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8版第六讲
- 格式:pptx
- 大小:551.31 KB
- 文档页数: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呼伦贝尔学院政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件制作教师:毛欣欣1、真理的特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及其具体化;2、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3、价值及其特性与价值观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4、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关系及重要意义。
第一节真理一、真理及其特性二、真理与谬误三、检验真理的标准2、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1)真理的主观形式其一是指真理是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种思想或观念的反映形式,尽管它有其客观的内容,但却不是客观实际本身,它属于认识领域;其二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通过命题或命题系统对事物的指称、描述和断定来表达的。
只有关于客观事物的命题和断定才有真与假、正确与错误之分。
(2)真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 )第一,凡真理性认识所反映或描述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第二,真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的如实反映,而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想的成分;第三,真理性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本身也是客观的,符合与否并不以任何人的意愿和认可为转移;第四,判定或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的。
(3)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3、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一元论第一,真理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的,即只有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第二,符合的指向是唯一的,即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而不是相反;第三,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对于一个具有确定的具体范围的认识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
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一元论,必然坚持: 真理本身无阶级性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反对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地心体系毕达哥拉斯(2)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复杂性的正确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的属性。
第三,相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本性来说,虽然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但每次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伽利略受审花的构成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包含有永不会被推翻的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六章名词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社会结构/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国体/政体/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思想体系/非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决定论/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主体选择/思想体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指/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指/简答1(有论述)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坚持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即决定论和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表现/3生产关系内容及各内容间关系/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关系中起决定作用)/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类型/6国家的起源、特征/7国家的本质、职能/8国家的职能/ 9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关系原理/1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11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关系/12意识形态思想和非意识形态思想区别/1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1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16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1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8为什么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19运用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0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六章名词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这个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学说。
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或者单指生产力结构,或者单指生产关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政治结构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就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可以根据研究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实际需要,从不同角度划分社会结构。
【导语】明天,这是个美丽灿烂、辉映着五光⼗⾊的迷⼈的字眼。
愿你的明天⽆限美丽、⽆限灿烂、⽆限迷⼈!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2018年⾃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6-10】》供您查阅。
【篇⼀】第六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系列的基本环节⽽实现和展现的,各个基本环节的内在联系即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其中,质量互变规律、对⽴统⼀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规律具有根本的性质,它们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基本的状态和过程;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有综合的性质,它从总体上揭⽰了事物发展的辨证过程,揭⽰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向与螺旋式上升的辨证形式。
第⼀节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总是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起新的量变,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构成事物的上升性发展的基本内容,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度 质,是使事物成为它⾃⾝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的,有两⽅⾯的含义:⼀⽅⾯,事物是具有⼀定质的事物。
另⼀⽅⾯,质是⼀定事物的质,离开物质的质只是主观的抽象。
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使⼈们可以通过对质的把握⽽把丰富多样的世界区别开来,寻找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们对事物质的两种不同把握⽅式 —— 实体-属性,系统-稳定。
实体-属性,是从内在与外在的⾓度来把握质的。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事物的质总要通过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同⼈或主体的关系表现出来。
事物的质在与他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就是这⼀事物的属性。
⼀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它的质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
⼈们是为了实践的需要去认识事物与区别事物的不同的质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事物多⽅⾯的属性中抓住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本质属性,确定符合实践需要的事物的质。
系统-稳定态是从事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的过程、状态来把握质的,现代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组织理论、突变论等等揭⽰了这⼀⽅⾯的极其丰富的内容。
第六章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 第⼀节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有⼴义:既有⽣产⼒⼜有⽣产关系和狭义之分:指⽣产⼒或⽣产关系) (⼀)、⽣产⼒系统 1、⽣产⼒系统及其构成 ⽣产⼒系统是⽣产⼒要素或成分,按⼀定⽐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产⼒的整体功能。
⽣产⼒系统由①独⽴的实体性因系(指现实的物质⽣产⼒)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指分⼯协作、预测决策、经济管理)③渗透性的因系(指⾃然科学)④准备性因系(指教育的作⽤)四要素构成。
2、独⽴的实体性因系在⽣产⼒中的地位和作⽤(或物质⽣产⼒的构成及其在⽣产⼒的地位和作⽤)(简答或选择) ⽣产⼒是⼈类利⽤⾃然、改造⾃然,获得得物质⽣活资料的能⼒。
(它体现⼈与⾃然的关系)(选择) 由①劳动者②劳动资料③劳动对象构成。
②和③统称⽣产资料。
劳动者是主动要素、⼈的要素,起决定作⽤ 劳动资料是物的要素,起被动要素。
①劳动者是具有⼀定⽣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劳动的⼈,它是⽣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
②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产⼯具是最主要的,是衡量⽣产⼒发展⽔平的客观标准。
③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的东西,包括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和经过劳动加⼯的劳动对象两⼤类,它也是进⾏⽣产的基础。
3、科学技术是⽣产⼒(要区分科学技术是第⼀⽣产⼒的说法)(简答或选择) ①技术是⽣产⼒,因为⽣产的物质设备,即:硬件,属于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软件,属于劳动者; ②科学是⼀种社会意识形式,当它处于理论形态时,只是潜在的⽣产⼒,知识形式的⽣产⼒不是⽣产⼒的独⽴要素; ③把科学应⽤于⽣产过程之中,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就转化为现实的⽣产⼒。
转化途径:A、它被劳动者所掌握,转化为劳动者的⽣产经验和劳动技术;B、它渗透到劳动资料中去,转化为⽣产⼯具;C、它渗透到劳动对象中去,扩⼤劳动对象的范围和质量及其利⽤率;D、把科学应⽤于⽣产管理,提⾼⽣产管理⽔平,推动⽣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