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2.40 KB
- 文档页数:4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动机中的作用研究引言:学习动机是一种影响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和持续参与的驱动力。
而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价,对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动机中的作用,并针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构成自我效能感,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图拉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的构成取决于个体的经验、观察和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信心。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的影响1. 增强学习目标的设定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提高个体对于学习目标的信心和可操作性而影响学习动机。
当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实现学习目标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和决心去追求这些目标。
2. 提高学习完成度和质量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在学习中的投入和坚持程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信心越高,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自信和努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完成度和质量。
3. 缓解学习焦虑和恐惧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习焦虑和恐惧呈负相关。
当个体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更能够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减少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更好地应对学习任务。
4. 增强自我激励和自主性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自我激励和自主性起到关键的影响。
具备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有可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三、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 经验和成就感个体的经验和成就感是决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成功的经验,个体可以建立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2. 周围环境和他人反馈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反馈对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性的他人反馈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学习动机。
3. 社会比较和自我定位个体与他人进行的社会比较和自我定位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当个体感到自己相对于他人具备较高的能力和成就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从而对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心理学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与培养引言: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主观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程度。
它在个体的心理健康、情感稳定和自信心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一、自我价值感的心理学研究1. 自我认知理论自我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社会反馈来评估自己的价值。
当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他人,就会增强自我价值感;相反,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就会降低自我价值感。
这种比较和社会反馈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具有重要影响。
2.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任务上成功完成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它们互相影响并相互促进。
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经验,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
3. 社会支持与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家庭、朋友和社会环境中获得的支持和认同。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二、培养和提高自我价值感的方法1.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个体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
2. 培养自我效能感个体可以通过设立具体的目标和制定可行的计划来培养自我效能感。
通过积极的行动和不断的努力,个体可以逐渐提高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信心,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
3.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个体应该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和认同感,从而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4. 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个体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情绪。
通过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
探讨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论文关键词:学习困难自我效能感奖赏结构师生互动论文摘要:学习困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家长和教师。
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低下,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这都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学业成绩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研究自我效能感问题十分必要。
在学校教育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竞争奖赏结构、不平等的师生互动等。
本文通过对这些主要因素的分析,力图寻找增强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以便学习困难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学校教育,更好地完成学业,满足广大教师、家长的期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就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了大量研究。
结果表明,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水平远远低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寻找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途径对于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困难及自我效能感1.学习困难有关学习困难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
维基百科中认为,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
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
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或因此而留级。
还有学者界定,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学习成绩与其智力水平所期望的成绩相比显著落后,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运算等方面的能力低下。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学习困难是指学龄期儿童未能达到该阶段一般性学习标准的综合征,主要表现是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显著落后。
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它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自我效能理论概述1.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它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有其特定性和一定的普遍性,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既有其建立的信息来源,又随自我成长而发展。
2.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容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对一定经验或信息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这些自我效能信息呈现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个体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途径。
班杜拉认为有四种方式:第一,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水平的感知,成功会建立起对个体效能的坚定信念,失败则削弱它。
第二,替代性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
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类似活动的自我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
第三,言语劝导,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
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
第四,生理和情绪状态,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
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一行为活动的预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
自我效能是通过个体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身心反应过程这四个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的。
其一,选择过程。
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
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觉能有效应对的环境,而避开那些无法胜任的环境。
其二,思维过程。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或激起个体某些特殊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自我促进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碍的,这一般是依据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不同。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一、概述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应对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信念,已经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作为评估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工具,其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现状,分析量表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在信度研究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通过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等多个维度来评估量表的稳定性。
