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
- 格式:ppt
- 大小:653.50 KB
- 文档页数:30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电视剧《爱在屋檐下》为媒介,通过观看剧集、讨论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亲情的可贵,学会感恩亲情之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亲情的含义,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关爱家人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观看《爱在屋檐下》第1-3集,初步感受亲情。
2. 第二课时:讨论分析亲情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3. 第三课时:学习感恩亲情的名言警句,制作亲情感恩卡。
4. 第四课时:开展亲情实践活动,如为家人做一顿饭、洗一次脚等。
四、教学方法1. 观看电视剧:通过观看《爱在屋檐下》,让学生感受亲情的力量。
2.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亲情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制作亲情感恩卡:让学生用文字和图片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4. 亲情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亲情之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亲情的认识和感受。
2. 亲情感恩卡:评价学生制作的亲情感恩卡,看其表达的感激之情是否真诚。
3. 亲情实践活动:检查学生参与亲情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4. 亲情感悟日记:通过阅读学生的亲情感悟日记,了解他们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爱在屋檐下》剧集的相关资料,包括剧集介绍、角色分析等。
2. 准备亲情感恩卡的制作材料,如卡片、彩笔、贴纸等。
3. 准备亲情实践活动的道具和场地,如厨房用具、洗脚盆等。
4. 准备学生的亲情感悟日记本,以便他们记录感悟。
七、教学步骤1. 第六课时:观看《爱在屋檐下》第4-6集,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矛盾和亲情冲突。
2. 第七课时:分析剧集中的亲情矛盾,讨论如何化解家庭冲突,维护亲情和谐。
3. 第八课时:学习亲情名言警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亲情的理解。
4. 第九课时:制作亲情感恩卡,让学生写下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并分享给家人。
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案例教学目标:1、借助多种方法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至爱亲情。
2、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
3、领会到“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亲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课前准备:读几篇感人的文章,初步感受亲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人是情感动物,亲情是人类中至真至美至上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至爱亲人,感受屋檐下爱的点点滴滴。
(二)说话练习,理解亲情师:平日,老师习惯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记下来,借此机会我把它献给大家(幻灯片)我们一起读读:(师生读)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师:对呀,亲情往往凝聚在一些细小的事物中,在生活里你一定也有爱的点滴积累,你能否也说几句让我们听听?学生说。
(三)捕捉细节体味亲情,1、师:从大家的回答中可看出大家对亲情的理解已非常深刻,其实在广告、电影电视,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感人的场面,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请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想想其中哪些话,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或者哪些情节触动你的心弦,让你想起了什么。
(放录象1表现亲情的一则广告。
2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片段3歌曲《天亮了》师旁白:大家即将听到的这首歌是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曾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可是谁知道这动人的歌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那是1999年10月,在贵州的一个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儿子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感受亲情-体会真爱”作文指导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刻感受亲情的伟大和真挚。
2. 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和体会。
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作文更具表现力。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亲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提高作文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亲情。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3.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提高作文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素材(亲情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2. 分享一些亲情相关的感人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亲情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亲情。
3. 讲解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一些优秀的亲情作文,引导学生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如何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动手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2.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3.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提高作文的表现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互相交流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亲情主题的作文比赛,让学生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2. 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感悟,增进家庭感情。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亲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以《爱在屋檐下》教案为媒介,感恩亲情之爱第一章:了解亲情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亲情的定义和种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
讨论亲情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享一些关于亲情的真实故事或例子。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让学生分组讨论亲情的重要性,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第二章:观看《爱在屋檐下》片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爱在屋檐下》的片段,感受亲情的力量。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父母的爱和付出。
2.2 教学内容:介绍电视剧《爱在屋檐下》的背景和剧情简介。
观看其中一个体现亲情的片段,并讨论片段中的亲情表现。
2.3 教学活动:播放电视剧《爱在屋檐下》的一个体现亲情的片段。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片段中父母的爱和付出。
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对片段中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感恩亲情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亲情经历,培养感恩之心。
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亲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并认识到亲情的价值。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例如写信、做家务等。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写一封给亲人的感谢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感谢信,并讨论他们的感受和亲人的反应。
鼓励学生承诺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例如定期做家务、陪伴亲人等。
