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特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恶性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时病原学分布及药敏情况【摘要】目的:对肿瘤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时病原学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3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3例恶性血液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对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分离菌株149株,其中检出革兰阴性菌99株,革兰阳性菌28株,真菌22株。
分别占66.44%、18.79%、14.77%。
结论:对恶性血液病肺部感染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实施有效的联合抗药,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肺部感染;病原学分布;耐药性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1-0056-02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而言一般都存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其发生感染性疾病,且经临床研究证实,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时病原学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并展开病原学研究与耐药性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3例恶性血液病发生肺部感染者,其中男49例,女54例,年龄20~85岁,平均(48.9±7.6)岁。
在这103例患者中包括急性白血病34例,恶性淋巴瘤19例,多发性骨髓瘤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将抽取的103例研究对象的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菌株,并进行鉴别与药敏实验,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 实验方法在患者晨起刷牙时,用清水漱口后用力深咳留取痰液标本置于无菌盒内,及时送检。
本次研究中采用api系统展开病原鉴定[2],而药物敏感试验则是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真菌鉴定则是采用涂片法[3]。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汤华;樊春凤;刘泽法;周靖泳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016)001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5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46例患者中并发医院感染者178例,感染率32.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致病菌G(-)杆菌占59.5%,高于G(+)球菌(35.4%).住院时间长、白细胞数在2.0×109/L以下、原发病为急性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对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及时发现感染,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在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助于提高抗感染的疗效.
【总页数】3页(P105-106,111)
【作者】汤华;樊春凤;刘泽法;周靖泳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兴化,225700;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兴化,225700;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兴化,225700;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兴化,225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5
【相关文献】
1.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 赵玉芬
2.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并发医院感染153例临床分析 [J], 王莉华;吴隼;黄琰;郭燕;武金日;贺立山
3.568例次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 杨敏
4.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 宫趋
5.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J], 陈纯;薛红漫;方建培;黄绍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原因之一。
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是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对于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原菌分布分析1. 常见病原菌根据某院近三年的临床数据统计分析,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2. 分布情况针对不同病房和科室进行了病原菌分布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重症监护病房和外科手术室是血流感染病原菌的高发区域,而内科病房和儿科病房排名其次。
3. 季节分布在季节分布上也有一定规律。
夏秋季节是血流感染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病原菌易于繁殖传播,因此需加强对这一季节的预防和监测。
二、耐药性分析1. 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总体情况经过对近三年的临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某院的血流感染病原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耐β-内酰胺酶产生菌占比较高。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2. 不同科室和病房的耐药性差异进一步对不同科室和病房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发现,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且存在多种重点耐药菌的交叉感染情况。
3. 耐药性与治疗方案的影响血流感染的耐药性不仅会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感染难以控制,预后不佳。
对于耐药性的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抗生素使用策略,避免因耐药菌的感染而导致治疗的失败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预防和治疗对策根据以上分析,针对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情况,具体制定以下预防和治疗对策: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的手卫生和感染控制培训,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无菌操作规范,有效减少感染的传播。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方式。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血液病患者共325例,对其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针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探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
结果本文325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共30例,占9.2%。
对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可得,化疗、激素大量使用、静脉插管、抗菌药物的使用均是引起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对于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后,30例院内感染患者死亡共2例,其他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
结论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多为呼吸系统感染与血液感染,其高危因素多为化疗、抗菌药物或激素的大量应用、静脉插管等。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重环境卫生,全程需无菌操作,以达到多重防护的目的。
【关键词】血液病;院内感染;临床特点;护理措施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74-01血液病患者其自身系统受损较严重,因此在住院期间很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作为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具有患者死亡率高、感染率高、多重感染率高等特点。
