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53.00 KB
- 文档页数:4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时维护生态平衡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选择题1 . 据报载: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类灭绝,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天敌增多B.自然灾害频繁C.动物病害D.人类活动2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蛙的选择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C.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D.水稻经过人工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3 . 下列选项中,()不会在食物链中出现。
A.蔷薇B.老鼠C.鸟巢4 . 下列做法中,()不能减轻空气污染。
A.植树造林B.建废水处理池C.建火力发电站D.改进燃料5 . 动物通过呼吸获取,维持身体的需要。
()A.二氧化碳B.氧气C.一氧化碳二、填空题6 . ________是我们健康成长不能少的养分,营养要全面合理。
7 . 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____结构。
8 . 黑种人主要居住在____________;白种人主要居住在____________;黄种人主要居住在____________东部。
三、判断题9 . 池塘里的生物形成各种各样的食物链,保持着池塘生态平衡。
(______)10 . 珍稀动物、濒危动物、一级动物要保护,其余动物可以自由猎杀。
(_________)11 . 蓝色农业就是蓝色植物。
(______)四、简答题12 . 人对大自然有哪些破坏?五、综合题“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危害在泥沙”。
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向下游的输沙量达16亿吨。
由于该区气候干早,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加之长期以来乱垦溢伐等人为的破坏,导致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而1500多年前的黄河中游也曾“临广泽而带清流”,森林茂密,群羊塞道,动物种类繁多。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中第八课的内容。
该课除了使学生认识草原上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还要让学生认识沙尘暴的形成及明确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对生态系统平衡和沙尘暴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
整堂课的教学以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为主,至始至终课堂气氛都十分的活跃。
我还利用教室内的电视,播放了沙尘暴的视频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觉到沙尘暴对我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如讨论鹰、兔或草减少了会有什么现象,推测沙尘暴的成因,我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把握住时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本课的结束,我没有用一段很好的话来概括总结,只是草草的结束了。
我认为要是能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课标上说到:科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但是这节课都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回答,这点做得还不够好。
回顾本节课,有成功也有遗憾。
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探索,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维护生态平衡的教案【篇一:(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1.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二、草原的生态平衡: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2.设想一下:(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
(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3.生态平衡。
4.些什么。
【篇二:维护生态平衡教案陈三稿】维护生态平衡【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了解并区分概念“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
《维护生态平衡》教案明通小学魏李倩老师们好!我是明通小学的科学老师魏李倩,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校水课程之《维护生态平衡的》的教学教法。
首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教学背景:明通小学打造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氛围,贯彻并践行教育生态理论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2017年我校建成“科技生态园”,建立废水循环再利用系统,获得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同年明通小学被评为国际生态学校。
结合生态教育,结合昆明地方特色,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将“科技生态园”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化,我校以“水课程”为核心,开发了《小水滴的奇幻之旅》科普童话绘本,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既具备童话的特点,绘画的直观,又富有科学的启迪作用。
水课程中的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是明通小学生态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课程实践活动目标要求“以争创生态文明学校为契机,全面动员,在全校师生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绿色生态学校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多种创新活动,结合德育工作,环境教育工作,团队工作,各学科教学工作等,在师生中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力争在创建任务完成时,师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到100%,促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科学教学工作,肩负着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责任,因此我们结合生态教育,融合了科学教材以及学校特色,对水课程之《小水滴的奇幻之旅》科普童话绘本进行了延伸课堂的开展,从学校的生态池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扩展,让学生们加深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从而意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1、生物和非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通过观察学校池塘生态系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
3、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从学校的生态池扩展到盘龙江、滇池等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维护生态平衡》教案《维护生态平衡》教案「篇一」维护生态平衡教案篇一:维护生态平衡教案陈三稿维护生态平衡【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了解并区分概念“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
【教学难点】: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大草原,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大草原上,绿意盎然,到处都是生机,你们说说看,有哪些动物生存在这片草原上呢?预设:兔、牛、羊、老鹰、秃鹫、狼2、嗯,有如此多的动物生活在这片草原上,我们能想象它们生活得怎么样子?预设:很快乐,很自在,很和谐。
3、对,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相互关联,已经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生物群体称为了生物群落。
Ppt出示生物群落概念。
二、区分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1、它和我们之前学得那个概念比较像啊?预设:生态系统。
