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婴幼儿认知发育的规律一、0 - 1岁婴幼儿认知发育规律1. 感知觉发育- 视觉- 出生时,婴儿的视觉结构已基本发育,但视觉功能较弱。
他们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对强光有眨眼反应,视觉最佳聚焦距离在20 - 30厘米左右,这刚好是喂奶时婴儿与母亲脸的距离。
- 1 - 2个月时,婴儿开始能够注视较大的物体,眼睛可以追随移动的物体,如缓慢移动的红球等。
- 3 - 4个月时,婴儿的颜色视觉发育,开始能够区分基本颜色,如红色、绿色等,视觉也更加敏锐,可以看清更小的物体和细节。
- 6 - 8个月时,婴儿的深度知觉开始发展,他们能够判断物体的远近,对立体的物体有更清晰的认知。
- 10 - 12个月时,婴儿的视觉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准确地用眼睛追踪快速移动的小物体。
- 听觉- 新生儿就有听觉反应,他们能够对突然的大声响产生惊跳反射。
出生几天后,婴儿就能区分不同的声音,如母亲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
- 1 - 3个月时,婴儿听到声音后会转头寻找声源,对轻柔的声音,如摇篮曲等会表现出安静和愉悦。
- 4 - 6个月时,婴儿能辨别不同的语调,对父母的呼唤声有明显反应,并且开始对音乐产生兴趣,可能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身体。
- 7 - 9个月时,婴儿能够理解简单的声音指令,如“再见”“欢迎”等对应的动作声音。
- 10 - 12个月时,婴儿能听懂简单的词汇,对自己的名字有明确反应。
- 触觉- 新生儿的触觉很敏感,他们通过触觉来感受外界的刺激。
例如,他们喜欢被紧紧包裹的感觉,这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 1 - 3个月时,婴儿开始用手探索周围的物体,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质地,如柔软的毛巾、硬的塑料等。
- 4 - 6个月时,婴儿会主动伸手抓握物体,通过抓握和触摸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 7 - 9个月时,婴儿用手探索的能力更强,他们会用手指捏取小物品,感受物体的细微差别。
- 10 - 12个月时,婴儿的触觉与手眼协调能力相结合,能够准确地将物品放入容器或从容器中取出物品。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早期的阶段,他们的感知觉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
感知觉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婴幼儿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一些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方法。
感觉是婴幼儿认知过程的起点,通过感官器官获取信息,婴幼儿能够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
婴幼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他们的感知觉开始迅速发展。
首先,他们对视觉刺激非常敏感,尤其是对于高对比度、明亮且动态的物体更感兴趣。
他们会注视人脸,并通过观察来学习表情和情绪。
除了视觉,听觉也在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婴幼儿能够辨识和区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人声和妈妈的呼唤声。
他们还能够通过声音的方向和强度来定位声源。
此外,触觉也是婴幼儿感知觉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婴幼儿会通过嘴巴和手探索周围环境,并利用触觉感受到不同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
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还涉及到运动知觉和坐姿感觉。
运动知觉是指通过身体运动和平衡感受到自身位置和动作的感觉。
婴幼儿通过翻身、爬行和行走等运动,逐渐发展出对自己身体位置和姿态的感知。
坐姿感觉是指婴幼儿对于坐姿的控制和平衡感的发展。
婴幼儿通过久坐和借助外部支撑物来提高自己的坐姿感知。
为了促进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父母和保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方法。
首先,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
让婴幼儿接触各种各样的颜色、声音、质地和形状,以帮助他们发展各种感知觉。
其次,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与婴幼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注视他们的眼睛、笑脸,并用温暖的声音与他们交谈,这将促进他们对于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觉发展。
此外,提供安全的运动环境也是促进感知觉发展的重要因素。
鼓励婴幼儿进行匍匐、爬行、翻身和行走等运动,这将有助于他们发展运动知觉和坐姿感觉。
最后,给予婴幼儿充足的时间来探索和观察周围环境。
避免过度刺激和干扰,让他们自主地发现和感知世界,这将有助于他们的感知觉发展。
总之,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是一个关键时期,对于他们的整体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是一个关键的生理和认知过程,它对他们的发展和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并重点关注婴幼儿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方面的发展。
1. 视觉发展婴幼儿的视觉发展从出生开始,经历了一个迅速而显著的过程。
在出生后的几周内,他们对高对比度的图像更为敏感,如黑白色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视觉逐渐成熟,开始对颜色和形状有更多的反应。
他们能更好地分辨物体,并能准确地跟踪移动物体。
2. 听觉发展婴幼儿的听觉发展从宝宝在子宫内开始。
他们能够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和声音,并对这些声音产生反应。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他们的听觉系统逐渐发展,开始对不同音高和音量的声音有所区分。
他们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能够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
3. 触觉发展婴幼儿的触觉发展是通过我们对他们的触摸来培养的。
触摸能够促进他们的身体认知和身体运动发展。
