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政体理论_城市治理理论和比较城市政治_乔恩_皮埃尔pdf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2
城市治理研究综述李忠民汤哲铭随着近20年来城市在经济、社会、政治上的巨大变迁,城市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节点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治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点,包括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等在内的多门学科,对城市治理的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
在过去的10多年间,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诸如把公司治理理论引入城市治理之中、对城市治理模式的不断丰富、城市治理学科与各种学科的交叉融合等。
据此,本文针对国内外城市治理理论,对发展中的城市治理理论进行综述性研究。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从文献概览的角度回顾了治理的概念与城市治理定义,并且整理了有关城市治理模式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结合公司治理的成熟理论对城市治理结构问题进行拓展性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已有的研究界定了城市治理的主体以及进一步分析了主体之间的博弈;第五部分将城市治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第六部分讨论了有关城市治理目标与城市治理绩效标准第七部分给出一个评论性结论。
第一部分、城市治理概述一、治理的概念及内涵研究城市治理问题,必须弄清楚城市治理的含义,为此,首先应该明确治理的观念。
英语中的"治理"(governance)可追溯到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一词,原意主要是指控制、指导或操纵,与政府(government)的含义交叉。
迄今为止,对“治理”的理解仍众说纷纭。
但各种不同的理解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共识既当今社会、(政府正式组织)并不需要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除政府以外,社会上的其他非正式(组织机构、单位、社团等)可以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这成是治理概念得以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础。
目前全球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治理概念不下200个,在此,笔者将比较分同的和有较大影响的治理概念归纳如下。
全球治理协会报告:认为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工价与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作的办法。
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应知应会知识在当今社会,城市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
了解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
1. 城市治理的概念城市治理是指城市各种力量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过程。
城市治理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公民治理等方面。
在城市治理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其他力量也不可或缺。
了解城市治理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契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其中,社会契约理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民主理论强调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强调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
了解这些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治理的本质和规律。
3. 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成功案例和教训。
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方面都堪称典范;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则在城市规划、环境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城市的失败和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了解这些实践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城市治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之策。
总结回顾在我看来,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城市治理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城市治理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制和机制,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管理学(新)pdf(一)引言概述:城市管理学是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和城市发展的学科领域。
它涵盖了城市资源管理、城市公共服务、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社会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和城市社会管理这五个大点来详细探讨城市管理学的相关内容。
城市治理:1. 城市治理的概念和意义2. 城市治理模式的演变3. 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和职责4. 城市治理的关键问题和挑战5. 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和案例城市规划:1. 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目标2.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4.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5. 城市规划的社会经济影响和评估城市交通:1. 城市交通管理的概念与特点2. 城市交通规划与交通设施建设3. 城市交通拥堵与交通管理策略4.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与管理5. 城市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预防城市环境:1. 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城市环境质量评估与监测3. 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4.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5. 城市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城市社会管理:1. 城市社会管理的概念和内容2.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3. 城市公共安全与治安管理4. 城市教育与文化管理5. 城市卫生与公共卫生管理总结:综上所述,城市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和城市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管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城市综合质量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城市治理理论的范式转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早在20世纪初叶,西方国家就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城市化的进程。
二战后,城市人口激增、便捷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及高效的福特主义经济生产方式共同促使城市规模的变迁:伴随城市的大规模蔓延(sprawl),中心城市开始不断向郊区扩张,形成了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功能性分区(zoning),昔日功能混杂的城市(city / urban)开始向具有复合功能特征的大都市(metropolitan)或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or region)过渡。
在此意义上,Kübler和Heinelt指出,城市在韦伯式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地域综合实体不复存在了。
[1]面对城市蔓延的景观,各国政府纷纷掀起了一股城市体制—功能的改革热潮,自此,城市治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越来越处于全球竞争网络的枢纽,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区域竞争的基本组织体与空间单位。
城市的治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并且在未来将发挥主导的作用。
为此,城市政府体认到,只有携手合作形成地方区域(region)/联盟(alliance),甚至是聚合成具有空间结构的全球城市区域,才能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提升总体竞争优势和增强协同能力(synergy)。
