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7.8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的文学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抒情散文方面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抒情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突破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和关注。
2. 预读 (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3. 理解与解读 (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 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并进行词义理解。
- 分组合作,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与态度培养 (1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 (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 分组进行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活动的讨论和展示。
6. 总结回顾 (5分钟):- 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 朗读训练: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培养。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完整的《土地的誓言》课文。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表达对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2. 小组设计的环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案评估。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扎实字词,增加词汇积累。
2.品味__蕴藏的复杂情感。
3.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作者情感的把握。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前准备】发放预习任务单,学生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着腔腔爱国心。
其实,记住每一个国耻日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日子。
(幻灯片投示)2.投示:1931.9.18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3.(播放图片)师:“九一八事变”,使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沦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
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外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家端木蕻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__。
板书: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二、预习交流,自学生疑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教师归纳: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补充笔名由来。
三、整体感知,师生释疑听读课文,思考感知:1.关注重点字词。
2.认真体会,你发现文中都蕴涵着哪些情感?(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学生听录音感知,之后进行交流。
1.字词检测字词检查A读准字音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抒情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分析,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能力。
3.朗读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准备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讨论题: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例如:“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热爱”、“忠诚”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总结作者的情感。
讨论题如下:a.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b.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忠诚的?c.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课文朗读音频3.教学道具:土地模型、图片等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情。
二、课文朗读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听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三、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家乡土地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文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的家乡”。
2.学生进行写作,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家乡”的主题演讲比赛。
2.学生准备演讲稿,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教师评选优秀演讲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并培养自己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激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间对话,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一)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三)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
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字词的积累。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3、熟读课文,尽可能读得有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斑斓的色彩,丰饶的物品,好一片神奇的东北大地!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去感受一下那方神奇的热土!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质疑,教师简单板书学生的疑问。
)二、抽查预习:积累本课词语(ppt出示):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镐头污秽默契三、研习新课:(一)一读,知内容:老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留给学生一个任务: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圈点勾画,并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土地?成果展示:(ppt出示两个描写性的语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5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 )污秽(huì )炽痛(chì )嗥鸣(háo)谰语(lán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四、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它是一个小故事,通过讲述乡村青年刘二孙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来弘扬保护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1.2 知识点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词义理解•抒情描写•情感表达二、教学目标2.1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土地的誓言》,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保护环境与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关系;3.逐渐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2.2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本篇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本篇文章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3.学会欣赏抒情文学。
2.3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用自己的话描述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情节和主题;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步骤3.1 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前准备期间阅读本篇文章,了解词语含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3.2 导入教师可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周围的环境变迁,并问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导入话题,使学生对环保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人打开课本,将课文分段朗读,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听取其他组的意见后,通过讨论即时修正理解上的偏差。
3.4 个人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人分享交流。
这一步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5 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各自的土地与生态保护现状、土地和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意义等相关话题,并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
3.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开展的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评估4.1 定性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二、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测、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同学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测、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布置】1课时。
【公开课教案】一、课前三分钟二、导入新课1、有一部电影叫《将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吞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
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____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老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同学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身的感受,创设情境。
三、配乐范读,同学朗读1、要求: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掌握和处置;画出自身深受震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同学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念、赞美、忧伤、愤怒等〕3、同学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刚自身所体悟到的情感。
然后老师正音并进展肯定评价。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1、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和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老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
借此进一步掌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发生的根底,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老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的誓言》作者:茅盾,明确作品背景、主旨,2.理解文学基本概念:描写手法、节奏感、表达方式等。
3.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5.增强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感受与理解;二、教学重点:1.茅盾及其文学作品的介绍;2.《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的理解3.描写手法对表达方式、文学节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文学创作的思路、表达方式的培养;2.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入《土地的誓言》。
如: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她)的品质是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2.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茅盾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化呈现《土地的誓言》。
3.学习通过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等。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PPT以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演示讲解。
4.活动(1)小组合作:针对《土地的誓言》中“我爱你,土地”一段进行分析,归纳出所有的描写手法,并总结手法的作用。
(2)辩论:针对作品中儒商两族的恩怨展开辩论,表达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复习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文字作答、意见交流等形式,复习已学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学生情感认识方面:通过《土地的誓言》中家国情怀的表达,同学们对祖国的疼爱、乡土情怀有了新的感悟。
学生认知方面:通过分析和研判作品的语言、手法和表现手段,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和辩论训练,同学们的集体合作精神、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本帖将《土地的誓言》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通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描写手法。
《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两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两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两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教授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从中领略到美和力量。
那么,本文就精选了两个《土地的誓言》的课堂教案,以供大家参考。
一、教案一:《土地的誓言》精读及鉴赏【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朗读诗歌中的生僻字、熟练运用诗歌中的词汇。
2.学生能理解诗歌的主旨,分析诗歌中的运用的修辞手法。
3.学生能感受到诗歌的情感色彩,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
【知识讲解】1.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2.人物形象的描绘。
3.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教师可以请学生把熟悉的一首诗朗读出来,让孩子们进入朗读的气息。
2.诗歌欣赏《土地的誓言》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热爱的诗歌,它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祖国情怀,被诗人李冰洁用最温暖最真实的言语,表达出对土地的热爱和赞誉!3.读懂文章首先,读懂一首诗歌,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地读出其中许多生僻字。
其次,了解主旨,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色彩。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等。
4.诗歌表演让学生在认真领悟到诗歌的意境之后,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一个部分进行表演,让诗歌的意思真切地表现出来。
【课后作业】阅读并背诵《土地的誓言》【解释】此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懂得怎样欣赏和分析一首诗歌,重点是要理解文章的意思,分析诗歌中的句式,韵律,以及修辞手法。
二、教案二:《土地的誓言》中的人物描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朗读诗歌中的繁体字、学习使用文学中的词汇语言。
2.学生能准确理解对土地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歌的人物形象。
3.学生能感受到语言的美和力量,增强乡土情怀。
【知识讲解】1. 人物形象的描绘。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到自家的家乡,感受到家乡的美好,进入课堂学习气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