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刺绣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57.12 KB
- 文档页数:2
泉州的民间工艺品都有哪些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
这些民间工艺品承载着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民间工艺品的精彩世界。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泉州木偶头。
泉州木偶头雕刻精美,造型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材、雕刻、打磨、彩绘等多道工序。
木偶头的形象丰富,有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面部特征和神情。
雕刻师傅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木偶头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具有了生命一般。
无论是人物的五官、发型,还是服饰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泉州木偶头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了泉州民间工艺的一张亮丽名片。
泉州花灯也是泉州民间工艺品中的瑰宝。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
泉州花灯的种类繁多,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等。
彩扎灯以竹篾为骨架,用彩纸、绸缎等材料进行装饰,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刻纸灯则是将刻纸艺术与花灯制作相结合,灯面上的图案精美绝伦,线条流畅;针刺无骨灯则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整个花灯没有骨架,全靠针刺出的小孔透光,形成各种精美的图案。
每逢元宵佳节,泉州的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人们赏灯、猜灯谜,热闹非凡。
泉州花灯不仅是一种照明工具,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展现了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德化瓷塑也是泉州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
德化瓷以“白”著称,被誉为“中国白”。
德化瓷塑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
其题材广泛,有佛像、人物、动物等。
瓷塑师傅们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泥土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德化瓷塑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态的自然,人物的表情细腻入微,衣物的褶皱逼真传神。
无论是庄严慈祥的佛像,还是活泼可爱的儿童,都能让人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德化瓷塑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使者。
天工|2023年第16期[摘 要]通过对非遗缠花的独特表现手法与艺术样式的研究,认识到可以把非遗缠花图案、独特的技法融入现代装饰画中。
基于此,首先探讨了非遗缠花的历史溯源、制作工艺技法及当代应用现状;其次,从技法艺术形式、图案内容两方面分析了非遗缠花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最后用作品案例对非遗缠花在设计实践中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验证二者的有机结合能更好促进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非遗缠花;装饰画;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6-007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燕群.非遗缠花融入现代装饰画的创新实践探索[J].天工,2023(16):72-74.李燕群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非遗缠花融入现代装饰画的创新实践探索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2年“‘传遗’缠花工作坊”实践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燕群(1981—),女,壮族,广西柳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非遗缠花、劳动教育、学前教育。
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和制作方式有别于传统绘画,其通过构图、色彩等表现手法来形成一幅完美的作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装饰画因其突出的表现力开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备受关注,人们对装饰画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现代装饰画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丰富,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社会价值。
[1]以民间非遗缠花独特的艺术技法来表现装饰画的工艺性,并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其中,能使装饰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进一步丰富现代装饰画的艺术形式。
一、缠花的历史溯源“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
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
”这是北宋文学家、“红杏尚书”宋祁在千百年前的春日提到的“缠花”。
[2]缠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女工的一种,其寓意深刻,可穿可戴,样式丰富,随着不同的载体而灵活变化。
在古时候,缠花的运用贯彻了一个人出生、结婚、大寿、丧葬等各种民俗活动。
文 郑 滢泉州金苍绣的工艺特色—以泉州富美宫神伞为例泉州金苍绣技艺,又称“金葱绣”,是福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也是古老且极具地域与宗教特色的传统工艺之一,以其装饰表现手法多样而闻名于世,其中以浮雕立体效果最具特色。
笔者在对闽南刺绣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在泉州市金苍绣传承人黄明霞与木偶头雕刻传承人江东林的引荐下,有幸在富美宫见到一件极为精致的神伞,这件作品[摘 要]金苍绣是福建地区具有重要代表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现存于泉州富美宫的神伞保存尚佳、形制正统,是泉州80年代金苍绣的代表之作。
神伞上的刺绣针法之复杂细腻、纹样品类之多,是现今极少见的手工绣制神伞,具有其研究价值。
现从样式、图案、针法、工艺特色四个方面,细致分析了此件绣品刺绣工艺的精彩之处,并以此为例分析金苍绣工艺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关键词] 金苍绣;富美宫神伞;工业特色;图案;寓意[中图分类号] J523.6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3-0064-04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郑滢.泉州金苍绣的工艺特色:以泉州富美宫神伞为例[J].天工,2020(3):64-67.不但刺绣精美,而且保存良好、来历明确 ,是研究闽南传统金苍绣的绝佳素材。
一、泉州富美宫神伞由来及其研究意义泉州富美宫现位于泉州南门水巷末端,临近晋江下游富美渡头。
富美宫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原址在富美古渡头旁,主祀西汉名臣萧望之太傅,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爷二十四尊。
于道光年间重修,但因旧址年限太久,修缮无力,于清朝光绪年间移建现址,民国二十五年重新扩建。
富美宫原为地方保护神寺院,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泉州唯一的“王爷行宫”,被称为“泉郡王爷庙总摄司”,分灵遍及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其中台湾就多达2000多处。
主祀萧望之太傅泉州当地称他为“萧阿爷”,故而泉州富美宫也称为“阿爷宫”。
明代中后期,泉州曾因屡遭各种灾害,尤其是瘟疫肆虐,于是民间纷纷建立小祠,泉州民间传说萧王爷每每显灵于临江临海处,泉州人便常在临水处祭祀萧王爷,并献以公羊一只,以示礼重,祈求王爷赏善罚恶,司瘟驱灾,降灾赐福。
莆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莆田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代表着福建的民俗文化,该地区的信俗和民俗文化中,保存着许多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沉淀,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1. 莆田木偶戏莆田木偶戏,源于明代,有500多年的历史。
