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赏析
- 格式:pptx
- 大小:6.25 MB
- 文档页数:15
汪曾祺《长城漫记》赏析
《长城漫记》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通过作者对长城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展现了长城的壮丽和历史价值。
这篇文章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吸引读者,深入探讨了长城的文化内涵。
作者在文章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他沿着长城的徒步旅行。
他描绘了长城的雄伟景色,如长城蜿蜒起伏的景象、烽火台的遗址以及长城上的石刻和箭孔等等。
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长城的壮丽和历史的沧桑。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展示了长城的独特价值。
他提到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长城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英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举个例子,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长城上的石刻,这些石刻记录了历代修建长城的历史和人物事迹。
作者通过对这些石刻的观察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长城漫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长城的壮丽景色和独特价值。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旅行笔记,更是对长城文化的赞美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长城的魅力。
《我的家乡》汪曾祺赏析
《我的家乡》是一篇由汪曾祺所作的散文,它以作者对家乡的深
情表达为主线,描绘了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整篇文章以自传体的形式展开,汪曾祺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身份回到了
他的家乡。
他描写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如曲曲折折的溪流、青山绿水
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
他还描绘了家乡人民的风俗习惯,如宴客时的热情好客、悲喜事时的
互相帮助。
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习惯的喜爱和敬重。
他还描绘了家乡的物产和特色,如独特的手工艺品、美味的特色菜等。
这些都展示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尽管他离开已多年,
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仍未减退。
通过《我的家乡》,汪曾祺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将他对家乡的深情描
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家乡的细致观察和真挚感受,他向读者展示了
家乡的美丽与独特,唤起了读者对自己家乡的思考与回忆。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汪曾祺,20世纪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正如他的名字那样,流淌着质朴的深情与充沛的智慧。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的一篇散文,它记录了汪曾祺在昆明夏日里的一次静默的体验。
文中把作者的情绪抒写的淋漓尽致,淡雅的语言透出对昆明既安静又生动的极佳描述。
汪曾祺以散文的形式将当时的细节精致地勾勒出来,将读者带入一片雨后昆明的壮美景色。
文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昆明的夏日,描写出它和其他城市的明显不同,让读者体会到“在昆明,夏日并不只是晴天和阳光的,它还有淙淙的细雨”的温馨。
作者以比喻的方式,将昆明的雨传递出了一种自然淳朴的心情。
作者在文中写道:“空气中弥漫着细雨,雨点像一个个小晶体,以它们晶莹剔透的形状向大地打尖。
”这句话仿佛把作者手中的笔将一个个雨点变成雨水,落入大地,把那片被雨水浸湿的昆明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湿灼的寒冷,以及雨后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更增添了文章描绘场景的生动性。
文中作者将这片雨后的昆明比作“一座大楼,它洁净的大理石砖铺成一片无尽的大海”,与他之前提到的雨点相呼应,更让读者感受到了雨后大地上灿烂的生机。
作者使用了一种控制风格的表达:“一切都是那么安静,除了雨声,除了夏日的宁静。
”这表达出了作者对昆明宁静的景象的着迷,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怀:作者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他细细观察到了每一处细节,他体会到了每一片雨后的昆明,并将这一切抒发出来。
汪曾祺的文章真的很能够将他的情怀表达给读者,他的文字不仅是文本,而且是一个情感的表达,一个沉静而又深刻的实体,透过文字,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宁静、淡雅、美好的准备,他为美好的事物积极的思考,追求着远大的理想。
作者有一种淡淡的情怀,他一如既往的以淳朴的心境看待事物,他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给它加上一种淡雅的色彩。
《昆明的雨》是一篇文学巨作,文中抒写出了一个充满温馨感情又不乏细节描述的优美文章,让读者体会到淡淡的情怀、细致的描写、淳朴的思想,以及深刻多情的文人之情。
晋韵|汪曾祺散文《五味》赏析汪曾祺散文《五味》赏析晋韵【五味】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
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
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也喜欢吃酸菜,雁北特别好。
一切都是酸的,除了萝卜和白菜,包括白杨叶儿和榆树钱。
有人来向姑娘求婚,母亲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坛子?酸菜坛子多,说明家底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
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
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
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
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拨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
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崐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
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
“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说:“好野!”不是北方人不爱吃甜食,而是糖以前很少。
我家以前有个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
她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婆婆。
她曾经想回老家探亲。
临走前,她称了两斤糖,说婆婆爱喝一个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
菜农也有种的了。
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在早春吃菊苣。
菊苣分为甜菊苣和菊苣,菊苣比较苦。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汪曾祺的著名散文《昆明的雨》无疑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章。
汪曾祺经常以朴实质朴的文字,深刻描述身边的事物,表达出他坚定不移的文学理念,也给读者自由的思考空间。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情怀的文章,汪曾祺在其中用了很多的细节,描述他经历的一段简短的昆明之旅。
他时刻感受着城市的繁华,也感受着他心中的寂寞与孤独。
此外,汪曾祺还用了一句“细雨中的昆明,湿漉漉的街道,焦躁的轮船,淡淡的悲伤”,细腻而深邃地勾勒出一副悠远而古朴的画面。
这几句话写出了伴随着淅沥淅沥的细雨,在昆明漫步的景象,勾起无限的思绪,让人仿佛置身于汪曾祺身临其境的场景。
汪曾祺在文中运用许多象征性的语言,把心中的孤单和悲伤表达了出来。
他把昆明的雨看成一种特殊的力量,他强调自己和雨之间的默契,当他心情沉郁的时候,雨的下落也变得更慢,表达出一种共鸣的情感,当他情绪平静的时候,雨的下落也变得宁静,他把雨当做了一种心灵的抚慰。
汪曾祺的文章充满情怀,他在文中把自己的悲伤和孤独写出来,表达出一种不可言语的温馨。
