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营模式的要求与缺陷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网络型组织结构模式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与构造,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段发展而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从直线制到直线职能制、从距阵制到事业部制,强大的经济发展引擎不断推动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变革。
网络型企业组织机构正是基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企业企业组织结构。
网络型企业组织机构产生的本质在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扩展和利用。
使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极大的增强。
企业经营的地理范围不再局限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是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相连,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正是基于这一条件,企业可以重新审视自身机构的边界,不断缩小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相应地扩大与外部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
这就产生了一种基于契约关系的新型组织结构形式,即网络型组织结构。
在网络经济影响下的企业组织环境的新变化网络经济是伴随着信息变革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方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企业的传统经验做法不再显灵,许多内部因素都在急剧的变化,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清醒认识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环境变化。
一、自然资源约束软化互联网的延展性和灵活性使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对企业的约束化与无形,市场可以无限制地延伸到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市场对所有企业平等开放,每一个行业的企业都发现它们正面对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竞争对手和顾客,并且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扩张速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例如,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较准确地掌握顾客的偏好和产品的销售情况,将企业内部业务环节通过内部网达成整合,能够缩短产品的周转周期,减少库存和浪费。
另外,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对全球各地工厂的实时监控真正做到全球一体化经营,这在以前可以说是无法想像的。
二、核心价值观的变化随着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产品的价值逐渐降低,适合企业和用户个性需要的服务的价值逐渐升值。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虚拟企业发展问题及建议作者:张英杰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10期【摘要】为了充分整合利用资源,实现自身资源最大效用化以及最终利润最大化,虚拟企业应运而生,并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虚拟企业拥有优势互补、低成本、高效率、灵捷的动态联盟优势,并在虚拟市场发挥作用。
虚拟企业将无可置疑地成为未来十分重要的主流企业组织形态。
但由于我国体制方面等的不成熟,虚拟企业有很多问题和缺陷有待发现和解决。
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虚拟企业进行分析,衡量了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市场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给予分析对其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虚拟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企业联盟;SWOT一、虚拟企业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是指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应对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信息、分担费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联盟体。
1991年“美国21世纪制造战略报告”中首次提出“敏捷制造”的概念,强调制造企业具有快速、灵活和协同的能力,企业各部门间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要求扩大到企业之间,以实现跨地区、跨企业的合作。
进而提出虚拟企业是实现“敏捷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尽管其成员在地域上是分散的,但每个成员有各自的组织系统和管理机构,以满足网络市场的需求。
而虚拟企业本身又只是公司间的一种暂时组织形式。
虚拟企业随着联盟目标的完成而解散,为了新的战略和目标,新的合作者又可能组成新的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虚拟生产、虚拟开发、虚拟销售、虚拟管理企业等。
而虚拟生产是虚拟经营的最初形式。
二、SWOT分析虚拟企业的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使用最普遍的企业内部分析方法。
它主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通过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以及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的分析来进行企业定位和战略选择。
虚拟经营制胜法宝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张的最佳途径20世纪成功的经验,可能是21世纪失败的原因”虚拟经营实质上就是指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
之所以说“虚拟”,是因为虚拟经营模式突破了企业有形的组织界限,借用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运作。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的运用,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
