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纸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册—学年第学期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实验、解析化学实和有机化学实验以后的一门基础实验课。
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经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这些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以培育学生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可以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从而可以依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培育学生正确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办理数据以及解析式样结果的能力;培育学生严肃认真、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经过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课还可以考据所学的原理,加深和牢固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灵巧运用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一定对学生进行正确而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实验过程中的详细要求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实验前的预习1.实验前一定充分预习,明的确验内容和目的,掌握实验的基根源理,认识所用仪器、仪表的构造和操作规程,熟习实验步骤,明的确验要丈量的数据并做好实验记录。
2.写出预习报告,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和简单的实验内容概要,针对实验时要记录的数据详细地设计一个原始数据记录表格,预习报告在实验前交教师检查。
二、实验过程1.进入实验室后不得大声喧华和乱摸乱动,依据教师安排按实验台编号进入到指定的实验台,检查核对所需仪器。
2.不认识仪器使用方法前不得乱试,不得私自拆卸仪器。
仪器安装调试好后,一定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方能进行实验。
3.遇有仪器损坏,应马上报告,检查原由,并登记损坏状况。
4.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不得任意改动,若确有改动的必需,早先应获得教师的赞同。
5.应注意养成优异的记录习惯。
记录数据要求完整,正确.、整齐、清楚。
全部数据应记录在预习报告上,不可以只拣好的记,不得用铅笔或红笔录录。
挥发性双液系T~X图的绘制一、实验目的1.用回流冷凝法测定沸点时气相与液相的组成,绘制双液系(环己烷~乙醇的T~X图),并找出恒沸点混合物的组成及恒沸点的温度。
2.了解阿贝折光仪的构造原理,熟悉掌握阿贝折光仪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单组分液体在一定的外压下沸点为一定值,两种完全互溶的挥发性液体(A和B)组成的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平衡时其气、液两相组成通常并不相同。
实验中在恒压下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记录沸点并分别测出气相和液相的平衡组成,就可绘出T~X图,用以表征二组分气液两相平衡体系。
实际体系大多与拉乌尔定律有一定的偏差,是非理想溶液。
对于两组分体系,根据正负偏差的大小它们的T~X图可分三类:①液体与拉乌尔定律的偏差不大,在T~X图上溶液的沸点介于A、B两物质之间(图a),如苯~甲苯体系。
②实际溶液由于A、B两组分相互影响,常与拉乌尔定律有较大负偏差,在T~X图上出现最高点(图b),如盐酸~水体系;丙酮~氯仿体系;③由于A、B两组分混合后与拉乌尔定律有较大正偏差,在T~X图上出现最低点(图c),如水~乙醇体系;苯~乙醇等体系;②、③类溶液在最高点或最低点时气、液两相组成相同,这些点称为恒沸点,其相应的溶液称为恒沸点混合物,恒沸点混合物蒸馏无法改变其组成。
平衡时气~液两相组成的分析,使用阿贝折射仪测定折射率。
因为溶液的折射率与其组成有关,所以可从工作曲线获得组成数据。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蒸馏器1只,阿贝折光仪1台,温度计(50℃—100℃,最小分度0.1℃)1支,稳流电源(2A)1台,超级恒温槽1台,吸液管(干燥),小玻璃漏斗1只2.药品:环己烷(化学纯)、乙醇(化学纯)、丙酮(分析纯)四、实验步骤:1.配制含乙醇约5%、10%、20%、30%、40%、50%、60%、75%、85%、90%质量的环己烷溶液。
(实际已配制)2.温度计校正:将蒸馏器用丙酮洗净并用电吹风干燥后,用漏斗从加料口处加入乙醇约25ml,使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一半浸入溶液中,一半露在蒸气中,通电加热时溶液沸腾(电流不超过2A),待温度恒定后,记录所得温度和室内大气压力。
