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1.操作前,要选择适合穴位贴敷治疗的病种,安排合适的药物,并根据不同的病情安排好多组穴位以供贴敷时轮换使用。
2.先将选好的药物加工成细末,榨好姜汁,二者以10g︰10ml的比例,混和调成较稠干膏状,置于冰箱内冷藏保存备用或当天调配使用。
3.贴药前,先将调制好的膏状药再做成直径1—1.5mm的药饼,放置在直径约50—60mm大小的胶布中央备贴。
4.贴药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配伍好的穴位,患者以坐姿为主,进行贴药。
穴位处有皮损、皮疹、溃疡者禁用。
5.一次贴药选用5—6个穴位,最多不超过10个穴。
贴药时间:14岁以下小儿约贴1—2小时左右,成人约贴2—3小时左右,少数人反应较迟缓者,可贴4小时以上,一般不超过6小时。
6.穴位贴敷疗法常年可以应用,一般多在三伏
天和三九天时,针对一些寒性病、反复发作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进行群集性贴药,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又称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7.局部有过敏现象(皮肤瘙痒、皮疹、发热过甚、疼痛等),立即停止敷药;若贴药后出现水泡,也无须惊慌,可按烧伤处理。
出现小水泡,外搽龙胆紫药水即可;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使之瘪后,再外敷无菌敷料即可。
或按烫伤应急预案处理。
8.小儿皮肤娇嫩,故三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贴药;孕妇(尤其是早孕者)不宜使用,防止坠胎或早产。
9.敷药后,要固定好,防止脱落,导致敷药时间不够,影响疗效。
贴药期间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防止出汗后,使药物脱落,影响疗效。
10.贴药当天禁食海鲜、冷饮、辛辣食物、肥肉等油腻食品。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药贴: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符合规范的药贴,优先使用可促进药物透皮的药贴和溶媒,如透气胶贴和透皮剂等;透气胶贴现用现拆,溶媒现用现抽。
2.制备药粉: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中药材,经粉碎处理制成药粉。
药材要地道,药粉要够细,从而确保疗效。
3.制作溶媒:溶媒用于调和药粉、促进透皮。
多用生姜汁或醋作为溶媒,一般认为寒证使用姜汁,热证使用醋。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贴都自带薄荷之类的溶媒,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
4.调和药剂:将贴敷药物按照剂量配好放入药碗,加入适量溶媒调和粘稠,注意不要太稀,亦不可太干,以利于湿润皮肤和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为度。
调完一穴药物后将药碗清洁干净再调其他药物,以免造成不同穴位用药的相互掺杂。
5.清洁皮肤:贴敷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晾干后再行贴敷。
一则清除油渍污垢利于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二则防止皮肤起泡溃破后感染。
6.固定药贴:将调好的药剂放于药贴中央,先固定一端,再适当拉紧另一端,慢慢排净贴下空气,贴敷紧密平整。
天突穴、下颌下等个别不宜固定的位置可以适当剪制药贴以利于固定,皮肤汗多或多动易掉者可加胶布固定。
7.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不易吸收或刺激性较小的药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药剂中含冰片、细辛、白芥子、木香、元胡、芒硝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贴敷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槐荫时中堂中医诊所。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中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的内容包含中医穴位贴敷的术语与定义、贴敷前的准备、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贴敷特殊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措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赋予药物适当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贴敷前准备4.1贴敷药物的选择贴敷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原则,按照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之规定,药物的剂量应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的外用剂量之规定,每个穴位贴敷的药物一般为1-3种。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应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孕妇,禁用影响胚胎发育及容易导致流产的药物;对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影响哺乳的药物。
基层常见病症贴敷药物推荐,见资料性附录A。
4.2贴敷药剂的制备4.2.1制备过程应在清洁、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或在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药剂的中药材应注重质量。
4.2.2将药物研末成细粉(建议80目以上),密封储存备用。
4.2.3将药粉与助透剂或赋形剂(水、姜汁、醋、黄酒、药液等)充分混合。
当使用姜汁作为助透剂时,姜汁与水的调配比例:成人为1:1,儿童为1:2。
4.2.4将混合好的药剂放在纱布上或胶贴上备用。
4.2.5贴敷药剂宜在药物使用的当日制备,如需要提前制备,制备好的药剂需密封放冰箱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时应提前取出并放置常温备用。
药剂宜尽快使用,若其外观或气味发生改变应弃用。
三九贴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规范三九贴和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来治疗寒邪侵袭或是湿气滞留引起的疾病。
这两种贴敷的方法在临床上都非常常见,但是在进行三九贴和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三九贴穴位常选在胸腹等大面积穴位,如中脘、关元等;三伏贴穴位则常选在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的经络上,如合谷、足三里等。
2.贴敷材料准备:准备好三九贴或三伏贴所需的材料,如贴敷布、药粉等。
贴敷布应选用透气性好、柔软舒适的材料,药粉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有效的中药成分。
3.洁净环境:进行贴敷服务前,要确保贴敷的环境整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和二次感染的发生。
需要做好手部和工具的消毒工作。
二、操作流程:1.了解患者情况:在贴敷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身体状况等,确保安全可行。
2.清洁穴位:将贴敷部位清洁干净,使用无菌酒精或适当的清洁液擦拭,清除污物和皮脂。
3.施敷药物: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药方,将合适的药粉均匀地撒于贴敷布上,药量适中,不宜过多。