当我们抚摸婴儿的皮肤时,他们能够感受到温度和质地的差异。
这有助于他们建立对不同感觉的认知,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运动技能。
4. 嗅觉发展婴幼儿的嗅觉发展是在他们的味觉发展之前发生的。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他们能够辨别出不同的气味,并对某些气味表现出喜爱或厌恶的反应。
他们的嗅觉能力对于形成对食物和其他刺激的喜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嗅觉也与记忆和情绪相关联。
总结: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它对他们的认知和身体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都在婴幼儿的早期阶段逐渐成熟。
因此,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对于婴幼儿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早期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能够更好地认知和适应周围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对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在婴幼儿的早期阶段的发展方式。
这一过程对婴幼儿的认知和身体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父母和照顾者,我们应该意识到给予婴幼儿多样化的感官刺激的重要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适应周围环境。
0-3岁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水平和规律0-3岁是婴幼儿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
感知觉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处理和理解外界刺激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官能力得到逐渐发展和完善,从而能够更好地感知和认识世界。
以下将介绍0-3岁幼儿感知觉发展的水平和规律。
0-1岁是感知觉发展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感知世界。
他们对声音、光线等感官刺激非常敏感,能够辨别亲近的声音和面孔。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保育者的陪伴和亲密的接触对婴儿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能够促进婴儿与人的交流和互动。
1-2岁是感知觉发展的拓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感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通过触摸、嗅觉、味觉等方式来感知世界。
他们会开始用手去触摸和探索周围的事物,用嘴巴去尝试不同的味道。
此外,幼儿开始学会走路,从而能够自己主动地探索并感知环境。
2-3岁是感知觉发展的巩固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感官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他们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辨别各种事物的特征,以及颜色、形状、大小等差异。
同时,他们开始利用感知觉来解决问题和进行思考,例如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学习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总结而言,0-3岁幼儿感知觉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可以总结为:从依赖主要的视觉和听觉感知开始,到逐渐发展和完善触摸、嗅觉、味觉等感官能力,再到加强观察和辨别能力,并开始应用感知觉来解决问题和进行思考。
这一过程是逐步迈向感知觉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家长和保育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活动和方法。
例如,为幼儿提供各种感官刺激的机会,例如多给幼儿提供触摸、嗅觉、味觉等体验活动,如亲子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
同时,认真观察和倾听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并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的学习资源和玩具。
此外,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观察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去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和辨别事物的特征。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婴幼儿在认识世界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所依赖的重要能力。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大脑就开始接收并处理来自外界的信息,逐渐形成对环境的感知觉。
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既是一种生理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器官发育婴幼儿出生后,感知觉器官逐渐发育完善。
眼睛是婴幼儿最重要的感知觉器官之一,但他们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视力发展相对较慢。
在出生后的前几周里,婴幼儿只能看到模糊的黑白图像,且对距离和深度的理解有限。
然而,随着大脑的发育和经验的积累,他们逐渐能够看到更清晰的图像,并开始感知物体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除了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也是婴幼儿感知觉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幼儿可以通过听觉系统感知到周围的声音,并对声音的来源和特征进行区分。
他们逐渐能够分辨高音和低音,并渐渐开始关注语言的音调和语音的差异。
二、婴幼儿的感知觉认知感知觉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婴幼儿的器官发育,也与他们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关。
