战,咳嗽,发热,口干, 咽燥,痰黄腥臭或脓血痰等。
7、饮马乳清热止嗽鲜马乳300毫升,白糖适量。
将马乳煮沸;饮时加白糖。
据介绍,马乳“止渴疗热”,有补血生津,润燥止嗽的功效,肺结核的咳嗽,潮热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8、冰糖燕窝粥治肺虚久咳燕窝10克,大米100克,冰糖50克。
将燕窝放温水中浸软,摘去绒毛污物,再放入开水碗中继续涨发.取上等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三大碗,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发好纯净的燕窝放入锅中与大米同熬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后即成。
第一节咳嗽概念:指外感或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溯源:《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
《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汉,所著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
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对照: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内伤咳嗽痰热郁肺----肺炎,支扩并感染痰湿郁肺----慢支肺气肿肝火犯肺----胸膜炎,肺炎肺阴亏耗----支气管扩张【病因病机】邪壅气道肺失宣肃----气逆而咳皮毛或口鼻肺失布津----津聚为痰外感咳嗽六淫外邪肺卫邪束卫表----寒热身痛----外感表证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湿聚为痰情志刺激----肝郁化火----灼津为痰痰阻气逆(邪实)久病劳损肺肾阴虚火旺灼津为痰内伤咳嗽阳虚水泛为痰痰阻气逆(正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禀赋不足两虚----肃降无权病位:肺。
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
外感咳嗽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
【临床表现】【诊断】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哕音。
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1、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2、哮病: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3、肺胀:咳、痰、喘、肿、悸。
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4、肺痨:干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
5、肺癌:刺激性咳嗽,咯血,胸痛,恶液质。
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治法疏邪宣肺,忌收敛。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治法调理脏腑,忌辛散。
2.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
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疏风宣肺祛邪内伤调理脏腑(健脾,清肝,养肺补肾)咳嗽祛邪止咳(化痰降气之品)分证论治【转归预后】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
但外感夹燥夹湿者,治疗稍难。
因夹湿者,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积湿生痰,转成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燥邪伤津,久则肺阴亏耗,转成为内伤之阴虚肺燥咳嗽。
内伤咳嗽治疗难取速效,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
累及于心,甚至演变成为肺胀。
【预防与调摄】重点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时可予玉屏风散服用。
【文献摘要】《活法机要,咳嗽》:“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医学三字绎·咳嗽》:“《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医学入门·咳嗽》:“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
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
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
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
”《景岳全书·咳嗽》:“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
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医门法律·咳嗽》:“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医约·咳嗽》:“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
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
”>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经义《咳论》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对曰∶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
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
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
之状,咳则两,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
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受之,状,咳而遗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示从容论》曰∶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脉解篇》曰∶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五脏生成篇》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玉机真藏论》曰∶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刺禁论》曰∶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
(详后论证条中)《气交变大论》∶凡岁火太过,岁金太过,岁水太过,岁木不及等年,俱有咳证。
《五常政大论》∶凡审平之纪,从革之纪,坚成之纪,少阳司天等年,俱有咳证。
《至真要大论》∶凡少阴司天,太阴司天,少阳司天,阳明司天,阳明之胜,少阴之复,太阴之复,少阳之复,阳明之复,厥阳司天客胜,少阳司天主胜,太阳司天客胜等年,俱有咳证。
《五邪篇》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论证(共四条)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
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躁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但于二者之中,当辩阴阳,当分虚实耳。
盖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
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自愈也。
然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大都咳嗽之因,无出于此,于此求之,自得其本,得其本则治之无不应手,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证,陈氏之三因证,徒致乱人心目而不得其际也,留心者其熟味此意。
经云∶肺之令人咳。
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然则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辩其兼证耳。
既有兼证,则亦当有兼治,虽有兼治,然无非以肺为主也,是固然矣。
然愚则犹有说焉,则谓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
盖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
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
凡治内伤者,使不知治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
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则邪气何由以解,邪不解则嗽终不宁。
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何今人之不能察也?一、劳风证,《内经·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宾按∶此劳风之证,即劳力伤风证也。
盖人之劳者,必毛窍开而汗液泄,所以风邪易入。
凡今人之患伤风者,多有此证。
故轻者惟三四日,重者五七日,必咳出浊痰如涕而愈者,此即劳风之属也,但以外感之法治之,自无不愈。
其有劳之甚者,或内摇其精,或外劳其形,劳伤既甚,精血必亏,故邪不能散,而痰不能出,此即劳损干嗽之类也,所以多不可治。
外感有嗽,内伤亦有嗽,此一实一虚,治当有辩也。
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脉亦和缓,邪甚者,脉或弦洪微数。
但其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证也。
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
其证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紧。
盖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外感之嗽因于寒邪,内伤之嗽因于阴虚;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补宜和,其治难,此固其辩也。
然或其脉证素弱,而忽病外感者有之,或其形体素强,而病致内伤者亦有之,此中疑似,但于病因脉色中细加权察,自有声应可证。
若或认之不真,而互谬其治,则吉凶攸系不浅也,最宜慎之。
外感嗽证治(共五条)一、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致嗽。
但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为最妙。
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加减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