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学案(学生用)2018.10
- 格式:doc
- 大小:39.55 KB
- 文档页数:1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朱元思与朋友书信往来的背景和内容。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学会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书信格式和礼仪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朱元思书》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书信写作的纸笔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思其人及其与朋友的书信往来背景。
(2)学生齐读《与朱元思书》,感受文本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文中描绘的场景,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书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书信作品,分享创作喜悦。
(2)教师点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书信写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8. 作业布置:(1)熟读《与朱元思书》,巩固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书信写作能力。
9.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
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委婉、含蓄、典雅、精练。
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
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
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每一年的开学,都是一个学生们重新开始的时节,学生们摩拳擦掌,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然而,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难度也不同。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将开始接触更高层次的文学作品,其中一部分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和《在细雨中呼喊》。
而在这些文学作品之前,学生们需要先学习到朱元思的《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的导学案,主要是为学生们介绍朱元思的生平和背景,并从中了解其所呈现的文化和人文气息。
以下是该导学案的具体内容:一、生平和背景介绍1. 朱元思(712年-759年),字子尚,又称子美、安史之乱时的“长孙天下”,是唐代官员、文学家。
2. 朱元思出生于今天的河南商丘市,其父母及祖父是官员,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早期与宰相魏徵的孙子韩愈交往,后又结交了著名诗人元稹,使得他在文学方面获得很好的发展。
3. 朱元思在唐代的安史之乱时期,投效有反叛倾向的安禄山。
因赵炅稱病不随宣慰辽阳军,被朱元思直言批评;后自主投降唐朝,被官方以负心、逃亡等罪名逮捕,改服官装投笔从戎。
4. 在到达四川任边将后,朱元思写下了一系列优美的诗歌,赢得了当时文坛的赞誉。
5. 759年,朱元思因参加谋反被唐朝诛杀,享年48岁。
二、朱元思的文学成就1. 朱元思曾多次得到唐玄宗的嘉奖,并长期从事诗、文、文化活动等。
2. 朱元思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方面。
3. 朱元思的作品具有人文气息,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探索,独特的思想和感情符合了唐代文学作品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他对时代的理解和表现。
通过以上的生平和背景介绍,学生们可以对朱元思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朱元思所写的《与朱元思书》。
三、《与朱元思书》的主要内容1. 《与朱元思书》是唐代诗人元稹在写给好友朱元思的札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欢迎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文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南朝人)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一)、朗读课文1、明确读音和句读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
(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
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与朱元思书学案第一篇:与朱元思书学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官奉朝请。
通史学。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二、关于骈文本文的形式上是六朝所盛的“骈文”(也称“四六文”),骈文讲究对仗、韵律、藻饰,骈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
三、自学指导: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5 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是什么?四、当堂测试1、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缥碧()急湍()轩邈()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横柯上蔽()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天下独绝________猛浪若奔________皆生寒树________争高直指________ 一百许里:从流飘荡:横柯上蔽:3.根据课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吴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
(2)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作者吴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与朱元思书》,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
(2)解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词语的运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作业与测试:(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相关题目的解答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与朱元思书》。
2. 参考资料:有关吴均的生平介绍、古典文学鉴赏书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2)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1)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与朱元思书》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友情,积极面对人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与朱元思书》的文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与朱元思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反思。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2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7.1 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与朱元思书【导学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此歌唱。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千转(zhuàn) 鸢(yuān) 飞戾(lì)天经纶(lún) 横柯(kē)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表约数。
独绝:独一无二。
绝,到了极点。
从:跟、随。
缥碧:青白色。
寒树:常绿的树。
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泠泠(línɡ):形容水声的清越。
戾:至,到达。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横柯:横斜的树枝。
交映:互相掩映。
3.通假字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反:同“返”,返回。
见:同“现”,显现,显露。
4.一词多义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在上边,名词作状语。
从从流飘荡: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与朱元思书》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3.品味赏析文章美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及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前预习】
1.找出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并作出解释。
2.句子翻译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课堂探究】
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2.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作者模山范水处处都是美点,请在文中标画美点,并做好批注。
可以“我觉得这篇文章美在……,不信你看……”句式说话。
3.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拓展练习】
写一篇游记。
游记写作时,可以以时间为序,以游览为线,将各部分内容恰当地串起来;还可立足于某个点上,比如高山之巅、小河之畔作全景式的描写和分景式的描写。
写景时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注意在不同时间内景物的变化,如晨昏变化、四季变化。
《与朱元思书》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与朱元思书》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与朱元思书》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门不断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而《与朱元思书》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之一,自然也成为了教育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部没有实际物理内容,却显示了智慧、情感、力量等精神内核的书籍,《与朱元思书》在中学生们的教育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对《与朱元思书》的解读和分析,以期帮助早期阅读和理解其精神和文化内涵。
一. 全面解读《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封书信。
在这篇书信中,王之涣向好友朱元思倾诉了自己的心情和感慨。
他从多个角度表达了对朋友深重的思念和关怀,对民间曲艺和诗歌创作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具体而言,王之涣通过这封书信,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对友情的表达王之涣在书信中表现出了深厚的人情味,他深感思念之情,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情真意切,发自内心地感慨老友间的深厚情感。
