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博理个人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9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为了更好地传播这部作品,各国学者纷纷进行翻译和研究。
在《水浒传》的英文翻译中,沙博理的译本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沙博理译本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对《水浒传》的传播和理解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将简要介绍沙博理的译本。
沙博理是美国著名的中国文学学者和翻译家,他的《水浒传》英文译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
这个译本是基于现代汉语的翻译,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英语表达《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沙博理的译本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窗口之一。
我们将分析沙博理译本的特点。
沙博理在翻译《水浒传》时,注重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忠实再现。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梁山泊108将的英雄事迹,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沙博理还在译本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沙博理的译本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然后,我们将探讨沙博理译本对《水浒传》在西方的传播和理解所起到的作用。
沙博理的译本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翻译作品,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新诠释和表达。
通过沙博理的译本,西方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浒传》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沙博理的译本也为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水浒传》的翻译和解读,西方学者们能够更好地探讨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
我们将展望沙博理译本的翻译与传播的未来。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研究也将变得更加重要。
沙博理的译本为西方读者提供了独特的理解《水浒传》的途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的翻译工作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观念。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沙博理、许渊冲、草婴、屠岸、李士俊简介“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沙博理简介沙博理先生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服役,成为一名高射炮士兵。
美国由于时局的需要,决定培养一批军人学习世界语言,沙博理被派去学中文和中国的历史文化。
退伍后沙博理利用退伍津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后转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
1947年4月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上海接触了进步的中外人士,由同情转而投身于中国革命。
他曾用做律师所得到的钱,支持中国同志创办进步刊物《人世间》。
1948年,他与著名演员和进步作家凤子结为夫妇,并于1949年10月1日,和凤子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沙博理从此定居中国,并以外国专家的身份满腔热忱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沙博理先在对外文化联络局做英文翻译,1951年英文版《中国文学》创刊后,他来到杂志社从事审译工作。
作为新中国文学向西方传播的前驱使者,他相继翻译了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红色中国”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以及《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创业史》、《月芽》、《孙犁小说选》等著名小说。
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十年动乱期间,沙博理翻译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并为之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
笔耕之余,由于夫人凤子的关系,他还走上银幕,在《停战以后》、《长空雄鹰》、《西安事变》三部影片中客串过角色。
1971年以后,沙博理先生十余次访美探亲。
在美国期间,他应邀到许多地方做报告,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
为外刊撰文,介绍中国的情况。
1972年,沙博理先生到人民画报社任英文改稿专家。
多年来,沙博理先生除了倾全力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外,还陆续撰写了自传体著作《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和《我的中国》,以及研究中国问题的著述《四川的经济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的犹太人》、《马海德传》等书,先后在中国、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出版,引起很大反响。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原作语言古旧,已经很难完全理解原著。
翻译成现代语言成为了学术界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将就《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原著的保真度和阅读体验的影响。
一、《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简介《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由沙博理于20世纪初期完成,是一部相对较早的现代汉语翻译作品。
在翻译过程中,沙博理充分运用了他在中国文学、历史和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力求将原著的文学魅力和情节传达给西方读者。