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大多数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能够得到延长,因此积极的控制其院内感染率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难点与重点[1]。
本文就本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血液病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更好的预防与控制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血液病患者共325例,其中男性患者201例,女性患者124例,年龄为15岁至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0.8岁。
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分析可得,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共10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共42例,浆细胞病共6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共45例,营养性贫血共2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共25例,霍奇金淋巴瘤共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共7例。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王新有;禹康;郭新红【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20)005【总页数】2页(P167-168)【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病原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作者】王新有;禹康;郭新红【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三病区,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三病区,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54恶性血液病为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患者通常自身造血及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放、化疗对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的抑制,机体防御机制和免疫系统遭到进一步破坏[1], 极易引发医院感染。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对疾病的治疗手段已有突破性进展,但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却未能有效控制[2]。
有报道[3]指出,目前严重感染已经成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医院感染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14例,均经临床、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细胞组织学染色、遗传学或病理学诊断检查,符合血液病诊断标准[4]。
其中男174例,女140例;年龄11~77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36例,急性淋巴白血病8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6例,多发性骨髓瘤2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各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9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混合细胞白血病4例。
1.2 方法采用医院感染专率调查表,详细记录314例次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疾病类型、化疗情况及各种侵袭性操作等,一旦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可疑症状,及时获取相应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魏绪廷
【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9)003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4年来我院血液内科诊治的1 061例血液病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1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系统疾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9%,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发生率最高(22.1%),其次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1.7%)、淋巴瘤(19.4%).血液病发生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疾病类型、住院时间、化疗后白细胞数量等因素具有直接相关性,而与患者的性别因素无直接相关性.结论及时准确地确诊血液系统疾病的类型,对症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改善患者的住院条件,接受联合化疗后处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要及时转入层流隔离病房接受治疗,这是预防和降低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总页数】4页(P189-192)
【作者】魏绪廷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安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
【相关文献】
1.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J], 王新有;禹康;郭新红
2.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J], 赵月霞;胡海燕
3.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J], 姜梅杰;魏绪廷;刘广丽
4.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J], 赵月霞;胡海燕
5.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J], 王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王丽昕;王育红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42)003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住院的205例次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出现感染的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抗感染治疗的方案及疗效,以及感染的防治方法.结果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容易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55.6%,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相关,白血病患者初次化疗后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呼吸道感染占40.35%,临床表现不典型,致病菌检出阳性率低,广谱抗生素联合G-CSF治疗有效.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易出现医院内感染,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一旦发生感染,及时使用广谱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页数】2页(P226-227)
【作者】王丽昕;王育红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晋中,030600;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晋中,03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
【相关文献】
1.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的部位分析与护理对策 [J], 林海燕;黄乐听;吕可超;程碧环
2.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J], 韩悦;吴德沛;张日;孙爱宁
3.568例次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 杨敏
4.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研究进展 [J], 孔兴美(综述);李国宏(审校)
5.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凝血指标水平及对发生化疗后不良事件的预测 [J], 朱焕金;张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特点。
方法对近两年(2012年1月~2014年2月)我院诊治的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118例院内感染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由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74株,占62.7%),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氏菌(41株,占34.7%)和肺炎克雷伯菌(19株,占16.1%)。
