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3
《豆汁记》:五味杂陈,回味悠长《豆汁记》是一部由中国作家邓一刚所著的小说,小说以北京的老字号豆汁摊为背景,通过一碗碗豆汁、一杯杯豆汁,将人、市井风情和社会风云交织在一起。
小说以其细腻的文字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这部小说以一名年轻的作家为叙事者,通过他在豆汁摊上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温情的世界。
故事中的豆汁摊主、摊贩、食客,每一个形象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厚实的人情味。
他们的生活态度、处世哲学、对待爱情和友情的态度,都让人深思和触动。
在《豆汁记》中,作者通过这个小小的豆汁摊,勾勒出了现代都市中的酸甜苦辣,以及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细腻刻画,读者不仅仅是感受到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更是在感悟着生活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
豆汁,是一种古老的饮品,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和情感。
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豆汁摊成为了人们回味往事、感怀情怀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不仅仅是享受一碗美味的豆汁,更是在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和人生的曲折。
正因为如此,《豆汁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豆汁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活、情感、人性的作品。
在《豆汁记》中,作者通过对豆汁摊上众多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不同人物在这个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
摊主老刘是一个背负着家庭压力的中年男子,他的故事既有着悲剧的色彩,又蕴含着与生活抗争的力量。
摊贩小王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的人生处在起伏不定的阶段,一边是家庭的期待,一边是内心对梦想的追求。
而食客们则是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在这个小小的豆汁摊上交汇,碰撞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火花。
在小说中,豆汁摊不仅仅是一个饮食场所,更是一个人情世故聚集的地方。
这里,摊主与摊客们之间亲切而又平等的相处方式,让人感受到了平民之间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个豆汁摊上,人们不分贵贱、不分上下,共同品味着一碗碗热腾腾的豆汁,共同分享着生活中的悲欢离合。
简评冯骥才市井小说的叙事性作者:赵湘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故事性,它始终以一种奇特的艺术笔法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小说最真实的一面。
在冯骥才的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出市井小市民最平凡又悲剧的一面,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
可以说,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这与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文将对冯骥才市井小说中的叙事性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冯骥才;市井小说;叙事性;艺术性作者简介:赵湘玥(2000.7-),女,汉族,山东青岛人,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一、市井小说的内涵及冯骥才的市井小说所谓的市井小说,是指以都市或城镇底层人物为对象,重点描写独特的市井风俗及生活的小说题材。
在市井小说里,没有宏大的史诗,只有生活中平凡的小人小事,这些最普通不过的小人物真实地诠释了生活的内涵。
总体而言,市井小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市井小说将市井小民作为重点描写对象;第二,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百态及其文化底蕴构成了小说的主体;第三,市井小说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从而让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表现力。
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都是市井小说的代表作,在他的小说中他将市井小人物作为重点描写对象,重点描写天津地域的风情和民间生活,借助于一些奇异的人和事来进行叙事,从而让小说本身变得更加具有地域气息和市井风味。
在冯骥才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天津本土最原汁原味的文化现实,这也是铸就市井小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
通过真实的叙事、深刻的反思和细致的描述,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透视到独特地域、时间下人类生存的状态。