燃烧热的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萘和蔗糖的燃烧热的测定,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了解氧弹式热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3.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为恒容燃烧热(V Q ),恒压条件下测得燃烧热为恒压燃烧热(p Q )。
若把参加反应的气体和生成气体视为理想气体,则p V Q Q nRT =+∆。
若测得p Q 或V Q 中的任一个,就可根据此式乘出另一个。
化学反应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常用恒压热效应(p Q )表示。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装有一定量样品和样体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使水和仪器升温,若仪器中水量为W (g),仪器热容W ',燃烧前后温度为t 0和t n ,则m(g)物质燃烧热'0()()V n Q Cw w t t =+-。
若水的比热容C =1。
摩尔质量为M 的物质。
其摩尔燃烧热为0()()V n MQ W W t t m''=+-,热容W '可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V Q =26.4341J g - )来标定。
将其放入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速度,求W '。
一般因每次水量相同,可作为一个定量W 来处理。
0()V n MQ W t t m=- 三.实验步骤1热容W '的测定1)检查压片用的钢模,用电子天平称约0.8g 苯甲酸,倒入模具,讲样品压片,除去样品表面碎屑,取一段棉线,在精密天平上分别称量样品和棉线的质量,并记录。
2)拧开氧弹盖,擦净内壁及电极接线柱,用万用表检查两电极是了解燃烧热的定义,水当量的含义。
压片要压实,注意不要混用压片机。
否通路,将称好的棉线绕加热丝两圈后放入坩埚底部,并将样品片压,在棉线上旋紧弹盖,并再次检查电极是否通路,将氧弹放在充氧架上,拉动扳手充氧。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人:*****学号:*********班级: **********实验日期:2012/3/17实验一计算机联用测定无机盐溶解热一、实验目的的积分溶解热。
(1)用量热计测定KNO3(2)掌握量热实验中温差校正方法以及与计算机联用测量溶解过程动态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盐类的溶解过程通常包含着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晶格的破坏和离子的溶剂化。
前者为吸热过程,后者为放热过程。
溶解热是这两种热效应的总和。
因此,盐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或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在恒压条件下,由于量热计为绝热系统,溶解过程所吸收的热或放出的热全部由系统温度的变化放映出来。
如下图:v1.0 可编辑可修改△H△H 1=0绝热由图可知,恒压下焓变△H 为△H 1和△H 2之和,即:△H=△H 1+△H 2 绝热系统,Q p =△H 1所以,在t 1温度下溶解的恒压热效应△H 为:△H=△H 2=K (t 1-t 2)=-K(t 2-t 1) 式中K 是量热计与KNO 3水溶液所组成的系统的总热容量,(t 2-t 1)为KNO 3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变化值△t 溶解。
设将质量为m 的KNO 3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水中,KNO 3的摩尔质量为M ,则在此浓度下KNO 3的积分溶解热为:△sol H m =△HM/m=-KM/m ·△t 溶解 K 值可由电热法求取。
K ·△t加热=Q 。
若加热电压为U ,通过电热丝的电流强度为I ,通电时间为τ则:K ·△t 加热=IU τ 所以K =IU τ/△t 加热真实的△t 加热应为H 与G 两点所对应的温度t H 与t G 之差。
三、 试剂与仪器试剂:干燥过的分析纯KNO 3。
仪器:量热计,磁力搅拌器,直流稳压电源,半导体温度计,信号处理器,电脑,天平。
四、 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100mL 去离子水,倒入量热计中并测量水温。
2称取~(精确到量热器+水+ KNO 3量热器+ KNO 3水溶液量热器+ KNO 3水溶液±)。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院系XX学院XX系XX班XXXXXXXXXXX实验一计算机联用测定无机盐溶解热日期2022/X/X 同组者XX XXX一、实验目的(1)用量热计测定KNO3的积分溶解热。
(2)掌握量热实验中温差校正方法以及与计算机联用测量溶解过程动态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盐类的溶解过程通常包含着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晶格的破坏和离子的溶剂化。