4.敷贴穴位:将装有药粉的贴敷布轻轻贴在经络穴位上,要确保贴敷布与皮肤完全接触密封,避免空气进入。
5.固定贴敷: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或绷带固定贴敷布,保证贴敷的稳定持久。
6.监测病情:进行贴敷后,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7.拆除贴敷:一般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左右,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
拆除贴敷时要轻柔,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多的刺激。
三、注意事项:1.患者适应症:三九贴和三伏贴是针对特定病症而设计的疗法,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需要特别注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禁忌症:对于有器质性疾病或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如恶性肿瘤、器官功能衰竭等,禁止使用三九贴和三伏贴。
3.质量保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和贴敷材料,确保贴敷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一、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确认贴敷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结果,确定需要贴敷的穴位。
清洁皮肤: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洁贴敷区域的皮肤,确保皮肤表面干净。
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如医用胶布、穴位贴等。
2.贴敷操作:找准穴位:使用解剖知识和准确的位置描述找到目标穴位。
轻轻按压:用手指轻轻按压穴位,以帮助放松组织和增加敏感度。
进行贴敷:将贴敷材料贴在穴位上,确保贴敷牢固但不过紧。
固定贴敷: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贴敷材料,以防止脱落或移动。
检查舒适度:询问患者是否感觉舒适,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贴敷完成:注意观察:在贴敷过程中和之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适情况。
记录信息:记录贴敷穴位、贴敷材料、贴敷时间等相关信息。
给予指导:向患者说明贴敷之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适反应。
二、评分标准在穴位贴敷操作中,可根据以下评分标准对操作的质量进行评估:1.穴位定位准确性:根据解剖知识和位置描述,准确找到目标穴位。
2.贴敷技巧熟练度:操作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和技巧水平。
3.贴敷牢固性:贴敷材料固定程度,确保贴敷牢固但不过紧。
4.卫生操作规范性:操作过程中的卫生规范和清洁程度。
5.患者舒适度:根据患者感觉和反馈,评估贴敷过程是否舒适。
评分标准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五分制或十分制来进行评估,并记录评分结果。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贴敷操作的参考,以提高操作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关于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的文档内容。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辅助,请随时告知。
08、穴位贴敷治疗的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主要有: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适应症】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注意事项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
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外科的相、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二、禁忌症皮肤过敏者三、准备工作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 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四、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操作方法:
贴敷前,用酒精棉球将局部擦净。
确认包装无破损后,打开包装,取出穴位贴敷治疗贴,将贴剂的隔离膜撕去,以钢珠对准相应穴位敏感点贴压,1片/穴、天。
适应症: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膝骨性关节炎、肩周炎。
禁忌症:
1、孕妇,皮肤溃烂处禁用。
2、糖尿病、高热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
1、仅限一次使用,用后销毁。
2、叮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3、无粘性、包装破损或过有效期禁止使用。
4、夏季多汗,宜勤换。
5、敷贴后如有过敏等不适,应停止敷贴。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进程请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大概在本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接纳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历和地域的特性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分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纵的治疗体位为好。
4)环境:应挑选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洗濯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适应症】
我科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老年人各类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
2、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辅助治疗。
4、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的辅助治疗。
5、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物准备】
自粘性无菌敷料、75%乙醇、药物(失眠外贴膏、眩晕外贴膏、高血压外贴膏、慢性咳喘外贴膏,均由我院药物研发中心制作。
)
【操作程序】
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6、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颜面部慎用。
3、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4、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6、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7、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