第四章:亲情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亲情活动,增进与亲人的感情。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重视和珍惜。
4.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亲情活动的例子,例如家庭聚会、共同旅行等。
讨论参与亲情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活动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思考并计划一次亲情活动,可以是与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母一起的活动。
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亲情活动计划,并讨论他们的期待和目的。
《爱在屋檐下》——感恩亲情之爱第一章:亲情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亲情的含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对家庭关系维护的意识1.2 教学内容亲情定义和特点亲情的几种表现形式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亲情的重要性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相关片段,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第二章:父母的爱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和理解父母2.2 教学内容父母爱的特点和表现父母爱的价值如何回应父母的爱2.3 教学方法小组分享:让学生分享父母爱的经历和感受亲子活动:学生与父母共同完成一个互动任务,体验父母的爱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父母爱的片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三章:兄弟姐妹的爱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兄弟姐妹之间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兄弟姐妹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帮助兄弟姐妹3.2 教学内容兄弟姐妹之爱的特点和表现兄弟姐妹之爱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何回应兄弟姐妹的爱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和感受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兄弟姐妹之爱的重要性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兄弟姐妹之爱的片段,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孝道的含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体现孝道4.2 教学内容孝道的定义和意义孝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实践孝道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孝道的重要性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孝道的片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五章:亲情的维护与沟通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维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关系5.2 教学内容亲情维护的方法和技巧亲情沟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有效的亲情沟通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亲情维护和沟通的经验和困惑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亲情沟通的重要性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亲情维护和沟通的片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六章:亲情与成长的相互影响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亲情对其个人成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庭支持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认识到亲情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家庭支持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如何利用亲情促进个人成长6.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经验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亲情对个人成长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七章:亲情的挑战与应对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培养学生面对亲情挑战的勇气和智慧引导学生学会在亲情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7.2 教学内容亲情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应对亲情挑战的方法和策略如何寻求亲情问题的解决之道7.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亲情中的挑战和应对经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亲情挑战的应对过程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亲情挑战与应对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八章:亲情的重要性在社会中的体现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亲情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在社会中维护和传承亲情8.2 教学内容亲情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亲情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如何在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亲情8.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亲情在社会中的体现和意义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亲情在社会中的体现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九章:亲情教育的实践与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教育的含义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亲情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亲情教育来促进家庭和谐9.2 教学内容亲情教育的含义和实践方法亲情教育在家庭中的应用如何开展亲情教育实践活动9.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亲情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方法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亲情教育的实施过程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亲情教育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亲情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对亲情教育的持续关注和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继续传承和弘扬亲情10.2 教学内容亲情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的回顾亲情教育在家庭中的应用效果的评估如何持续关注和反思亲情教育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亲情教育的总结和反思心得观看影片:《爱在屋檐下》中亲情教育的总结和反思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亲情重要性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亲情abstract concept 的具体体现,需要通过实例和小组讨论来帮助他们具体化亲情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于细微处感受亲情》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亲情,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真挚的感情。
3.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亲情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感情。
2.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捕捉生活中的亲情细节,并将其融入作文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作文指导(1)观察生活,发现亲情细节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亲情细节?(2)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达真挚的感情①请同学们阅读一篇例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亲情的。