[2] 与此同时,西方城市治理理论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研究范式的转变。
在治理理论兴起之前,城市治理则主要属于城市政治学和城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大体上经历了城市权力结构论(精英论和多元论)、增长机器论、城市联盟论、城市政体论等理论和学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治理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学者们开始将制度主义的视角引入到城市研究中去,形成了城市治理的理论范式。
城市治理理论探讨的是如何促进跨域治理或推动协商治理机制,主要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公私行动者的互动模式。
正如著名城市与区域专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所揭示:“寻找一个合适的治理模式,对这些区域而言是至关重要。
城市的政治逻辑:国外城市权力结构研究述评∗何艳玲The political logic of city: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s of urban power structureYanling HeSchool of Govern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内容摘要:权力及权力结构一直是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大问题”。
从精英论、多元论到增长机器论、城市体制论,再到治理与伙伴制,乃至城市社会运动,论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城市权力结构研究的不同流派,并分析了其理论内涵与传承关系。
论文同时提出了目前中国城市政治与行政研究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 政治逻辑 城市权力结构Abstract: Power and power structure are both the big questions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paper reviews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tures, form grow machine, urban regime, governance to social movement, of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and analysis the internal political logic of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e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of urban power structure in China.Key words: city; political logic; urban power structure∗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营利组织的治理过程及其绩效改进”、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第三部门发展与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资助。
【名家特稿】收稿日期:2023-06-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特大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2AZD14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方城市政治学发展跟踪研究”(项目编号:20BZZ05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城市社会治理‘碎片化现象’的生成机理与消解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YJA810002)作者简介:陈文(1979-),海南保亭人,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廉政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城市政治、城市治理。
西方城市政治学的理论演进与研究视阈陈文1,2(1.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城市是国家的重要空间形态,城市政治是国家政治的重要内容。
城市政治学是研究城市政治权力、政治关系、政体形式、政治行为、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
围绕“谁统治、谁参与、谁受益、谁合作、谁治理”的论争,西方城市政治学经历了城市精英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经典论辩,随后衍生出城市增长机器理论、城市政体理论、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城市治理理论等。
城市权力结构、城市政体形式、城市社会运动、城市社会资本、城市政策过程等是城市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构建城市政治学的知识话语及学科体系,既要从国家政治的视角考察城市政治的逻辑与特点,又要从城市的维度研究城市政治对于国家政治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城市政治学;城市政治;城市中图分类号:D09;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7-0009-06城市是国家的重要空间形态,城市政治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政治学是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政治学(UrbanPolitics)是研究城市政治权力、政治关系、政体形式、政治行为、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
城市管理学(新)pdf(二)引言概述:城市管理学是一门关于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学科,它研究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分五个大点详细阐述城市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并对未来城市管理学的发展进行展望。
正文:一、城市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1. 城市管理学的定义2. 城市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4. 城市管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5. 城市管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城市管理学的核心理论1. 城市化理论2. 城市规划理论3. 城市经济理论4. 城市社会学理论5. 城市政策与治理理论三、城市管理学的实践方法和策略1. 城市管理的组织与运作2. 城市规划与建设3. 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4. 城市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5. 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四、城市管理学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兴起2. 城市管理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3.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4. 多元化参与与协同治理的发展5. 城市管理学国际化与跨学科研究的深化五、未来城市管理学的挑战与展望1. 城市化与城市管理的可持续性问题2. 非理性因素对城市管理的挑战3. 技术发展对城市管理的影响4. 城市管理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5. 城市管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本文通过对城市管理学的概念、理论、实践以及发展趋势的阐述,可以看出城市管理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可持续发展、非理性因素、技术发展等,城市管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以应对未来城市管理的需求,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治理理论流派发展探析城市治理是指城市中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管理和决策实施。
城市治理理论是对城市治理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涉及多学科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治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城市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早期治理理论(1950s-1970s)主要关注国家治理的问题,城市治理被视为属于公共行政范畴,城市治理的权力来源于政府,强调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
早期治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代表是韦伯,他强调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在城市治理中强调政府的决策和实践的合法性,认为城市治理的目标是提高城市的效率和效益。
然而,早期治理理论忽略了市民的参与和反馈,城市治理模式过于垂直。
