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基础测试(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3
4.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无关的是()A. B.C.D.2.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用的家庭燃料,泄漏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厨房安装报警器,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漏,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B.关闭气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3.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5.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A.散热的速度加快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7.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8.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A.SO2和CO2 B.CO2和CO C.CO D.SO2和CO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10.下列爆炸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A.冬天里,供暖锅炉的爆炸B.煤矿里,“瓦斯”气体的爆炸C.面粉厂里,面粉粉尘的爆炸 D.节日里,烟花爆竹的爆炸11.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会引起爆炸的是()A.一氧化碳和氮气B.二氧化碳和氧气C.天然气和空气 D.氢气和天然气12.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A.爆炸是气体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C.爆炸都会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D.爆炸是缓慢氧化的必然结果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13.(2013•息县模拟)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为什么?14.“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1)洁净的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气体有氧气和(填化学式);(2)汽车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炭粒和有毒的(填化学式)气体,污染空气;(3)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作燃料,会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天然气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必须悬挂,因为.15.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1)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2)开始时煤燃烧较弱,过一会变得剧烈.(3)煤层上方有时会出现蓝色火焰.(4)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1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后才能对试管加热;(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式为.2016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练习 4.1 燃烧与灭火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无关的是()A. B.C.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无关,故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用的家庭燃料,泄漏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厨房安装报警器,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漏,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B.关闭气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B、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判断.C、根据火灾逃生的应急措施判断D、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解答】解:A、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开灯会产生电火花,易引燃混合气体,发生危险,故A错误;B、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故B正确;C、煤气的可燃性,煤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火或加热易爆炸,煤气灶漏气时易引发燃烧或爆炸,要采取预防,不能立即逃离,故C错误;D、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D错误.故选B.【点评】燃烧和灭火对人的生产、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防护措施,对我们利用燃烧,防止火灾带来的灾难有指导性意义.3.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这种变化是为了促进可燃物燃烧,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据此分析即可;【解答】解:A、可燃物的热值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不会因这样的变化而改变;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一般是固定的,所以该变化不能降低煤的着火点;C、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基本固定,这样的改变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煤球”到“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够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知识的理解与应用.4.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加热器皿-酒精灯;防范爆炸的措施;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给试管内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B、根据酒精灯的用法考虑;C、根据厂内具有可燃物考虑;D、根据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考虑.【解答】解: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否则会因为液滴飞溅出来而伤人,故A说法正确;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否则由于酒精具有可燃性,容易发生火灾,故B说法正确;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含有易燃的微粒,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故C说法正确;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不能用电,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酒精灯的两查、两禁一不可;掌握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5.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A、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来考虑本题;B、根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来考虑;C、根据水的作用考虑;D、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二是隔绝空气,故C错误;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故选CD【点评】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A.散热的速度加快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物质才能发生燃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越完全越剧烈.【解答】解:可燃物架空一些,可使空气容易进入而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更充分;“火要虚”能使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完全才能燃烧更旺;此做法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等物质固有属性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选B.【点评】可燃物燃烧通常需要氧气的支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或氧气充足时可发生完全燃烧,与氧气接触不充分或氧气不足时则发生不完全燃烧.7.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A、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B、溶洞里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C、沼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D、液化石油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解答】解: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既可以照明,又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偏高.故选项正确;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全常识方面的知识,要充分理解爆炸的含义,即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发生爆炸.8.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A.SO2和CO2 B.CO2和CO C.CO D.SO2和CO【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硫元素,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物质.【解答】解:硫和氧气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硫,碳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都是污染环境的物质.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含硫煤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时的生成物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解: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发生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正确.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轮胎在阳光下暴晒发生的爆炸就是物理变化.正确.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因为化纤类衣服摩擦时容易产生火花.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和爆炸等方面的内容.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10.下列爆炸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A.冬天里,供暖锅炉的爆炸B.煤矿里,“瓦斯”气体的爆炸C.面粉厂里,面粉粉尘的爆炸 D.节日里,烟花爆竹的爆炸【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供暖锅炉的爆炸是因为锅炉受热不均或压强过高造成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瓦斯”气体的爆炸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C、面粉粉尘的爆炸过程中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烟花爆竹的爆炸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11.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会引起爆炸的是()A.一氧化碳和氮气B.二氧化碳和氧气C.天然气和空气 D.氢气和天然气【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要发生爆炸需满足的条件有:有可燃性气体且达爆炸极限、有足够的支持燃烧的气体、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解答】解: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A、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故A错误;B、二氧化碳不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不反应,故B错误;C、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空气中氧气能支持燃烧,点燃时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故C正确;D、氢气和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二者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熟知发生爆炸的条件即可正确解题.12.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A.爆炸是气体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C.爆炸都会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D.爆炸是缓慢氧化的必然结果【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爆炸有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解答】解:A、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有些爆炸是化学变化:如鞭炮爆炸.故说法错误.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故说法正确.C、爆炸不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如轮胎爆炸.故说法错误.D、爆炸不一定是缓慢氧化的结果,有些是剧烈燃烧引起的爆炸,有些是由于气体彭胀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爆炸分物理变化而引起的爆炸和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化学爆炸伴随发光发热现象,而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不一定发光发热.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13.(2013•息县模拟)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为什么?【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促进燃烧的方法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解答】解: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煤燃烧得更快、更充分.【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4.“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1)洁净的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气体有氧气和N2(填化学式);(2)汽车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炭粒和有毒的CO (填化学式)气体,污染空气;(3)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作燃料,会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天然气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CH4.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必须悬挂,因为加气站空气中含有天然气,遇到明火,可能会爆炸.【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防范爆炸的措施.【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空气中含量较多的物质是氧气和氮气;汽油等燃料燃烧不充分时能够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与空气混合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解答】解:(1)洁净的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气体有氧气和氮气.