研究表明,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对外界的新奇刺激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会主动去观察和探索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
这种认知过程促进了他们对感知觉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随着认知的发展,婴幼儿开始对与他们熟悉的事物产生认知偏好。
例如,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婴幼儿会对人脸产生较高的兴趣,并能够区分出不同的人脸特征。
这说明他们在早期的感知觉发展中已经开始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注视和辨认。
三、婴幼儿感知觉的经验和学习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不仅受到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他们的经验和学习的影响。
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早期的感知觉发展中会通过模仿、观察和试错的方式来学习和理解外界的信息。
例如,婴幼儿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步态和努力尝试来提高自己的行走能力。
这种经验和学习的过程在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感知觉信息。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是婴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年里,他们的感知觉系统会经历显著的发展和成熟过程。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并分析其对婴幼儿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1. 触觉感知的发展触觉是婴幼儿最早发展的感觉之一。
在母子亲子互动中,婴幼儿通过触摸和被触摸来建立情感联系和感知他们身体的边界。
在出生后的早期,婴幼儿的皮肤对于轻触的敏感性相当高。
他们可以感受到轻柔的触碰,如母亲的抚摸,这种触碰可以增强他们的情感联系和促进身心发展。
随着婴幼儿成长,他们的触觉感知能力逐渐增强。
通过触摸和抓握不同的物体,他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质地、形状和温度等信息。
触觉感知的发展对于婴幼儿的运动发展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促进了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和学习。
2. 听觉感知的发展听觉是婴幼儿另一个重要的感知觉。
在婴幼儿的大脑中,听觉皮层的发育是在产前和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就开始了。
婴幼儿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在出生后很快得到发展,他们可以辨别出不同的声音,如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的噪音。
在婴幼儿的听觉发展过程中,语言的输入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听到周围人的语言和声音,逐渐建立起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婴幼儿通过听觉感知来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并借此发展语言、社交技能和认知能力。
3. 视觉感知的发展视觉是婴幼儿感知觉中最为复杂和重要的部分之一。
婴幼儿刚出生时,他们对于图像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只能辨别出大致的形状和颜色。
然而,随着婴幼儿成长,他们的视觉系统会迅速发展和成熟。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婴幼儿开始能够注视和追踪物体的运动。
他们可以逐渐辨别出更多的细节和形状,并对颜色和亮度有所认知。
通过观察和感知,婴幼儿可以渐渐了解外界的丰富多样性,并逐渐建立起对物体和人脸的识别能力。
婴幼儿视觉感知的发展对于他们的认知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和感知,婴幼儿可以学会模仿和学习他们周围人的行为。
引言概述: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是指在婴儿和幼儿时期,他们的感觉系统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通过感知觉来获取关于世界的信息,这对他们的认知和学习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通过详细阐述每个大点中的小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过程。
正文内容:一、视觉感知觉的发展1.近距离焦点和远距离焦点的转换2.对颜色和形状的辨识能力的增强3.对运动和深度知觉的发展4.对面孔和表情的敏感度的提高5.对复杂图像的看待和认识能力的提升二、听觉感知觉的发展1.对声音的方向和距离的感知2.对语音的辨识和理解能力的增强3.对环境声音的适应能力的提高4.对音乐和节奏的感知和反应能力的发展5.对语言和说话的模仿和学习能力的增强三、触觉感知觉的发展1.对触摸和身体接触的反应2.对不同质地和温度的物体的感知能力的增加3.对身体的位置和运动感觉的发展4.对触摸的敏感度和疼痛的感知能力的提高5.对自我触摸和自我抚摸的探索和认识四、嗅觉感知觉的发展1.对不同气味的辨识和区分能力的提高2.对嗅觉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的发展3.对嗅觉记忆和情感的联系的建立4.对有害气味和香味的喜好和回避的发展5.对嗅觉和味觉的相互作用和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增加五、味觉感知觉的发展1.对不同味道的区分和喜好的建立2.对味觉的记忆和情感的联系的发展3.对不同食物的吞咽和吮吸的反应4.对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和综合感知的识别能力的增强5.对味觉变化和食物偏好的建立和调整能力的提高总结: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和复杂的过程。
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个方面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在不断增强和成熟。
这样的感知过程对于他们的认知、学习和社交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父母、教师和医护人员更好地观察和引导婴幼儿的成长,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刺激。