新公共管理理论(1980s-1990s)出现于美国,将市场原则融入到公共服务中,强调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可以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并减少政府的干预。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重要原则是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倡导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灵活性,强调市场规则和企业管理的应用,推动公共领域的私有化和市场竞争。
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忽略了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忽略了城市治理中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并且市场机制的运用会存在一些问题。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990s-2000s)强调城市治理是多元化的社会互动过程,城市治理的权力来源不单纯于政府,而是由多种参与者共同协商决定。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包容性政治、参与式治理和协力治理,需要政府机构协调和平衡各利益方的权力关系。
相比于前两种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了市民的参与和反馈,强调社会学习和知识构建,更具前瞻性和思辨性。
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也存在缺陷,比如政府机构难以承载所有参与者的意见,参与者之间的协商可能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
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的深入和发展,城市治理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城市治理理论要求政府机构能够协调和平衡各利益方的权力关系,注重市民参与和反馈,强调知识构建和学习。
城市管治的理论与实践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和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
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必须进行合理和有效的管治。
城市管治不仅限于政府治理,还包括市民、企业、社区等各方力量的参与。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城市管治的理论基础和应对措施。
城市管治的理论基础城市管治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城市治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两方面。
城市治理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问题的系统化和实践性的理论。
它强调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认为城市治理需要多部门协调、利益协调和治理网络的建立。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治理网络(governance network),即各种政府和非政府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展开的协作关系。
治理网络是建立在合作、协调、交流和管理信息上的,旨在发展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长期交往。
公共治理理论是在民主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
公共治理强调民主参与、政府主导和公民社会合作,使社会成员在共同行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公共治理的中心思想是以公众参与为导向,使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增加公共选择的机会,从而提高公共利益的满足和提供。
在城市治理中,公共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责任感和对城市发展的支持度。
城市管治的应对措施城市管治的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措施和市民参与措施两方面。
城市管理措施是通过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协调和监管实施的方法,以提高城市的各项治理能力和效应。
城市管理措施包括:1. 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公园,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整体形象。
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限制和惩罚污染、违法建筑、非法营业等城市问题。
3. 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市民参与措施是指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决策和管理的行动。
市民参与措施包括:1. 加强市民教育和宣传,提高市民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和参与意识。
城市治理理论流派发展探析自古以来,城市治理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治理理论也成为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焦点。
城市治理理论旨在揭示城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促进城市治理创新,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治理理论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社会学、政治学等。
本文将梳理城市治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发展历程,并对比其优劣,以期为未来城市治理提供启示。
一、市政治理流派市政治理流派是城市治理理论的最早发展流派。
这一流派主要关注城市政府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以及城市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市政治理流派的代表学者有莫尔(F.W.Moore)和阿尔特舒勒(Cyril E. Black)等人。
莫尔主张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机构、规划城市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来进行城市治理;阿尔特舒勒则提出了“全民治理”的概念,主张通过发扬民族志气、加强社区自治等途径实现城市治理。
二、公共管理流派公共管理流派是城市治理理论的主流流派之一。
该流派强调了市场机制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性,并且关注城市管理结构、组织结构、政策执行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该流派的代表学者有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特(Dwight Waldo)等人。
马斯洛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的礼仪》分析了公共行政与私人企业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了公共行政领导者应该以服务为重;卡特则将公共管理定义为旨在满足公民需求、服务国家利益、创造公民福祉的过程。
三、新公共管理流派新公共管理流派强调城市治理的市场化、高效化、民主化。
它认为市场竞争可以提高治理效率,民主参与可以提高政府责任感。
新公共管理主要关注改善公共服务和促进公共效率的问题。
该流派的代表学者有奥斯汀(James G. March)、胡特(David Osborne)、萨巴蒂亚(Sylvia Ostry)等人。
奥斯汀的代表作《思维模式及其运用》探讨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区别和联系,并提出了“后现代管理”的概念;胡特则主张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市场化改革;萨巴蒂亚则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城市规划、市场化、政策制定等建议。
城市政体论:理论阐释、评价与启示
曹海军;黄徐强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城市政体理论是城市政治学中居于支配性地位的研究范式,它研究的是城市空间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互动关系基础上形成的非正式的公私合作关系网络和治理联盟,即城市政体.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力量对比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政体,不同的政体旨在实现不同的目标,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治理.城市政体理论的兴起标志着美国城市政治学发展所经历的一个特定理论阶段和特殊理论范式,但由于其自身的解释局限,最终将逐渐被城市治理理论所替代.不过,城市政体理论对于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政治研究和地方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曹海军;黄徐强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
【相关文献】
1.低碳城市建设评价: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政策启示 [J], 周枕戈;庄贵阳;陈迎
2.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评价指标与经验启示 [J], 李俊;许迪;
3.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评价指标与经验启示 [J], 李俊;许迪
4.城市增长规律与城市政策评价:理论认识和国际启示 [J], 丁成日;
5.城市增长规律与城市政策评价:r理论认识和国际启示 [J], 丁成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