前者为吸热过程,后者为放热过程。
溶解热是这两种热效应的总和。
因此,盐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或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常用的积分溶解热是指等温等压下,将1摩尔溶质溶解于一定量溶剂中形成一定浓度溶液的热效应。
溶解热的测定可以在具有良好绝热层的量热计中进行的。
在恒压条件下,由于量热计为绝热系统,溶解过程所吸收的热或放出的热全部由系统温度的变化放映出来。
为求溶解过程的热效应,进而求得积分溶解热〔即焓变△H〕,可以根据盖斯定律将实际溶解过程设计成两步进行,如图2-1.由图2-1可知,恒压下焓变△H为两个过程焓变△H1和△H2之和,即:△H=△H1+△H2〔2-1〕因为,量热计为绝热系统,p=△H1所以,在t1温度下溶解的恒压热效应△H为:△H=△H2=K〔t1-t2〕=-K(t2-t1) (2-2)式中K是量热计与KNO3水溶液所组成的系统的总热容量,〔t2-t1〕为KNO3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变化值△t溶解。
设将质量为m的KNO3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水中,KNO3的摩尔质量为M,那么在此浓度下KNO3的积分溶解热为:△sol H m=△HM/m=-KM/m·△t溶解(2-3) K值可由电热法求取。
即在同一实验中用电加热提供一定的热量,测得温升为△t加热,那么K·△t加热=。
假设加热电压为U,通过电热丝的电流强度为I,通电时间为τ那么:K·△t加热=IUτ〔2-4〕所以K =IUτ/△t加热〔2-5〕由于实验中搅拌操作提供了一定热量,而且系统也并不是严格绝热的,因此在盐溶解的过程或电加热过程中都会引入微小的额外温差。
苯的共振能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苯分子的共振能和结构,学习苯分子的电子分布情况和解释苯环的稳定性。
二、实验仪器分子模型、实验盘、苯分子结构式、苯分子相关化学品。
三、实验步骤1、准备苯分子模型和实验盘。
2、根据苯分子的结构式,将模型中的原子按照相应的位置连接成苯环。
3、将苯环放置在实验盘上,注意保持苯环的稳定。
4、通过观察苯环的电子分布情况,解释苯环的共振能和稳定性。
5、通过实验,验证苯环的稳定性。
四、实验原理苯环由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构成,其共振能较高,是由于苯环中的电子分布情况。
苯环中的每个碳原子上都带有一个自由电子,每个碳原子上的自由电子又与相邻的碳原子上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苯环中的电子不断地在碳原子之间传递,形成一种电子云。
这种电子云的传递形成了苯环的共振能。
苯环的稳定性也是由于其电子云的传递形成的。
苯环中的电子云在传递的过程中,形成了苯环的共振结构。
苯环的共振结构使得苯环中的每个碳原子上的电子都被稳定地分布。
这种稳定分布的电子云使得苯环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苯环中的电子云在传递的过程中,形成了苯环的共振结构。
苯环的共振结构使得苯环中的每个碳原子上的电子都被稳定地分布。
这种稳定分布的电子云使得苯环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因此,苯环的稳定性是由于其共振结构形成的。
六、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苯环具有很高的共振能和稳定性,这是因为苯环中的电子云在传递的过程中,形成了苯环的共振结构。
苯环的共振结构使得苯环中的每个碳原子上的电子都被稳定地分布。
这种稳定分布的电子云使得苯环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因此,苯环的稳定性是由于其共振结构形成的。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2》实验报告课程:物理化学实验专业:环境科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邓丁指导教师:谭蕾实验日期:5月24日实验一、溶解焓的测定一、实验名称:溶解焓的测定。
二、目的要求:(1)学会用量热法测定盐类的积分溶解焓。
(2)掌握作图外推法求真实温差的方法。
三、基本原理:盐类的溶解通常包含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是晶格的破坏,为吸热过程;二是离子的溶剂化,即离子的水合作用,为放热过程。
溶解焓则是这两个过程热效应的总和,因此,盐类的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还是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应大小所决定的。
影响溶解焓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溶质的性质以及用量等。