故填:N2.(2)汽车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炭粒和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故填:CO.(3)天然气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甲烷.故填:CH4.因为加气站空气中含有天然气,遇到明火,可能会爆炸,所以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必须悬挂禁止烟火的标志.故填:加气站空气中含有天然气,遇到明火,可能会爆炸.【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空气和天然气等物质的组成和可燃性气体的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5.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1)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2)开始时煤燃烧较弱,过一会变得剧烈.(3)煤层上方有时会出现蓝色火焰.(4)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煤燃烧时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环境的温度升高;一氧化碳燃烧时的火焰是蓝色的;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解答】解:(1)木材燃烧放出热量,煤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时,煤就燃烧起来.(2)燃烧放热,使周围的煤达到着火点,燃烧旺盛.(3)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热的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能够发出蓝色火焰.(4)增加空气量,从而使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煤的燃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促进可燃物燃烧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从温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减少污染.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才能对试管加热;(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空气);【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式为KOH .。
专题08 燃烧和灭火(测试)班级姓名学号分数【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2022•毕节市)小丹妈妈在家做饭时,油锅突然起火,这时正确处理的方法是()A.丢下油锅往外跑B.把油锅扔到屋外去C.接一盆水浇上去D.迅速关闭燃气阀门,盖上锅盖2.(2022•晋中)在一次家庭小实验中,当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发现水面以下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A.纸杯着火点变低B.温度低于着火点C.与氧气接触面太小D.纸杯不是可燃物3.(2022•沈阳)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熄灭酒精灯——用嘴吹灭B.加油站、面粉厂——杜绝一切火种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火灾中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4.(2022•株洲)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了解有关图标的含义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正确的是()A.禁止吸烟B.禁止烟火C.禁止放易燃物D.禁止燃放鞭炮5.(2022•宜昌)“清洁能源之火,让奥运之光飞扬”,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传递火炬首次用氢气作燃料。
为确保火炬在极寒和大风等恶劣条件下持续燃烧,设计火炬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是()A.持续不断地释放氢气B.温度不低于氢气的着火点C.火炬外壳隔热性能好D.氢气与空气保持充分接触6.(2022•绵阳)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白磷1燃烧而白磷2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B.白磷1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生的P2O5污染空气D.通氧气可使白磷2燃烧,升高水温可使红磷燃烧7.(2022•衡阳)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将煤球做成蜂窝状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B.用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遭遇火灾要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等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8.(2022•遵义)某市一家五口为避免蚊虫叮咬,在家一次性点了20盘蚊香,导致全家中毒。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燃烧与灭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下列关于使在空气中燃着的蜡烛熄灭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使蜡烛隔绝空气 B.必须把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C.必须使蜡烛隔绝空气并降温至它的着火点以下 D.把蜡烛移到盛氧气的瓶中2.与氧气混合点燃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二氧化碳 B.天然气 C.氢气 D.煤气3.为了保证旅客安全,交通部门规定: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腐蚀品和危险品等进站上车。
下列物品中,能携带上车的是()A.汽油 B.鞭炮 C.酒精 D.合成洗衣粉4.欲使燃着的酒精灯熄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只要使酒精灯隔绝空气B.只要把温度减低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C.必须使酒精灯隔绝空气并且降温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D.使酒精灯隔绝空气或者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5.菜锅里的油被引燃后,所采用的最佳灭火方案是()A.使用灭火器 B.撒上沙土 C.盖上锅盖 D.浇水6.为防止伤害性事故的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存放易燃、易爆物的仓库,严禁穿化纤衣服入内B.防止易燃品着火后发生爆炸,储存与运输时一定不可密封C.工厂擦机器的油抹布,不可长期堆放,要及时处理D.煤气泄露,切不可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7.开辟防火带是山林防火的一个措施。
在树林中间开辟通道(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沿通道扩散浓烟8.根据氧气易于跟别的物质发生缓慢氧化,并放出热量而加以利用的是()A.氧气鼓入炼钢炉中 B.登山运动员的供氧C.氧炔焰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 D.制造液氧炸药开山采矿9.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
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
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后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10.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实验时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盖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C.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时,可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二.填空题11.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中,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填序号,下同),禁止吸烟的是。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4.1燃烧与灭火同步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1. 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2. 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C.房屋着火–用高压水枪扑灭D.电视机着火–用水扑灭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燃气灶上煮饭时,不一定要有人照看B.夜间察觉有煤气中毒的危险时,要及时开灯查找泄漏源C.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D.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遇到明火一定会引起爆炸4.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打开门窗通风B.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5. “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6. 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恰当的是()A.计算机起火时,用水浇灭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水浇灭D.煤气炉着火时,用扇子扇火7. 下列关于能源和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学电池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B.氢气燃烧的过程是热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C.大量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D.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放热多、资源丰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8. 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B.蔗糖的溶解C.酒和醋的酿造D.钢铁的生锈9.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造成的B.只有燃烧才能将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蜡烛火焰一吹就灭,是因为吹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使蜡烛熄灭的D.将划着的火柴梗向上,则火焰会慢慢熄灭,这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10. 如图所示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 )A.B.C.D.11. 年 月 日,江苏省昆山市一金属制品厂的抛光车间发生了粉尘爆炸,导致 人死 人伤的悲剧,粉尘爆炸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称为爆炸极限)后,遇火发生剧烈燃烧产生的爆炸,以下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A.产生粉尘的车间必须注意通风排气B.在容易产生粉尘的生产车间周围张贴图标C.粉尘爆炸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D.铁在空气中不能点燃,因此,铁产生的粉尘不会爆炸12. 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D.不能用明火检查燃气管道是否漏气13.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睡觉时闻到很重的煤气味,打开电灯检查煤气罐漏气部位C.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D.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14. 年月日下午,台州大东鞋业有限公司厂房发生火灾,造成多人死亡.下列关于火灾及逃生、急救方法正确的是()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B.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C.扑灭大火,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由后住口鼻,低姿势前行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15. 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一氧化碳和甲烷B.液化石油气和空气C.二氧化碳和空气D.天然气和空气16.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17. 关于化学爆炸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爆炸是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天然气和氢气在密闭容器内混合,用电火花点火可能发生化学爆炸C.化学爆炸一定会伴有发光、发热现象D.有易燃易爆物的场所,严禁穿棉线类衣服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18.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请分别写出图中各标志所表示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如图是第七单元课题的教学片断:【实验】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如图).【学生讨论】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老师】下面是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原理:.炒菜时油锅中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学生】(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两位同学,对灭火原理描述错误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2)请你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实例的灭火原理________.(3)若实验室酒精灯不慎失火,可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反思】(1)当发生火险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可取________、如果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当你被困在火灾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当你被困在火灾区时,可低下身子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呼救(2)假如某地图书馆发生火灾,你应最先考虑使用________(填“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或“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20. 煤是现在生活、生产中的主要燃料,里面含有少量的硫,它燃烧时常产生一种有害的________气体,一种有毒的气体________.农村常用沼气代替煤和柴禾,沼气的成分是__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21.(10分) 液化石油气和煤气是常用的民用燃料.液化石油气的燃气炉具和煤气炉具的基本结构相似,但进风量设计得不同[已知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等,且冬季和夏季的比例略有不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液化石油气炉和煤气炉哪一种进风量大?为什么?(2)已知丁烷沸点,丙烷,分析液化石油气冬季和夏季比例应有何不同,为什么?(3)气体打火机的物质是丁烷.有的商贩为了降低成本,用液化石油气来代替,结果经常出现打火机爆炸事故,分析原因.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22.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关注物质变化过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很有必要.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是通过控制哪些因素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答出一种即可)(2)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3. 天然气作为燃料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和.如果它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什么物质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提出猜想】生成物中一定有________(填化学式),可能有和;【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生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猜想.【现象与结论】(1)观察到中________,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2)根据装置的作用和的位置,推测的作用是________.(3)观察到中粉末由黑色变成________色,证明混合气体含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交流讨论】(4)小明认为:从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推断出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那么中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5)小张则提出:从环保的角度看,此装置有一个不足之处:________(6)若反应前加入的粉末质量为克,反应中氧化铜全部还原成铜(杂质不反应),冷却后称量固体的质量为克,则实验前粉末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燃烧与灭火同步检测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1.【答案】A【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解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磷燃烧能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散逸到空气中易造成污染。
