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国婚姻看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_图文.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1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本人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来探讨中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1、结婚目的的差异2、择偶标准的差异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1、民族文化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3、求变还是求稳结束语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
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前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
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
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
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
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
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我很喜欢的演员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的百度百科上,妻子一栏上的名称是Vanessa Paradis——某法国玉女歌手。
因为她,德普结束了浪子的生活,开始变成一个居家好男人,曾以颓废形象定格银幕他开始以慈父形象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推着婴儿车,拿着尿布,经常出入各种社交派对。
他们之间有2个孩子,他在左上臂的内侧纹了3颗心,分别代表着Vanessa Paradis、女儿Lily-Rose和儿子Jack。
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V anessa Paradis并不是他的妻子,他们俩没有结婚。
这不奇怪,因为西方人把恋爱和婚姻看成两码事,恋爱的时候是不会首先想到婚姻的。
虽然他们对恋爱很开放,合得来就在一起,不行就分开,但是对婚姻他们其实很慎重。
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深深爱上对方,没有觉得要和某人在一起一辈子,即使40、50岁也不会考虑去结婚。
所以在西方电影中,当男人像女人求婚时,女人就会又惊讶又兴奋。
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
据美国著名的公众意见专家路易斯哈里斯的统计,“83%的美国男女认为,爱情乃是男人和女人结婚的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
更有90%的美国人相信,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
”这就是爱情至上。
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的婚嫁是有日程表的。
如果是20大几了没有对象,就开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不住了。
一般来说,谈恋爱为的是直奔主题去结婚。
相识一年后,如发现对方没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经济条件也不差的话,就考虑结婚。
如果对方说没有感觉不想结婚,就是谁是爱情骗子伤害了谁。
中国的婚姻并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婚姻的实现。
“有情人终成眷属”,那毕竟是人的理想。
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也要考虑政治、经济、出身、门第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对自己未来前程的影响。
婚姻观的文化差异与跨国婚姻的挑战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存在着巨大差异。
当涉及到跨国婚姻时,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成为夫妻之间的一项挑战。
本文将探讨婚姻观的文化差异以及跨国婚姻所面临的挑战。
一、婚姻观的文化差异1. 中国文化中的婚姻观在中国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核心。
传统上,中国人认为婚姻是家族延续的一种方式,并强调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
此外,尊重长辈和儿女孝顺也是中国婚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西方文化中的婚姻观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中的婚姻观较为个体化。
个人的幸福和自由被视为婚姻的核心,强调伴侣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另外,西方社会对性别平等和自主选择的婚姻有更高的接受度。
二、跨国婚姻的挑战1. 语言和沟通障碍跨国婚姻常常伴随着语言和沟通的障碍。
在语言不同的夫妻之间,理解和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的增加。
因此,夫妻之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以实现更好的沟通。
2. 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跨国婚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长辈的话语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权威,而在西方国家,伴侣之间的平等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对婚姻角色、家庭责任和决策权的理解不一致。
3. 家庭压力和社会认可跨国婚姻也可能面临家庭压力和社会认可的问题。
有些家庭可能难以接受夫妻中的外国配偶,这可能会导致夫妻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安全感。
此外,社会对跨国婚姻的看法也可能影响夫妻的婚姻生活和社会地位。
三、应对跨国婚姻挑战的方法1. 相互尊重和理解在跨国婚姻中,相互尊重和理解是解决文化差异和挑战的关键。
夫妻之间应该努力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尊重彼此的观点和差异,并寻找共同点来构建和谐的婚姻关系。