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考察量表内部各个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常用的指标有Cronbachs 系数重测信度则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群体进行重复测量,以评估量表结果的一致性分半信度则通过将量表项目分为两半,分别计算两部分的得分,再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评估量表的信度。
这些信度指标的应用有助于我们了解量表在测量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效度研究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要通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校标效度等方面来评估量表的有效性。
内容效度主要考察量表项目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所要测量的内容结构效度则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量表项目之间的潜在结构,以验证量表是否符合理论预期校标效度则通过与其他已知效度较高的量表或指标进行关联分析,以评估量表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效度指标的应用有助于我们了解量表在测量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介绍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概念、起源及其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重要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在面临挑战或新情境时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预期。
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学习心理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为了了解初中生学习心理的情况,我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整理出以下报告:调查对象:初中生(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调查内容:1. 学习态度:初中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较为积极。
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他们会努力学习。
约80%的学生表示他们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也有约20%的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可能缺乏动力。
2. 学习动机: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
大部分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扬。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追求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3. 学习焦虑:在学习过程中,约50%的初中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学习焦虑。
有些学生会因为考试成绩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情绪,有些学生则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而感到焦虑。
学习焦虑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 学习氛围:初中生的学习氛围多以竞争为主。
很多学生在追求好成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互相比较成绩。
这种竞争氛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但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学习策略:初中生在学习上常常会运用一些学习策略。
大部分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一些学生会使用记忆技巧和复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还有一些学生会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学习上与他人合作。
结论: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
教育者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策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贵阳市第一中学学生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引言身体锻炼对于学生的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很多学生忽略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信念和信心,是影响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贵阳市第一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学校提供科学有效的身体锻炼指导和管理建议。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了28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7%。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身体锻炼情况、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问题。
二、学生身体锻炼情况1. 学生身体锻炼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的身体锻炼频率参差不齐。
有59.2%的学生每周进行一至两次身体锻炼,占比最高;21.1%的学生每周进行三至四次身体锻炼;8.5%的学生每周进行五次以上的身体锻炼;11.3%的学生几乎没有进行身体锻炼。
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体锻炼频率较低。
2. 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在体育项目选择方面,调查显示,体育运动项目以篮球、足球和跑步为主。
篮球是学生们最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占比达到35.9%,足球占比为27.1%,跑步占比为18.3%。
还有学生选择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体育项目。
不过,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不大,导致他们对身体锻炼的积极性较低。
在对于身体锻炼的信心方面,调查显示,有43.3%的学生表示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身体锻炼比较有信心,30.6%的学生表示有一定信心,20.4%的学生表示信心一般,5.7%的学生表示没有信心。
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进行有效的身体锻炼是比较有信心的,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
2. 影响学生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调查显示,影响学生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和教师支持。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一、内容综述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生作为特殊群体,面临着学业压力、职业竞争以及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作为衡量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评价,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心理资源;社会支持则是指个体在面临困境时从周围人群获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六类:物质帮助、行为援助、技能学习、心理鼓励、场依从和场独立。
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研究生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增强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心理幸福感水平。
社会支持还可以通过增强个体的社会联系、提高沟通能力等方式,促进其与社会的和谐互动,进一步提高心理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在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幸福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部分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社会支持的获取也相对有限。
有必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完善校园和社会支持体系,为研究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支持。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面临各种压力的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学领域内,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是三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个体对其社会关系的利用程度。
心理幸福感则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情感体验和整体健康状态。
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初中社会调查报告问题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做了一项有关初中生活习惯的调查,并向同学们发放了问卷。
以下是我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一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
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每天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为2至3小时,约占调查对象的65%。
此外,约有25%的同学每天学习时间在3至4小时之间。
令人惊讶的是,仅有10%的同学每天学习时间少于2小时。
这个结果显示我们大部分同学还是很重视学习的。
另外,我还调查了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
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都积极参加了至少一项课外活动。
其中,体育活动是最受欢迎的,约有80%的同学参加了体育俱乐部或校队。
艺术活动和学术活动也受到了部分同学的重视,分别占调查对象的55%和40%。
听音乐、看电影、上网等休闲活动也有很多同学喜欢。
此外,我还关注了同学们使用手机和电脑的习惯。
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在家里都会使用电脑进行学习和娱乐。
73%的同学每天会使用电脑1至2小时,而43%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在1至2小时。
这说明我们的同学在使用电子设备方面还是比较理性的。
最后,我还调查了同学们的阅读习惯。
结果显示,近70%的同学每天都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占调查对象的大多数。
而仅有15%的同学很少或几乎不阅读课外书籍。
这个结果显示我们的同学在阅读方面还是很有兴趣的。
综上所述,初中生活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同学在学习、参加课外活动、使用电子设备以及阅读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好习惯。
但也有一些同学还可以在时间安排上更合理,平衡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
以上是我的调查报告,谢谢大家的关注!。