2023-2024学年新上海版初中化学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认识正确的是A. 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B. 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D.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用湿抹布盖灭【答案】D【解析】 A、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如木材燃烧就不会引起爆炸,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如可燃物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就算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一定燃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 D.2.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出燃烧用水浇灭B. 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用湿毛巾捂住口鼻C. 携带鞭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D. 厨房里油锅着火,迅速加入凉水以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答案】B【解析】 A. 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的作用,不能用水浇灭,故选项说法错误;B. 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有毒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 不能携带鞭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D. 厨房里油锅着火,不能迅速加入凉水,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会造成火势更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B。
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B. 在加油站、加气站禁止使用手机C. 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D. 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迅速乘电梯逃生【答案】D【解析】A.天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B.加油站、加气站的空气中弥漫着可燃性气体,若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加油站、加气站禁止使用手机,故选项说法正确;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故选项说法正确;D.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不能乘电梯逃生,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D。
《4.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B.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C.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发生燃烧D.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2.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通常所说的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A.只要有充足的氧气B.只要是可燃物C.只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D.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4.在宇宙飞船上划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因为()A.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火柴的着火点B.在失重的条件下,空气不发生对流C.氧气不够D.火柴潮湿,不易燃烧5.下列物质在点燃前不需验纯的是()A.氢气 B.硫 C.一氧化碳 D.甲烷6.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木柴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木柴是可燃物C.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D.散热快7.下列发生的反应中,不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是()A.白磷自燃 B.塑料老化 C.火药爆炸 D.夏天煤堆自燃8.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A. B. C. D.9.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水的是()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10.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1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我们选用细铁丝并卷成螺旋状,这是为了()A.铁丝不易燃烧 B.散热快C.温度达到着火点 D.使铁丝和氧气充分接触1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A.都属于氧化反应 B.都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反应都很剧烈 D.都产生大量的热量1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C.只要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都可以灭火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14.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是缓慢氧化②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16.麦收时节,某些地方仍有就地焚烧麦秸秆的陈规陋习.焚烧麦秸秆可能导致的后果有:①引发火灾②能见度降低,引起交通事故③诱发呼吸道疾病④造成部分肥力损失等.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7.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18.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燃料架空的实质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二.非选择题19.打火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图是一种普通电子打火机的示意图.据图回答:(1)属于单质的是(选填一种物质的编号,下同),属于有机物的是.(2)打火机挡风罩通风孔的作用是使空气流通,据此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丁烷气体能被压缩成液体的原因.20.下列因素都会影响燃烧现象,它们对燃烧现象有什么影响?清各举一个实例加以说明.(1)可燃物的着火点:;(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3)氧气的浓度:;(4)可燃物的干燥程度:.21.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属于自燃的是;属于燃烧的是;属于爆炸的是.①农家肥料的腐烂;②存放汽油的油库遇到火星;③棉花在不通风的地方堆放得太久,又长时间不翻动;④用蜡烛照明.22.如图.用凸透镜将太阳光聚集在红磷上,一段时间后会看到:①;②.产生现象①的原因是凸透镜聚光产生高温使红磷的;产生现象②的原因是.23.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95 65 55 15 5实验现象酒精烧完棉布烧坏酒精烧完棉布无损酒精烧完棉布无损不燃烧(1)你推测⑤的实验现象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而棉布无损”的原因:.(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24.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选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25.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非常重要.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因素并举出实例加以论证.26.北京奥运火种采集工作将于2008年3月25日在希腊奥林匹亚进行.届时,将用采集的火种点燃奥运火炬,则作为火种的物质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火炬将在世界范围内传递,并于2008年5月首次到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在那里火炬不容易燃烧,其原因是.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已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7.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观察到试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中白磷和试管中红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什么?你认为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什么?28.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b试管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②;【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人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你赞同的预测是(填“甲”或“乙”),理由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4.1 燃烧与灭火》2018年同步练习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B.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C.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发生燃烧D.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燃烧是指剧烈地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中也有发光、放热现象,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解:A、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的发光、放热就不属于燃烧.错误.B、根据燃烧的概念可知,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C、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如果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发生燃烧.正确.D、根据燃烧的概念可知,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燃烧的概念,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2.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可以根据燃烧的分类方法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碳黑等物质,正确.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正确.C、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故选项不正确.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3.通常所说的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A.只要有充足的氧气B.只要是可燃物C.只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D.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解: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A、只有充足的氧气,物质是不会燃烧的,故A错误;B、只是可燃物,而不具备物质燃烧的其余两个条件,物质是不会燃烧的,故B错误;C、只有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一个条件,物质是不会燃烧的,故C错误;D、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能够燃烧,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并将知识灵活应用.4.在宇宙飞船上划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因为()A.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火柴的着火点B.在失重的条件下,空气不发生对流C.氧气不够D.火柴潮湿,不易燃烧【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熟知燃烧的三个条件:(1)具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任一条件即实现了灭火,这是本体分析的关键.【解答】解:从题意上可知在宇宙飞船上能够划燃火柴,说明火柴燃烧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1)具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为什么又熄灭了,说明此时状况下破坏了燃烧的某个条件,从而实现了灭火,这是分析问题的关键.不可能是氧气不够,也不可能是飞船上的温度低而没达到着火点,因为火柴可以被点燃,因此推断在飞船上处于失重状态这一特殊情况,造成空气不对流,使火柴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而熄灭.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的措施,是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运用.5.下列物质在点燃前不需验纯的是()A.氢气 B.硫 C.一氧化碳 D.甲烷【考点】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或加热会产生爆炸,需要验纯,据此解答.【解答】解:A、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验纯;B、硫是可燃性固体,点燃前不需要验纯;C、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验纯;D、甲烷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验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气体的验纯,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6.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木柴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木柴是可燃物C.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D.