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
在胎儿期,这些感知觉就已经形成并有所发展了。
触觉发展得最早,婴儿在早期通过中间层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来探索外部世界。
对5~12周的婴儿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婴儿已经能够通过口腔触觉建立条件反射。
他们往往对自己吸吮过的表面凹凸的奶嘴会注视更长的时间,说明他们已经发展了视、触觉协调的能力,有了视、触觉协调能力,婴儿就能够有意识地开展大量的动作和活动,例如通过手眼协调来完成够物的动作,甚至可以压住运动着的物体,于是,个体探索外部世界的活动建构就开始了。
儿童八个出生后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视觉调节、视觉幅合、视觉分辨和颜色联觉。
新生儿的眼睛比较小,视网膜结构中还不完整,视神经也没有生殖完全,因而视觉范围很狭窄,但是在出生后2~10周之间,视觉范围就会增加到两倍以上。
婴儿的视觉在6个月到周岁之间,将会发展到成人的水平。
大约在3个月时,婴儿就已经完成了双眼幅合,视线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新生儿表现出对人脸和细栅条图案的偏好,阐明他们已经有了视觉分辨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视觉鉴别分辨能力也逐步完善,在4~6岁时趋于稳定。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婴儿便能够以相当成熟的方式来知觉色彩,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相似性红、绿、蓝、黄等颜色,而且显示出了对蓝、红的偏好。
婴幼儿的昕觉也有很大的发展,新生儿就可以把头转向声音源。
出生3天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新的语音和他们曾昕过的语音,声线而且还能够将美感体验与声音结合起来,大约在4~7个月时,他们能够对说话声音与面部表情运动相统一的减缓注视更长的时间,而对说话与面部表情不一致的剌激会表现不安。
小视窗:“视觉悬崖”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如图所示)实验,后来实验者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全国玻璃板。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是其智力和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发展,婴幼儿能够认识和理解周围环境,建立与外界的联系。
本文将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个方面,探讨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过程。
一、视觉婴幼儿的视觉能力在出生后不断发展。
刚出生的宝宝对外界的视觉刺激还不够敏感,主要通过模糊的轮廓进行观察。
随着成长,宝宝的视力逐渐变得清晰,能够更准确地辨认颜色和形状。
视觉发展的重要阶段是3个月至8个月之间。
在这一时期,宝宝开始能够追踪移动的物体,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
他们会通过观察和注视来学习事物,并逐渐发展出对物体距离和空间的认知能力。
二、听觉婴幼儿的听觉能力在胎儿期就已开始发展。
听觉对于婴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感知觉,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声音和语言,并建立与父母和其他人的联系。
刚出生的宝宝听觉系统并不完善,对声音的敏感性较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的听觉能力将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并逐渐能够辨认出诸如妈妈和爸爸之类的重要声音。
三、触觉触觉是婴幼儿最早发展的感知觉之一。
在子宫中,婴儿已开始通过触摸来感知外界的刺激。
触觉可以通过皮肤接收到的信息,帮助婴儿建立身体和外界的联系。
婴幼儿对触摸的反应非常敏感,触摸可以安抚和安慰他们。
通过触摸,婴儿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并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四、味觉婴幼儿的味觉从出生时就已开始发展。
他们对甜味和苦味的区分能力较高,而对咸味和酸味的区分能力较低。
这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婴儿的味觉系统需要时间来适应各种不同的味道。
饮食对于婴幼儿的味觉发展至关重要。
多样化的食物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各种不同味道的敏感度,并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五、嗅觉婴幼儿的嗅觉能力在出生后立即发挥作用。
他们能够通过嗅觉来识别和辨认不同的气味。
尽管婴儿的嗅觉系统在出生时已非常成熟,但他们需要时间和经验来学习如何识别和记忆各种不同的气味。
嗅觉是婴幼儿发展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篇实验名称: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婴幼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3-24个月龄的婴幼儿共60名,分为3组,每组20名,分别对应3个月龄、6个月龄和12个月龄。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验地点:XX幼儿园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其感知觉发展情况。
2. 实验法:设计感知觉发展实验,测试婴幼儿的感知觉能力。
实验内容:一、3个月龄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实验1. 观察法:观察婴幼儿对光线、声音、触觉等刺激的反应,如眨眼、转头、抓握等。
2. 实验法:(1)视觉实验:将黑白相间的图案放置在婴幼儿视线范围内,观察其注视时间。
(2)听觉实验:播放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观察婴幼儿的反应。
(3)触觉实验:将柔软、硬质、冷热等不同质地和温度的物品让婴幼儿接触,观察其反应。
实验结果:1. 观察法:婴幼儿对光线、声音、触觉等刺激有明显的反应,如眨眼、转头、抓握等。
2. 实验法:(1)视觉实验:婴幼儿注视黑白相间图案的时间随月龄增长而增加。
(2)听觉实验:婴幼儿对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有明显的反应,尤其对高音调、高音量的声音反应更强烈。
(3)触觉实验:婴幼儿对不同质地和温度的物品有明显的反应,如抓握柔软物品、躲避硬质物品、喜欢温暖物品等。
二、6个月龄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实验1. 观察法:观察婴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如伸手抓取物品、观察物体等。