2. 感受自然的韵律王之涣的书信中运用了诗歌笔墨,散文情感的手法,叙述了自己在赏玩自然之美时所感受到的自然韵律。
他的笔墨清丽自然,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重视和对现实的热爱。
3. 想象生命之意义王之涣细致地思考人生意义,同时深入探讨人生的真谛以及诗歌的艺术性,引发人们思考生命之意义,挖掘自己内心的深度与可能性。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了解了《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后,我们应该注意到其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独特内涵。
作为一名老师,教学的方法决定了教材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的趣味、深度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几种教学方法的建议:1.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老师应该创造出一个宽松、活泼、充满情趣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大量思辨、探索和艺术性,减轻学生阅读复杂课文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习当中。
《与朱元思书》教案免费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使学生了解朱元思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与朱元思书》一文的内容和背景,理解朱元思的思想,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和合作。
3.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和预习(15分钟)1.教师引入《与朱元思书》一文,向学生介绍朱元思的背景和影响。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文本分析(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重点解读每个段落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思想解读(30分钟)1.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朱元思的思想和观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四课时:写作训练(45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关于朱元思思想的文章。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3.学生互相交流并互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课时:总结和评价(20分钟)1.学生总结课程学习成果,分析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2.教师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对文学和思想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导入和预习,文本分析,思想解读,写作训练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与朱元思书》一文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但是,教学进程中,教师还需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作者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
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
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较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较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分发材料)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
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
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
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与朱元思书》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
3、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二、相关资料:1、走近作者吴均(496—520),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某某省安吉县)人。
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据《南史·吴均传》记载: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
吴均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他的诗,后官至奉朝请。
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
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2、文体介绍骈体文: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了南北朝时期。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后以四句、六句相间,称为“四六文”。
三、预习检测:1、注音或写汉字。
缥()碧急湍()甚箭轩mi ǎo ()yu ān ()飞 l ì()天横柯()2、解释加点词语。
(1)风烟俱.净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5)急湍甚.箭 (6)负势竞.上 (7)互相轩邈..(8)横柯.上蔽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全文,结合注释理解文义。
2、小组内解决疑惑,仍有问题的提出,在班内交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合作探究:1、《与朱元思书》的文体特点是什么?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写“奇山异水”的?3、通读全文,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与朱元思书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初步感受富春江美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介绍:吴均,字书庠,(时期)文学家。
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效仿之,成为“”。
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基础知识掌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烟jǜ净经lǘn 世务急tuān 甚箭kuī谷忘fǎn 在zhòu 犹昏横kē上bì缥.碧()泠泠.作响()互相轩邈..()()千啭.不穷()鸢.飞戾.天()()正文理解(1)风烟..。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俱净.,天山共色。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解释本段加点字词,翻译本段句子。
风烟..:从.流飘荡:..:俱净.共色任意东西..:..:一百许.里:独绝2.第一段哪句话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心境?(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解词翻译原文。
缥碧..:若奔.:..:无碍.:急湍2.第二段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了富春江和的特点,使江水既富有美又有美。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流湍急之势,与《三峡》中哪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朱元思书学案(第2课时)书接上文: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出了富春江风景特点,继而承“异水”二字,描绘了江水的两个特点。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6)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学案教学目标、领会的结构特色和观察顺序。
2、感受讲究骈偶、修辞多样的语言之美。
3、领悟借景抒情、景中寓情写法和作者的志趣。
重点难点在诵读中,随文学言,明确的章法、语言和志趣美一、质疑导入将的题目和内容对照后,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本文是写景的,并非一封信。
)二、一篇之巧、读一读写山和写水的文字。
2、说一说这里的山水算不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预设:水之清,水之急,山之声,山之色,都很奇异。
理解“急湍甚箭”的“甚”,“负势竞上”的“上”,“横柯上蔽”的“上”。
)3、二、三段可不可以调换位置?(预设:由于是行舟观景,所以先从近处的水写起。
)4、小结:先总后分,俯视仰视,远观近察:章法美。
)三、一段之美、与原文对比,说说原文好在哪里。
改文:水皆缥碧,千丈可见底。
游鱼与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
(预设:原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四字相连,有节奏感。
这叫骈体文,一般是四六言,杂无言。
)2、骈偶之文若加以修辞,会锦上添花,读一读。
第一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二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第三组: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第四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小结:讲究骈偶,句式工整,修辞多样:语言美。
四、一句之妙、第三段有一句并非写山之景色,找出来,说说写什么。
(预设:写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预设: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或自述心志,表现出归隐山林的愿望,或在劝说朱元思放下冗杂的公务共同来赏景。
)3、小结:借景抒情,景中寓情,忘情山水:志趣美。
五、整理板书,结束语:欣赏美丽的景色,感受美好的情怀,做好人生的修炼。
《与朱元思书》学案教师寄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
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
让我们尽情地去领略吧!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重点: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难点: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资料链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学生之间互动:1.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2.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我学习,我快乐)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读完后找一个学生读下列字词的读音:缥( )碧急湍( ) 轩邈( )泠( )泠戾( )天鸢( )飞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