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福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 格式:pdf
- 大小:7.12 MB
- 文档页数:33
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③故欲杀之④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14分)何岳轶事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4分)①其人感谢而去②俟他日来取③尝教书于宦官家④略不动心2.翻译下列句子。
福建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乙)李光地字晋卿。
年四岁,能以炭摹地上灯字影。
稍长,力学,有通才。
尝举家陷贼,挟以邀金,欲杀者屡,终不惧。
间即取书读,贼大奇之。
其伯父日燝①,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
光地少无声色之好,衣食裁取粗给,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
(《安溪县志》)注:①日燝,李光地伯父的名字,燝,音同“景”。
1.解释加点词。
(4分)【难度:易】(1)走.送之(2)援.疑质理(3)或.遇其叱咄(4)贼大奇.之2.与乙文“其伯父日燝”中的“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难度:中】A.其真不知马也B.以其境过清C.告之于帝,帝感其诚D.不能指其一端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难度:中】(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分)(2)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
(3分)4.从“嗜学”的角度,简要分析宋濂与李光地各自不同的表现。
(4分)【难度:中】答案:1.(4分)跑引,引述,提出有时对……感到奇怪,认为……奇怪2.(3分)C3.(5分)(1)(2分)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收获了很多东西。
(2)(3分)(李光地)一整年都不演奏音乐(没有娱乐),门馆寂静无人,平时也不接受他人私下拜访。
4.(4分)示例:宋濂借书、抄书、恭请老师,求学“勤且艰”,李光地被贼人围扰,即便生命受到威胁,仍不时地拿书读,可谓要书不要命。
(意思对即可)[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福建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题(针对2020年省考)一、《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②?”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
嘿④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汉·刘安《淮南子》【注释】①《淮南子》:又名“鸿烈”、“淮南鸿烈”,是一本寓言故事书。
②不:同“否”。
③绐:﹙dài﹚哄骗。
④嘿:同“默”。
⑤赍:(jī)携带。
1、写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2、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⑵对面取人物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答: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答: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答: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答:【《楚人隐形》译文】楚地有一人很贫穷,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看到“螳螂伺机捕蝉时找一片树叶遮挡住,能隐藏身形”的话,他就到树下仰起脸寻找螳螂捕蝉时能遮住身形的那片叶子,便采摘那片树叶。
那片树叶落下来,与树下早已落下的树叶混在一起,就不能分辨出那一片了。
于是他扫回好几斗树叶,拿着树叶遮住自己,一一问他的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开始时回答:“能看见”。
时间长了,他的妻子便厌烦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
他很高兴,便带着树叶到集市上去了,当面就拿人家的东西,官吏便捆绑起他去见官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致富。
若要抱着不劳而获的心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虽然一时得逞,但终究会“隐形”不住的。
《楚人隐形》参考答案:1、(1)凭借。
(2)来,连词。
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着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福建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题(针对2023年省考) 福建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题(针对2023年省考)一、《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离。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②?”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
嘿④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汉·刘安《淮南子》【解释】①《淮南子》:又名“鸿烈”、“淮南鸿烈”,是一本寓言故事书。
②不:同“否”。
③绐:﹙dài﹚欺骗。
④嘿:同“默”。
⑤赍:(jī)携带。
1、写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2、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⑵对面取人物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答: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状况下说不见的?答: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答: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答:【《楚人隐形》译文】楚地有一人很贫困,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看到“螳螂伺机捕蝉时找一片树叶遮拦住,能躲藏身形”的话,他就到树下仰起脸寻觅螳螂捕蝉时能遮住身形的那片叶子,便采摘那片树叶。
那片树叶落下来,与树下早已落下的树叶混在一起,就不能辨别出那一片了。
于是他扫回好几斗树叶,拿着树叶遮住自己,一一问他的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开头时回答:“能看见”。
时光长了,他的妻子便讨厌了,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他很兴奋,便带着树叶到集市上去了,当面就拿人家的东西,官吏便捆绑起他去见官了。
这则寓言告知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致富。
若要抱着不劳而获的心理,通过不正值的手段猎取财物,虽然一时得逞,但终究会“隐形”不住的。
《楚人隐形》参考答案:1、(1)凭借。
(2)来,连词。
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看蝉,它躲着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福州中考文言文专练阅读原文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
祖父光,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
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
机警辨捷,辞义响起。
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本郡礼命,不应。
州辟从事,尚书郎,大主簿,太子洗马。
奉使聘吴。
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
”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
宓曰:“愿为人兄。
”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
”吴主及群臣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
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相逼。
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
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
敷德陈教,政化严明。
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
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
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
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宓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
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
”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
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
宓去官,为州大中正。
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汉中太守。
诸王多以为冤。
一年,去官。
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均作“李密”。
②大同:指魏灭蜀。
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
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文学家。
福州中考文言文专练阅读题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治:研习,研究B. 州辟从事,尚书郎辟:开辟C. 吴主及群臣称之称:赞许D. 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指:通“旨”,旨意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暇则讲学忘疲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B.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D.齐桓得管仲而霸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2018年(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卒.逢暴雨卒: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3)皆宜.远观宜: (4)悉.是晚景悉: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分)(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2分)9.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
