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7.66 MB
- 文档页数:45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2.阅读地图,从气候、地形、人口等因素,分析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业区位条件。
3.归纳并比较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在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异同。
4.结合案例或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和产生的主要特点。
难点:比较农业地域类型在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异同。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教学思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或农产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教学资源建议:分布地区学时建议:每节 2 学时地域类型比区位条件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季风水田区位条件较商品谷物农业两结合案例说出农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读图分析比较者生产对地理环境生产特点异主要特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商品谷物农业同生的影响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主了要农,作主物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本节教材中的数据、图像、文字资料。
2.《世界农业总论》张同铸等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19.4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生:种植业。
师:很好。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学生活动)读图思考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学指导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类型分布图”和“亚洲地
”
引导学
“农业区位的主导
通过对比商品谷物农业来总结。
”(过
说出美国农业区与
讨论并归纳。
列举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课后反思】
通过使用地理比较的学习方法和案例教学的方法的指导教学,并且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区位分析的思维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发言,启发学生读图思考。
她能以低起点、小步子的问题和环环相扣的发问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深刻含义及其实践应用。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定义与分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的概念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的定义与分类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特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种植业的分布与影响因素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影响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2.3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分析法,结合案例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分析案例来理解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4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种植业分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分布特点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种植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第三章:种植业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及其经营管理。
3.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生产技术种植业的经营管理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经营管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四章:种植业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4.2 教学内容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种植业案例分析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典型的种植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力量。
3.把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通过比拟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异同点,把握辨别乳蓄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大家要注意自然规律,在爱护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
2.人文条件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选择,事物是进展的,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培育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力量。
【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拟。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么一日三餐我们除了五谷杂粮和蔬菜,还会吃什么呢?对了,我们还要吃肉,除了肉我们还可以改善下子自己的生活喝点牛奶。
大家身边应当有订牛奶的同学,那大家知道这牛奶从哪里来?我们吃的牛羊肉又从哪里来呢?好的,今日教师就为大家解释下,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请大家把书翻到51页。
【板书】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过渡】那么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首先我们以阿根廷为例,为大家介绍大牧场放牧业。
【播放幻灯片】出示面对市场的畜牧业地域类型。
【提问】师:大家把幻灯片上的图片和书本结合起来后,发觉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产品有哪些呢?生:有牛肉和羊毛。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农业的定义和分类种植业的定义和特点种植业在农业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种植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章:水稻种植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水稻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2.2 教学内容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域水稻种植的特点和技术水稻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第三章:小麦种植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小麦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3.2 教学内容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区域小麦种植的特点和技术小麦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小麦种植的实践活动,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第四章:玉米种植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玉米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4.2 教学内容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区域玉米种植的特点和技术玉米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第五章:蔬菜种植业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蔬菜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5.2 教学内容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区域蔬菜种植的特点和技术蔬菜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蔬菜种植的实践活动,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第六章:水果种植业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水果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6.2 教学内容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区域水果种植的特点和技术水果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教材分析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也是受自然区位因素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本节第一课时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代表,主要体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让身处农村的学生了解农业十分有必要,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时代性、生活性。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延伸和具体运用,用案例的形式说明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可能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方面,教材大量提供地图分布图、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力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密切关系,其他因素则以较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方面则以文字描述为主,兼两幅景观图和“”部分。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置了更多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可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推导、掌握本节主要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认知起点:学生为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
学习兴趣: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所熟悉的,多联系生活很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学习难度: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日常生活接触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三、设计思想由于本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又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学习本章内容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好,课堂设计可以较好地切合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理念;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授,使学生能够改变传统接受知识的方式,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探究、课堂让学生谈论所看到、听到和了解的水稻种植业生产情况,总结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读图分析法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的推导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某地理现象形成的多种因素,这对学生将是终身有益;此外通过分析图311“我国水稻种植景观” 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构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的:1.读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散布地域。
2.阅读地图,从气候、地形、人口等要素,剖析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业区位条件。
3.归结并比拟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在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消费特点上的异同。
4.结合案例或实例说明农业消费对天文环境会发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构成的区位条件和发生的主要特点。
难点:比拟农业地域类型在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消费特点上的异同。