热平衡式:△sol H m=-[(m1C1+m2C2)+C]△TM/m2式中, sol H m 为盐在溶液温度及浓度下的积分溶解焓, J·mol , m1 , m2 分别为水和溶质的质量, M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kg·mol -1 ;C1 ,C 2 分别为溶剂水, kg; 溶质的比热容,J·kg -1;T 为溶解过程中的真实温差,K;C 为量热计的热容, J·K- 1 ,也称热量计常数.本实验通过测定已知积分溶解焓的标准物质 KCl 的 T ,标定出量热计热容 C 的值.四、实验主要仪器名称:NDRH-2S型溶解焓测定实验装置1套(包括数字式温度温差测量仪1台、300mL简单量热计1只、电磁搅拌器1台);250mL容量瓶1个;秒表1快;电子;蒸馏水天平1台;KCl;KNO3五、实验步骤:(1)量热计热容 C 的测定 ( 1 ) 将仪器打开 , 预热 . 准确称量 5.147g 研磨好的 KCl , 待用 .n KCl : n水 = 1: 200(2)在干净并干燥的量热计中准确放入 250mL 温室下的蒸馏水,然后将温度传感器的探头插入量热计的液体中.打开搅拌器开关,保持一定的搅拌速度,待温差变化基本稳定后,读取水的温度 T1 ,作为基温.(3)同时, 每隔30s就记录一次温差值,连续记录8 次后, 将称量好的 5.174g KCl 经漏斗全部迅速倒入量热计中,盖好.10s记录一次温度值,至温度基本稳定不变,再每隔 30s记录一次温度的数值,记录 8 次即可停止.(4)测出量热计中溶液的温度,记作 T2 .计算 T1 , T2 平均值,作为体系的温度.倒出溶液,取出搅拌子,用蒸馏水洗净量热计.KNO3 熔解热的测定:标准称量 3.513g KNO3 ,代替 KCl 重复上述操作.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KCl溶解过程中数据记录:KCl质量:5.1774g 平均温度18.295℃未加KCl之前:t=19.24℃由图可知: T=1.89℃:△sol Hm(KCl)=18933J/mol;C1=4200J/kg·℃C2=699000J/kg·℃;M(KCl)=0.0745kg/mol;m1=0.25kg;m2=0.0051774kg由△sol Hm=-[(m1C1+m2C2)+C]△TM/m2得:C=-4673.7898J/KKNO 3溶解过程中数据记录:KNO 3质量:3.510g 平均温度:18.735℃ 未加KNO 3之前:t=19.11℃加KNO 3后:由图可知: T=0.75℃;C=-1049.9943J/K;C1=4202J/kg ·℃C2=894900J/kg ·℃;M (KNO 3)=0.103kg/mol ;m1=0.25kg ;m2=0.0035112kg由△sol Hm=-[(m1C1+m2C2)+C]△TM/m2得:△sol Hm(KNO3)=23.45123kJ/mol七、实验问题讨论1.样品颗粒的大小和浓度,对溶解焓测定有什么影响?答:粒度太大不好溶解要受影响,溶解过程过长温差变化过小,就会产生误差;浓度太大也是影响到溶解速度的,时间太长温差数值变化过大,溶解焓的测定就不准了。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班级学号姓名年月日胶体的制备与电泳一、实验目的1.用电泳法测定氢氧化铁溶胶的ζ电势。
2.掌握电泳法测定ζ电势的原理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几乎所有胶体系的颗粒都带电荷,在电场中,这些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分散介质不动,胶粒向阳极或阴极(社胶粒荷电或正电而定)的移动,称为电泳。
胶粒荷电的来源可能是本身电离,吸附离子或与分散介质(非水介质)摩擦生电,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势差,称为ζ电势。
显然,胶粒在电场在移动速度和ζ电势的有关。
所以,ζ电势也称为电动电势。
溶胶的聚结不稳定性和它们的ζ电势大小有关。
所以无论制备哪种胶体,通常都需要先了解有关胶体的ζ电势。
本实验采用电泳法测量胶体的ζ电势,在外电场作用下,通过测定胶体在介质溶液中的相对移动,采用胶体界面移动法计算该胶体的ζ电势。
当带电的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迁移时,若胶粒的电荷q,两电极间的电位梯度ω,则胶粒受到的静电力为(1)球形胶粒在介质中运动受到的阻力按斯托克斯(Stokes)定律为(2)若胶粒运动速度u达到恒定,则有(3)(4)胶粒的带电性质通常用ζ电势而不用电量q表示,根据静电学原理(5)式中,r为胶粒的半径。
代入式(4)得或(6)式(6)适用于球形的胶粒。
对于棒装胶粒,其电泳速度为或(7)注:水的介电常数ε=80-0.4(T/K-293),水的粘度查表可得。
三、实验步骤1.将Fe(OH)待测胶体溶液注入U型玻璃电泳仪至液面高出活塞少许,关闭两活塞倒掉3多余溶液。
2.用蒸馏水把电泳仪活塞以上的部分荡洗干净后在两管内注入辅助液至支管口,并把电泳仪固定在支架上。
3.轻轻将铂电极插入支管内,并使两极浸入液面下的深度相等。
开启上部活塞4使管内两辅助液面等高,关闭上部活塞保持垂直,缓慢开启两侧活塞切勿扰动液面。
4.根据实验要求选择电泳仪工作状态:稳定电压:按下“稳压”按键,“稳压V”指示灯亮,此时仪器工作在稳压状态。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燃烧含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用氧弹式量热计测定萘的燃烧焓。
2、了解热量计中主要部分的作用,掌握氧弹量热计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反应为理想气体则:Qp =Qv +△nRT△rHm = △rUm + R T∑Vb(g)△U可表示为:△U = △cUb + △cU引燃丝+ △U量热计MbQv.b +lQ +K△T三、仪器和试剂氧弹量热计一台压片机一台万用表一只贝克曼温度计一支温度计(0℃-100℃)一支点火丝容量瓶(1000ml)一支氧气钢瓶及减压阀一只萘(A.R.)苯甲酸(A.R.)四、实验步骤1、热容量K的测定(1)截取15cm引燃丝,将其中部绕成环状。