虚拟经营注重的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
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
虚拟经营一般把有限的资源都集中在了两个模块:高端研发和终端营销。
生产和销售则统统采用外包和特许的方式运作。
虚拟经营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把钱用在高利润节点。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实现生产能力的最快扩张。
作为一种投资策略,它提倡的是一种资源配置新观念:有钱就买,无钱就租,不租就借,甚至有钱也不一定买。
大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也在不断地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中小企业更有必要、更有优势来实施虚拟经营。
资源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的主要矛盾,而技术创新的压力、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使中小企业仅靠其内部资源已力不从心,它迫切需要突破有形组织结构的界限,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新的出路只能是内外大规模的流动和重组。
我国许多企业存在开工不足问题,大量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这就为虚拟经营,构建合作网络和利用外部资源提供了良好条件。
国际案例1. NIKE——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美国耐克公司,自身并不拥有制鞋的工厂,而全部委托给劳动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代为加工生产,公司只负责产品的设计和市场销售。
2. 美国的波音公司,作为世界知名的飞机制造公司,其本身只生产座舱和翼尖,其它都是靠虚拟经营来完成的;3. 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企业本身并不拥有生产线,主要靠虚拟功能生产,而企业的主要精力则是创造品牌和经营市场。
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模式分析与实践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空间,使用户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和虚拟现实世界进行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于游戏、娱乐、教育、医疗、建筑、军事等领域,同时也在商业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本文将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商业模式,并探讨它的实践。
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为获得商业价值而采取的一系列商业活动的组合。
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游戏类商业模式游戏类商业模式是虚拟现实技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商业模式。
游戏类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游戏内容的销售,包括游戏本身、道具和其他游戏相关的增值服务。
例如《绝地求生》《堡垒之夜》《星际公民》等虚拟现实游戏。
2.应用类商业模式应用类商业模式是指将虚拟现实应用于教育、医疗、建筑设计等行业,实现销售虚拟现实应用程序的商业模式。
例如Vivid Vision应用程序是一个针对弱视患者的虚拟现实系统,可以提高患者的视力。
3.虚拟现实硬件商业模式虚拟现实硬件商业模式是指销售虚拟现实头戴设备、手柄、传感器等硬件产品的商业模式。
通过销售硬件产品,企业可以获得不同的收益来源,例如硬件销售、订阅、广告和游戏销售等。
4.虚拟现实内容创造商业模式虚拟现实内容创造商业模式是指销售虚拟现实内容的商业模式。
虚拟现实内容可以是影视制作、游戏制作、虚拟现实艺术品等。
通过销售虚拟现实内容,企业可以从中获得版权、广告和游戏销售等各种收益。
5.虚拟现实社交平台商业模式虚拟现实社交平台商业模式是指销售虚拟现实聊天、社交平台以及虚拟现实聚会、聚餐、活动的商业模式。
虚拟现实社交平台可以提供用户互动甚至完全虚拟的沉浸式社交体验,从而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虚拟现实技术商业模式的成功需要企业在技术、内容和体验等方面做出巨大的投入。
下面列举几个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模式的实践案例:1.虚拟现实游戏《雪山飞狐》《雪山飞狐》是由腾讯游戏推出的一款VR游戏。
耐克公司的虚拟经营战略耐克公司的虚拟经营战略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虚拟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其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
但事实上,虚拟经营并非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生儿。
在工业经济时代,有些企业家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使用了虚拟经营这种经营方式。
就拿耐克来说,它作为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在欧美极负盛名,在发展中国家也尽人皆知。
这全靠极具现代商业意识的总裁菲尔·耐克的精心策划,奋力开拓,选择了适当灵活的借鸡下蛋的生产方式。
创业初期,由于菲尔·耐克准确预测到弹性好又能防潮的运动鞋的市场前景,耐克鞋凭借独特的设计、新颖的造型迅速在美国打开了市场。
随着公司的壮大,菲尔·耐克把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但是,耐克鞋价格较高,如果依靠出口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本身的高价位再加上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关税,是很难被这些国家的顾客所接受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这便是耐克公司生产上的借鸡下蛋法。
耐克公司通过在爱尔兰设厂进入了欧洲市场并以此躲过高关税,又在日本联合设厂打入了日本市场,在70年代末能有这种巧妙构思,不能不令人钦佩。
所以,如果向公众说明耐克公司是一家没有厂房的美国公司,它是依靠别的企业为它生产的,人们就会明白借鸡的含义了。
耐克公司的经理们只是集中公司的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行销,然后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把设计好的样品和图纸交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的'企业,最后验收产品,贴?quot;耐克的商标,销售到每个喜爱耐克的人手中。