2. 共同学习和适应为了应对语言和文化差异,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通过学习和适应,夫妻可以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对方,并提高彼此之间的共鸣和融洽度。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1、结婚目的的差异2、择偶标准的差异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1、民族文化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3、求变还是求稳结束语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
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前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
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
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
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
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
从跨国婚姻看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以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跨国婚姻为例目录1. 背景 (1)2. 案例: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 (1)3. 婚姻爱情观差异 (3)3.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3.2 求稳与求变3.3 奔放与内敛3.4 婚姻第一与爱情第一4. 身边的跨国恋 (5)5. 跨国恋离婚现象 (6)6. 总结与建议 (7)1. 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加入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
在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交流频繁。
世界各国的文化趋于融合,由此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从保守,传统逐渐走向开放,过去难以接受的事情也能够试着容忍。
同时,西方文化在世界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许多西方书籍、电视和影片在中国出版、放映。
在这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跨国婚姻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不过,从许多跨国婚姻可以看出,跨国婚姻中夫妻两人更容易产生争吵和矛盾。
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中西方婚姻爱情观的差异。
下面我们以一个跨国婚姻案例加以说明。
2. 案例: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沈丹萍是中国80年代当红女星,曾主演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乌韦是德国人,当时任外文出版社编辑。
号称“跨国恋”第一人的沈丹萍,1983年嫁给了德国人乌韦,两人已经携手走过25年,并有了两个女儿。
乌韦跟沈丹萍在一起后不久,签证面临着到期的问题,于是他向沈丹萍提出了求婚,表示如果不结婚的话自己就必须返回德国,也就意味着不会有机会再见面了。
可是当年的沈丹萍只有23岁,刚开始与乌韦恋爱,于是她对乌韦说让她考虑两年时间,并表示中国都是这样子的,没有一谈恋爱就结婚的事,她要考验乌韦的感情,还表示结婚将无法继续自己的演艺事业。
听到这样的回答,乌韦吓坏了,十分不理解,说:“我不会让你考验我两年,也不会等你。
为什么你谈这件事时像做买卖一样:我可以跟你结婚,但是我要考验你多长时间,但是我要拍几部戏。
你应该说,我愿意跟你结婚,我可以拍几部戏吗?”说完连声再见都没有,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沈丹萍一开门突然看到乌韦在自己的宿舍门外候着,一脸的憔悴,对她说:“不管你跟不跟我结婚,但是我不能没有你。
”也正是这句朴实的话,深深打动了沈丹萍。
后来,沈丹萍答应了乌韦的求婚。
但是在80年代,与外籍人士结婚需要得到父母的签名同意。
沈丹萍的父母对德国人的印象不好,认为德国人特残忍,是“法西斯”,坚决反对他们的婚事,并且警告沈丹萍说:“要么不要跟乌韦在一起,要么就不要再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沈丹萍写了一封将近10页纸的信给父母,坦诚讲述了自己与乌韦的感情。
最后获得父母的同意,签上了名字。
然而,每当父亲走在街上,都觉得抬不起头,因为80年代时人们认为所有嫁给外国人的都是作风有问题的女人。
而且在她们家的胡同里,大家对这桩婚姻都是不认同的。
婚后,夫妻两人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沈丹萍就随乌韦去了德国。
由于中德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沈丹萍在德国感到“空虚、寂寞、无所适从和找不到自我”,她没有朋友也没有工作,时常拿着电话却不知道该拨号给谁。
在陌生的国土有种“精神上的窒息”。
于是在几经要求下,乌韦答应与沈丹萍重回北京。
沈丹萍和乌韦带着3岁的女儿丹丹从德国回到中国,刚进到那个38平米的小屋,女儿就饿得哭个不停,再看着满屋的灰尘和大大小小10个旅行包,沈丹萍又累又急,她正准备收拾屋子时,看到乌韦在那10个旅行包里东翻西翻的,气得沈丹萍大声质问乌韦:“你到底想干什么?”谁知乌韦用温情的眼神看着沈丹萍说道:“哦,我的宝贝,咱们应该一起喝杯香槟。
”听到这句话,沈丹萍差点气得背过气去,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乌韦已经找到香槟,并且从厨房找来一块不点大的抹布,把桌子和沙发擦出只够放香槟和坐下的地方,然后把沈丹萍拉过来,倒上香槟开始庆祝。
他们大女儿丹丹的出生后,正是沈丹萍在事业上最忙碌的关口,经常要去外地拍片,而乌韦虽在北京,但他的工作也异常繁忙,沈丹萍打算把孩子放到外婆外公那儿。
没想到,乌韦对这个很多中国家庭都用过的“传统做法”很不理解,他认为,孩子就应该是爸爸妈妈带,把孩子推给老人是最不负责的事,时间长了也容易和父母产生隔阂。
最后,沈丹萍拗不过乌韦,还是把丹丹留在了身边。
而自己的小女儿姗姗从出生一直到现在,都是由她和乌韦亲自带大的。
在对待两个女儿的问题上,她和先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劳动换取零花钱的做法:女儿擦一双鞋给5毛钱,比市场价还低一半。
就在各种生活的摩擦中,沈丹萍和乌韦继续幸福地享受着他们的跨国婚姻。
3. 婚姻爱情观差异比较3.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小受到得教育都是被要求以集体的利益为重,以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为先。
[1]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要顾大局,看重面子问题。