(2)称取苯甲酸约0.8-10g,压成片状,并放桌上敲击2次,去除没压紧的部分,再次称量。
(3)拧开氧弹盖放在专用支架上,引燃丝两端固定在两电极柱上,药片放于坩埚中,使引燃丝与药片表面接触,盖上氧弹盖。
(4)将氧弹放于充氧器底盖上,充进1-2Mp的氧,1分钟后用放气阀将氧弹中的氧气放出,再充氧气约1分钟,查漏。
(5)量取3000ml的水倒入内桶,氧弹放于内桶底座上,点火插头插在氧弹电极上,将贝克曼温度计的传感器竖直插入量热计盖上的孔中。
打开电源,按“搅拌”。
(6)约5-10分钟后,开始初期的读数,隔半分钟读数一次,读第10次的同时按“点火”,仍半分钟读一次,直至两温差小于0.002℃时,再读数10次。
(7)停止搅拌,取出传感器,拔掉引火导线,取出氧弹并擦干外壳,用放气阀放掉氧气,打开氧弹盖,检查燃烧是否完全。
取出引燃丝,量其剩余长度。
(8)洗净并擦干氧弹内外壁,将水倒入储水桶,擦干全部设备。
等待设备和室温平衡做下一步实验。
2、萘的燃烧焓测定称取萘0.6g左右,实验步骤同上。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室温:19.1℃大气压强:102.57KPa5-1、苯甲酸燃烧的记录苯甲酸的质量:0.8267 g 引燃丝初始长度:15.0cm 引燃丝剩余长度:0 cm5-2、萘燃烧的记录萘的质量:0.6028 g 引燃丝初始长度:15.0cm计算k的值:△cHm(苯甲酸)= -3226.7kj/mol Ql = -6.699j/cm△cUm(苯甲酸)=△cHm(苯甲酸)- △nRT=-3225.46KJ/mol△T=15.54-14.18= 1.36KK=-( mBQv,b+lQl)/ △ T=-(0.8267/122* (-3226.7)+(15*(-6.699)/1000)/1.36 =16.150k j/k(2)计算萘的燃烧焓:△T=16.66-15.09=1.57 KQv,B=-(lQl+K△T)/mB=-(15*(-6.699)/1000+16.150*1.57)/(0.6028/128)=-5362.71kj/molQp=Qv+△nRT=-5362.71-2*8.314*(19.1+273.15)/1000=-5367.56kj/mol六、注意事项1、压片时应不松不紧,以保证完全燃烧,且不会散开。
《物理化学实验》标准实验报告目录实验一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摩尔质量 (3)实验二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 (7)实验三燃烧焓的测定 (9)实验四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13)实验五碳酸钙分解压的测定 (16)实验六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21)实验七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26)实验八二组分合金相图的绘制 (29)实验九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33)实验十碳钢在碳酸氢铵溶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 (39)实验十一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44)实验十二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 (49)实验十三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 (55)实验十四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58)实验十五溶液表面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62)实验十六水热法制备纳米SnO2微粉 (66)实验一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摩尔质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乌氏粘度计测量粘度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粘度法测定聚乙烯分子量的原理、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高聚物的分子质量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且没有一个确定的值,故实验测定某一高聚物的分子质量实际为分子质量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分子质量(即平均摩尔质量)。
根据测定原理和平均值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常分为数均分子质量、质均分子质量、Z 均分子质量和粘均分子质量。
对于同一聚合物,其测得的数均、质均、Z均或粘均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往往不同。
人们常用渗透压、光散射及超离心沉降平衡等法测得分子质量的绝对值。
粘度法能测出分子质量的相对值,但因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并有很好的实验精度,故是人们所常用的方法之一。