2、好的,我们把它也请出来,一起来区分辨认一下。
生汇报:3、那谁包括得范围更大呢?预设:生态系统。
三、生态失衡原因分析1、好的,我们继续回到这片草原,假设这里只生存了草、兔、鹰三种生物,(板书草兔鹰),它们有什么关系呢?(食物链),在自然状态下,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能鹰少了,那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兔子多了,草少了,兔子又减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又达到了平衡)同样,如果兔子少了,会怎么样?(一部分鹰因为吃不到食物,饿死了,而草得变多了,兔子的天敌少了,食物丰富,兔子逐渐增多,慢慢地,又达到了一个平衡,)是的,那时,它们三者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当中,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生态平衡。
《生物与环境》第8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法内容: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课第八课时。
一、教材分析:《维护生态平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八课的内容。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生态平衡,教学活动首先从研究草原上的鹰、兔、草的食物关系开始,接着让学生进行设想、讨论、分析,得出要想使生态平衡,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可以通过对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典型事例及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意识到环境恶化的可怕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要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维护生态平衡》是生命与环境单元的第八课,学生在通过前面的一至七课的学习后,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与食物网,同时,在经历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考察活动后,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
本课主要是探究食物关系平衡被破坏后的生态状态,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
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教学对象是一群对草原、沙漠和沙尘暴并不熟悉,也没有亲身体验的孩子,学生只是从电视上,电影上和书籍中对草原、沙漠有所了解,对沙尘暴更是知之甚少。
针对这一情况,因此,在后面对于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设计时,我是这样预设的:收集资料(主要是收集有关草原、沙漠、沙尘暴、泥石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创设情景、观察描述(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原、沙漠、沙尘暴、泥石流)—问题—分析、推理—形成共识。
这一流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时也贯穿某一教学环节。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次课程使用的是鸿合2.0的电子白板,WPS办公软件中的ppt软件。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利用ppt将课程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各种动画能够将老师要讲授的内容展示出来,在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也能够使用鸿合电子白板完美的体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章节测试题1.【答题】()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答案】沙尘暴【分析】本题考查沙尘暴的危害。
【解答】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的其他地区。
2.【答题】大量捕食青蛙带来的后果是()。
A.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B.粮食增产C.害虫增多【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大量捕食青蛙带来的后果。
【解答】青蛙是蚊子、苍蝇等害虫的天敌,大量捕食青蛙带来的后果是害虫增多。
3.【答题】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A.广东红树林保护区B.美国黄石国家公园C.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解答】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4.【答题】一些珍稀的动物正面临灭绝,保护它们的最好办法是()。
A.进行人工饲养B.把它们迁移到安全的地方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保护珍稀动物的最好办法。
【解答】一些珍稀的动物正面临灭绝,保护它们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5.【答题】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卧龙自然保护区C.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解答】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6.【答题】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变成荒山,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过度放牧破坏生态平衡C.长期旱灾,赤地千里【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的原因。
【解答】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变成荒山,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破坏生态平衡。
7.【答题】假定在一个由草、鹿、狼组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的数量将()。
A.迅速上升B.上升后下降C.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把狼杀绝,鹿的数量变化。
《维护生态平衡》评课崔红艳老师:1、王老师用很多美丽的草原图片导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学生感受草原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我们假想了草原上许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为因素,这些动物和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让学生认识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这些动植物的减少是伴随着人类的破坏而产生的。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我个人认为张老师这节课讲的很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
王立红老师:1、大量使用开放性导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如:“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有什么感受?”,“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象这样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也引起了所有学生参与讨论。
其实,参与讨论的学生越多,观点差异越大,求异思维越丰富,课堂教学也就因此而亮丽。
2、借助追问,寻求课堂交流的思维深度,使课堂的生成性更强。
科学讨论课的乏味来自课堂交流的肤浅,来自过多的相同思维。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追问,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来追寻学生的思维轨迹,来活跃课堂气氛,来制造学生求异思维的闪光点,使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这些追问,都能引起学生细节的记忆,要求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方面来思考问题。
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生动。
3、丰富的直观课件,为生成性课堂提供了基础。
草原、沙漠和沙尘暴对本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并不是很熟悉,为了让学生对草原、沙漠和沙尘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生:没见过。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生:在电视上见过。
师:那你告诉同学们,草原什么样?生:草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