散热快【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解答】解:A、把木柴架空一些,木柴燃烧得更旺,是因为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故A正确;B、木柴是可燃物,与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木柴燃烧得更旺,没有关系,故错误;C、着火点是可燃物的,不是温度的,故错误;D、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木柴燃烧得更旺,与散热无关,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促进燃烧的方法,解答时要理解把柴禾架空就是为了增大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7.下列发生的反应中,不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是()A.白磷自燃 B.塑料老化 C.火药爆炸 D.夏天煤堆自燃【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属于缓慢氧化.【解答】解:A、白磷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B、塑料老化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C、火药爆炸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不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D、夏天煤堆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缓慢氧化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8.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A. B. C. 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烟的危害性及防治.【专题】分析比较法.【分析】A、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判断.B、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判断.C、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判断.D、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判断.【解答】解: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所以错误.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燃放鞭炮,所以错误.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腐蚀品,所以错误.D、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所以正确.故选:D.【点评】在生活实践中有很多图标,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实验室中很多图标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和健康,要认真对待,要了解并熟记其含义.9.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水的是()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考点】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氢气、天然气、酒精、汽油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生成物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故选项符合题意.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汽油中含有碳元素,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质量守恒定律即可正确解答本题.10.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解答】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并将知识灵活应用.1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我们选用细铁丝并卷成螺旋状,这是为了()A.铁丝不易燃烧 B.散热快C.温度达到着火点 D.使铁丝和氧气充分接触【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专题】实验操作型.【分析】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步骤:细铁丝并卷成螺旋状,可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和氧气充分接触,有利于铁丝持续燃烧,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1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A.都属于氧化反应 B.都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反应都很剧烈 D.都产生大量的热量【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甚至不溶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能放出热量【解答】解:A、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能放出热量,故A正确;B、缓慢氧化不发光,不需要达到着火点,故B选项错误;C、缓慢氧化不发光,也不剧烈,故C选项错误;D、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能放出热量.故D正确;故答案为:A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关系,要加强记忆它们的概念,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C.只要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都可以灭火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A、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满足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C、能灭火的气体应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解答】解:A、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燃烧,A答案不正确;B、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化合反应,B答案不正确;C、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气体才能用于灭火,C答案不正确;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D答案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现象、反应的类型等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的能力.14.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标签图示型;压轴实验题;实验设计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解答】解:火焰熄灭是因为温度降低(因为不可能是没有氧气),C对B错,温度降低的原因是金属丝导热将火焰的热量传递到外面,A对,预先给金属丝加热,那么金属丝内空气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的时间会延长,蜡烛不会很快熄灭,D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进行分析解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这种题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不同,ACD都是说可燃物温度降低了(或说热量被金属丝吸收了,一个意思),只有B说温度升高了(只有可燃物温度降低才会让周围空气温度降低),那么答案就是B了.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是缓慢氧化②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①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易被觉察到的氧化反应;②燃烧不一定发光;③根据爆炸的条件考虑;④根据自燃的定义考虑;⑤根据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考虑;⑥根据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考虑.【解答】解:①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易被觉察到的氧化反应,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不一定发光;③爆炸是指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物急速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所以急速的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⑤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一样;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16.麦收时节,某些地方仍有就地焚烧麦秸秆的陈规陋习.焚烧麦秸秆可能导致的后果有:①引发火灾②能见度降低,引起交通事故③诱发呼吸道疾病④造成部分肥力损失等.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可以根据焚烧麦秸秆过程中生成的物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就地焚烧麦秸秆时可能引发火灾,生成的烟尘使能见度降低,容易引起交通事故、诱发呼吸道疾病、造成部分肥力损失等.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时要充分了解焚烧麦秸秆生成的物质的性质方面考虑.17.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化学沪教版九上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含解析)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选项气体X 水温/℃A 氧气5B 氮气40C 二氧化碳80D 空气80A.AB.BC.CD.D2. 2023年1月24日,阿根廷发生森林火灾摧毁万顷土地,原因可能是一场烤肉聚会。
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烤肉”的作用是()A.提供氧气B.提供可燃物C.隔绝可燃物D.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寿宁粉丝含有淀粉,点燃粉丝,燃烧端朝上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主要原因是()A.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B.热空气提高了粉丝的着火点C.温度没有继续达到粉丝的着火点D.粉丝中还含有其他物质,阻止它继续燃烧4.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锥形瓶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B.70℃热水的作用是为锥形瓶提供热量C.由物质A与物质C可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由物质C与物质B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5.为了节能,燃烧前常将汽油(含等)喷成雾状,目的是()A.减少消耗量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C.降低汽油着火点D.升高汽油着火点6.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机制炭做成空心状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D.机制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7.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D.日常生活中让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8.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面粉B.氮气C.氦气D.二氧化碳9. 2023年3月起,沈阳市三环内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4.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无关的是()A. B.C.D.2.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用的家庭燃料,泄漏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厨房安装报警器,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漏,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B.关闭气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3.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5.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A.散热的速度加快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7.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8.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A.SO2和CO2 B.CO2和CO C.CO D.SO2和CO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10.下列爆炸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A.冬天里,供暖锅炉的爆炸B.煤矿里,“瓦斯”气体的爆炸C.面粉厂里,面粉粉尘的爆炸 D.节日里,烟花爆竹的爆炸11.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会引起爆炸的是()A.一氧化碳和氮气B.二氧化碳和氧气C.天然气和空气 D.氢气和天然气12.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A.爆炸是气体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C.爆炸都会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D.爆炸是缓慢氧化的必然结果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13.(2013•息县模拟)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为什么?14.“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1)洁净的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气体有氧气和(填化学式);(2)汽车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炭粒和有毒的(填化学式)气体,污染空气;(3)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作燃料,会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天然气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必须悬挂,因为.15.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1)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2)开始时煤燃烧较弱,过一会变得剧烈.(3)煤层上方有时会出现蓝色火焰.(4)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1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后才能对试管加热;(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式为.2016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练习 4.1 燃烧与灭火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无关的是()A. B.C.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无关,故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用的家庭燃料,泄漏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厨房安装报警器,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漏,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B.关闭气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B、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判断.C、根据火灾逃生的应急措施判断D、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解答】解:A、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开灯会产生电火花,易引燃混合气体,发生危险,故A错误;B、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故B正确;C、煤气的可燃性,煤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火或加热易爆炸,煤气灶漏气时易引发燃烧或爆炸,要采取预防,不能立即逃离,故C错误;D、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D错误.故选B.【点评】燃烧和灭火对人的生产、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防护措施,对我们利用燃烧,防止火灾带来的灾难有指导性意义.3.