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普氏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产生五种学说: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孟禄。
提出起源的认识教育就是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模仿,模仿是教育的起源。
,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4.劳动起源说、5.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我国学者叶澜等人)。
二.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一)原始教育阶段(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专门的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1.奴隶社会的教育。
文字的出现,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无论官学和私学都以“四书”“五经”和反映封建理论的“三纲五常”。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步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内涵(一)词源学的解释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教育有“外铄”倾向,强调对人的施教是一种积极的陶冶和塑造,旨在从外部向人的内心输入个体没有而该有的各种品质。
西方的教育则提倡“内发”,强调教育是一种随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二)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材对比的理论基础1. 理论背景教材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材对比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在认知学派和构造主义理论的支持下。
1.1 认知学派理论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主要理论: - 龙岗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与教材和新知识进行对比,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进而促进自己的学习。
- 意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主动追求,认为学习者需要主动与教材进行对比,构建自己的个体认知结构。
1.2 构造主义理论构造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活动,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合作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主要理论: -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倡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通过与教材和他人的对比来共同构建知识。
- 观摩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对比他人的行为、思维和语言,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2. 教材对比的意义教材对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这种对比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2 增进理解和认知教材对比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对照来理解和认知知识,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3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材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对比不同教材的优缺点、逻辑和论证,分析和评价其中的差异和优劣。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 教材对比的实施策略3.1 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对比的作用。
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学生对比不同教材,并将比较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第五章一般教学理论概述一、教学与教学理论1、教学的基本涵义(1)教学及学习。
这一观点主要受《学记》中“教学相长”思想的影响。
(2)教学即教授。
这一观点主要是受赫尔巴特学派思想的影响,赫尔巴特抨击卢梭的观点,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
(3)教学即教学生学,这一观点主要是受杜威“在做中学”思想的影响。
(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这一观点主要是受凯洛夫学派思想的影响,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分析认为,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
2、教学发生的必要条件:其一是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其二是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暗示或明释学习的内容。
3、教学理论的探索教学理论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所关心的是怎样最好地教会学生想学的东西。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地理论,其基础是捷克教育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的,真正使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功劳,他的《普通教育学》确立了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理论。
4、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第一、课程与教学虽然有关联,但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与教学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而且这种交叉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
第三,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进行分开研究与分析的领域,但是不可能在相互独立下各自运作,第四、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晚于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般认为,美国的博比特的《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原理》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
第五、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课程理论研究的是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
5、教学理论主要是一种规范性、实践性的理论,它主要关心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如何影响学生学的;二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普通教育学》(Allgemeine Padagogik ausdem Zwe —ckder Erzi ehung ,1806) 。
《普通教育学》一书的全称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
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
