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峨眉山月歌全文解析峨眉山月歌的诗意是什么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
重点在“半轮”。
形容明月,用“轮”,如一轮明月。
讲的是月亮的形状,像车轮。
那自然是圆月的时候。
李白说“半轮”,这里就有了时间:或者十五之前,或者十五之后。
能确定是“上弦月”吗?感觉不可能。
“秋”是季节。
这样第一句诗,就交代了很多内容。
地点:能看到峨眉山的地方(连着下一句读,还能知道是在船上);季节和时间:秋夜。
影入平羌江水流。
平羌是地点。
具体地点如果暂时查不到资料,我们也能根据前后诗意来推断出它是一条江名或一个地名(今青衣江),这可能就叫“语感”。
影入平羌,是李白在船上看到了峨眉山月的倒影,它跟着平羌水一直在流动、前进。
这样一解释,“流动”啊,“前进”啊,这两个词真的很生硬。
本来李白此刻的心意是很柔软的。
他此刻的心思,就是我走月亮也跟着走。
情意绵绵的,十里万里相送难分手。
夜发清溪向三峡。
清溪、三峡,和前面的平羌,以及后面的渝州,这几个词,都是地名。
实写的。
所以很多人称赞李白这首诗,用了那么多真真切切的地名,还能写出如此动情的诗歌。
地名这种东西,一就是一,很难再有延伸想象的空间,如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是很多个地名连用。
像李白杜甫这种情况,唐诗里有,但不多见。
地名不同于意象,地名是固定的;意象的寓意则丰富、复杂很多。
清溪是一个驿站的名字。
三峡我们就把它想当然理解为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渝州是今天的重庆。
读这首诗要有地理知识。
除了古今地名的问题,还有地理方位的问题。
比如上一句中的“三峡”,我们想当然认为指著名的长江三峡,但如果我们确定李白这里的“下渝州”是要去重庆,那就可能不对。
因为这三峡得是过了重庆奉节之后的事情。
这三峡是大三峡,另外还有小三峡(巫山),还有什么三峡(平羌三峡),在乐山。
总之,这里我现在也弄不清楚,以后或许可以。
也就是说,以前很多人纠结“君”到底是指月亮,还是指人——我认为指月亮——其实,更应该琢磨的,是李白的“下渝州”,是去渝州,还是离开渝州。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原文峨眉山月歌原文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李白的诗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今天店铺为您收集整理了峨眉山月歌原文,学习这首诗篇有困难的可以参考一下哦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
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万里相随。
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
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
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
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
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注释巴东:即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巴东郡。
治所在今湖北巴东县。
⑵沧海:此泛指江湖。
⑶黄鹤楼:原在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蛇山黄鹤矶上。
月华:即月光。
⑷峨眉客:指蜀僧晏。
⑸秦川:指长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古为秦地,故称秦川。
此指长安。
⑹黄金狮子:指当时的皇帝与王孙贵族。
⑺麈尾:麈是似鹿而大的一种动物。
其尾可制为拂尘,魏晋以来的玄学家清谈时执之以示高雅。
⑻重玄:“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成玄英、王玄览、李荣皆因善谈重玄学而被皇帝所青睐。
⑼吴越:此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⑽丹阙:指皇宫。
(11)帝都:即首都,指长安。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颔联: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峨眉山月歌讲解
《峨眉山月歌》是小说《峨眉山记》中的插诗,描写了峨眉山夜晚的景色和月光的美丽。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讲解: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诗中通过描绘峨眉山的夜景和月光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宁静的赞美之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对夜晚峨眉山的描写,第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描绘了正在升起的秋天的月亮,暗示了诗人描写的时节。
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通过“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诗人
将山上的月光倒影在江水中的美景展示给读者,夜景的美妙之处一目了然。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表达了诗人对夜晚清溪的喜爱,清溪的宁静、清净成为诗人心中的美丽景色。
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某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宁静的赞美,同时也通过对月亮和夜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诗词《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全诗从“峨眉山月”开始写起。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是四川最有名的旅游景点,诗人李白又是蜀人,所以“峨眉山月”就是诗人的故乡之月。
而自古以来月就是愁,尤其是乡愁的代表,所以说,诗的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半轮秋”点出了离蜀的时令,即是在万物凋零的秋天。
“半轮”其实是说“峨眉山月”,作者却说“半轮秋”,用“半轮”来形容秋天,强调了秋天的月色之美,又反衬出月色下的秋景迷人。
月只有“半轮”,并不是满月,具有一种残缺遗憾之美,诗人离家出游,心里难免有种淡淡的失落。
“影入平羌江水流”,平羌即是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其源自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流动的平羌江面上,倒映着月亮皎洁的影子。
这句出现了两个动词,“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形容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其实月影并没有流动,只是作者所乘的船在动,所以会有这种错觉,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还暗示了秋夜行船之事。
前两句,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写出了蜀地优美的景色,空灵巧妙。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词思想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
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
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二、赏读《峨眉山月歌》1、解释题目:“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板书:歌月)2、出示一组峨眉山、峨眉山月的图片。