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这种变化是为了促进可燃物燃烧,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据此分析即可;【解答】解:A、可燃物的热值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不会因这样的变化而改变;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一般是固定的,所以该变化不能降低煤的着火点;C、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基本固定,这样的改变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煤球”到“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够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知识的理解与应用.4.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加热器皿-酒精灯;防范爆炸的措施;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给试管内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B、根据酒精灯的用法考虑;C、根据厂内具有可燃物考虑;D、根据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考虑.【解答】解: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否则会因为液滴飞溅出来而伤人,故A说法正确;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否则由于酒精具有可燃性,容易发生火灾,故B说法正确;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含有易燃的微粒,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故C说法正确;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不能用电,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酒精灯的两查、两禁一不可;掌握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5.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A、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来考虑本题;B、根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来考虑;C、根据水的作用考虑;D、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二是隔绝空气,故C错误;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故选CD【点评】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A.散热的速度加快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物质才能发生燃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越完全越剧烈.【解答】解:可燃物架空一些,可使空气容易进入而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更充分;“火要虚”能使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完全才能燃烧更旺;此做法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等物质固有属性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选B.【点评】可燃物燃烧通常需要氧气的支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或氧气充足时可发生完全燃烧,与氧气接触不充分或氧气不足时则发生不完全燃烧.7.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A、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B、溶洞里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C、沼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D、液化石油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解答】解: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既可以照明,又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偏高.故选项正确;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全常识方面的知识,要充分理解爆炸的含义,即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发生爆炸.8.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A.SO2和CO2 B.CO2和CO C.CO D.SO2和CO【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硫元素,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物质.【解答】解:硫和氧气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硫,碳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都是污染环境的物质.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含硫煤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时的生成物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解: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发生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正确.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轮胎在阳光下暴晒发生的爆炸就是物理变化.正确.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因为化纤类衣服摩擦时容易产生火花.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和爆炸等方面的内容.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10.下列爆炸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A.冬天里,供暖锅炉的爆炸B.煤矿里,“瓦斯”气体的爆炸C.面粉厂里,面粉粉尘的爆炸 D.节日里,烟花爆竹的爆炸【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供暖锅炉的爆炸是因为锅炉受热不均或压强过高造成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瓦斯”气体的爆炸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C、面粉粉尘的爆炸过程中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烟花爆竹的爆炸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11.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会引起爆炸的是()A.一氧化碳和氮气B.二氧化碳和氧气C.天然气和空气 D.氢气和天然气【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要发生爆炸需满足的条件有:有可燃性气体且达爆炸极限、有足够的支持燃烧的气体、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解答】解: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A、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故A错误;B、二氧化碳不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不反应,故B错误;C、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空气中氧气能支持燃烧,点燃时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故C正确;D、氢气和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二者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熟知发生爆炸的条件即可正确解题.12.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A.爆炸是气体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C.爆炸都会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D.爆炸是缓慢氧化的必然结果【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爆炸有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解答】解:A、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有些爆炸是化学变化:如鞭炮爆炸.故说法错误.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故说法正确.C、爆炸不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如轮胎爆炸.故说法错误.D、爆炸不一定是缓慢氧化的结果,有些是剧烈燃烧引起的爆炸,有些是由于气体彭胀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爆炸分物理变化而引起的爆炸和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化学爆炸伴随发光发热现象,而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不一定发光发热.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13.(2013•息县模拟)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为什么?【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促进燃烧的方法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解答】解: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煤燃烧得更快、更充分.【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4.“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1)洁净的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气体有氧气和N2(填化学式);(2)汽车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炭粒和有毒的CO (填化学式)气体,污染空气;(3)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作燃料,会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天然气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CH4.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必须悬挂,因为加气站空气中含有天然气,遇到明火,可能会爆炸.【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防范爆炸的措施.【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空气中含量较多的物质是氧气和氮气;汽油等燃料燃烧不充分时能够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与空气混合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解答】解:(1)洁净的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气体有氧气和氮气.故填:N2.(2)汽车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炭粒和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故填:CO.(3)天然气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甲烷.故填:CH4.因为加气站空气中含有天然气,遇到明火,可能会爆炸,所以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必须悬挂禁止烟火的标志.故填:加气站空气中含有天然气,遇到明火,可能会爆炸.【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空气和天然气等物质的组成和可燃性气体的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5.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1)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2)开始时煤燃烧较弱,过一会变得剧烈.(3)煤层上方有时会出现蓝色火焰.(4)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煤燃烧时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环境的温度升高;一氧化碳燃烧时的火焰是蓝色的;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解答】解:(1)木材燃烧放出热量,煤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时,煤就燃烧起来.(2)燃烧放热,使周围的煤达到着火点,燃烧旺盛.(3)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热的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能够发出蓝色火焰.(4)增加空气量,从而使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煤的燃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促进可燃物燃烧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从温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减少污染.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才能对试管加热;(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空气);【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式为KOH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实验性简答题;设计方案评价类简答题;压轴实验题.【分析】[知识回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二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交流讨论](1)对比图一、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造成空气污染;从水中取出的试管外壁沾有水,直接进行加热易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2)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而没能和氧气接触,燃烧需要氧气支持,试管内应提供燃烧需要的氧气;[综合应用]燃烧所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钾的燃烧说明反应放出了热量使钾的温度升高至着火点;钾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和碱氢氧化钾.【解答】解:【知识回忆】可燃物发生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交流讨论](1)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生直接排入空气;取出的试管壁上有水,应擦干后再进行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答案为:减少污染(环保);擦干;(2)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故答案为:氧气(空气);【综合应用】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钾的温度达到钾物质的着火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碱类物质的由金属与氢氧根组成的特点,可判断钾与水反应生成的碱为氢氧化钾,同时放出氢气;故答案为:放热;KOH.【点评】根据燃烧所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对实验中物质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判断影响燃烧发生的因素.。