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究竟什么叫做性格”、“论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训育”、“训育特殊性的考察”。
本编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
下面拟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教育目的论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1.“自由”的观念。
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
“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
意志、理性之外显即为人之行为,人之行为之内化即为人之意志、理性。
赫尔巴特认为,如果道德实践只是借助于道德他律,借助于一味附和外来的主张来实施,那么,这种实施便是懦弱和苍白无力的。
只有“自由”的观念才可使人的意志和行为之间避免产生任何矛盾和斗争。
它使人具备明确的目标,不致产生动摇、犹豫、颓伤和彷徨。
但是,“自由”的观念本身只解决了人的价值判断问题,因而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目标和方向,还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育学》中柏拉图+布卢姆+康德+克伯屈的知识点总结柏拉图的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史上三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他创办了柏拉图学园,在那里完成了《理想国》。
①教育目的: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来实现理想的社会。
②学园。
学园是柏拉图于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③学习即回忆。
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④教育作用: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认为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
⑤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知识点二: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柏拉图、爱尔维修、康德、华生、洛克。
主要观点: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与政治制度。
爱尔维修曾言:“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是万能的,甚至还能创造天才。
”知识点三: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来源——内发论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就能得到发展。
另外,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或“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或“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先天决定论,都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范畴。
柏拉图的“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典型的内发论。
知识点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他们主张: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②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③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④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普通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普通教学论》是由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所撰写的一本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
该书主要围绕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展开,探讨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并提出了“普通教学”的概念。
《普通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理论:《普通教学论》在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尤其是对于教育目标、学习理论、学科性质等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为普通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2.认知心理学理论:《普通教学论》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关注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通过探索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教学实践经验:《普通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
作者通过对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一些通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这些经验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为教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实证支持。
总之,《普通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融合了教育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普通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国外教材开发的理论1. 国外有关教材开发的理论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国外学术研究多是在教材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如何适应教科书等方面。
20世纪20年代,博比特和差特斯在提出了课程发展理论,这标志着科学的课程发展理论的诞生。
20世纪30、40年代的“泰勒模式”,把专家开发的教材作为"产品"提供给教师,却忽略了变化多样的教学情景,使教师成了被动接受"产品"的消费者。
后来,英国的斯腾豪斯建立了“过程模式”,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
故这种模式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景基础上,对教材"二次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到了1979年,布鲁姆菲特提出了“资源包”和“教材系列”的设想,并附以教师提供如何改编和修改内容的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课程观对传统的教材观做出了批判,主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以及要求对教材要批判的接受,创造性的使用。
2. 国内基础教育界有关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与策略研究我国在教材开发方面系统的研究较少,但是我们可以从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得到不少启示。
20世纪上半叶,陶行知先生在对教材的使用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教人的人不可死靠课文,他必须运用补充教材及临时材料,以适应特殊及当前生活之需要。
”近几年来课程专家对课程与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渐多。
张华(2000)认为,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实际上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