(5分)2019年(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福州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
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
”“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
”“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
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盛称其贤。
白侯之贤信己。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
②繇(yáo):徭役。
③赋:税。
④问:问罪,责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侯清约甚/以其境过清B.衢人咸为侯荣/咸来问讯C.不敢以意出入之/出其不意D.一州服其平/何苦而不平(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3)结合选文,说说“白侯之贤”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答案】(1)B(2)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3)①以田定赋,做事公平;②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③严格管理胥吏。
【解析】【分析】(1)A清廉/冷清,凄清;B都;C自己的意思/意料;D公平/挖平,铲平。
(2)这句话的大意是: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可以看出白侯以田定赋,做事公平;从“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可以看出变化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从“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可以看出白侯严格管理胥吏,这些都是白侯的贤。
故答案为:⑴B⑵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⑶ ①以田定赋,做事公平;②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③严格管理胥吏。
【中考语文】福建省各地2023年模拟试卷分类专题—文言文阅读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没有独亲其亲,没有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没有必藏于己;力恶其没有出于身也,没有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没有兴,盗窃乱贼而没有作,故外户而没有闭。
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节选)【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没有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没有为盗,安④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路没有拾遗,外户没有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唐纪八》(节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哂:微笑。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百姓无偿劳动。
④安:何必。
⑤升平:太平。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与:(2)女有归.归:(3)使.民衣食有余使:(4)自.是数年之后自: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没有暇顾廉耻耳B.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没有暇顾廉耻耳C.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没有暇顾廉耻耳D.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没有暇顾廉耻耳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没有独亲其亲,没有独子其子。
(2)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9.乙文中“海内升平,路没有拾遗,外户没有闭”一句使你联想到甲文中的哪个句子?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达到了“止盗”的?请简要概括。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没有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没有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没有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 甚喜,以付迨、过。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6.B17.是天砚也/有破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离了苏轼对天石视的珍爱之情,19.示例一:相同,天石现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择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玠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督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注释】①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
②休舍:休息。
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
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飞事亲至孝(2)饰名姝遗之(3)皆铠以习之(4)秋毫无犯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2)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12.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
【答案】9.(1)伺候(侍奉照顾服侍)(2)赠送(给予馈赠)(3)穿上铠甲(4)侵占(侵犯)10.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11.(1)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2)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12.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答出四点即可)学%科网【解析】选自《岳飞》作者:毕沅年代:清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_(3)沿溯阻绝 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8.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节选自《乐府诗集》)[注] ①〔滟(yàn) 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
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
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5.同“缺”(空隙,缺口) 冲上(漫上) 逆流而上飞奔的马6.(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7.B8.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16.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启窗而观俄而百千人大呼B.佛印绝类弥勒群响毕绝C.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高可二泰许珠可历历数也17.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来源:学_科_网](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5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失也失:耽误B.其将来辞辞:陈说C.吾子之讨讨:处罚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5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5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55.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白居易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
②荷:也称作蒲。
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妖________(3)宜乎众矣宜________(4)金粟初开晓更清初________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4.《爱莲说》中,菊是_____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_____的特点。
(用原文词语填空)15.《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2.(1)只(2)(过分)艳丽(3)应当(4)开始,刚刚13.(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14.隐逸(者)耐寒16.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
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解析】12.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独:只。
(2)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妖:(过分)艳丽。
(3)句意:当然就很多人了。
宜:应当。
(4)句意: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初:开始,刚刚。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前人之述备矣(详尽)B.连月不开(天气放晴)C.则有去国怀乡(国家)D.至若春和景明(日光)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行道之人弗受B.然则北通巫峡/康肃忿然曰C.感极而悲者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D.其必曰/其真无马邪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C.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D.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