随着各地区生产成本的变化,耐克公司的合作对象从日本、西欧转移到了韩国、台湾,进而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到90年代,耐克更为看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由于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取了借鸡下蛋法,从而本部人员相当精简而又有活力,这样避免了很多生产问题的拖累,使公司能集中精力关注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及时将它反映在产品设计上,然后快速由世界各地的签约厂商生产出来满足需求。
耐克公司在1972年创建时规模很小,与当时已经具有上百年历史的阿迪达斯、彪马、锐步等品牌相比,只是体育用品领域的小字辈。
但在此后短短的30年里,耐克公司凭借独到的虚拟经营策略,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体育用品品牌,缔造了在商界急速发展的神话。
所谓“虚拟”是计算机术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引用到企业管理中,实质上就是直接用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的一种策略。
耐克公司的虚拟经营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贴牌生产耐克公司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公司总部只是将设计图纸交给负责承包的生产厂家,让他们严格按图纸式样进行生产,然后贴上耐克的牌子,再将产品通过公司的行销网络销售出去。
就这样,耐克公司不用一台生产设备,却缔造了一个遍及全球的体育用品王国。
每双耐克鞋,其生产者获得的收益只有几美分,而凭借全球的营销网络,耐克总公司却能从每双鞋中获得几十甚至上百美元的收入。
耐克公司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材料,也没有庞大的运输车队,甚至没有一间厂房、一条生产线和一个生产工人,因为这些它都不需要。
耐克公司所拥有的是非凡的品牌、卓越的设计能力、合理的市场定位以及广阔的营销网络,有了这些在传统企业眼中“虚”的东西,就可以选择市场上最好的制鞋厂家作为供应商,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要求生产耐克运动鞋。
并且,因为没有有形资产的束缚,耐克公司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战略的需要转换生产基地。
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虚拟经营的优势。
例如,20世纪70年代,耐克公司通过与日本厂家和爱尔兰厂家的合作成功打入了日本市场和欧洲市场,并以此躲过了很高的进出口关税。
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员工工资迅速增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鞋产业成本随之大幅提高,意识到这一点的耐克公司立即将生产地进行了调整,将合作厂家从日本、西欧转移到了韩国、中国台北,进而转移到中国内地、印度等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在海外生产基地的不断“战略转移”,耐克公司的销售业绩和利润也节节攀升。
虚拟企业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简介内容提要什么是虚拟企业?一、虚拟企业内涵1. 企业产权虚拟化:2. 企业管理职能虚拟化:一、虚拟企业内涵3. 企业组织构架虚拟化:4. 企业技术人才虚拟化:二、虚拟企业的运作形式虚拟企业运营的关键是二、虚拟企业的运作形式第一。
业务外包第二。
企业共生二、虚拟企业的运作形式第三。
策略联盟第四。
虚拟销售虚拟企业的总体运作框架三、虚拟企业的运营特征企业界限模糊:企业运作灵活:1. 战略环境分析2. 虚拟企业建模3.谈判签约、定义利益/风险的分配形式4. 组织设计与虚拟企业仿真5.虚拟企业的管理6.虚拟企业的清算解体五、虚拟企业的运营策略1.实行虚拟经营的企业必须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五、虚拟企业的运营策略2.实行虚拟经营的企业必须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
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五、虚拟企业的运营策略3.参与虚拟化合作的成员企业必须努力减少磨擦。
积极培植融洽平等的伙伴关系。
他问题及对策1.项目性质2.信息保密他问题及对策3.流动性4.VE的重构5.人才资源(一)项目的选择七、案例分析(一)项目的选择(二)外部项目组的选择公司项目组要选择外部项目组并签定合同。
外部项目组选择准则包括如下5条:(二)外部项目组的选择(二)外部项目组的选择(三)系统的建立。
(三)系统的建立(四)组织的建立(五)成员间的联络(六)项目总结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第14卷 第4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1.14,N o.4 2000年12月Journal of H u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D ec.2000现代企业虚拟经营的风险及其管理Ξ毛 遨,谭跃雄,成 竹(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 要]现代制造型企业的虚拟经营是建立在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经营模式。
企业实施虚拟经营受到环境、能力和利益等方面限制,也存在各种风险,包括虚拟产品开发风险、虚拟制造风险、虚拟物流风险、虚拟营销风险。
因此,加强对虚拟经营过程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关键词]制造企业;虚拟经营;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763(2000)0420061203网络经济及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使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企业的商务环境、经营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这种市场环境客观要求企业采用科学、灵活的经营方式,建立虚拟企业或实施虚拟经营不失为企业快捷占领市场并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由于企业虚拟经营受到时间、空间及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其风险也就不可避免。
因此,对虚拟经营风险的管理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要求。
一 全球化供应链与企业的虚拟经营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已开始从“纵向一体化”经营转向“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以适应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经营环境。
采用“纵向一体化”思维的企业无法快速敏捷地响应市场机会,也不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都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原因之一。