总而言之,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他总能够将平凡的事物以一种奇特的手法和故事展现出来,从而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其较强的叙事性。
描写胡同的名家名篇
以下是一些描写胡同的名家名篇:
1.老舍的《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以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人力车夫
祥子的生活经历。
胡同是小说中重要的元素,通过祥子的视角,描绘了老北京胡同的独特风情和市民生活。
2.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
这是一篇散文,萧乾用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他记忆中老北京的小胡同,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以及他在那里度过的童年时光。
3.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这篇散文是汪曾祺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独
特见解和深入剖析,他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胡同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文化。
4.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在这篇散文中,史铁生描述了他与北京
地坛公园的深厚情感,地坛公园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也是他思考人生、感悟生活的地方。
5.陈从周的《胡同与四合院》。
这是一篇建筑学论文,陈从周从专
业的角度分析了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这些作品都是以北京胡同为主题的名篇佳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胡同生活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描写现代市井生活的书描写现代市井生活的书市井生活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城市景观、社会变革、人物塑造、历史民俗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描写现代市井生活的经典书籍:1.《钟鼓楼》——刘心武2.该书以北京为背景,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变迁和社会风俗。
作者通过对钟鼓楼周边地区的描写,展现了城市景观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通过讲述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3.《平凡的世界》——路遥4.该书以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农村社会的风俗和文化传承。
同时,通过讲述人物的经历,展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
5.《人生》——路遥6.该书以中国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描写了普通青年高加林的生活和感情经历。
作者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黄土高原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通过讲述高加林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7.《白鹿原》——陈忠实8.该书以中国关中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变迁。
作者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关中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通过讲述人物的命运变化,展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
9.《俗世奇人》——冯骥才10.该书以中国北方市井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描写,展现了北方社会的风俗和文化传承。
同时,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11.《繁花》——金宇澄12.该书以中国上海为背景,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变迁。
作者通过对上海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上海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通过讲述人物的命运变化,展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
13.《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14.该书以中国河南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作者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河南农村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通过讲述人物的经历,展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种⽥⽂推荐】温馨⽇常市井⼈家,好看经典!1.考官皆敌派作者:⽂理风⽂笔⽐较有保障,故事驾驭能⼒在平均⽔准之上,不过这⼀本我更喜欢看前期没有⼥主的部分,⼥主出来后感觉剧情略有点崩。