2. 实验法:(1)视觉实验:观察婴幼儿对形状、颜色等视觉刺激的反应。
(2)听觉实验:观察婴幼儿对语言、音乐等听觉刺激的反应。
(3)触觉实验:观察婴幼儿对不同质地、温度的物品的探索行为。
实验结果:1. 观察法:婴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明显的探索行为,如伸手抓取物品、观察物体等。
2. 实验法:(1)视觉实验:婴幼儿对形状、颜色等视觉刺激有明显的反应,如追逐彩色玩具、注视几何图形等。
(2)听觉实验:婴幼儿对语言、音乐等听觉刺激有明显的反应,如模仿语音、跟随节奏等。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个体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
它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肤觉(包括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味觉和嗅觉。
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
在早期的感受性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
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
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
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
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
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
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
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
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
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
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
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即精确地辨别细微的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
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
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
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
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颜色视觉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
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
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
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
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
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认方式不同而互有差异。
儿童能否正确辨认颜色,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名称。
对于间色(如“淡棕”“橘黄”)或深浅不同的颜色(如“深黄”和“柠檬黄”,“粉红”和“深红”),只要给予明确的名称,学前儿童同样可以掌握。
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学龄初期儿童的颜色视觉(主要是差别感受性),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获得显著发展,女孩比男孩一般又要好一些。
听觉关于新生儿最初听见声音的时间,历来存在分歧意见。
有些研究认为在出生后5天到24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有听觉。
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要到几个月以后。
现在一般认为,新生儿已能对某些声音发生反应,但明显的听觉集中在3个月时才清楚地看出来,即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把头转向声源。
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音乐表现出愉快,对强烈的声音表示不安,还能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声音发生分化。
60年代以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了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各种反应,如肌肉变化、呼吸紊乱、眨眼以及心律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认为处于35~75分贝范围之内的会话,可以对很小的婴儿起刺激作用。
还发现低音比高音更使新生儿感到舒服。
大些的婴儿已能较好地辨别词音。
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但其听觉感受性一般仍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
6至14、15岁期间的听觉敏度有明显提高;对音调高低的辨别能力在6至17、18岁期间也有显著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听觉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很快。
触摸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结合,对儿童的动作和心理发展,都有很重大意义。
触摸觉的绝对感受性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开始出现,如对粗细、软硬、轻重的辨别。
触摸觉的差别感受性则从学前期才发展起来,如用双手比较两个体积相同而重量不等的物体。
学前儿童(在蒙住眼晴情况下)手的触摸运动的特点随年龄而变化:3~4岁的触摸动作还跟玩弄物体不大能分开;4~5岁,也不能较好地进行探索性的触摸活动;6~7岁才出现细微的触摸动作。
以上特点与4~5岁儿童小关节(指、腕)活动的进步不显著有关。
触摸觉和视觉的联合,对儿童认识物体具有特殊意义,但在学前期的不同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特点:年龄最小者只是对物体匆匆地看一眼,就力图尽快用手抓住并开始玩弄起来;年龄较大者则通常在实际动作之前,要用眼睛相当仔细地观察物体。