粘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大小的反映。
纯溶剂粘度反映了溶剂分子间内摩擦效应之总和;而高聚物溶液粘度η是高聚物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内摩擦以及溶剂分子间内摩擦三者总和。
因此,通常高聚物溶液的粘度η大于纯溶剂粘度0η,即η>0η。
为了比较这两种粘度,引入增比粘度的概念,以sp η表示:sp η=001r ηηηη-=- (3-1) 式中r η为相对粘度,sp η表示已扣除了溶剂分子间内外摩擦效应,只留下溶剂分子与高聚物分子之间、高聚物分子相互间的内摩擦效应,其值随高聚物浓度而变。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容量瓶、分析天平、热力学仪器等。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
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溶解度、热容量等物理化学性质,来探究物质的基本特性。
实验步骤:1. 密度测量,首先使用电子天平测量样品的质量,然后使用容量瓶测量样品的体积,通过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计算出样品的密度。
2. 溶解度测量,将样品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中,通过分析天平测量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探究溶解度与温度、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热容量测量,利用热力学仪器测量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容量,了解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学特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得到了样品的密度、溶解度和热容量等物理化学性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 样品的密度与其化学成分和结构有关,不同样品的密度差异较大。
2. 样品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3. 样品的热容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样品的热容量差异较大。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测量密度、溶解度和热容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深入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为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做出贡献。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化工2)篇一:物化实验电泳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名称:电泳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指导教师:报告人:学号:实验时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教务处制篇二:物理化学实验总结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总结报告班级:11精化学号:3111202230实验1: 二组分金属相图的绘制1.1实验的操作关键、要点(1)用电炉加热样品时,温度要适当,温度过高样品易氧化变质;温度过低或加热时间不够则样品没有完全熔化,步冷曲线转折点测不出。
(2)在侧一组样品时,可将另一组样品放入加热炉内进行预热,以便节约时间。
混合物的体系有两个转折点,必须待第二个转折点测完后方可停止实验,否则须重新测定。
(3)热电偶热端应插到样品中心部位。
(4)实验过程中所有样品管的位置不可移动。
操作要小心,防止烫伤。
(5)样品管中若有烟冒出,可能是蒸汽泄露,要及时处理。
1.2有无其他实验方法,各方法的优缺点1.2.1其他实验方法:差热分析(DTA)、示差扫描量热(DSC)法和热重法(TG或TGA)1.2.2各方法的优缺点:(1)差热分析(DTA):也称差示热分析,是在温度程序控制下,测量物质与基准物(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随温度变化的技术。
优点:测量物质的转变温度是比较准确方便的。
缺点:?试样在产生热效应时,升温速率是非线性的,从而使校正系数K值变化,难以进行定量;?试样产生热效应时,由于与参比物、环境的温度有较大差异,三者之间会发生热交换,降低了对热效应测量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用于热量测量却比较麻烦,而且因受样品与参考物之间热传导的影响,定量的准确度也较差。
(2)示差扫描量热(DSC)法:是在DT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热分析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给物质与参比物的功率差与温度的一种技术。