故事设定⾮常的有趣,讲述了⼀个为国“战死”的⼤将军,在侥幸⽣还后,为昔⽇战死的⼗⼆万袍泽讨⼀个“公道”的故事。
⽂章以喜写悲,以欢乐的剧情⼀点点勾勒出昔⽇战争的残酷,突出了权利和责任这⼀⽂章主旨,尤其⽂中主⾓⽥仲⼀句“当我从死⼈堆⾥爬出来时,我唯⼀想的,就是替死去的⼗⼆万兄弟,讨⼀个公道!如今,他做到了。
”让⼈为之落泪。
2.重回初三作者:多⽊⽊多如果,⼈⽣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所以,重回初三,回到最初的那个时刻,⼀切通过努⼒和奋⽃都还来得及改变的时刻,是作者编织出来给成年⼈看的⼀场美梦。
这场梦,并⾮像众多的重⽣⽂那般,从⼥主风华正茂⼈⽣的岔路⼝开始写,配合着鲜明喜⼈的男主⾓,剧情激荡爱情美满⼈⽣巅峰,反⽽是直接将⼥主扔回了初三。
你以为回到初三很美好吗?在我看来,回到⼤学以前的⽣活,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下的学⽣,那都是⽆尽的悲催和苦楚啊。
所以这篇⽂简直是重⽣⽂中的⼀股清流!3.嫁给鳏夫作者:⼀鸟嘤鸣熬夜看完的⼀本种⽥⽂!不穿越不重⽣,就是瓷乡⾥普通的姑娘阿薇嫁给鳏夫,婚后⽇久⽣情的居家⽇常!有⾁,强调,有⾁,⽽且是特别萌特别搞笑的⾁!阿薇的⽗母早亡,留下⽼迈的爷爷和年幼的弟弟,拖成了⼤龄未婚姑娘,表哥有⼼想娶奈何舅舅舅妈⼈品有瑕想攀⾼枝。
在范⾠轩家中下⼈曲嬷嬷的撮合下,阿薇嫁给早就暗⽣情愫,明显与乡下⼈不⼤⼀样的范⾠轩。
开始时范⾠轩⽆⼼再娶,后⾯在相处中为阿薇所动,有过⼀些⼩误会⼩⽭盾,后⾯算是互相倾⼼。
范⾠轩早年的那桩婚事真相也浮现出来,原来那位妻⼦并不是死了,⽽是跟着别⼈跑了。
⽽瓷乡被竭泽⽽渔的命运,也因为范⾠轩的策划,得以终结。
苦命⼈和苦命⼈相惜,从此恩爱幸福的故事!4.满庭芳作者:多⽊⽊多年近三⼗的杜梅⼀觉醒来发现⾃⼰变成了古代地主家年仅六岁的⼥⼉杜⼆姐,还有⼀个⼤很多纳妾⽣⼦的未婚夫!⼀句话,这就是⼀篇写地主家⾥的家长⾥短庶嫡争⽃的穿越种⽥⽂,很饱满,很精彩,很温暖,也很现实,写尽⼈⽣百态。
再现市井风情的画卷)))析评5细雪6徐琼谷崎润一郎(1886)1965)是20世纪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认为浸透着日本文学的特色。
在文学创作中,谷崎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既对美的探求,这种探求主要来自对审美体验的描写,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身体感官来体验美的感觉,因而谷崎在日本文学史上被称为唯美派作家。
谷崎曾于1918年、1926年两次到中国旅行,并结识了郭沫若、欧阳玉倩、田汉等中国文艺界人士,他还根据旅行体验发表了5苏州纪行65秦淮之夜65上海交游记6等有关中国的作品。
他生前曾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顾问。
5细雪6是谷崎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最早连载于1943年3月的5中央公论6杂志上,但3个月后,当时的日本军方政府认为战争时期不适合登载这种风花雪月的东西,连载被迫取消。
这时,谷崎开始进行5源氏物语6的现代文翻译工作。
但同时,也没有放弃5细雪6,在刊载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5细雪6的写作。
1946年5细雪6的上卷完成,1947年完成中卷和下卷。
谷崎原本一直在东京生活,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一家从东京移居到京都。
所以,5细雪6对两个地区不同的生活习俗都有所展现。
5细雪6中的人物生活场景既有关东地区(东京一带)也有关西地区(京都和大阪一带)。
小说5细雪6描写的是1936年至1941年间住在日本阪神地区(大阪和神户)一家大户人家的生活。
蒔岡家有四姐妹,大姐鹤子是一家之长,但因为能力有限,并没有什么威信。
二姐幸子做事比较利落果断,在家里起着老大的作用,老三雪子和老四妙子遇事都找幸子拿主意。
雪子温柔美丽,性格有些优柔寡断,已经30岁了还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
老四妙子思想新潮,喜欢做洋娃娃,自己单独在外面住。
故事基本围绕雪子的五次相亲展开,但对姐妹四人的生活都有均等的描述。
鹤子的孩子很多,每日忙于家务,后来随丈夫转到东京生活。
幸子是在蒔岡家全盛时期长大的,很会享受生活。
雪子是传统的日本女性,很会照顾人,大姐夫、二姐夫及周围的朋友不断为雪子牵线搭桥,但最后总是没有结果。
市井风俗小说的名词解释市井风俗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流派,它以市井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
这种小说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多样性和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市井风俗小说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
这些小说以生活为素材,力求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聚会娱乐等方面。
通过描述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市井风俗小说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另一个特点是细腻的描写。
市井风俗小说注重对细节的描绘,通过翔实的描写和精确的语言,展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这些细节包括人物的衣着打扮、物品的摆设、食物的制作等。
这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画面。
市井风俗小说还以幽默和讽刺著称。
这些小说通过夸张和讽刺手法,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们的愚昧。
通过幽默和讽刺,这些小说不仅娱乐读者,也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市井风俗小说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这种小说流派输出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民生活的宝贵资料。
