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文档资料共75页
- 格式:ppt
- 大小:8.65 MB
- 文档页数:75
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及萌芽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的兴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为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和15世纪欧洲的一些商业城市中。
日益活跃的贸易活动,不仅加速了这些城市的商业资本积累,而且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2 、原始积累加快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的剥夺,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3、工业革命最终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先进国家先后发生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仅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使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开创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新时代,而且引发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G—W—G’它反映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通过某种商品为媒介实现自身的增殖。
商业资本:G—W—G’产业资本:G—W……P……W’—G’借贷资本:G——G’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流通以外的生产中,生产者只能创造价值不能得到除所创造以外的额外价值。
3、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G—W—G’分为两个阶段:G—W和W’—G’☆(1)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上;☆(2)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W的价值上,只能发生在W的使用价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