莆田木偶戏的演出形式独特,擅长运用音乐、武术、舞蹈等元素,加上幽默风趣、讽刺、夸张、搞笑等表演手法,收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莆田木偶戏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剧目,如《赵明诚》、《寻梅》等,取材自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寓意深远。
近年来,莆田木偶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 莆田棕编莆田棕编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莆田的独特文化代表之一。
在莆田的民间生产和生活中,棕编制的物品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如篮子、席子、草帽等。
莆田的棕编技艺独具匠心,结构严谨、外形美观、工艺精湛。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3. 莆田刺绣莆田刺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术,最早流传于闽南地区。
莆田刺绣以其细密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天下绣品之冠”。
莆田刺绣体现了莆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莆田刺绣图案以自然界为主题,表现了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感悟和阐扬,深受人们喜爱。
4. 莆田秧歌莆田秧歌是一种流传于莆田地区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
莆田秧歌跳起来自由、活泼,舞姿雄健且豪放,极具地方特色。
在秧歌舞中,舞者们要高举双手,扭曲身体、弹腿、跳跃、扭腰以及踏步,舞姿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莆田秧歌不仅在本地深受欢迎,还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代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特色,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激发人们保存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民间装饰艺术的分类
中国民间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类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根据装饰手法和用途不同,可以将中国民间装饰艺术分类为以下几类:
一、刺绣类装饰艺术:包括蜀锦、苏绣、湘绣、粤绣等,不同地区的刺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主要用于服饰、家居用品、礼仪用品等方面。
二、剪纸类装饰艺术:包括北京剪纸、山东剪纸、陕西剪纸等,主要以纸为材料,通过剪、刻、折等手法制作出各种形态的装饰品,如窗花、剪纸画等。
三、雕刻类装饰艺术:包括木雕、石雕、泥塑等,主要以木材、石材、泥土等材料进行雕刻制作,用于建筑、器具、工艺品等方面。
其中,著名的木雕有浙江绍兴的根雕、福建南平的闽南木雕等。
四、绘画类装饰艺术:包括壁画、年画、窗花等,主要以墨、彩、颜料等进行绘画创作,用于装饰墙壁、门窗等。
五、刻印类装饰艺术:包括篆刻、印章、木印等,主要以石、木等材料进行刻印,用于文化礼仪、个人名章、工艺品等方面。
以上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的主要分类,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 1 -。
解读漳浦林桃剪纸的艺术魅力摘要:解读林桃剪纸作品,同时也是对漳浦剪纸艺术的回顾,从中吸取民间艺术的营养,为今后艺术创作提供很好的借鉴。
新时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使民间艺术遇到新的难题。
对漳浦剪纸,特别是林桃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林桃剪纸;艺术;创新漳浦地处闽南金三角,199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称号。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如书法和剪纸艺术等。
一、漳浦剪纸的起源、类型漳浦剪纸谷称“铰花”,属女红手艺之一,原仅为刺绣底样,后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漳浦县志载:“元夕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
”“元夕自初十日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晶、张灯。
”可见剪纸是古时过年过节张灯时作为花灯上的装饰,或是在神祠、祭祀时用来招魂娱神。
有人认为漳浦剪纸是唐代“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时从中原带来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它根植于中原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形式和民俗习惯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色彩。
但它通过闽南本土文化的改良,是柔嵌入鲜明闽南地域特色的中原文化的延伸。
在过去的农耕社会中,笃信天人合一,剪纸必然被赋予各样不同的功能,归纳起来,漳浦剪纸样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祭祀、丧葬类型。
该类型主要用于娱神、祈福,以保平安幸福。
主要形式有纸钱(冥币)、纸马、纸人、茶壶花、碗花、饭勺花、酒瓶花,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图1所示。
(二)婚嫁、生育、求喜类型。
主要用于祈求家庭和睦美满幸福、暗喻子孙兴旺发达诉求的吉祥图案表现,以及订婚下聘时用的糖花、饼花、猪脚花等喜庆烘托图案表现。
通常采用谐音、比喻之类的手法。
主要形式有双喜、老鼠娶新、龙凤呈祥、鸳鸯莲蓬、麒麟送子、荣华富贵、花好月圆等,如图2所示。
(三)刺绣图样类型。
主要用于刺绣底样,主要形式有涎围花、肚兜花、帽檐花、饰裤花、领沿花、烟袋花、手巾花、鞋样、肩罩花等图样,如图3所示。
中国的传统民间饰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拥有许多传统的民间饰品。
这些饰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传统民间饰品,了解其起源、分类以及文化意义。
一、起源中国的传统民间饰品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最早的饰品大多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例如玉石、珠子、贝壳等。
古人们相信这些材料具有神秘的力量和象征意义,可以保佑自己平安和驱邪。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工艺逐渐讲究,饰品的种类也逐渐增多。
二、分类1. 首饰类首饰是最常见的一类民间饰品,包括项链、耳环、手链等。
其中,玉饰品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饰品之一。
玉石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代表了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传统的玉饰品多采用手工雕刻制作,精美细致,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头饰类头饰一直是中国传统民间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例如,闽南地区的丝绸花环,代表了女性的美丽和婀娜多姿;四川的川绣发饰,则是以刺绣技法营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杂项类杂项类饰品多为手工制作,包括围巾、挂件、毛线编织品等。
这些饰品通常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创意设计。
例如,苏州的刺绣手绢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而闻名,成为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三、文化意义中国的传统民间饰品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饰品上的图案、纹饰往往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
例如,苏州园林的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刺绣和金银首饰中,展现了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传统民间饰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制作和佩戴这些饰品,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美丽,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民间饰品丰富多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