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危害因素识别清单
- 格式:xls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一、危害因素识别:1.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有毒物质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3.生物因素:包括霉菌、病毒、细菌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4.机械因素:包括机械设备的操作、维修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5.人因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二、风险评价:1.根据国内外标准对危害因素的限制和控制要求进行评价,确定危害等级和频率。
2.评估危害因素可能引发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进行风险评估。
3.基于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控制措施清单: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1)噪声控制:采用噪声防护设备、降噪隔音材料等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影响。
(2)震动控制:采用减震装置、防护设备等减少震动对设备和人体的影响。
(3)辐射控制:设置辐射防护装置、减少辐射源的使用等措施减少辐射的危害。
(4)温度控制:调节工作环境的温度、加强通风等方式保持适宜的温度。
(5)湿度控制:控制工作环境的湿度,采用除湿、加湿设备等方式保持适宜的湿度。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1)选择无毒、无害的工艺原料和化学品。
(2)采用有效的排风系统,保证化学物质的排放。
(3)设立化学品存放区域,进行专门的管理和防护。
(4)工作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时,必须配备防护装备。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1)建立合理的卫生制度,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
(2)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生物源进行检测和消除。
(3)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生物因素危害的认识。
4.机械因素控制措施:(1)设备质量和安全性要求高,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员工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设备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3)在机械设备周围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员工注意危险。
5.人因因素控制措施:(1)合理安排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
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附属工程绿化标段工程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表
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风险性分值〔D〕= 事故可能性〔L〕╳暴露频率〔E〕╳后果严重性〔C〕
说明:根据计算所得的风险性分数值〔D〕的大小,进展风险等级划分,共分5级,级数越小,反映作业的风险性越严重。
事故类别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事故类别共分为20种,分别是:01物体打击、02车辆伤害、03机械伤害、04起重伤害、05触电、06淹溺、07灼烫、08火灾、09高处坠落、010坍塌、011冒顶片帮、012透水、013放炮、014火药爆炸、015瓦斯爆炸、016锅炉爆炸、017容器爆炸、018其它爆炸、019中毒和窒息、020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危险源因素识别清单危险源因素识别清单是企业或工厂进行安全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管理员快速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份危险源因素识别清单,供参考。
1.人员因素1.1 工人技能程度低,无法完成所需工作任务。
1.2 工人身体状况不良,例如存在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1.3 工人精神状态不佳,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影响。
2.机械设备2.1 机械设备使用年限过长,存在安全隐患。
2.2 设备未经定期保养或维修,存在故障及损坏风险。
2.3 机械设备存在设计缺陷及生产质量问题,存在安全隐患。
3.电气系统3.1 电气设备存在接地电阻过大、放电及弧光现象等安全问题。
3.2 电气线路设计存在问题,例如过载、短路等安全隐患。
3.3 电气设备未按规定接地或接地不良,存在漏电、触电等安全隐患。
4.物质储存及使用4.1 危险品储存不当,例如易燃、易爆物品未妥善保管,存在安全隐患。
4.2 化学品混合与存储不当,存在危险反应和意外事故的隐患。
4.3 不合格原材料使用,存在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5.工作环境5.1 环境污染,例如噪音、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存在健康问题和安全隐患。
5.2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存在对工人的健康危害。
5.3 工作场地狭小,存在安全隐患。
6.管理制度6.1 安全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风险。
6.2 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经验及专业知识,无法有效管理工作安全。
6.3 管理人员对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意识薄弱,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源。
以上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因素,企业或工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安全。
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清单1.人员危险源:-工作场所人员过多或不足,超负荷工作。
-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工作场所冲突和紧张气氛。
-缺乏必要的紧急事故应对预案。
2.机械设备危险源:-设备老化,维护不良或不正常操作。
-缺乏必要的保护装置,如安全防护罩、紧急停机按钮等。
-设备设计和建造不符合安全标准。
-使用不当或不合适的工具和设备。
3.电气危险源:-电线老化,绝缘材料破损。
-设备接地不良。
-电器设备过负荷,电源不稳定。
-缺乏必要的安全开关和保护装置。
4.化学物质危险源:-使用或储存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化学品。
-缺乏必要的化学品储存设施和标识。
-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设备。