崔允槨认为,课程开发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先由专家,教材编制者来负责开发,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开始第二步工作。
”赵丽敏强调了教师必须重视对教材的“现场开发”。
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变化的,教师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变,这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体现。
曹瑞珍(2005)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能力水平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条件补充和完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计算题【围岩等级确定】参见书本P.96-99例题:某公路隧道初步设计资料如下(1)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为62MPa(2)岩石弹性波速度为4.2km/s(3)岩体弹性波速度为2.4km/s(4)岩体所处地应力场中与工程主轴垂直的最大主应力σmax=9.5Mpa (5)岩体中主要结构面倾角20°,岩体处于潮湿状态求该围岩类别为?(来源:隧道工程课件例题)解:1.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Kv=(Vpm/Vpr)2=(2.4/4.2) 2=0.33岩体为破碎。
2.岩体的基本质量指标BQ(1)90 Kv+30=90*0.33+30=59.7Rc=62>59.7 取Rc=59.7(2)0.04Rc+0.4=2.79Kv =0.33>2.79 取Kv =0.33(3)BQ=90+3Rc+250 Kv=90+3*59.7+250*0.33=351.63.岩体的基本质量分级由BQ=351.6可初步确定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III级4.基本质量指标的修正(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K1岩体处于潮湿状态,BQ=351.6,因此取K1=0.1(2)主要软弱面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K2因为主要软弱结构面倾角为20,故取K2=0.3 (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K3 Rc/σmax=62/9.5=6.53 岩体应力情况为高应力区由BQ=351.6查得高应力初始状态修正系数K3=0.5 (4)基本质量指标的修正值[BQ][BQ]=BQ-100(K1+K2+K3)=351.6-100(0.1+0.3+0.5)=261.6 5.岩体的最终定级因为修正后的基本质量指标[BQ]=261.6,所以该岩体的级别确定为IV 级。
【围岩压力计算】参见书本P.103-109某隧道内空净宽6.4m ,净高8m ,Ⅳ级围岩。
已知:围岩容重γ=20KN/m 3,围岩似摩擦角φ=530,摩擦角θ=300,试求埋深为3m 、7m 、15m 处的围岩压力。
普氏理论
1. 普氏理论的基本假定
普氏理论在自然平衡拱理论的基础上,作了如下的假设:
(1) 岩体由于节理的切割,经开挖后形成松散岩体,但仍具有一定的粘结力;
(2) 硐室开挖后,硐顶岩体将形成一自然平衡拱。
在硐室的侧壁处,沿与侧壁夹角为45-2φ
︒的方向产生两个滑动面,其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
而作用在硐顶的围岩压力仅是自然平衡拱内的岩体自重。
图1 普氏围岩压力计算模型
(3) 采用坚固系数f 来表征岩体的强度。
其物理意为:
但在实际应用中,普氏采用了一个经验计算公式,可方便地
求得f 值。
即
式中 Rc ——单轴抗压强度(MPa )。
f —— 一个量纲为1的经验系数,在实际应用中,还得
同时考虑岩体的完整性和地下水的影响。
(4) 形成的自然平衡拱的硐顶岩体只能承受压应力不能承受拉应力。
2. 普氏理论的计算公式
(1) 自然平衡拱拱轴线方程的确定
为了求得硐顶的围岩压力,首先必须确定自然平衡拱拱轴线方程的表达式,然后求出硐顶到拱轴线的距离,以计算平衡拱内岩体的自
重。
先假设拱周线是一条二次曲线,如图2所示。
在拱轴线上任取一点M (x,y ),根据拱轴线不能承受拉力的条件,则所有外力对M 点的弯矩应为零。
即
2
02
qx Ty -= (a ) 式中 q ——拱轴线上部岩体的自重所产生的均布荷载;
T ——平衡拱拱顶截面的水平推力;
x ,y ——分别为M 点的x ,y 轴坐标。
上述方程中有两个未知数,还需建立一个方程才能求得其解。
由静力平衡方程可知,上述方程中的水平推力T 与作用在拱脚的水平推
图2 自然平衡拱计算简图
力T '数值相等,方向相反。
即
T=T '
由于拱脚很容易产生水平位移而改变整个拱的内力分布,因
此普氏认为拱脚的水平推力T '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T '≤qa 1f (b )
即作用在拱脚处的水平推力必须小于或者等于垂直反力所产
生的最大摩擦力,以便保持拱脚的稳定。
此外,普氏为了安全,又将水平推力降低一半后,令T= qa 1f/2,代入(a )式可得拱轴
线方程为
显然,拱轴线方程是一条抛物线。
根据此式可求得拱轴线上
任意一点的高度。
当侧壁稳定时,x=a ,y=b ,可得
当侧壁不稳定时,x=a1,y=b1时,可得
式中 b、b1——拱的矢高,即自然平衡拱的最大高度;
a——侧壁稳定时平衡拱的跨度;
a1——自然平衡拱的最大跨度,如图1所示。
可按下式计算
根据上式,可以很方便地求出自然平衡拱内的最大围岩压力值。
(2)围岩压力的计算
普氏认为:作用在深埋松散岩体硐室顶部的围岩压力仅为拱内岩体的自重。
但是,在工程中通常为了方便,将硐顶的最大围岩压力作为均布荷载,不计硐轴线的变化而引起的围岩压力变化。
据此,硐顶最大围岩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普氏围岩压力理论中的侧向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普氏理论在应用中注意首先必须保证硐室有足够的埋深,岩体开挖后能够形成一个自然平衡拱,这是计算的关键;其次是坚固性系数f值的确定,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按公式计算外,还必须根据施工现场、地下水的渗漏情况、岩体的完整性等,给予适当的修正,使坚固系数更全面地反映岩体的力学性能。
3.普氏理论评述
普氏理论是建立在两种假定基础上的,其一是假定硐室围岩为无内聚力的散体,另一是假定硐室上方围岩中能够形成稳定的普氏压力拱。
正是因为这两种假定,才使得围岩压力的计算大为简化。
但是,普氏理论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普氏理论将岩体看作为散体,而绝大多数岩体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只是某些断裂破碎带或强风化带中的岩体才免强满足这种假定条件;
(2)在普氏理论中,引进了岩体的坚固系数f 的概念。
由tan c
f φ
σ=+可知,f 为正应力σ的函数,而并非岩体的特性参数,此外也无法通过实验来确定f 值;
(3)据普氏理论,硐室顶部中央围岩压力最大,但是许多工程的实际顶压根本不是这样的,其最大顶压常常偏离拱顶。
这种现象是普氏理论难以解释的;
(4)普氏理论表明,硐室围岩压力只与其跨度有关,而与断面形式、上覆岩层厚度,以及施工的方法、程度和进度等均无关。
这些均与事实不完全相符。
以上问题的出现均是由于普氏理论提出的假定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的。
因此,使用普氏理论时必须注意计算对象是否与公式中的假定条件相符,也即围岩是否可以看作没有内聚力的散体、硐室顶部围岩中是否能够形成压力拱、围岩是否出现明显偏压现象及岩体的坚固系数f 选择是否合适等。
总之,如果工程实际情况与普氏理论中提出的假定条件吻合,则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计算结果。
如上所述,普氏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确定硐室顶部之上的岩体(围岩)能够自然形成压力拱,这就要求硐室顶部之上的岩体具有相当稳定性及足够厚度,以便承受岩体自重力及作用于其上的其他外荷载。
因此说,能否形成压力拱,就成为采用普氏理论计算围岩压力的
关键所在。
以下情况.由于不能形成压力拱,所以不可以采用普氏理论计算围岩压力:
(1)岩体的坚固系数f<0.8,硐室埋深H不到压力拱高b1的2~2.5倍,或者小于压力拱跨度2a1的2.5倍,即H<2b1~2.5b1,H<5a1。
这里所说的硐室埋深是指由硐顶衬砌顶部至地表面(当基岩直接出露时)或松散堆积物(例如土层)接触面的竖直距离;
(2)采用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硐室;
(3)坚固系数f<0的软土体,例如淤泥、淤泥质土、粉砂土、粉质粘土、轻亚粘土及饱和软粘土等,由于不能形成压力拱,所以也不便引用普氏理论计算硐室周围的土压力。
剧仲林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