全球化供应链的产生及“横向一体化”的思维转变就是现代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借助企业以外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客观必然。
制造型企业的虚拟经营是建立在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经营模式,它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组织机构,是高度灵活的经营方式,贯穿企业整个产品开发、制造、物流和销售的全过程。
虚拟经营模式的要求与缺陷1994年创立的温州品牌美特斯·邦威却在短短十年间,已经把规模爆炸性地做大了300倍,从初创时的年营收入500多万元,发展到了15亿元。
正如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宣传的那样,“美斯特·邦威——不走寻常路”,美斯特·邦威,以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经营之路。
虚拟公司的概念最早是1991年由罗杰·内格尔提出,如今,虚拟经营模式,正以其柔性的组织结构,灵活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斯铎克(G.J.Stalk,1988)说:“传统的企业竞争方式是成本与规模竞争,而现代的企业竞争方式通过灵活制造、快速反应、多品种与创新来赢得竞争优势。
”虚拟经营,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多个具有独立市场利益的企业集团通过非资本纽带媒介生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或者临时性的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合同制造网络与策略联盟等主要形式。
虚拟组织的模式是,公司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把重心放在他们擅长的、关键性的、高附加值的工作上,而其他工作外包给外部完成,从而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市场日益呈现出需求个性化和需求快速变化两大基本特征,在传统的规模效益的战略思想日益受到批评与质疑时,虚拟战略却有效地防止了规模经济缺乏灵活性和反应迟钝的弊病,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
虚拟的核心思想就是企业仅控制某些核心环节,如专利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而把低增值部分虚拟运作,如虚拟生产(OEM)、网络营销、虚拟行政等,其实质就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不求拥有,只求利用”,企业只着力于高端研发和终端营销,而中间部分,则尽量全部外包。
虚拟模式的竞争优势柔性结构&快速反应在组织结构方面,美斯特·邦威没有采用传统企业需要亲自实现自己的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职能的全功能管理模式,周成建总裁明智的看到,自己资本有限,肯定不能象传统企业一样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模式,经过充分考虑,美斯特·邦威把有限的资源都集中在了两个模块:高端研发和终端营销。
高端方面,美斯特·邦威不惜血本的设立了和意大利、法国合作的上海设计中心,为中国年轻人量身定制最前卫、最时尚的服装款式;终端方面,美斯特·邦威从请明星作代言到立体的市场活动,这十年来,已经成功地打造出优秀品牌。
当拥有了这两个核心资源后,其生产和销售则统统采用外包和特许的方式运作,通过借助外部的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自己则可以把注意力充分集中在信息流、科研开发和品牌建设上,这样的柔性组织结构跳出了大型企业“管理病”的困扰,以其高度弹性化的运作方式,做到了在最短时间内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其市场行为特征就是:分工、竞合、联盟、快速反应与创新,而合作、双赢、共享与学习正是美斯特·邦威及其企业联盟的经营主题。
这种虚拟企业柔性结构最大的优点在于整个组织的灵活性,因为企业联盟既可以是长期性的,又可以是临时性的,一切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重新分化组合,在这中间,利润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是虚拟企业联盟存在的全部理由。
有限资源&无限功能美特斯·邦威一方面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高端研发和终端营销,同时又将低附加值的生产和销售全部外包和特许给外部完成,自己只进行指导和监察。
在生产方面,美特斯·邦威采取定牌生产策略,先后与广东、江苏等地的100多家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公司进行定牌生产,如今已形成年产系列休闲服1000多万件(套)的强大生产基地,这个环节如果都由美特斯邦威投资的话,则需要约3亿元资金;在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美特斯·邦威采用特许经营的模式,充分利用“美特斯·邦威”品牌效应,吸引代理商加盟,拓展连锁专卖网络,目前美特斯·邦威的1000家专卖店已经开到了全国,只有20%是直营店的品牌形象店,其余80%都是特许连锁专卖店,如果这些专卖店都是美特斯·邦威自己投资,则至少需要2亿元资金。
荀子曾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便是聪明睿智的君子也并不比常人厉害,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只是善于利用外物罢了。
美特斯·邦威这种虚拟经营模式,通过借用外部资源与能力,实现了以有限资源完成无限功能的目的,大大延伸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实时经济和零沉没成本如今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不再仅仅是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表现在反应快的企业吞并反应慢的企业的竞争上,企业之间越来越多的是时间的竞争。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不久的未来,任何一个企业面临的都将是全球化的竞争对手。
虚拟经营模式的实时经济导向,适应了新经济时代环境快速变化、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以快速反应的速度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追求针对市场需求响应时间缩短至零的能力。
同时,由于虚拟企业没有在核心功能之外进行过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一旦环境改变,组织结构需要调整和组织流程再造(BPR)时,其沉没成本几乎为零。
现在,美特斯·邦威与其定牌生产厂家和特许加盟店之间,各自都是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如果某一天美特斯·邦威需要调整经营战略或者组织结构,可以随时让这个虚拟企业联盟解体,美特斯·邦威以其品牌资源和开发能力,做到了完全主导和控制这个虚拟企业的运作,同时不必担负资产投入的风险。