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的弊端和人们的困境。
通过阅读这些小说,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在市井风俗小说中,有许多值得一提的经典作品。
例如《红楼梦》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名著,通过对贵族家庭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情况和人们的真实感受。
《水浒传》则以武林江湖为背景,讲述了108位英雄豪杰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还有《西游记》以及《金瓶梅》等等,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市井风俗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窗口。
它不仅提供了娱乐,也启迪着我们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小说的研究和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民的心理状态。
同时,这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从《大淖记事》看汪曾祺文学风俗画中的市井风情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作品擅于通过细致描绘日常生活图景,即“风俗画”来营造温馨的古风。
汪曾祺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是叙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苏高邮地区,带有强烈的“地域主义”,着重于表现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但他并不是激进的地域主义者,也未曾完全依靠地域性,而是通过地域来表现一种现代的美学思想,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汪式风俗画”,尤以《大淖记事》、《故里三陈》、《受戒》等作品为代表。
《大淖记事》的故事灵感来自于汪曾祺童年所闻的真实事件,底层劳动人民朴实的情与爱带给幼小的他极大的心灵触动。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点向往是朦胧的,但也是强烈的”。
他以孩童的眼光观察高邮小城的人与事,用一颗童心记录下平淡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童年的这些所见所感,都成为了汪曾祺后来写作的重要素材。
“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
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
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
这些平常可见的生活图景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成为独属于他的市井记忆,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沉淀后描绘成一幅幅朴素动人的风俗画。
《大淖记事》中不乏对风俗画的描绘,例如挑夫们过年赌钱的细节,锡匠打锡器的过程,甚至是女挑夫们的行为打扮都描绘得细致具体,但汪曾祺并不为写风俗而写风俗,他描绘这些图景都是为接下来的故事做铺垫。
引出男主人公锡匠十一子与女主人公挑夫的女儿巧云的故事,而小说一开始对大淖风俗人情的描绘,也为故事发展提供了合理性。
大淖的南岸住着社会最底层的人,或是小生意人,或是锡匠,或是挑夫。
他们的生活极为简单朴素,除了吃饭就是为生计奔波,偶尔有些娱乐活动。
但他们又不完全是我们认知中那种贫苦的底层人民,汪曾祺没有刻意去表现他们生活的清贫,反而着力于描绘生意人贩卖的各种吃食,挑夫们过年如何打牌取乐,锡匠如何打拳唱戏,女挑夫们如何风情万种。
民俗风情小说的内容与特点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大量描写市井风俗的小说,被称为民俗风情小说。
它指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习俗风尚、礼节人情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
其主要内容与特点有:
(1)在民俗风情小说中,习俗风尚、礼节人情不再作为一种背景而存在,而是与小说人物形成整体,形成一个有意味的存在,并作为一种文化,成为小说的描写主体。
如汪曾祺的《受戒》,故事发生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荸荠庵当地的风俗。
明海的家乡出和尚是传统,农家子弟无依无靠,出家是他们的一条谋生之路,而这里的和尚是可以喝酒、吃肉、娶老婆的,这种风俗具有独特性,而若是没有这个风俗,也就不可能发生整个故事。
可见,小说中风俗和民情是和人物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的。
(2)民俗风情小说中的人物多为普通的市井小人物,他们一辈子平平淡谈没有大作为,但是他们具有真挚的感情和善良的秉性和知足常乐的心态。
如邓友梅的《烟壶》中的乌世保在家道衰落后,把“古月轩”的绝技传给了聂小轩,并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3)民俗风情小说常常描写那些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带有侠义的民间色彩。
如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中描写的少女巧云与小锡匠十一子的爱情,两人最终走到一起,除了他们自身的忠贞不渝外,身边人们疾恶如仇也是不可或缺的。