中国人的爱情观受到这种无我观念的影响,所以爱情与婚姻,家庭紧密联系。
在家庭利益的前提下,爱情和个性可能要作出让步。
在过多的考虑家庭,考虑对方的感受时,中国人的爱情很多时候变成“无我”的爱情,[2]就是忽略了自身的感受。
当沈丹萍提出要与乌韦结婚时,就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甚至以“脱离关系”威胁。
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在中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其次,东方人也倾向于将孩子交给父母赡养,自己外出赚钱。
这对德国人乌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殊的个体,人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有自我实现的权利。
[3]个人主义取向的人追求自由,追求差异,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西方人勇于追求爱情,勇于实现自己的幸福。
爱情和婚姻通常自是两个人的事情,与家人朋友无关。
同时,西方家庭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乌韦就是对爱情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不管他选择留在德国还是随沈丹萍定居中国,他的父母都不会过多的干涉。
而他自己也勇于追求幸福,因为依然爱着沈丹萍,在沈丹萍无数次嘟嚷离婚时都不予同意,努力挽回真爱。
3.2求稳与求变中国人追求“稳”,在稳中求发展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
“家不能散”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重要,中国讲究团圆,中秋节,除夕,元宵节,中国人为一家团圆“设置”了许多节日。
当然,爱情观,婚姻观也深受此影响,也希望稳定,希望按照婚姻该有的生活进行。
沈丹萍结婚后常常忙于做家务活,导致经常因为繁琐的家务与乌韦发生争吵。
因为她跟大多数东方女性的想法一样,婚后应该在家烧饭、打扫、带孩子、整理屋子等等。
而乌韦则不这么认为,他坦言家务可以不做,两人之间的爱情最重要。
西方人爱冒险,追求突破,是外张性的文化,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因此他们不怕变化,他们努力适应于变化。
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秩序,不爱遵循旧制,不怕万丈高楼再重地起。
[4]乌韦随沈丹萍从德国别墅搬回北京38平米的屋子,刚进去,就急着找杯子喝香槟庆祝。
这种毫不惧怕变化的态度让“求稳”的沈丹萍感到又气又笑。
德国男人总的来说,做事非常严谨守规则,他们认为爱就是百分之百的理解,相互妥协。
3.3奔放与内敛中国人对爱情的表达是非常的内敛,含蓄,拘谨的,甚至被各种无形的缰绳给约束。
[5]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我爱你”三字总是比较难说出口。
沈丹萍在一开始也是无法表达爱意的,无法轻易的说出我爱你,不能脱口而出的说出自己对丈夫乌韦的情感。
直到在丈夫乌韦的熏陶和建议下,才开始慢慢的从无法从口头表达的言语,开始用绘画作品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对丈夫的想法。
这类似中国传统的女子,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无法直截了当的谈情说爱,更别说告白了。
因此,古代的女子便常常送给另一半一些物品,例如梳子、簪子、首饰、手绢等自己的附属品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沈丹萍用画画的方式也与之类似。
无法用言语就用画来表达和体现。
说明了传统中国爱情的含蓄表达。
西方人则是用自由奔放的方式表达爱意。
比如说直白的语言、具体化的行动等等。
他们敢爱敢恨,如果爱就一定会说出来,会一直把我爱你这句话挂在嘴边,可以不间断的每天都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对于沈丹萍丈夫而言,沈丹萍知道丈夫对自己爱的如此深沉的原因就是丈夫常常会毫不顾及的对沈丹萍诉说对她的爱意。
在与沈丹萍认识不久后,一次两人交谈的过程中,直率地对她说”我喜欢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毫不修饰表露他的感情。
3.4婚姻第一与爱情第一西方人往往会有些理想主义,热衷于追求艺术、宗教、爱情的浪漫等;东方人则比较“入世”,会活得更加实际一些,希望为自己谋求更多财富。
正因如此,西方他们普遍的认为爱情比婚姻重要。
他们愿意为了爱情而倾情的付出,不计代价,只要爱上了就毫不顾及可以为此做出任何的事情,在视频中有说到,当时沈丹萍的丈夫与她求婚的时候,沈丹萍拒绝了他,丈夫虽然当时一气之下走了,但是为了爱情还是愿意回来继续等待沈丹萍的答复,就沈丹萍的话说,丈夫是因为太爱她所以无法放开他不希望沈丹萍离开他所以才会在交往仅仅三个月就对沈丹萍求婚,就算被拒绝了仍然孜孜不倦的一直求婚,直到结果成功。
中方认为婚姻比爱情重要,在婚姻之前因为满足自己的工作还有父母之命。
这都是因为中国传统保守封建的风气所导致。
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没有基本恋爱,何况当时的八十年代初期更不允许跨国的恋爱,甚至连跨国婚姻都需要各种盖章和签字,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方在考虑婚姻之前往往会先考虑更多其他复杂的问题。
再者,中国人的爱情观往往认为,人们首先要深交,交往很多年仍然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爱情,这点与西洋敢爱敢恨的热烈截然相反,中方对于爱情的看法他们认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不在乎爱情的激情澎湃。
沈丹萍就是出生在这样传统的文化家庭中。
沈丹萍在交往的过程中经受了煎熬,但是一直坚持是因为她认为爱情就是要这样不断的发展的,但是却拒绝了丈夫当时的求婚,因为三个月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女人来说都太短了,这样根本不够了解对方,这样何来婚姻,更别说真正的爱情了。
4. 身边的跨国恋就在我们身边,深大校园内,也有许多跨国恋爱。
他们虽然还没发展到婚姻的地步,但是在彼此生活中,一样有着我们上述所说的婚姻爱情观差异。
我们采访了其中一对跨国恋情侣。
女生是地道深圳女孩Lily ,男生是英国籍黑人Fabrice 。
Lily 和Fabrice 在深大认识,平常用中文和英语交流。
在相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发生争执,比方说吃饭的喜好不同。
但所占比例不多,很多时候也只是跟普通情侣一样斗斗嘴。
Fabrice 认为恋爱与国籍没关系,很正常,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女孩子就是女孩子,不管她从哪里来”。
Fabrice 喜欢的是Lily 的性格,可能喜欢亚洲面孔多点。
身边大部分黑人朋友都有一个中国女朋友或妻子。
他的家人也不反对。
这与我们之前分析西方人重个人主义观念和把爱情放第一是一致的。
当我们问Lily 父母是否知道她与黑人男友一起时,她坦言:“我妈妈知道后很惊讶,她反对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