3、赏析“《峨眉山月歌》(1)赏析千里蜀江远游图”绝句因为篇幅短小,因此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一般来说是不能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这首诗用了几个动词把五个地名巧妙地串了起来,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跟我们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远游图。
以前,曾有许多人会因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
如骆宾王,因为喜欢用数字写诗,当时就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绝句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大家都交口称赞,不但没有人取笑他,甚至有人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也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赞的就是李白的这五个地名用得浑然天成,表现出李白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
(2)赏析意境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
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
4、探讨朗读节奏(1)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意境来看(2)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4岁出蜀而漫游楚湘。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所写。
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时,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
(3)明确朗读节奏:轻快舒缓,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5、合作探究: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1)小组讨论(2)明确: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乡思友之情。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板书:思君)6、课外链接——李白其它写月的诗(1)借明月表达思乡、思友之情《静夜思》——借月抒怀,抒发思乡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抒怀,抒发思友之情。
(2)明月是光明的象征《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却因谗言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又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有一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就写下了这首饯别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中“揽明月”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是李白写“愁”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充分展示了李白桀骜不羁的性格和奔放飘逸的诗歌风格。
(4)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月下独酌》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突出写一个“独”字。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并没有真正得意过,但他并不就此消沉。
诗人用乐观的态度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它像是一个人生价值的宣言。
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泣鬼神”!7、李白的月光情缘李白的诗歌创作颇丰,今存古诗990多首,诗歌的内容也可谓包罗万象。
然而就连他写妻子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也不过几十首。
李白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
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
刚才,我们漫步在李白的月光世界里,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倾泻而出的才情,也感受到他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走近他的《春夜洛城闻笛》。
三、赏读《春夜洛城闻笛》1、诵读提示这首诗是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
全诗要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2、视频展示:知人论世李白24岁时就出蜀远游。
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
27岁时,他离开扬州,在安陆定居。
后来他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了。
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年,李白受招入宫已经三年了。
初入宫,唐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
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可一展宏图了。
然而唐玄宗只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
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
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
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3、内容感知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4、“折柳”寓意解读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其音哀怨幽咽。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的姿态,就像离人依依不舍离别时的情态,又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
据说长安灞桥就是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离人攀折殆尽。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眷恋故土之情。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5、视频展示:专家赏读6、鉴赏点拨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
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板书:闻笛→故园情)四、比较两首古诗: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借物抒情,抒发思友、思乡之情。
五、背诵理解《峨眉山月歌》1、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2、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春夜洛城闻笛》1、诗中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2、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课后习题作业:1、背诵《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明天默写。
2、读书笔记:赏读李白写酒的两首诗,试从诗意、抒发的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