刘绍堂的《蒲柳人家》,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中穿插着劫富济贫的传统美德,透出燕赵的侠义之风。
市井风情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主要内容':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历史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2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这类人物的出现表征着“文学造神时代”的终结,平常人、平常事成为新写实文学的主角,适应了大众的文学口味。
作家从容不迫地叙述着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并将其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并提升至本体性地位,对于文学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3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
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
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
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第15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15.1复习笔记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一)80年代文学的发展1.以建构现代审美原则为宗旨的“文学的启蒙”传统崛起;2.文学的审美精神愈显多样化,作家提出“民族文化”的审美概念。
(二)80年代文学创作的类型1.乡土小说以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等为代表。
2.市井小说以邓友梅的《烟壶》、《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为代表。
3.民俗风情小说以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为代表。
4.西部文学以周涛、昌耀的文学创作为代表。
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一)作品概述《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80年代民俗风情小说的代表作。
(二)主题意蕴以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纯洁、朴素的爱情为主线,赞美了江南水乡的风俗美、人性美,表达了作者“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三)艺术特色1.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2.随意漫谈、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3.小说塑造的空间是诗意的,充满梦幻色彩;4.善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纯朴的民俗;5.笔调不失甜俗,清雅之中略有苦味;6.语言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之中自有法度。
三、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烟壶》(一)作品概述《烟壶》是邓友梅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80年代市井小说的代表作。
(二)主题意蕴1.揭露了市井世界中人民和时代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市井文化中的高尚与卑鄙、狡诈与善良,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时代忧思;2.讽刺了“奴性”与“自大”的心理状态,批判了没落封建文化和半殖民文化的生活风气。
(三)艺术特色1.采取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2.情节性强,以全知的视角讲述故事;3.小说充满市井细民的趣味;4.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的白描出发来刻画人物形象;5.善于运用插叙、章回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技巧;6.善于运用类似于相声与评书中“抖包袱”式的悬念制造。
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喜”剧美学品格[来源:本站 | 时间:2008-07-29 | 文章点击:7| 评论:0条| 字体:大中小]摘要: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
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
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
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
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
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关键词: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美学品格中图分类号:1207.425 献标识码:A 作为审美类型的喜剧性,是同悲剧性相对应的。
如果说对苦难和不幸的深刻体验导致了悲剧艺术诞生的话,那么喜剧艺术则是对苦难和不幸的轻松超越。
喜剧艺术、喜剧精神崇尚的正是自由、快意的游戏化生存状态。
我们看到,当正统文化中由于种种原因把喜剧精神抹杀的时候,俗文化中却表现出对苦难生活的超越,对生命欢乐的尽情享乐的浓郁的喜剧精神。