2023-2024学年新上海版初中化学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 燃气泄漏,点火检查B.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 加油站内可拨打或接听电话D. 图书档案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答案】D【解析】 A、燃气具有可燃性,与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燃气泄漏不能点火检查,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为防止产生的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故加油站内不能拨打或接听电话,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着火等火灾,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2.人们要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灭火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 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B. 天然气泄露,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 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答案】C【解析】 A、图书档案,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正确;B、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所以说法正确。
C、防止触电,再用干粉灭火器或者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以防损坏电器,所以说法错误。
D,立即用湿布盖灭,正确。
3. 2015年 5月 25日,沅江市某纸厂发生火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掌握消防知识能有效地控制火灾的发生,下列情况中相应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A. 发现家中液化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B. 存放芦苇的仓库外面要张贴醒目的禁火标志C. 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抹布扑盖D. 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最好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答案】A【解析】解: A、液化气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打开电器开关时,可能产生电火花,会将液化气引爆,开窗通风可以减小室内天然气的浓度.故 A错误;B、芦苇属于易燃物,所以存放芦苇的仓库外面要张贴醒目的禁火标志,故 B正确;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隔绝了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 C正确;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这就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覆盖在燃烧物上方,隔绝燃烧物与空气的接触,隔绝氧气而熄灭.是正确的方法.故选 A.4.消防安全是我们时刻关注的话题。
《燃烧和灭火》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澳大利亚火灾持续了几个月,大量植被遭到破坏,动物们流离失所。
下列灭火措施或原理不正确的是()A. 从飞机上喷撒大量干冰B. 使用高压水枪喷水C. 砍伐一片树木形成隔离带D. 降低树木的着火点2.2020年2月12日,澳洲一场燃烧了210天的大火终于熄灭,数月以来,澳大利亚多地遭大火肆虐,造成至少33人死亡。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B. 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C. 扑灭森林大火的有效办法之一是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D. 消防员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3.某轮胎店突然起火,火势凶猛,下列处理方法错误的是()A. 拨打火警119B. 疏散周边群众C. 断开店内电源D. 立即冲入火海抢运轮胎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电器着火用水扑灭B. 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 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5.倒进CO2盖上灯帽用高压水枪喷水将部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A B C D6.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B. 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C.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D. 高楼着火,不能乘坐电梯逃离7.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 动植物的呼吸B. 醋的酿造C. 酒精勾兑成酒D. 农家肥腐熟8.炒菜锅中的油着火时,熄灭的最好方法是()A. 浇水B. 撒沙土C. 盖上锅盖D. 使用灭火器9.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①氮气和氧气②氢气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一氧化碳和氢气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10.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携带下列物品会影响消防安全的是()A. 手机B. 水果特产C. 书刊杂志D. 鞭炮11.了解化学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4.1 燃烧与灭火4.1.1 燃烧的条件订正区域一、基础题1、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煤气燃烧B、面粉发酵C、食物腐败D、瓷碗摔碎2、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酒精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A B C D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B、燃烧、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C、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4、水可使燃烧的物质火焰熄灭的原理主要是—————————()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B、隔绝空气C、降低温度D、溶解可燃物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可以通过降低着火点来灭火B、汽油着火燃烧时,可以用水浇熄C、化学爆炸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一定是氧化反应D、易燃易爆物品要紧密堆放在一起,防止被氧化6、炒菜时,锅内的油由于温度过高而燃烧起来,应采取的措施是()A、向油油锅内喷水降温B、向火炉泼水熄灭火源或使用灭火器C、盖上锅盖D、向油锅撒沙子而隔绝空气7、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周围氧气的浓度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8、燃烧的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锅着火,立即加盖就可灭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嘴吹熄蜡烛火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发红的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但金属镁着火却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因为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黑色和白色两种固体粉末。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主题相符的是()【答案】B【解析】 A为禁止烟火的标志;B选项为禁止吸烟的图标;C选项是氧化物的图标;D选项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选B【考点】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2.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右图所示。
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答案】A【解析】①白磷在冷水中不燃烧,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只能证明与氧气有关;②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③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能证明与氧气有关;④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故选择A【考点】燃烧条件的探究3.调查统计表明,很多火灾伤亡事故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下列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离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排气【答案】B【解析】 A、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有水时电器发生爆炸,故说法错误;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方法正确; C、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故方法错误; D、煤气泄露,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关闭阀门防止煤气继续与空气混合,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与煤气的混合浓度,这样做都可以防止混合气体产生爆炸,而不是点火检查,故说法错误.故选;B.【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4.每次矿难事故发生都触目惊心。
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
(1)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请用化学方法解释“瓦斯”爆炸的原因。
(2)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后,由于井下情况非常复杂,事故处理专家针对矿井既有瓦斯又有火且可能发生连续爆炸的情况,提出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灭火方案,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是:①;②。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燃烧与灭火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要点燃 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 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2.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A.较高的温度 B.充足的氧气C.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氧气 D.温度达到可让物的着火点和充足的氧气3.某物质在空气中当温度低于150℃时不能燃烧,则它的着火点()A.高于150℃ B.高于或等于150℃ C.为150℃ D.不低于150℃4.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处,观察到的现象是()A.燃着的木条熄灭 B.燃烧更旺C.先燃烧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5.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烧饭时,有时锅底会有一层黑色粉末,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A.燃气公司未把一些固体杂质去除干净 B.通气阀开得太大C.通风孔太小,空气不足从而使燃气不能完全燃烧D.通过调节点火开关的大小就可以改善6.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 ) A.SO2和CO2 B.CO2和CO C.CO D.SO2和CO7.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氧气8.集气瓶内充满某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氮气、空气中的一种。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一定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空气 D.氮气或者二氧化碳9.下列情况下,白磷(着火点是40℃)能够燃烧的是()A.白磷放在39℃的温水里 B.白磷放在冷水里C.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 D.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并向白磷附近通氧气10.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这是因为()A.木材是可燃物 B.散热快C.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 D.降低木材的着火点二.填空题1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试题答案及解析1.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答案】A【解析】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叙述;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是正确的叙述;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是正确的叙述;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是正确的叙述;故选A 【考点】灭火的原理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答案】B【解析】 A.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如碘酒中溶剂为酒精,选项说法正确;B.可燃物要燃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充足的氧气接触,二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选项说法错误;C.因为点燃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选项说法正确;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3.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铝锅盛放酸性食物B.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C.用水浇灭锅中着火的油D.菜刀使用后放在潮湿的砧板上【答案】B【解析】A.用铝锅盛放酸性食物,铝表面的三氧化二铝能够和酸性的物质反应,所以铝锅不能盛放酸性食物,B.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是正确的,水垢能够和食醋发生反应,C.用水浇灭锅中着火的油,是错误的,油锅着火的时候应该用锅盖盖灭,,D.菜刀使用后放在潮湿的砧板上,在潮湿的环境中,菜刀是容易生锈的,所以应该将其洗净擦干。