优点:?克服了DTA分析试样本身的热效应对升温速率的影响。
当试样开始吸热时,本身的升温速率大幅落后于设定值。
反应结束后,试样的升温速率又会高于设定值。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人: *****学号:*********班级:**********实验日期: 2012/3/17实验一计算机联用测定无机盐溶解热一、实验目的(1)用量热计测定 KNO3的积分溶解热。
(2)掌握量热实验中温差校正方法以及与计算机联用测量溶解过程动态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盐类的溶解过程通常包含着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晶格的破坏和离子的溶剂化。
前者为吸热过程,后者为放热过程。
溶解热是这两种热效应的总和。
因此,盐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或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在恒压条件下,由于量热计为绝热系统,溶解过程所吸收的热或放出的热全部由系统温度的变化放映出来。
如下图:量热器 +水 + KNO 3△H量热器 + KNO 3水溶液t 1,p t1,p△H1=0绝热量热器 + KNO 3水溶液由图可知,恒压下焓变△ H 为△ H1和△ H2之和,即:△ H=△H1+△H2绝热系统,Q p=△H1所以,在 t 1温度下溶解的恒压热效应△H 为:△ H=△H2=K( t 1 -t 2)=-K(t 2-t 1)式中K是量热计与KNO3水溶液所组成的系统的总热容量,(t2-t1)为KNO3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变化值△ t 溶解。
设将质量为 m的 KNO3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水中,KNO3的摩尔质量为 M,则在此浓度下 KNO3的积分溶解热为:△ sol H m=△HM/m=-KM/m·△t溶解K 值可由电热法求取。
K·△ t 加热 =Q。
若加热电压为U,通过电热丝的电流强度为I ,通电时间为τ则:K·△ t 加热 =IUτ所以K =IUτ/△t加热真实的△ t 加热应为 H 与 G两点所对应的温度t H与t G之差。
三、试剂与仪器试剂:干燥过的分析纯 KNO3。
仪器:量热计,磁力搅拌器,直流稳压电源,半导体温度计,信号处理器,电脑,天平。
四、实验步骤1 用量筒量取 100mL去离子水,倒入量热计中并测量水温。
实验名称:物质的物理性质测定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测定方法。
2. 学会使用物理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物理性质测定。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器材:1. 电子天平2. 烧杯3. 量筒4. 温度计5. 秒表6. 镊子7. 比重瓶8. 滤纸9. 滤斗10. 玻璃棒实验步骤:1. 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使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记录数据。
2. 测定固体物质的密度:将固体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将溶液倒入量筒中,记录溶液的体积。
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固体物质的密度。
3. 测定液体物质的密度:使用比重瓶测定液体物质的密度。
将比重瓶清洗干净,加入一定量的液体物质,记录比重瓶的质量。
将比重瓶放入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
根据公式密度=(比重瓶质量+液体质量)/体积计算液体物质的密度。
4. 测定物质的熔点:将固体物质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固体物质的温度。
当固体物质开始熔化时,记录温度。
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5. 测定物质的沸点:将液体物质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物质的温度。
当液体物质开始沸腾时,记录温度。
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1. 固体物质的质量为:m = 25.0 g2. 固体物质的密度为:ρ = 2.5 g/cm³3. 液体物质的密度为:ρ = 0.8 g/cm³4. 固体物质的熔点为:T = 100.0°C5. 液体物质的沸点为:T = 100.5°C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测定方法,学会了使用物理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物理性质测定。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电子天平、量筒、温度计等仪器的准确度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应保证仪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3. 实验结果表明,固体物质的密度、熔点与液体物质的密度、沸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名称:恒温槽调节及影响恒温槽灵敏度因素考察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层次:学习中心:提交时间:年月日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恒温原理,考察恒温槽灵敏度的影响因素,掌握恒温槽的使用方法。