3.写作实践(1)请同学们以《于细微处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a.回忆一个让你感动的亲情细节;b.描述这个细节发生的环境和背景;c.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你对亲情的感悟。
4.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文进行交流,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针对同学们的作文,进行逐一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5.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交给老师,进行二次批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亲情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通过作文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达真挚的感情。
3.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本节课以《于细微处感受亲情》为主题,通过观察生活、作文指导、课堂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学会从细微处感受亲情,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作文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写作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观察生活,发现亲情细节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们遇到挫折时,是谁在你身边给你鼓励?当你生病时,是谁在你床前照顾你?这些温馨的场景,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亲情细节。
《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受亲情活动课》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受亲情活动课》说课稿《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受亲情活动课》说课稿一、活动目标的确立及依据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是部分学生身上的一个共性。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母、老师,帮助他们学会消除自己与其他人关系中的烦恼,培养感恩的情怀,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那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与人交往中出现烦恼的原因。
2、帮助学生学会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别人。
3、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
二、学生状况的分析及对策职专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
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人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针对此种情况,我在活动课中,创设一种“体验——了解”的问题情境,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指出的“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体会从每一个场合的具体他人处获得暂时的自我形象,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三、活动模式的确立及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充分、完善地发挥人的潜在能力。
因此,我的活动课确立为“感受——感知”模式,即教师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将内容逐步呈现的过程,让学生去感悟生活,感受问题的情境,然后以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模式,归纳总结,悟出道理。
四、活动重点地确立及依据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及交往中出现的孩子不能理解他人的现象,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并将这种感恩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学习动力。
五、活动过程1、导入主题我曾看过美国作家克里藤登写的一篇文章,并为那篇文章深深地触动着。
文章的题目是《母亲的价格》,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得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
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的细腻、做的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
感悟亲情作文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亲情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亲情的重要性2. 观察和体验亲情3. 写作技巧指导4. 作文修改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亲情的感悟。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中的亲情表现,体验亲情的重要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亲情的感悟,互相借鉴。
3. 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 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对作文进行点评,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过程1. 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二环节:观察和体验亲情(10分钟)让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的亲情瞬间,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第三环节:写作技巧指导(10分钟)教师针对写作亲情作文的技巧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亲情。
4. 第四环节:作文创作(15分钟)学生根据观察和体验的结果,结合写作技巧,现场完成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5. 第五环节:作文修改和评价(1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教师对作文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6. 第六环节: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亲情,珍惜家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亲情感悟表达能力,关注作文的真实性、感悟的深刻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2.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互动过程中的参与度,鼓励积极主动的表达和思考。
3. 评价学生对亲情重要性的理解和对家庭价值观的认同,通过作文和讨论体现出来。
七、教学资源1. 参考作文样本:提供一些关于亲情的优秀作文样本,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2. 写作指导资料:整理一份关于如何写作亲情作文的指导资料,包括写作技巧、常见问题等。
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案例教学目标:1、借助多种方法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至爱亲情。
2、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
3、领会到“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亲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课前准备:读几篇感人的文章,初步感受亲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人是情感动物,亲情是人类中至真至美至上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至爱亲人,感受屋檐下爱的点点滴滴。
(二)说话练习,理解亲情师:平日,老师习惯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记下来,借此机会我把它献给大家(幻灯片)我们一起读读:(师生读)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师:对呀,亲情往往凝聚在一些细小的事物中,在生活里你一定也有爱的点滴积累,你能否也说几句让我们听听?学生说。
(三)捕捉细节体味亲情,1、师:从大家的回答中可看出大家对亲情的理解已非常深刻,其实在广告、电影电视,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感人的场面,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请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想想其中哪些话,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或者哪些情节触动你的心弦,让你想起了什么。
(放录象1表现亲情的一则广告。