农业消费对天文环境发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布置:知识结构: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战略1.季风水田农业〔1〕读图剖析讲授法:应用教材中的图像资料,引导先生剖析,或讲授季风水田农业的散布地域及构成季风水田的区位条件及缘由,即该地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季风水田的消费特点、主要农作物。
〔2〕读图探求法及社会调查法:指点先生读图或在学校左近乡村做调查,探求季风水田的区位要素,消费特点及主要农作物。
2.商品谷物农业:〔1〕阅读图像资料及案例,讲授或指点先生剖析探求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及构成缘由、消费特点及主要农作物。
〔2〕比拟法:指点先生阅读图像资料,比拟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异同点。
结合案例或实例说明农业消费对天文环境会发生的影响。
课堂评价建议1.用地形、气候、人口等散布图,说明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条件。
2.绘制表格,比拟同类农业地域类型中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异同。
3.调查本地域农业消费的特点,并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本地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要素,以及农业消费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与分类。
2. 种植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3. 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地域类型的重要性。
2. 讲解种植业的特点,如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3. 讨论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如提供粮食、原材料等。
第二章:水稻种植业教学目标:1. 了解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2. 掌握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如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等。
2. 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业。
3. 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育秧、插秧、施肥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水稻种植业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
2. 讲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3. 介绍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其生产过程。
第三章:小麦种植业教学目标:1. 了解小麦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2. 掌握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小麦种植业的特点,如适应性强、耐旱等。
2. 小麦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如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种植业。
3. 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小麦种植业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
2. 讲解小麦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3. 介绍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其生产过程。
第四章:玉米种植业教学目标:1. 了解玉米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2. 掌握玉米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玉米种植业的特点,如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
2. 玉米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如我国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种植业。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2.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重点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五)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六)教法与学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与交流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组报告】第一组:水稻时事(视频)第二组:水稻科技——杂交水稻第三组:水稻的种类和习性第四组:水稻的分布(图片)教师活动: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汇报调查成果,以报告形式。
其中包含视频和图片。
设计意图:分组汇报,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
(二)讲授新课一、水稻的分布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教师活动:在前面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过度】同学们,我们已经很容易就得出了水稻的分布位置,因为第四组给我们做了充分而详细的报告,那么我要问大家,为什么呢?二、区位条件气候;地形;劳动力;历史;喜好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活动:分组活动,总结,计分设计意图:分组计分活动,培养团队意识。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度】同学们,我们已经分析了水稻分布的区位条件,那么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呢?三、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回答,计分设计意图:学生抢答,培养团队意识。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优质教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1.通过读图会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2.结合季风水因农业的区位条件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区位条件。
【教材分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上节课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为本节内容做了铺垫,下节将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农业地域类型》,本节内容是本册教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通过读图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2.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教学重点】季风水用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1.对季风水用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区位分析,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提问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那些?学生:自然方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土壤,地形,水源社会经济方面: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提问2:按生产对象不同,农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学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农业中的种植业。
通过分析教科书47页四幅图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提问:看47页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图,说明水稻种植也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区?学生:亚洲季风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提问:这些气候有什么共同点?提问后讲解水稻习性。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方法,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2.了解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发展和影响因素;3.掌握不同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组织、特色产品和发展前景。
二、教学重点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分布;2.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组织形式、特产和发展前景。
三、教学难点1.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与影响因素;2.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与利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表分析等。
五、教学过程1. 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方法(15分钟)•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以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为基础,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区。
•根据发展水平可分为落后型、发展型和高级型三种类型;根据农业生产方式可分为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主和复合型三种类型;根据地理环境可分为山地型、平原型和沿海型三种类型。
•本节课重点讲解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 讲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分布(30分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地区。
特征是:耕地广阔、农民规模较大、资本投入较多、科技含量较高、市场价格波动大、劳动生产率高等。
•特点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
南方以水稻、茶叶、荔枝、橙子等经济作物为主;北方以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
其中,华南地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最典型的地区。
3. 分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因素(20分钟)•地形状况和产业基础是影响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
如华南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适合茶叶等农业作物的种植;而大豆等作物只适合在东北等北方地区进行种植。
•政策、资金和科技支持也是影响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因素。
政府加大对种植业的扶持力度,向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更多资金,可以推动其他地区的种植业迈向“种植业为主”的方向。
教学设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了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区域划分和特征;3.了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划分;2.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和划分;2.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通过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方法。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种植业在农业地域分类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二、讲解(15分钟)1.老师通过教学课件,讲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和划分。
2.引导学生理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大规模专一种植区、多元种植区和特色种植区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老师根据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介绍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实际案例,如巴西的大豆种植区、中国的水稻种植区等。
2.学生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利用地图等工具标注并描述不同地域类型的种植业特征。
四、讨论(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以小组报告的方式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和划分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提供一份小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
2.学生完成小练习,教师进行讲评。
七、拓展延伸(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