2.学习使用热敏电阻及自动平衡记录仪测定温差的方法二、实验原理恒温槽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槽体、恒温介质、加热器(或冷却器)、温度指示器、搅拌器和温度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继电器必须和接触温度计、加热器配套使用。
接触温度计是一支可以导电的特殊温度计,又称为导电表或水银控制器,如图2所示。
它有两个电极,一个固定与底部的水银球相连,另一个可调电极是金属丝,由上部伸入毛细管内。
顶端有一磁铁,可以旋转螺旋丝杆,用以调节金属丝的高低位置,从而调节设定温度。
当温度升高时,毛细管中水银柱上升与一金属丝接触,两电极导通,使继电器线圈中电流断开,加热器停止加热; 当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与金属丝断开,继电器线圈通过电流,使加热器线路接通,温度又回升。
如此,不断反复,使恒温槽控制在一个微小的温度区间波动,被测体系的温度也就限制在一个相应的微小区间内,从而达到恒温的目的。
恒温槽的温度控制装置属于“通”“断”类型,当加热器接通后,恒温介质温度上升,热量的传递使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上升。
但热量的传递需要时间,因此常出现温度传递的滞后,往往是加热器附近介质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所以恒温槽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
同理,降温时也会出现滞后现象。
由此可知,恒温槽控制的温度有一个波动范围,并不是控制在某一固定不变的温度。
为了考察诸因素对恒温槽灵敏度的影响,需要用热敏电阻测量恒温槽内介质温度的涨落,一般要配用不平衡电桥和自动记录仪。
影响恒温槽灵敏度的因素很多,大体有:(1)加热器功率;(2)搅拌器的转速;(3)恒温介质的流动性;(4)各部件的位置;(5)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模板/格式A4版(电脑打字、做图)实验题目(三号宋体,加粗)姓名/学号、班级(同组实验者姓名,如有)(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实验日期,提交报告日期(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带实验的老师或助教姓名(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1 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正文用五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下同)2 实验操作(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2.1 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 Roman,加粗)2.2 实验条件(实验温度、湿度、压力等)(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 Roman,加粗)2.3 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 Roman,加粗)(正文用五号宋体及times New Roman,下同)3 结果与讨论(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3.1 原始实验数据(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列出原始实验数据(注意有效数字)、文献数据(如有)、计算公式(如有)。
辅以文字解释、说明。
3.2计算的数据、结果(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以表格形式或作图表示结果。
列出计算过程。
可以加表注、图注来辅助说明图表。
辅以文字解释、说明。
3.3讨论分析(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对测定数据及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仪器装置、操作步骤、实验方法的改进意见。
等等。
4 结论(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简明扼要列举主要结论5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文献编号要与上述2-4部分中引用的编号相对应6 附录(计算的例子、思考题等)(小四号宋体及times NewRoman,加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