《4.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1.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A. B. C. D.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3.蜡烛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的主要原因是()A.吹气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B.吹气时,气流带走了火星使火焰熄灭C.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D.吹气时,夹杂在气流中的水汽使火焰熄灭4.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工作的是()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设法阻止石油喷发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5.下列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是()A.在即将运送易燃、易爆物的运输车辆上做好安全警示B.加油站消防设施老化、过期C.学校微机室放置消防器材D.化工厂内严禁吸烟6.当楼房下层起火无法及时熄灭时,下列逃生的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移;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7.下列情况采取的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A.巡山员巡山时发现尚未蔓延的火情,用衣物迅速拍打着火的枯树枝B.野外烧烤后用水浇灭余火C.“超龄服役”的家用电冰箱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再用水灭火D.档案馆的资料档案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8.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中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油烟机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D.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9.《扬子晚报》2007年5月28日报道:辽宁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A.隔离可燃物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10.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变化跟其他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镁带燃烧 B.钢铁生锈 C.蒸发食盐水 D.瓦斯爆炸11.下列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爆炸 B.燃烧 C.升华 D.变色12.学校的图书馆在购买书库的消防器材时,应选择哪种消防器材比较合适()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消防水龙头C.干粉灭火器 D.泡沫灭火器13.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是()①火药爆炸②气球受热爆炸③车胎充气太多而爆炸④油库遇火爆炸⑤蒸气锅炉爆炸⑥液化石油气遇火爆炸.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14.草垛或麦秆长期堆放在一起不透风,有可能发生()①爆炸②自燃③蒸发④腐烂⑤溶解.A.①② B.②③ C.③⑤ D.②④15.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A.如遇到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发现室内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16.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属于安全措施的是()A.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C.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D.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17.2006年12月17日晚,我市淮海西路一棉花店突发大火,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C.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18.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可燃气体安全点燃装置,对此装置的评价和使用错误的是()A.未经检验纯度的气体通过此装置后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B.要达到安全点燃效果,烧杯内的水可不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C.此装置防止气体爆炸的原理是使不纯的气体不与燃着气体直接接触D.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19.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跟氧气接触B.木炭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C.用水灭火时,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为防止发生火灾,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20.为了避免火灾,加油站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严禁烟火 B.禁止使用手机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 D.降低燃料着火点二.非选择题21.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等.一般火灾常用扑灭;油类火灾常用扑灭;文物、档案及电路火灾常用扑灭.22.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当报警器接触到一定量的泄漏气体时,会发出响声.有位同学家中所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试判断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为图(填“A”或“B”)所示,简述你的判断理由:.23.打灭油井大火的方法①使炸药大火上方爆炸,②用液态氮.(1)①法灭火原理;(2)②法灭火原理;(3)①法与②法哪种灭火快,为什么?.24.用所学的知识或生活常识解释下列问题.(1)为什么煤炉越扇越旺,而蜡烛一扇就灭?(2)刨木花比木块容易点燃.(3)铁丝在空气中通常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却能燃烧.(4)小明在使用家庭管道煤气时,发现火焰颜色发黄并且锅底常常留有黑色的灰粉,请暂他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怎样做才能恢复正常?(5)家庭用煤从“煤球”改进到“蜂窝煤”.请从获取能量和环境保护角度谈谈这种改进有何重要意义..25.写出万一发生火灾时可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各一条..26.莉莉同学根据自己的住宅特点,设计了如下预防火灾的方法(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防火措施灭火和自救措施①在家中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②室内装修多用不易燃烧的材料.③电线、插座等用信得过产品,不用劣质产品.④家里配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并学会使用.①当火较小时,立即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②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③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④火势太大,不能从室内逃出,撤到花园,等待救援.⑤因电器、电线短路引发火灾时,应先,再灭火.⑥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时,应先,再灭火.请根据莉莉同学预防火灾的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帮助张华同学进一步完善其防火措施,你的建议是(任定一条).(2)在灭火措施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3)在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填序号),理由是.(4)请完成灭火和自救措施⑤和⑥中的空白(不要填在表上的空白处).⑤;⑥.(5)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的道理是.27.冬日里的一天,某学校五楼学生寝室中一名同学违规使用电褥子,因短路引发棉被着火燃烧.就此事件请你回答:(1)从物质燃烧条件上看,棉被是物.(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大声呼救,导致火势迅速扩大.请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3)同寝室的同学在睡眠中惊醒,此时他们自救逃生的措施正确的是(选填以下序号):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②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③立即跳楼逃生;④藏在衣柜里或桌子底下等待救援.(4)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用高压水枪将大火扑灭,水能灭火的原因是.28.在成都市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携带汽油上车.(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选填“高”或“低”);汽油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3)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填序号,可多选,下同).A.鞭炮;B.瓶装饮料;C.书刊杂志;D.酒精(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观点合理的是.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B.公交车上坐椅用阻燃材料制成C.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29.请你回忆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的下列问题:(1)用水灭火,是灭火常用的“冷却法”.请你简述“冷却法”灭火的原理;(2)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请你分析灭火的原理;(3)下列是教材第七单元中“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请你用序号指出“禁止带火种”的图标是:“当心火灾﹣﹣易燃物质”的图标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4.1 燃烧与灭火》同步练习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A. B. C. D.【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A、用嘴吹气时,形成流动的空气,空气流动时能够带走热量,从而使温度降低;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来灭火;C、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当氧气耗尽时会因为缺氧而熄灭;D、小苏打和稀盐酸反应能够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来灭火.【解答】解:A、向燃烧的蜡烛吹气时,空气流动带走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故选项A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当二氧化碳达到烛芯的高度时,蜡烛与氧气隔绝,蜡烛熄灭.故选项B错误;C、当蜡烛把烧杯内的氧气耗尽时,蜡烛熄灭,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而熄灭.故选项C错误;D、小苏打和稀盐酸反应能够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当二氧化碳达到烛芯的高度时,蜡烛与氧气隔绝,蜡烛熄灭.故选项D错误;故选A.【点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移走可燃物等措施都能够达到灭火的目的,解答本题时要分析蜡烛熄灭与什么因素有关.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解: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发生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正确.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轮胎在阳光下暴晒发生的爆炸就是物理变化.正确.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因为化纤类衣服摩擦时容易产生火花.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和爆炸等方面的内容.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3.蜡烛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的主要原因是()A.吹气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B.吹气时,气流带走了火星使火焰熄灭C.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D.吹气时,夹杂在气流中的水汽使火焰熄灭【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蜡烛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是因为吹气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解答】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吹气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故选A.【点评】应在熟知灭火原理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规范的合理的解释.4.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工作的是()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设法阻止石油喷发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分析】根据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分析灭火的可行性措施并选出措施中不可行的选项.【解答】解: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两者缺一燃烧都不能发生,因此,在扑灭石油着火时可采取隔绝空气使石油不能与氧气接触、降低周围温度使温度不能达到石油的着火点、或阻止石油的喷发而达到撤离可燃物而灭火等措施;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因此降低石油着火点的措施不可能实现.故选A.【点评】灭火时可采取降温而使温度不能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方法,但要注意物质的着火点是不用降低的.5.下列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是()A.在即将运送易燃、易爆物的运输车辆上做好安全警示B.加油站消防设施老化、过期C.学校微机室放置消防器材D.化工厂内严禁吸烟【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防范爆炸的措施.【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根据各项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判断.【解答】解:A、在即将运送易燃、易爆物的运输车辆上做好安全警示,做法正确;B、加油站消防设施老化、过期,要更换,存在安全隐患;C、学校微机室配置消防器材,此做法正确;D、化工厂内漂浮着可燃性粉尘和气体,或空气混合点燃有可能发生爆炸,故要严禁吸烟,做法正确;故选B.【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事故发生的原理,学会预防和防护的措施,对于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及正确解答本题有着重要意义.6.当楼房下层起火无法及时熄灭时,下列逃生的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移;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高层楼房下层起火,不能向下跑,燃烧形成的浓烟易造成呼吸道损伤,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能打开门窗,否则空气对流易使燃烧更剧烈,可以从阳台沿绳索下降,不能跳楼,以防摔伤.【解答】解:①高层楼房下层起火,不能沿楼梯迅速下楼,故错误;②燃烧形成的浓烟易造成呼吸道损伤,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故正确;③温度高,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在上方,需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正确;④不能打开门窗,否则空气对流易使燃烧更剧烈,封闭房门正确,故正确;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是正确的逃生方式,故正确;⑥跳楼易造成摔伤,故错误.故选A.【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7.下列情况采取的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A.巡山员巡山时发现尚未蔓延的火情,用衣物迅速拍打着火的枯树枝B.野外烧烤后用水浇灭余火C.“超龄服役”的家用电冰箱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再用水灭火D.档案馆的资料档案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用的灭火器.【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A、巡山员巡山时发现尚未蔓延的火情,用衣物迅速拍打着火的枯树枝使其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B、野外烧烤后用水浇灭余火,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防止余火复燃,故B正确;C、电器着火应首先切断电源,再用水灭火,故C正确;D、档案馆的资料档案着火如果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必定会破坏贵重的资料档案,因此应选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灭火方法在实际灭火中的应用,既能达到灭火目的,又不造成灭火带来其他损失,保证物资的安全.8.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中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油烟机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D.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B、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C、根据原始森林属于易燃物品,很容易引起火灾进行解答;D、根据易燃物和易爆物撞击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解答】解:A、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中煤气泄漏,应先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而不能打开排油烟机,故A错误;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故B正确;C、原始森林属于易燃物品,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故C正确;D、易燃物和易爆物撞击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故D正确.