虚拟经营模式的理论依据个性化市场需求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都是以牺牲顾客的差异化需求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顾客在获得低价格好处的同时,失去了个性需求的满足。
随着需求个性化的发展,企业如何把大规模生产和个性产品制造结合起来,日益成为时代的新课题。
目前,大量定制化(mass customization)、灵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和柔性组织(flexible organization)等概念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而虚拟组织形态,以其无固定边界的非正式组织、层次很少的扁平组织结构、成员之间能有效沟通的网络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无法解决的难题,把用户定制、柔性生产和高效率有机结合起来,适应了当前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
市场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信息经济时代的市场的快速变化的特点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曾经所向无敌的、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环境相对稳定基础上的波特理论饱受批判和质疑,今天的战略将何去何从,哈默(J.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90)曾提出了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战略新思维,但是,这个思维框架至今没有形成具体思路,企业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市场变化该如何制定战略,仍然处于探索和迷茫之中。
虚拟组织模式以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柔性,表现出更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竞争能力,以其“小而精”、“归核化”的特点,显现出了卓越地竞争能力。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成为保障虚拟经营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如此一来,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势必成为企业运作成功的关键,而当今正是信息技术主宰的时代,Internat/Intranet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MI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S)、全面质量管理(TQ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的成本也越来越低,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强有力的支持了虚拟企业运作,成为其取得成功的技术保障。
对企业之间无缝沟通和管理合作要求更高从服装行业分析,随着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服装市场已经完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服装行业其市场需求跟着季节和时尚的变化而迅速改变的特点,使得不少服装企业为库存问题而烦恼不已,如何零时间了解市场变化及终端的订货需求,如何尽可能实现零库存和消除货物在渠道中的长时间积压等,成为大多数服装企业思考的课题。
虚拟企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而且难度更大,虚拟企业联盟比传统企业在无缝沟通和管理合作方面的要求更高,因为作为企业联盟中的各个企业本身,仍然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实体,虚拟企业的内核和外界联盟单元的关系不是传统的母子企业关系,要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快捷的货物与信息流通,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对渠道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势必支付更高的成本。
美特斯·邦威在1993~1997年间,因总部与连锁店信息不畅和反应过慢带来的库存问题,其虚拟模式也曾一度经受了最痛苦的考验,1995年新市场信息部主管王泉庚通过采用仓库信息管理系统让美特斯·邦威数量急剧增加的产品品种在财务、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各种报表上重新回归简单和规范。
之后,美特斯·邦威又推广使用收银系统,并逐步从收银系统上升到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到1999年,美特斯·邦威在全国开了三、四百个店,每个店的都被成功地纳入到这套连锁管理信息系统监控之下。
在顺利地疏通了销售流通环节后,美特斯·邦威又发现生产环节占去了从订单到服装上市环节的最长一段时间,自己和生产厂之间的沟通也必须要加快,美特斯·邦威开始自己花钱给加工厂上ERP,先在几个重点厂试验,然后就全面推广,这样美特斯·邦威就能随时了解到工厂的生产进度,大大降低了原来信息不透明时的风险。
美特斯·邦威从一开始就注重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整合,在销售和流通环节顺利实现信息化改造的同时,在经营上对专卖店提供包括物流配送、信息咨询、员工培训在内的各种服务与管理,与加盟商共担风险,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在管理上实现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化,从1996年开始公司构建计算机商务网络系统,建立了管理、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1000多台计算机终端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内部资源共享和网络化管理。
如今,每天美特斯·邦威总部有40多个人指挥这个庞大的“虚拟企业”,代理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向美特斯·邦威订货,美特斯·邦威再通过系统向工厂订货,总部的计划管理处和市场部指挥着整条供应链。
计划管理处清楚各个专卖店的销售情况,并根据这些数字随时变更生产订单,同时市场部门不断优化这些数字,充分实现了对虚拟企业联盟之间的无缝沟通和高效的管理合作。
对灵活性的追求容易丧失忠诚乃至企业文化虚拟企业的内核是由少数掌握企业核心能力的固定员工构成,其余则都是临时企业、临时工、合同工,大家只是通过市场契约与各自利润相互联系在一起,正如查尔斯·汉笛(C.Handy,1999)所说,“工人通常是在许多不同的办公地点工作,或者以不同的身份工作,并且没有必要为一个组织贡献自己的全部忠诚。
组织越来越像个契约盒,而不再像是员工的全部生活。
”虚拟企业的临时性特点,一方面能带来灵活性的优势,但同时势必伤害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虚拟企业很难构建起统一持久的企业文化,企业所谓的团队也势必各自为政,单纯以各自的利益为中心,很少会顾忌到企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