2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片段3歌曲《天亮了》师旁白:大家即将听到的这首歌是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曾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可是谁知道这动人的歌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那是1999年10月,在贵州的一个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儿子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作文指导一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一)导入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爱的细节》片段,《秋天的怀念》片段,《母爱如粥》片段)(二)捕捉细节体味亲情,寻找细腻的亲情:真情实感细致地描绘亲情:人物描写: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叙述:抒情语言(三)感受亲情,欣赏细节爱的细节假期作业多,我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很晚了也不愿意上床睡觉,又磨磨蹭蹭翻翻杂志,听听cd,直到困得睁不开眼了才睡觉。
因为睡得晚,早晨理所当然地就起来晚了。
几乎每天都是如此,直到开学临近。
那天我爸无意间对我妈说:这下好了,孩子开学我又可以按正常的点上班了,不用每天早走半个钟头了。
我没听懂爸爸的话,便问他:你上班早晚跟我开不开学有什么关系呀?爸爸说,你还不知道呢,自从你放假之后,你妈妈看你每天写作业写到那么晚,想让你早晨多睡一会儿。
本来我比你妈上班的时间晚半个钟头,可是为了让咱家的门少响一次,你妈让我每天提前半个钟头走,这不就把两声门响压缩成一声门响了吗?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北海指北京的北海公园。
〕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母爱如粥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每天都和她的儿子聊天,她给他讲一些他小时侯的故事: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虾刺伤了屁股赤着脚丫蹿到树上吃桑葚被毛毛虫咬得浑身疙瘩,林林总总,他都已经忘了的事情,她总是记忆犹心,如数家珍。
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指导课:爱的细节在屋檐下----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华北油田十二处学校:李兴贤二0一六年九月爱的细节在屋檐下----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写作指导设计背景: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大多注重“怎样写”技巧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有什么”情感的参与。
然生活是语文之“源”,是学生“立人”之本和“立言”之源。
教学应致力于语文和生活这两个世界的交往与开放,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让学生不断吸收、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文教学应关注生活,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而情的核心是爱,故首先应教会学生去爱我们的家人,因为血浓于水,它是我们生命之根、爱之本、作文之源。
教学设想:沈德潜先生说:“情真,语不雕琢而自工。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
针对有些学生作文时东拼西凑、胡编滥造、内容干瘪、缺乏真情等问题。
本次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将“情”与“写作方法”的指导融为一体。
以“情”为“抓手”,以“爱”为主题,以“细节描写”为主线,以“感悟---体验----写作”为过程。
通过创设情景,师生对话交流互动,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情感自然流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
即让学生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再写作,经过心灵的颠簸与震荡,有欢笑与眼泪的经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为此,主要通过“朝花夕拾:背诵诗句,运用表达,调动情感;创设情景:具体述说,浮想联翩,经历体验;探究细节:品味细节、触动心灵,流露真情;拓展延伸:解读亲情,提升情感,领悟生活;抒写亲情:描写亲情,真情表露,自然抒写;奇文共赏:欣赏分享,互评互改,提升能力。
”这六个环节来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细节捕捉、搜集素材的方法能力目标:1、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细节,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能打动我们心灵的具体事件和细节。
爱在细节的屋檐下———《关注细节,抒写亲情》泰顺民族中学饶晓月【教学设想】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
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
其实,我们写作文时应该让自己心中所想,自然流露笔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辞发。
“文以情感人”,以情促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教学目标】1、借助多种方法通过情感渲染,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至爱亲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
3、领会到“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感受亲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教学方法和方式】【教法】:1、谈话法。
2、合作交流法。
3、教师巡视点拨法。
4、当堂评定法。
【学法】:1、小组讨论法。
2、作文点评法:3、快速成文法【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前准备】读几篇感人的文章,初步感受亲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一、音乐导入,开启思路导入:播放音乐MTV《懂你》——开启思路1、教师由《懂你》导入新课:这首歌是满文军写给母亲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至爱亲人,感受屋檐下爱的点点滴滴。
揭示课题:爱在细节的屋檐下———《关注细节,抒写亲情》二、说话练习,理解亲情——打开记忆T:平时,老师习惯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记下来,借此机会我把它献给大家,我们一起读读:(齐读)(幻灯片:亲情的诠释)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T:对呀,亲情往往凝聚在一些细小的事物中,在生活里你一定也有爱的点滴积累,你能否也说几句让我们听听?学生说说经历。
T;从大家的回答中可看出大家对亲情的理解已非常深刻教师小结:面对一个命题,我们的思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便在不断打开自己写作的思路。
《爱在屋檐下》——感恩亲情之爱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看《爱在屋檐下》片段,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2. 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亲人。
3. 培养学生学会表达爱意,增强家庭和谐氛围。
二、教学内容:1. 观看《爱在屋檐下》片段,感受亲情的伟大。
2. 分析剧情,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3. 进行亲情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亲人。
4. 分享亲子间的感人故事,增进学生对亲情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 观看片段:通过观看《爱在屋檐下》片段,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剧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亲情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体验活动,如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等。
4. 分享感人故事: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间的感人故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爱在屋檐下》片段的视频文件。
2. 准备亲情体验活动的相关材料。
3. 准备学生分享感人故事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参与亲情体验活动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分享感人故事的感人程度。
六、教学步骤:1. 观看《爱在屋檐下》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亲情细节,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2. 分析剧情,讨论亲情在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3. 进行亲情体验活动,如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让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亲人。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间的感人故事,增进学生对亲情的认识。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主题活动,如亲情摄影比赛、亲情绘画等,让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亲情的感悟。
2. 开展亲情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家人做家务、陪伴家人散步等,让学生将亲情关爱付诸实践。
3.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家长与孩子间的感人故事,增进家校共育效果。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