-腐蚀性化学品溅到皮肤或进入呼吸道。
5.火灾危险源:-缺乏必要的火灾设施,如火灾报警器、灭火器等。
-火灾逃生通道被堵塞或难以到达。
-缺乏必要的火灾应对预案和火灾演练。
6.物理危险源:-工作场所布局不当,通道狭窄。
-缺乏必要的防护栏杆和护栏。
-工作地面不平整,容易造成跌倒和滑倒。
-高处作业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
7.环境危险源:-噪声、震动和辐射超标。
-气体浓度超标或缺氧。
-空气质量差,污染物超标。
-温度和湿度不适宜。
8.生物危险源:-存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污染。
-缺乏必要的个人卫生设施和培训。
-暴露于传染病患者或动物。
以上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清单示例。
当进行危险源识别和评价时,应根据具体工作场所的特点和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以确保清单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在实施清单时,需要配以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和消除各类危险源对工作场所的影响。
机械行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管控清单1.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机械行业已经成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机械设备的发展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的危险源和风险。
因此,为了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和工人的身体健康,对机械行业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分级管控是至关重要的。
2. 危险源辨识2.1 机械设备本身的危险源辨识(1)机械设备的移动部件和旋转部件:例如传动轴、皮带、链条等,这些部件容易造成皮肤、头发等被卷入,从而导致摔倒或被撞击的情况。
(2)机械设备的深度:钻床、电锯和其他机械设备通常具有非常深的槽口和孔洞。
因此,当操作人员在机械装置的位置上工作时,容易发生手部和腕部的受伤。
(3)不稳定物品:通过机械设备的物品可能是不稳定的,坍塌或掉落的风险比较高,这些可以伤害到操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
2.2 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辨识(1)操作人员的操作环境:例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等。
(2)工作现场的布局:例如无序堆放的材料和物品可能会导致工作人员受伤。
3. 风险分级3.1 风险判定在对机械设备进行风险分级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1)速度:机械设备的运行速度会对人员造成多大的危害。
(2)能量:机械设备的能量大小,以及能量释放方式对人员造成的危害大小。
(3)危害程度:机械设备产生的危险源对人员的威胁程度。
3.2 风险分级根据机械设备产生的风险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高风险类:该类机械设备对人员健康的危害极大,需要采取高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控制,或者是在其他控制措施无法减轻该类机械设备风险时,需采取其他技术或管理控制措施。
(2)中等风险类:该类机械设备产生的危险源对人员健康的威胁较大,需要采取中等风险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
(3)低风险类:该类机械设备产生的危险源对人员健康的威胁相对较小,可以采取简单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即可。
4. 控制措施4.1 控制措施选择根据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安全风险的性质和大小,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控制措施:(1)工程控制:例如利用防护装置和隔离装置,来降低机械设备产生的风险。
办公室危(wei)险源辨识清单标题:办公室危(wei)险源辨识清单引言概述:办公室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地方,但却可能隐藏着各种危(wei)险源。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我们需要及时辨识和消除这些潜在的危(wei)险源。
本文将介绍办公室常见的危(wei)险源,并提供辨识清单,匡助您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同事。
一、电器设备1.1 电线和插座:检查电线是否磨损或者损坏,插座是否过载。
1.2 电器设备:确保电器设备正常工作,不要使用老化或者有故障的设备。
1.3 用电安全:避免在插座上连接太多电器设备,定期检查电线和插座的安全性。
二、火灾隐患2.1 火灾逃生通道:保持逃生通道畅通,不要堆放杂物。
2.2 防火设备:确保灭火器、消防栓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3 防火意识:加强员工的火灾防范意识,定期进行火灾演练。
三、人身安全3.1 摔倒风险:清理办公室内的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清洁。
3.2 办公椅和桌子:确保办公椅和桌子稳固,避免因为不稳定而导致意外。
3.3 紧急疏散计划:制定并定期演练紧急疏散计划,确保员工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
四、化学品危害4.1 化学品存储:正确存放化学品,避免混合存放或者放置在易燃物附近。
4.2 使用防护装备:在接触化学品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4.3 废弃化学品处理:正确处理废弃化学品,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五、人为因素5.1 超时工作:避免员工超时工作,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歇息时间。
5.2 疲劳驾驶:对需要长期驾驶的员工进行培训,避免疲劳驾驶。
5.3 心理健康: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匡助。
结论:办公室危(wei)险源辨识清单是确保员工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工具。
通过定期检查和整改,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
希翼每一个办公室都能重视危(wei)险源的辨识和处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危害因素辨识清单一、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用(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火灾;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4)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20)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
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