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6篇调查报告在决策制定、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虽然结束了,但是大家一定都有及时写好一份调查报告,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1), 125-137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1017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cademicComparis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and Learning Attribution in the Ju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Attributionof InterventionZhengxue Wang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an. 2nd, 2019; accepted: Jan. 15th, 2019; published: Jan. 22nd, 2019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questionnaire to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comparis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attribution and for which a single class (Class A) students were learning attribution intervention.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a class of student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fou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cho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utonomy and learning attribution, learning attribu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attribu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students can change their learning attribution, caus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achievement of them.Key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Learning Autonomy, Learning Attribution初中生学业比较、自主学习及学习归因的关系研究及归因干预王正雪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王正雪收稿日期:2019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22日摘要本文以XX 中学初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了解该年级三个班学生学业比较、自主学习和学习归因的具体情况,并对其中一个班级(称为A 班)的学生进行了学习归因的干预,在干预后对A 班学生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然后发现了该校初一学生的学业比较、自主学习和学习归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发现通过对学生实施学习归因干预方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国内外学业自我效能研究综述作者:李威丽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第11期摘要: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主观的感觉,是学生的主观能力的体现,学生真正具有的能力虽然无法体现,但它是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胜任某项学习任务的感知。
研究对学业自我效能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测量及其“一般”与“特殊”进行综述,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自我效能;学业自我效能;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65-02一、学业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在他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提出来的,指学生自己具有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自信心的体现。
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任务范围内的重要体现,指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和自身能力的估计,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对学习活动这一行为取得成果的自己的感受。
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业情绪,消除不良的学业情绪,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研究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探讨其学业成绩的提高,可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可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学业自我效能感受到更多学者的研究。
学业效能感在国外已经有了特别深刻的研究,这些学者分析了学习自我效能的各种影响因素。
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关关系。
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最终的成绩可以由他们平时学习时的情绪和自信心来预测,如果学生的自信心强且具有乐观的情绪那么该学生就能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但如果该学生比较自卑,学习的情绪比较低落,他们的成绩也很低。
另一方面,学习成绩也可以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情绪产生影响,学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就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水平和学习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任务中能够成功完成所需行动的信心和能力。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达拉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并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状态产生影响,也与个体的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结构和形成过程。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成功的经验、社会比较和社会支持等因素来培养和提高。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成功经验,当个体在特定任务上获得成功时,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
此外,社会比较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倾向于以他人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它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鼓励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并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情绪。
他们更有可能设定高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与个体的创造力、领导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相关。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学业成就上表现更好,并更有可能选择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职业发展方面,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决策和职业成就有一定的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有挑战性和发展机会的职业,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情绪、动机和压力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和情绪上的作用机理。
其次,可以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扩展到不同的文化和群体中,以探索不同文化和群体背景下自我效能感的异同。
此外,可以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应用于实践中,例如教育、职业咨询和员工培训等领域,以帮助个体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并实现更好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梁娜;党存财【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类潜能发挥的决定性。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而全面详细地分析了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情绪反应等中介过程实现其作用的。
据此阐述了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五种途径: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增加替代性经验,言语劝导,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正确归因、理性对待失败。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9-10)【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作用机制;培养途径【作者】梁娜;党存财【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甘南7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5.5关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身心健康领域已自不待言,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如自我效能感理论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关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动机理论,也为自我调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当前的教育实践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其作用机制实现其价值的,只有更全面的分析其作用机制,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而找到更好的培养方法。
但是纵观国内众多资料,对此详细论述的非常少。
针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几种培养方法。
1.1 自我效能感20世纪80年代以前,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具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
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
1.2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一般学习观点的逻辑产物。
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陈亚萍李晓东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2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心理学领域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
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对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及差异性研究、培养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发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足,总结出六个角度的未来研究方向,其中涵盖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例如研究工具的单一,研究对象年龄阶段不均衡,相关变量的综合考察,干预措施的针对性等。
对于将来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以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研究进展述评一、概述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是指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1]。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因此应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广泛。
以“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里能够搜索到2000-2012年里共7496个结果。
该文对教育领域里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述评。
学习自我效能感又叫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能否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文献概况在中国知网上以“学习自我效能感”或者“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检索到文献共738篇(2000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
前八年共220篇,近五年共518篇,可以看到近年来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非常之多(表1)。
其中,从研究对象来看,小学生18篇,占2.4%;中学生227篇,占30.8%;大学生183篇,占24.8%。
其他的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高职生,中职生等。
从研究科目来看,英语151篇,数学38篇,物理29篇,生物11篇,语文11篇,体育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