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学设计:7 土地的誓言
- 格式:docx
- 大小:194.64 KB
- 文档页数:12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李老师]教材版本: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文名称:《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
文章通过作者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该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土地的誓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早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与自然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可能对于“土地”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讲解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农作物生长过程,增强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o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o学习并模仿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o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厚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o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7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描述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誓言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富饶,表达了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保护土地的决心。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土地的认识,培养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土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可能对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土地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动画视频、相关土地保护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对土地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文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土地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问答等形式,巩固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7* 土地的誓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重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难点)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配乐朗读音频,《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唱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
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誓.言(shì)胸膛.(táng)山涧.(jiàn)高粱.(liáng)缠.绕(chán)埋葬.(zàng)蚱蜢..(zhàměnɡ)挚.痛(zhì)嗥.鸣(háo)斑斓.(lán)谰.语(lán)亘.古(gèn)默契.(.qì)镐.头(gǎo)辘.辘(lù)污秽.(huì)(2)理解词义1.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的文学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抒情散文方面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抒情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突破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024-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3.2学会尊重自然,珍惜土地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深入挖掘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土地有什么样的感情?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分享初读感受,提出疑问。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精讲课文4.1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4.2学生做好笔记,理解课文内容。
5.课堂小结5.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深入学习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
3.情感体验3.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3.2学生谈谈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4.口语表达4.1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口语表达。
4.2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5.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课文背诵2.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比赛。
2.2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背诵能力。
3.写作训练3.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土地”为主题进行写作。
3.2学生认真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4.课堂小结4.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和关注。
2. 预读 (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3. 理解与解读 (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 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并进行词义理解。
- 分组合作,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与态度培养 (1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 (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 分组进行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活动的讨论和展示。
6. 总结回顾 (5分钟):- 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 朗读训练: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培养。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完整的《土地的誓言》课文。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表达对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2. 小组设计的环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案评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抒情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分析,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能力。
3.朗读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准备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讨论题: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例如:“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热爱”、“忠诚”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总结作者的情感。
讨论题如下:a.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b.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忠诚的?c.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激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间对话,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一)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三)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
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字词的积累。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3、熟读课文,尽可能读得有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斑斓的色彩,丰饶的物品,好一片神奇的东北大地!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去感受一下那方神奇的热土!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质疑,教师简单板书学生的疑问。
)二、抽查预习:积累本课词语(ppt出示):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镐头污秽默契三、研习新课:(一)一读,知内容:老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留给学生一个任务: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圈点勾画,并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土地?成果展示:(ppt出示两个描写性的语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它是一个小故事,通过讲述乡村青年刘二孙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来弘扬保护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1.2 知识点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词义理解•抒情描写•情感表达二、教学目标2.1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土地的誓言》,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保护环境与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关系;3.逐渐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2.2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本篇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本篇文章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3.学会欣赏抒情文学。
2.3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用自己的话描述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情节和主题;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步骤3.1 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前准备期间阅读本篇文章,了解词语含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3.2 导入教师可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周围的环境变迁,并问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导入话题,使学生对环保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人打开课本,将课文分段朗读,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听取其他组的意见后,通过讨论即时修正理解上的偏差。
3.4 个人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人分享交流。
这一步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5 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各自的土地与生态保护现状、土地和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意义等相关话题,并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
3.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开展的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评估4.1 定性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的誓言》作者:茅盾,明确作品背景、主旨,2.理解文学基本概念:描写手法、节奏感、表达方式等。
3.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5.增强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感受与理解;二、教学重点:1.茅盾及其文学作品的介绍;2.《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的理解3.描写手法对表达方式、文学节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文学创作的思路、表达方式的培养;2.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入《土地的誓言》。
如: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她)的品质是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2.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茅盾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化呈现《土地的誓言》。
3.学习通过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等。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PPT以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演示讲解。
4.活动(1)小组合作:针对《土地的誓言》中“我爱你,土地”一段进行分析,归纳出所有的描写手法,并总结手法的作用。
(2)辩论:针对作品中儒商两族的恩怨展开辩论,表达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复习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文字作答、意见交流等形式,复习已学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学生情感认识方面:通过《土地的誓言》中家国情怀的表达,同学们对祖国的疼爱、乡土情怀有了新的感悟。
学生认知方面:通过分析和研判作品的语言、手法和表现手段,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和辩论训练,同学们的集体合作精神、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本帖将《土地的誓言》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通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描写手法。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
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7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挚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作者和九一八事件的背景。
⑶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⑵揣摩并赏析本文优美而富有激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3.德育目标: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
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炽痛的家园情、故国情。
2.情境法:由于年龄所限,七年级的孩子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
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mp3伴奏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一个日子应该被所有的中国人铭记。
那一天,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日寇的铁蹄拉开了这悲剧的序幕。
从那天起,沈阳、东北乃至整个中华大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苦难与抗争,那就是1931年9月18日十年后,一位流亡在外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满怀悲愤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字。
《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与中心思想2.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3. 能运用阅读策略和成语典故对文本进行简单分析4. 能将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小说《土地的誓言》的故事情节。
2. 掌握通过成语和典故充实文本的阅读策略公式。
三. 教学过程:1. 预读环节教师用开放性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这个话题。
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并汇报,完成预读教学活动。
2. 精读环节通过分析《土地的誓言》的基本情节和逻辑线,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人与自然”的话题,引导学生阅读中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3. 应用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策略公式进行文本分析,并将其中的成语和典故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永不落幕的“绿色奥运”;呼吁大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爱惜资源,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等。
4. 拓展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参观生态公园、植树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其环保意识。
四. 设计理念:1. 视野拓展,知足常乐。
2. 积累阅读策略,培养人生能力。
3. 紧扣实际,把握课堂主线。
五. 教学反思:《土地的誓言》是一篇优秀的中学生读物,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朴实无华,文学性和实用性兼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为学生们打开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是一篇值得推荐的课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和主旨,进一步了解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积累了阅读策略和人生能力。
同时,本次教学活动着重紧扣实际,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学习,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言:《土地的誓言》是一篇以土地为主题的散文,作者神秘的宣誓告诉我们,土地是充满神秘力量的大自然,而我们是有使命和责任去保护它的。
1
7* 土地的誓言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炽痛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抒发了自己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本文优美且富有激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品味本文优美且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质疑法、讨论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辽阔的东北原野的富饶美
2
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思念那片黑土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挚痛的心声。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昌图人,作家。
1935年完成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3
挚.痛(zhì)泛滥
(fàn làn)呻吟.(yín)嗥.鸣(háo)
..
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ɡèn) 田垄.(lǒnɡ)
镐.头(ɡǎo) 默契.(qì) 丰饶.(ráo) 污秽.(huì)
(2)词义
【挚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
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4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段落的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交流点拨】“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一)感悟精彩词语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交流点拨】“泛滥”一词原本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
比
5
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的意思,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是指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课文第1段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从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交流点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有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如“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中的“红布”“金黄”“黑色”这些词语用得好。
我仿佛看到了东北秋天红彤彤、黄澄澄、黑压压的一片色彩纷呈、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3.第1段中“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者之间有何细微的差别?
【交流点拨】“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现得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
三个短语的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更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二)感悟精彩句子
1.“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