他把自己与雨之间的关联渲染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在文字中传递出来的深情和朴实。
通过汪曾祺质朴的文字,他让读者从小情小景中体会到一种大情大景的流淌,感受到世间的宁静与温馨,被他的文字深深的感动。
总而言之,汪曾祺作品里朴实质朴的文字,深刻描述生活中的繁
琐与孤独,表达出一种淡然静谧的情怀。
读者可以在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汪曾祺用自己的文字给读者带来一种无穷的思考和感受,充满诗情画意,让你在细水长流般不断追问,为人生赋有深度的意义。
汪曾祺散文《夏天》赏析汪曾祺的散文《夏天》以季节为线索,通过对夏天早晨、中午、晚上三个时段的描绘,展现了这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文章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感官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在早晨的描绘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呈现了夏天的清新和生机。
晨曦微露,牵牛花在露水的滋润下绽放,淡黄色的花瓣,白色的花心,紫色的花晕,在微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娇艳。
而薄薄的晨雾,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加神秘和迷人。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早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
在中午的描绘中,作者通过对阳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激情。
阳光烈日下,万物都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绿色的草地、七彩的花朵、忙碌的昆虫……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激情。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苍耳和小草的描写,呈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和力量。
在晚上的描绘中,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静谧和安详。
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安静和祥和。
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静谧和安详。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夜晚乘凉看月华的描绘,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历史积淀。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语言优美、文白相容、骈散间杂、俗雅相容、庒谐间杂、多用口语、多用短句。
这些特点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巧妙。
从早晨、中午到晚上,三个时段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使得文章形不连而神连。
这种结构方式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变化。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通过对夏天三个时段的细致描绘,作者呈现了这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给读者带来了很好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赏析汪曾祺《鸡毛》赏析汪曾祺《鸡毛》汪曾祺先生的《鸡毛》虽短但经典,要如何进行赏析呢?下面来看看!一、故事梗概汪曾祺先生的《鸡毛》,根据汪先生在西南联大上大学的见闻经历加工而成,写出了文人眼中的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
故事表述以笔记兼散文的格调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西南联大新校舍中的平凡人物文嫂和经济系学生金昌焕,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
金昌焕在毕业离校前,偷吃了以养鸡、缝洗衣物为生的寡妇文嫂的鸡并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
直到金昌焕毕业“不声不响”地走了,文嫂在金昌焕床底下发现了三堆鸡毛才知道是金昌焕偷了她的鸡。
二、人物形象文嫂。
文嫂不是西南联大在册之人,新校舍的建设占地,使她这位寡妇与西南联大中的“先生们”有了生活的交集。
文嫂人很老实。
一个“很”字进行了有力度的概括。
让文嫂形象跃然纸上。
小说中又提到“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也都是敞开着的。
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
”简洁的文字描写,反映文嫂没有文化但老实、平凡、规矩、透亮的有自已做人做事原则的性格。
金昌焕。
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丑陋、与鄙俗、冷漠、吝啬、自私又带点功利,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
冷漠的'表现是:他不欢迎别人来住,别人也不想和他搭伙。
同屋送给他一个外号,这外号很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吝啬的表现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作为学生他从不买纸,每天吃一块肉。
功利的表现是:追求女同学送戒指,括号弧里注明“重一钱五”。
三、小说主旨(一)人性中的一种邪恶。
儒家文化倡导人格中的精神世界要“贫贱不能移”,条件愈艰苦,愈不能丧失人性。
文嫂作为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普通妇女,不拿别人一针一线(除非是给或丢弃的),靠自己缝补拆洗养鸡糊口。
而身为大学生,“这金昌焕真是缺德,偷了文嫂的鸡,还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了。
”偷吃别人的鸡,还与主人借鼎罐,用完后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
普通人性大美之下,反射出人性中一种丧失人格尊严的邪恶。
汪曾祺散文赏析汪曾祺散文赏析(通用6篇)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赏析篇1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
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
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
——《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可以入文。
《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汪曾祺散文作品集代表作赏析汪曾祺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赏析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作品集代表作赏析相关内容。
1.《花园》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
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
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
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
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
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
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
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
那只青裆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
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
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
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
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
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的纠在一起。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
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
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
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草被压倒了。
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