与此相应,中国俗文学也一直高扬着浓郁的喜剧精神,这在市井风情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笑乐中将人生的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是市民小说喜剧民间性的又一突出表现。
喜剧总是底层的艺术。
底层,意味着在社会中位于弱势群体的位置,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对象,无力与上层的强大势力相抗衡,但他们同样要取得生存的权利,至少在心理上求得一种平衡,一种优越感,于是喜剧艺术就出现了。
“喜剧的出发点是可以使悲剧荡然无存的那种绝对的和解,是不为外物所动的绝对的自信和快活”“表现了自我保护的生命力节奏”,这种“和解”、“自我保护”正是喜剧艺术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任何人在社会中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都难免有孤立无助的时候,喜剧艺术中的笑乐则使人摆脱这种窘境,从而获得自信和优越感,这使得喜剧艺术具备了人类共通的情感。
笑乐精神,正表现了人类情感中乐观的一面。
这种人生态度,贯穿在大多数市民小说当中,通过对各种恶的、假的、丑的、落后的东西的讽刺和嘲弄,市井小民得以维持他们心理的平衡。
诚然,中国小说的历史就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与喜剧色彩,它是作为高雅文学所代表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
它所嘲讽的对象不仅有严肃深沉的儒家,庄严宝像的佛教、也包括孤芳自赏的贵族化道家。
它赤裸裸地表达了市民意识的男欢女爱,即便在它的经过文人加工修饰之后的高雅版本《三言》、《二拍》中,这种民间故事的喜剧颠覆性依然非常强烈。
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了喜剧精神传统,塑造了一系列充满喜剧色彩的市井人物形象,喜剧情节,喜剧语言等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下面拟从几个方面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
一、小说人物性格面貌的“喜” 如果要在悲剧和喜剧之间作选择,老舍说:“喜剧更合我的胃口。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喜剧心态的作家。
被称为幽默大师。
他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贡献了众多具有喜剧性格的小市民形象。
老舍人情世故练达,谙熟市民文艺,善于从市井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撷取充满矛盾的事件,经过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结果,突出作品的喜剧性,《离婚》堪称经典。
在《离婚》中,张大哥总是以劝说别人不要离婚为乐事。
他“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
”他一生的事业。
是弥合裂缝,调解争端,消弭“危机”以使天下太平。
“离婚”在张大哥的辞典上,其含意已不限于一对夫妇的离异,而是意味着一切既成秩序的破坏。
张大哥为人处世,既古道热肠又圆滑混世;圆滑而不掩其热心、善良,肠虽热也决不致热到铤而走险的地步。
传统美德与市侩习气,在这一个属于市民阶层的人物形象中统一起来了。
然而,张大哥充满自信的媒人眼光并不能保证婚姻万无一失,为人处世八面玲珑,也不能保证永远平安无事,当儿子被捕、小赵敲诈、衙门解雇等一连串打击临头之际,这个“地狱中最安分的笑脸鬼”也束手无策。
小说就在这样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了张大哥这一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其讽刺锋芒也透过灰色的婚姻喜剧表层指向了以敷衍为特征的北京文化。
张大哥这类形象在老舍的形象世界中占有独特地位。
他们不仅体现着他对于封建文化的批判态度,以区别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其他作家;而且他们最为集中地体现着老舍小说的喜剧风格。
这类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及其自身性格的内在矛盾,是老舍小说喜剧性的重要源泉。
在他早期的几部作品中,这种喜剧性的形态比较单纯。
《离婚》及其以后的作品,由于他对小市民精神弱点的进一步认识和基于这一点的明确的批判主题的形成,喜剧性中更融合了悲剧成分。
他看到了包藏在那些卑微可笑的小市民的精神弱点中深刻的悲剧性,同时,从喜剧和悲剧两方面观察与表现人物,丰富了老舍作品的色调,提高了老舍小说的美学境界。
他终于找到了一种平衡:喜剧和悲剧、幽默与冷峻之间的适度安排,找到了一个理想的焊接点,把相互矛盾的艺术成分焊成一块风格统一体。
而老舍的另一小说《上任》也是饶有风趣,其主人公尤老二本是土匪出身,靠着李司令,却摇身一变成了政府公务员,被委任为稽察土匪的稽察长。
尤老二上任后公干的日子里,陡然发现其身边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人都是匪。
与这些人打交道,他心里总不得劲,最终还是被稽察对象“劝说”着卸了任,这才恢复了身心的平静。
由此上演了一出上任与卸任之间的闹剧。
尤老二患得患失的性格心理,充满喜剧性——“官”与“匪”的立场相互交替。
构成了中国现代政治的象征,完成了老舍式的独有的反讽。
二、叙事情调上的“喜” 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叙事情调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表现在既有对世俗生活的喜与从容上,也有对物质生活的喜的感受等方面,其中以汪曾祺、予且最为典型。
从作品的材料看,汪曾祺写的就是日常性的人和事的方方面面,诸如街巷村落、婚丧嫁娶、特产小吃、服饰器物,社戏曲艺,民间绝技等等,叙述笔调也是不温不火。
疾缓有节,洋溢着从容的驾驭气度。