学龄初期儿童的触觉、运动觉定位优于视觉定位;视觉正常儿童的触觉定位成绩往往超过成人。
儿童感觉发展的一般特点①儿童的感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立行走和摆弄、操作、使用各种物体的动作,对于扩大视野、进一步发展各种感觉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从近距离感觉逐渐转向远距离感觉:儿童出生后,首先发展的是以肤觉、味觉为中心的近距离感觉,随后逐渐发展以视觉、听觉为中心的远距离感觉。
③从不分化到逐渐发生分化:婴幼儿常出现联觉现象(如色听),这是各种感觉未能分化的表现,随着儿童抑制功能的发展,逐渐达到各种感觉的分化。
④各种感觉从单独起作用到相互结合:儿童出生后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各种感觉去认识事物。
以后随着动作的发展,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之间建立了多种联系,产生对复合刺激的反映。
这就是儿童知觉的发生。
知觉的发展儿童知觉或认识物体的经常存在,有一个发展过程。
大约到1岁时,他们才能认识物体的常在性和永久性。
空间知觉包括对方位距离(或深度)、形状、大小等等的辨别。
它的形成首先有赖于儿童从生活经验中不断形成各种空间表象,同时也有赖于不断掌握各种表示空间关系的词。
到婴儿期末,儿童开始有了空间知觉的萌芽。
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是:3岁仅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也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的水平。
J.皮亚杰的早期实验曾发现,由于左右空间关系的相对性比较突出,7~8岁儿童掌握起来都比较困难。
朱智贤等的研究与皮亚杰的发现大体相符。
6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围绕着空间知觉的起源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E.J.吉布森和 R.D.沃克根据所谓“视崖”实验,认为儿童刚会爬或在会爬以前就会辨别深度(见彩图)。
R.L.范兹等人关于儿童早期形状辨别的研究表明,出生不久的儿童已能对不同图形作出不同反应。
如注视时间和心律变化不同及微笑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偏好,即对复杂图形的注视更甚于对简单图形(如对有条纹的注视时间比无条纹的长,对立体的注视时间比平面的长等等),特别是更愿注视人面图形。
甚至发现出生后 7天的孩子就可以区别曲线和直线。
关于儿童的大小辨别,其正确性依图形的形态而异:在幼儿期,辨别正圆、正方、等边三角形的大小比较容易;辨别椭圆、长方形、菱形、五角形的大小比较困难。
关于学前儿童感知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先后问题,有过不同意见:一种认为 5岁前主要感色,而对形状的知觉模糊;另一种则认为形状在学前儿童感知物体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关于儿童感知物体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也有不同主张。
有的强调整体的支配性,有的强调部分的特殊作用。
还有的则认为既要依靠整体,也要依靠部分,即对不熟悉的物体主要依据个别的偶然特征去感知;而对所熟悉并能理解的物体则能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关于恒常性,皮亚杰指出:大小和形状恒常性在儿童头一年的下半年以一种近似性的形式出现,直到10~12岁或者甚至更晚时期才逐渐趋于完善。
至于大小的“超常性”或对远距离物体高度的过高估计,是在8岁或9岁时出现,在成人中普遍存在。
另一些研究却表明:早在儿童出生后的上半年(第3个月或更早),大小与形状恒常性实际上就已出现了。
至于大小的“超常性”,在2岁儿童身上也有发现。
关于错觉,可分为由被事物表面所吸引而产生的"初次性错觉"和由知觉活动过程中过度地订正而产生的"二次性错觉"。
对于4~15岁儿童来说,前者随年龄发展逐渐减少,后者却有随年龄发展而增长的趋势。
时间知觉是儿童通过与其生活关系密切并重复发生的实际活动逐渐形成的。
婴儿末期,儿童开始有了时间知觉的萌芽。
由于时间关系比较抽象,不如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所以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即欠准确,也不稳定,7岁前不会使用时间标尺;各年龄组再现短时距(3秒、5秒)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15秒、30秒)提前多于错后;一般容易将时间与空间混淆,而不考虑速度。
学龄初期儿童首先掌握的是与他们生活常规有关的时间单位,但对这些时间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还常带有直观性和表面性;少年儿童在短时间间隔(2~5秒)的反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一信号系统,而在知觉大间隔(5~60秒)时,则让位给第二信号系统。
儿童知觉发展的理论婴幼儿往往不能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
随着年龄增长,在教育影响下,生活经验不断丰富以及言语系统的发展,儿童逐渐能使自己的知觉过程服从于成人的词的指示。
以后还能用自己的词来调节自己的知觉,使知觉成为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的过程。
3~6岁儿童观察图形时眼动轨迹的变化,反映出学前儿童知觉过程中目的方向性和有意性的发展趋势。
在儿童知觉发展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相互对立的观点。
生成论者认为人的知觉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
他们有的把儿童知觉发展看成命定的“内部成熟”的过程。
如A.比奈把儿童知觉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W.斯特恩分为 4个阶段。
有的则主张有一个预先成立的机构在生命的最初就起作用。
如吉布森提出深度知觉是先天结构中就有的,视觉和运动觉先天就有相互补充和校正的功能,认为动物和人所感觉到的不是什么所谓的深度,而是环境表面的某种布局再加上个体自己相应于这种布局的运动。
经验论者则主张人的知觉是每个人从经验中习得的。
他们有的以儿童知觉中冗余信息量随年龄发展而增多作根据;有的以动物(猴、猫)的视觉和运动觉配合要靠后天学习为旁证。
A.B.扎波罗热茨等人则特别强调掌握社会感觉经验在儿童感知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儿童感知活动不是独自发展的,而是在掌握感觉标准的系统(人类用一定方式划分出来的物体属性的分散的和相互联系着的样品:颜色光谱、几何形状、音乐、语音等系统)的过程中,在实践和学习的影响下进行的,因而掌握各种感觉标准,对学前儿童知觉发展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