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感染为主,总共87例(占73.8%),其次为血流感染(12例,占10.2%)。
结论通过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细菌的培养、分离,了解这些细菌的分布特点以及易感部位,对于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正确的诊疗及宣教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标签: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细菌分布
恶性血液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患者在当前医疗环境下的各种治疗方案在血液科逐渐开展,难治或复发类型的患者则会使用各种二线药物组成的强烈化疗方案,为进一步行根治甚至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故出现重症感染是恶性血液病的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了解地市级区域性医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细菌分布状况、特点以及细菌的易感部位,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正确的诊疗、宣教制度及病房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为此,我们对我院近2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采集的标本所分离的细菌菌株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感染菌株来源109株细菌均来源于我院血液科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住院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分泌物、咽拭子等进行培养分离所得,118株细菌病例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1]。
1.2细菌培养及检测方法将采集到的菌株,采用梅内埃公司BACT/ALERT3D型血培养仪及配套的培养瓶。
待机器报警时及时取样做革兰染色并做分离培养,用德灵公司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分析,并且以最低抑菌浓度(MIC)法行药物敏感试验,所需试剂亦购置于德灵公司。
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药敏纸片确证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使用30ug/片头孢西丁检测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按照CLSI2010年M100-S20标准判断。
1.3数据分析检测结果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离出的118株菌株主要来自痰液(包含咽拭子标本)60株(50.8%),血液41株(33.9%),尿液粪便标本11株(9.32%),皮肤软组织等其他7株(5.93%)。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临床分离的菌株及标本来源大部分为痰液,较其他标本发现院感更敏感(P<0.01)见表1。
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由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74株,占62.7%),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氏菌(41株,占34.74%)(P<0.01)和肺炎克雷伯菌(19株,占16.1%);革蘭氏阳性球菌共检出44株(37.2%),最常见的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26株,占22%)(P<0.01),见表2。
从感染的部位来看,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87例次,占73.8%),其次为血流感染(12例,占10.2%),提示口咽部是感染的主要部位(P<0.01),见表3。
3讨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及细胞免疫功能的损伤,导致其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重点人群。
我们的资料提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侵犯呼吸系统(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大部分感染细菌从痰液中获得,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由条件致病菌构成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74株,占62.7%),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氏菌(41株,占34.74%)和肺炎克雷伯菌(19株,占16.1%)。
本研究中提到的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寄居在呼吸道及肠道里,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及质量的改变,导致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患者反复接受化疗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尤其是大剂量化疗,使骨髓受到严重抑制。
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抑制了机体内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超过一定数量或占优势时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2]。
资料显示[3]患者在严重骨髓抑制阶段,特别当ANC≤0.5×109/L时,60%的感染发生在口腔,上呼吸道,尿道。
范芸等报道分析1659例血液病患者367例发生医院感染,其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占37.8%,其次为肠道及血行感染,分别占8.2%和7.2%[4]。
我院血液病患者的呼吸道感染部位中上呼吸道感染有31例(26.2%),而下呼吸道有56例(47.5%),提示口咽部及呼吸道为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与国内报道[5]的口腔及呼吸道感染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常见部位的观点一致。
由此可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口腔及呼吸道的防护是减少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细菌分布的临床特点,我们对患者的宣教包括勤漱口、勤换卫生口罩,同时需要加强病房卫生管理,包括呼吸机、吸氧、吸痰设备的定期消毒,减少家属对于骨髓抑制患者的探视、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及消毒意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因子的合理使用、层流洁净病房的应用等。
从另一个角度,由于痰液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载体,早期发现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手段是多做痰液的病原学检查;在痰培养的操作过程中,临床医师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注意口腔及鼻腔内正常寄生的细菌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6]。
考虑到层流洁净病房是通过高效过滤器将漂浮于空气中的99.97%以上的直径大于0.3um的尘粒及细菌除去,为患者在化疗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及粒细胞缺乏的情况下,提供一个相对净化的环境,能够明显降低感染率的发生[7],有条件应该予以开展。
总之,我们的数据表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由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
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通过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细菌的培养、分离,了解这些细菌的分布特点以及易感部位,对于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正确的诊疗及宣教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医学杂志,2001,80(2):315-316.
[2]龚扬彬,朱冰,邹自英,等.血液科层流病房患者浅表部位病原菌分布[J].西南军医,2009,11(6):1049-1050.
[3]胡新颖,层流床对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病人的应用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5):91-92
[4]范芸,徐少全,常乃柏,等.1659例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787-790.
[5]吴国际.某院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细菌耐药研究[J].安徽医学,2013,34(4):449-450.
[6]毛细文,任南,徐秀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41-244.
[7]廖丽昇,张瑞春,曲双,等.恶性血液病化疗中的全环境保护及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8):1303-1304.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