与此相适应,汪曾祺设想了一种“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的文学图景,其显著特征是“散文化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严峻的思想”,“是抒情诗,不是史诗,它的美是阴柔美,喜剧美,作用是滋润,不是治疗”。
作家努力熟悉生活中的原型,反复沉淀。
除净火气与感伤主义。
对汪曾祺而言,生活就是个体存在的丰富性,差异性,特殊性所构成的实实在在的日常场景。
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还原为芸芸本然状态但又意趣盎然的市井百姓图。
汪曾祺写风土人情,始终怀抱着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感亲和,对民间日常生活的情趣无比挚爱。
汪曾祺戏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追求的正是民间社会韧性的欢乐,书香世家的门第以及良好的艺术训练使得以“情趣”。
“乐感”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闲游成为汪曾祺更为倾心的境界。
大概也因汪曾祺更为散淡,宽泛,平和的欣赏眼光,日常生活得以大面积进入文学视野,一花一世界,凡富情意的日常表象皆可人文。
如《岁寒三友》中的焰火节,《大淖记事》中锡匠与挑夫明朗开放的作风,《受戒》中乡镇僧人的诵经与杂耍等等,它们往往使日常生活打破沉闷格局而焕发出内在的激情与欢乐,充满“喜”气。
汪曾祺的小说就这样创造摘要: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
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
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
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
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
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关键词: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美学品格中图分类号:1207.425 献标识码:A 作为审美类型的喜剧性,是同悲剧性相对应的。
如果说对苦难和不幸的深刻体验导致了悲剧艺术诞生的话,那么喜剧艺术则是对苦难和不幸的轻松超越。
喜剧艺术、喜剧精神崇尚的正是自由、快意的游戏化生存状态。
我们看到,当正统文化中由于种种原因把喜剧精神抹杀的时候,俗文化中却表现出对苦难生活的超越,对生命欢乐的尽情享乐的浓郁的喜剧精神。
与此相应,中国俗文学也一直高扬着浓郁的喜剧精神,这在市井风情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笑乐中将人生的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是市民小说喜剧民间性的又一突出表现。
喜剧总是底层的艺术。
底层,意味着在社会中位于弱势群体的位置,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对象,无力与上层的强大势力相抗衡,但他们同样要取得生存的权利,至少在心理上求得一种平衡,一种优越感,于是喜剧艺术就出现了。
“喜剧的出发点是可以使悲剧荡然无存的那种绝对的和解,是不为外物所动的绝对的自信和快活”“表现了自我保护的生命力节奏”,这种“和解”、“自我保护”正是喜剧艺术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任何人在社会中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都难免有孤立无助的时候,喜剧艺术中的笑乐则使人摆脱这种窘境,从而获得自信和优越感,这使得喜剧艺术具备了人类共通的情感。
笑乐精神,正表现了人类情感中乐观的一面。
这种人生态度,贯穿在大多数市民小说当中,通过对各种恶的、假的、丑的、落后的东西的讽刺和嘲弄,市井小民得以维持他们心理的平衡。
诚然,中国小说的历史就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与喜剧色彩,它是作为高雅文学所代表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
它所嘲讽的对象不仅有严肃深沉的儒家,庄严宝像的佛教、也包括孤芳自赏的贵族化道家。
它赤裸裸地表达了市民意识的男欢女爱,即便在它的经过文人加工修饰之后的高雅版本《三言》、《二拍》中,这种民间故事的喜剧颠覆性依然非常强烈。
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了喜剧精神传统,塑造了一系列充满喜剧色彩的市井人物形象,喜剧情节,喜剧语言等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下面拟从几个方面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
一、小说人物性格面貌的“喜” 如果要在悲剧和喜剧之间作选择,老舍说:“喜剧更合我的胃口。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喜剧心态的作家。
被称为幽默大师。
他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贡献了众多具有喜剧性格的小市民形象。
老舍人情世故练达,谙熟市民文艺,善于从市井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撷取充满矛盾的事件,经过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结果,突出作品的喜剧性,《离婚》堪称经典。
在《离婚》中,张大哥总是以劝说别人不要离婚为乐事。
他“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
”他一生的事业。
是弥合裂缝,调解争端,消弭“危机”以使天下太平。
“离婚”在张大哥的辞典上,其含意已不限于一对夫妇的离异,而是意味着一切既成秩序的破坏。
张大哥为人处世,既古道热肠又圆滑混世;圆滑而不掩其热心、善良,肠虽热也决不致热到铤而走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