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尽可能地避免了汉语原著所固有的语言障碍,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享受这部中国古典名著。
二、对原著的保真度在翻译《水浒传》这样一部历史悠久、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时,保真度是翻译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沙博理译本在保真度方面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他尊重了原著的语言和篇章结构,努力保持了原著的文学风采和民间色彩。
在翻译中,他没有过多地对原著进行删减或者增补,尽量保留了原著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这种忠实于原著的翻译态度,使得《水浒传》沙博理译本成为了当时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阅读体验的影响除了对原著的保真度,翻译作品还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不俗的成绩。
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了原著中的语言障碍,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名著。
在翻译中,他还适当地对原著中的生僻词汇和历史典故进行了解释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这种对读者的关怀和服务,使得《水浒传》沙博理译本成为了西方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结语《水浒传》沙博理译本是一部对原著高度忠实的翻译作品,同时又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它成功地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介绍给了西方读者,成为了他们了解中国文学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黄勤党梁隽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沙博理的文化身份对其“农村三部曲”英译本的影响【提要】本文选择著名翻译家沙博理翻译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从主题传达、人物塑造及文化特色再现三方面探讨译者文化身份对于译文的影响。
研究发现,尽管沙博理的译文十分出色,但受其文化身份影响,其在处理部分细节时会与原文产生一定偏差,甚至可能会造成目的语读者的误解。
【关键词】“农村三部曲”,沙博理,文化身份,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648(2019)04-0021-051.引言“农村三部曲”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的经典作品。
为展现对20世纪30年代农作物丰收而农民却越发贫困的“丰收灾”的感性认识(茅盾1997:528),茅盾创作了《春蚕》,并在1932年11月刊登于《现代》上,1933年又创作了《秋收》与《残冬》,共同组成了“农村三部曲”。
《春蚕》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老通宝一家,历尽艰辛获得蚕茧大丰收,然而卖茧所得还不够偿还为养蚕而欠的债,老通宝因此气病。
《秋收》讲述了老通宝经过养蚕事件后,依然保守地认为可以靠种田翻身还债,最终好不容易获得丰收,米价却因时局影响及地主剥削疯狂下跌,反而欠了更多债,老通宝也因此一气之下撒手人寰。
《残冬》讲述时局动荡,村民寄希望于封建迷信,等待着“真命天子”的解救。
阿四一家三口为生计发愁,其弟阿多知道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已不可能,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农村三部曲”描述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饱受封建制度摧残的农民苦苦挣扎的生活,并展现了守旧迷信、顺从于封建势力的老通宝与意欲变革的年青一代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沙博理对“农村三部曲”进行了英译,其译本广受好评,影响深远。
然而国内对于此译本的研究仍处于初期,张洁洁(2015a)仅对“农村三部曲”中《春蚕》的语境及译者文化身份(2015b)进行分析,而未对整部“农村三部曲”进行探讨。
“我不是什么大师,我希望自己是一座桥,能沟通中文和英文,沟通中国和世界,使世界上不论什么肤色、哪个族群或信仰何种宗教的人们,都能来看看中国风景,读读中国故事,听听中国声音。
”美裔中国籍翻译家沙博理这样比喻自己。
2004年底,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第一次拜访沙博理,沙老这段话让他印象深刻。
从那以后,每逢沙老生日或春节,周明伟都会去家里探望,送上生日蛋糕,准备几样沙老爱吃的菜肴。
沙博理愿意和周明伟聊天,聊武侠小说,聊中国文化和中国字,聊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解,偶尔也聊起沙博理挚爱一生的中国妻子凤子。
2014年10月18日星期六上午,周明伟正在参加一个会议,期间收到沙老去世周明伟:我与沙老的十年 ——中国外文局局长谈沙博理文| 温志宏沙博理热爱中国、热爱中华文化,始终关注世界大事和中国发展,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感情,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抱有极大热忱,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极为关心,对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极端负责。
2010年12月23日,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右一)为人民画报社老专家沙博理举办95岁生日宴怀痛惜地向这位老人致以最后的敬意后,周明伟立即协调布置各项善后事宜,是第一个到场的“工作人员”。
今年春节去探望时,周明伟还和他一起议论着要办一个“沙博理作品展室”,谋划着沙老99岁的生日party。
周明伟感觉沙老消瘦很多,谈话间多次提到他的身体状况,询问是否有什么需要帮着做的,但沙博理不想去医院,他不愿借助任何辅助手段来维系生命。
他多次说,如果到了最后时刻,要在家里平平静静地走,不麻烦任何人。
周明伟始终觉得沙老是个“谜”。
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的批准,沙博理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为什么一个在美国做过律师、当过兵的典型的美国人,却选择了60多年与中国同甘共苦,而且一辈子深深依恋着自己的中国妻子?沙博理曾对周明伟说,他当时非常自豪,一方面因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获得中国国籍的外裔人士之一,另一方面,他觉得从那时起,自己就不再是一个外来的、帮助中国的局外人,而变成一个在中国之内的、休戚与共的直接参与者。
沙博理:我把中国讲给世界听作者:阿忠来源:《华人时刊》2015年第02期2014年10月,著名翻译家沙博理先生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把他在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沙博理是一位中国籍美国人。
67年前,刚过30岁的他,带着对中国这个古老神秘国度的向往,只身来到了上海。