故选:A.【点评】同学们普遍感觉此类题目较难,其实课本上都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同学们以后要注重课本,都积累这方面的知识.9.《扬子晚报》2007年5月28日报道:辽宁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A.隔离可燃物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专题】分析比较法.【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B、根据气体或烟雾受热密度变小判断.C、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D、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判断.【解答】解:A、灭火的原理有三种: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所以正确.B、气体或烟雾受热密度变小,燃烧产生的有毒的气体或烟雾会随热气流上升,所以正确.C、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一来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二来通过水蒸发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所以正确.D、打开所有门窗,会使室内空气对流,为燃烧反而提供了更多的氧气,燃烧会更旺,所以错误.故选D.【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10.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变化跟其他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镁带燃烧 B.钢铁生锈 C.蒸发食盐水 D.瓦斯爆炸【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镁带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蒸发食盐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瓦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11.下列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爆炸 B.燃烧 C.升华 D.变色【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有新的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否则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爆炸有的属于物理变化例如轮胎爆炸,有的属于化学变化例如火药爆炸,故A错;B、燃烧一般说的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所以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氧气变为液态氧,由无色变为淡蓝色,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B.【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12.学校的图书馆在购买书库的消防器材时,应选择哪种消防器材比较合适()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消防水龙头C.干粉灭火器 D.泡沫灭火器【考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健康.【分析】根据常见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故A符合题意;B、消防水龙头用于扑灭一般火灾;故B不符合题意;C、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一般火灾,还可用于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故C不符合题意;D、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只要是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问题就能迎刃而解.13.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是()①火药爆炸②气球受热爆炸③车胎充气太多而爆炸④油库遇火爆炸⑤蒸气锅炉爆炸⑥液化石油气遇火爆炸.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火药爆炸生成二氧化硫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气球爆炸是因为体积膨胀超过了体积承受限度而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轮胎爆炸也是因为内压高于轮胎的承压限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油库遇火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蒸气锅炉爆炸是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液化石油气遇火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的知识.明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4.草垛或麦秆长期堆放在一起不透风,有可能发生()。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燃烧与灭火同步检测题及答案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
2.物质的燃烧可以分为和。
当氧气时,可燃物发生,放出的热量,燃烧产物主要是;当氧气时,可燃物发生,放出的热量,燃烧产物主要是。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白磷燃烧 B.水凝结成冰C.矿石粉碎 D.分离液化空气制氧气4.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5.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A.木柴是易燃物 B.温度易达到着火点C.散热的速率快 D.使柴禾和空气充分接触6.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A.熄灭 B.燃烧得更旺C.先燃烧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7.下列操作中能产生燃烧现象的是()A.将红磷放入纯氧气中 B.细铁丝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C.白磷浸入40℃时的水中 D.白磷露置在室温为20℃时的空气中8.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改进,请你从能源与环境问题两个方面分析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9.冬天在家中洗澡比较冷,因此在家里洗澡时,有人喜欢紧闭浴室的门窗,并在浴室中生一煤球炉取暖。
请你谈谈这种做法正确吗?10.关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是化学反应B.都是氧化反应C.都是放热反应 D.都是化合反应11.某固体可燃物的着火点为70℃,下列给出的条件中能使该物质燃烧的是()A.在真空密闭容器中将固体加热至70℃B.在敞口容器中将固体加热至70℃以下C.在真空密闭容器中将固体加热至70℃以上D.在空气中将固体加热至70℃12.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应选用的方法是()A.点燃,观察气体是否可燃 B.用燃着的木条C.用天平称量 D.用澄清石灰水1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14.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15.请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镁粉常用于制造照明弹是什么原因?(2)烟幕弹中往往都含有红磷是什么道理?(3)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答案1.发光,发热,化学,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2.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充足,完全燃烧,多,二氧化碳;不足,不完全燃烧,少,一氧化碳3.A4.D5.D6.A7.D8.能源方面:蜂窝煤能充分燃烧,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环保方面:减少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随堂练习)1、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A、设法使着火的油井与空气隔绝B、设法阻止石油的喷射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2、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并同时拨打电话求救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C、所在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巾近地面逃离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3、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A、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B、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C、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燃烧4、下列情况所采用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或泡沫灭火器扑灭B、电器因短路起火,立即用水或泡沫灭火器扑灭C、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D、图书档案室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5、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而将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氧气的集气瓶中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用粗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的线圈,圈与圈之间有1-2mm空隙。
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线圈里面,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7、点燃火柴,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燃着;而火柴头向下,火柴梗容易燃着。
为什么?参考答案1C 2D 3B 4B 5氧气浓度不同引起的6铜丝上方火焰熄灭,下方的火焰仍能继续燃烧,因为铜丝能导热,使上方的温度低于蜡烛燃烧的温度,故火焰熄灭。
7火柴燃烧时,热量是向上的,如火柴头竖直向上,火焰不能对火柴梗加热,不能使温度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故不易燃着。
初三化学沪教版燃烧与灭火提高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要点燃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
A.较高的温度B.充足的氧气
C.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氧气D.温度达到可让物的着火点和充足的氧气3.某物质在空气中当温度低于150℃时不能燃烧,则它的着火点()
A.高于150℃B.高于或等于150℃C.为150℃D.不低于150℃
4.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A.燃着的木条熄灭B.燃烧更旺
C.先燃烧更旺后熄灭D.无明显变化
5.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烧饭时,有时锅底会有一层黑色粉末,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燃气公司未把一些固体杂质去除干净B.通气阀开得太大
C.通风孔太小,空气不足从而使燃气不能完全燃烧
D.通过调节点火开关的大小就可以改善
6.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 A.SO2和CO2B.CO2和CO C.CO D.SO2和CO
7.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
A.氢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8.集气瓶内充满某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氮气、空气中的一种。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一定是( )
A.二氧化碳B.氮气C.空气D.氮气或者二氧化碳
9.下列情况下,白磷(着火点是40℃)能够燃烧的是()
A.白磷放在39℃的温水里B.白磷放在冷水里
C.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D.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并向白磷附近通氧气10.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这是因为(
)
A.木材是可燃物B.散热快
C.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D.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二.填空题
1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
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
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1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发生燃烧。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此时
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此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生成、等有毒气体和小的颗粒等物质。
13.在燃着的蜡烛火焰上方平置一块白瓷板,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蜡烛的而引起的。
三.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缓慢氧化不发光,不放热B.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C.要使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在着火点以上D.铁生锈是一种缓慢氧化
15.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B.一氧化碳是碳元素不完全燃烧的产物C.一氧化碳中毒发生的是物理变化D.一氧化碳可以作燃料
16.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相同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都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B.通常状况下都是无色气体
C.都不能供给呼吸D.都有毒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完全燃烧放热,不完全燃烧不放热
B.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废气、煤气的泄漏增加了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C.碳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
D.在使用的锅炉里鼓入大量的空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
18.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
四.简答题
19.(1)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由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而成的液体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点燃,并轻轻地来回抖动手帕,火焰熄灭后,发现手帕并没有被烧坏。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用火柴能点燃蜡烛,而不能点燃煤球,为什么?
20.木炭、镁条、氢气等许多物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其变化的本质和现象有不少共同之处,如:反应都需要点燃;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请你再归纳出它们的三个共同点。
(1);
(2);
(3)。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C
4、A
5、A
6、D
7、B
8、D
9、D 10、C
二.填空题
11.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12.完全燃烧二氧化碳、水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炭黑
13.出现黑色的小颗粒不完全燃烧
三.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4、CD 15、C 16、D 17、AD 18、D
四、简答题
19(1)酒精燃烧时释放的热量被水蒸发时吸收,使手绢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2)因为石蜡的着火点低,而煤的着火点较高
20如:(1)反应都放出热量
(2)反应都发光
(3)都是化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