没想到这使他跟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就了老人的传奇人生。
这位纽约出生、美国名校毕业的美国青年,被中国文化吸引来到中国,迎娶了中国女演员凤子为妻,成为了著名翻译家和研究中国文学、法律问题的专家。
2008年12月,沙博理撰写的《我的中国》一书出版。
2011年4月2日,沙博理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对于获得这个奖项,他很开心,他说:“我热爱中国,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国。
”学中文,爱上了中国演员沙博理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这个地道的美国人已经在北京什刹海附近的南官房胡同居住了50多年,他熟悉胡同里的每一个岔口与弯道,在曲曲折折的胡同间走过了盛年,又进入老年。
1915年,沙博理出生在纽约一个中等收入家庭。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报名从军,成为一名炮兵。
当时,一些士兵被送往大学学外语,以备将来派往国外。
沙博理通过了考试,被分配去学中文,这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了3学期中文后,他成了一名“中国文化迷”。
1946年,沙博理复员。
美军规定,军人可根据相应的服役时间,公费上大学,并由政府提供生活补贴。
沙博理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中文,后又转到耶鲁大学。
中国,一个远隔万里、古老神秘的国度,对沙博理充满了诱惑。
他抱着“去中国看看”的心理,带着对亲人依依不舍的深深眷恋,带着仅有的200美元积蓄,于1947年乘船,经过30多天的航行来到上海。
没有人想到他从此将与美国阔别24年,更想不到他会选择一生留在陌生而神秘的东方国度。
默默无闻、掷地有声: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沙博理先生作者:涂鸣华来源:《对外传播》2014年第11期沙博理先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他先后将20余本书,累计1000多万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在海外享有盛名。
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早年从事律师工作,见过太多美国司法不公的现实。
1947年来到中国以后,同著名演员凤子结婚,从此扎根于中国。
建国后他参与创办《中国文学》杂志,将大量新中国的文学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如《小二黑结婚》《儿女英雄传》《林家铺子》等,其后他又从事《水浒传》的翻译工作,被评价为目前能达到“信、达、雅”标准的最好版本。
他还从事写作和学术研究的工作,先后出版了《我的中国》《中国古代犹太人——中国学者研究文集点评》《四川的经济改革》等书籍。
一、默默无闻尽管沙博理的成就是非凡的,并于95岁高龄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但他一辈子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针对的对象是英文读者,对于国内读者而言,沙博理的名声与成就之间是不匹配的,即便他三次上银幕,在电影《西安事变》中出演过端纳这一重要角色,但依然名声不显,用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的话说是“默默无闻一辈子的贡献”。
但他在中国对外传播上的贡献却是“掷地有声”,镌刻在中国对外传播的史册之上。
十多年的好友,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如是评论这位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沙博理成了一个标杆和楷模。
”①从到中国开始,沙博理就开始“默默无闻”地从事中国革命的工作,他在自己的公寓里掩护地下党员,帮助编辑宣传土地改革的进步刊物,秘密收听解放区的无线广播,协助将药品运到被封锁的解放区。
他做律师曾经为老舍的著作做过版权的证明。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沙博理向美国报纸投稿,揭露美国侵略行径。
当《密勒氏评论报》发行人鲍威尔受到威胁时,沙博理是援鲍委员会的委员,“准备随时到美国出庭为鲍威尔和舒子章作证。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引言《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斗争文学巨著”。
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宏大的史诗气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在众多的英文译本中,沙博理(Sidney Shapiro)的翻译版本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影响。
一、《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历史背景沙博理(Sidney Shapiro),生于1915年,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
他曾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报纸杂志,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著名小说,以描写宋朝末年豪杰好汉为主题,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时代气息。
沙博理对《水浒传》的翻译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他受邀到中国从事翻译工作,开始了对《水浒传》的翻译。
经过多年的努力,沙博理完成了对《水浒传》的全文翻译,并于1976年出版了英文版的《水浒传》。
1. 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沙博理是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美国翻译家,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理解。
在对《水浒传》的翻译中,沙博理致力于保持原著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色,力求将中国古代的文学魅力展现给西方读者。
他对于古汉语和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使得他的翻译更具有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特色,这是其他翻译版本所不能比拟的。
2. 流畅的英文表达沙博理的英文翻译非常流畅,他善于运用英文的表达方式将中国古代的文学之美传达给读者。
他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使得他在选词和语法上更具有敏锐的嗅觉,能够用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原著的意境和情感,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经典的注释和解读沙博理在翻译《水浒传》的还注释了大量的古汉语词语和中国文化特色,为西方读者提供了详尽的解读和说明。
这使得翻译本更加丰富和有深度,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