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康复治疗可分为骨折愈合期和骨折恢复期两个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骨科护理简答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骨折的急救处理原则是什么?答:骨折的急救处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损伤。
- 稳定患肢,使用夹板或固定物固定患肢,减少骨折断端的移位。
- 冷敷,减轻疼痛和肿胀。
- 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是什么?答: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炎症期:骨折后立即开始,持续约1周,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的炎症反应。
- 修复期:从骨折后1周开始,持续约6-12周,骨折端开始形成骨痂,骨痂逐渐成熟。
- 重塑期:骨折愈合后,持续数月至数年,骨痂逐渐被新的骨组织所替代,恢复到正常的骨结构。
3. 骨折患者术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答: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主要包括:- 早期活动: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 功能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范围和力量训练。
- 日常生活训练:训练患者使用辅助工具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提高自理能力。
-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4. 骨折患者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答:骨折患者饮食上应注意:- 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骨折愈合。
- 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维持骨密度。
- 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和酒精,这些物质可能影响骨折愈合。
- 保持均衡饮食,提供充足的营养以支持身体恢复。
5. 何谓骨质疏松症?其主要护理措施有哪些?答: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容易导致骨折。
主要护理措施包括:- 教育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
-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骨密度。
-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 预防跌倒,减少骨折风险。
- 定期检查骨密度,评估治疗效果。
二、答案解析以上简答题的答案解析了骨折急救、愈合过程、术后康复、饮食注意事项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护理措施,旨在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骨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骨折的康复诊疗指南1. 诊断和治疗- 骨折是骨头受到断裂或打碎的伤害。
常见的骨折类型有闭合骨折(皮肤未破裂)和开放骨折(皮肤破裂)。
- 如果怀疑骨折,应尽快就医进行诊断。
医生通常会进行物理检查、X光检查等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 骨折治疗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较轻的骨折,包括石膏固定、矫正装置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骨折,需要手术修复或植入金属板螺钉等。
2. 康复阶段- 骨折康复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康复计划和方法。
- 早期阶段:主要目标是减轻疼痛、控制肿胀、恢复功能。
常见的康复方法包括冷敷、保护性运动和物理治疗。
- 中期阶段:主要目标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
常见的康复方法包括温敷、适度活动、物理治疗和体力训练。
- 后期阶段:主要目标是恢复完全功能和预防复发。
常见的康复方法包括功能锻炼、平衡训练和逐渐增加负重。
3. 注意事项- 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按时进行康复训练。
- 避免过度活动和过度负荷,以免对骨折部位造成额外伤害。
- 注意饮食营养,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有利于骨折愈合。
-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康复过程可能需要一定时间,但重要的是坚持并相信自己能够康复。
4. 恢复时间- 骨折的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和骨折类型而异。
一般来说,轻度骨折的恢复时间约为6-8周,严重骨折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 康复期间应进行定期复查,根据医生的评估调整康复计划。
以上是骨折的康复诊疗指南,但请注意,这份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诊疗方案和康复计划还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定制化处理。
为了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的饮食可以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
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
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
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会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在此阶段,食疗可用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中期(2-4周):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饮食上由清淡转为补充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
食疗可用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
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
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
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食疗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
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加入另2味同煮粥进食。
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每1疗程后间隔3?5天,共用3?4个疗程。
骨折康复诊疗常规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李刚一.定义:骨折是指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断离。
二.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三.诊断标准:1.外伤史骨折患者都有外伤史。
外伤也是引起病理性骨折的重要因素,尽管引起骨折的暴力不大。
2.疼痛与压痛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与压痛。
3.局部肿胀骨折时骨组织或周围软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局部肿胀,有些还会出现瘀斑,血肿的部位及大小对判断骨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很有帮助。
4.畸形骨折移位大者可出现肢体畸形,这是由于骨折断端移位较大造成的。
5.功能障碍骨折后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肌肉失去骨应有的杠杆作用以及软组织,特别是合并有神经损伤时,会丧失正常功能。
6.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在检查或移动患肢时会出现异常活动及骨折断端摩擦的骨擦音,而且畸形会更加明显,这是骨折的重要表现。
7.x线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类型的可靠方法。
四.康复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骨折复位,固定后的:1.促进骨折愈合。
2.防止并发症发生。
3.早期功能恢。
五.康复评定:1.评定内容①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是否有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有无假关节,畸形愈合,有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化肌炎;②关节活动度;③肌力;④肢体长度及周径;⑤感觉功能;⑥ADL能力,对上肢骨折患者重点评定生活自理能力情况,例如穿衣,洗漱,清洁卫生,进餐,写字等。
骨折的康复治疗可分为骨折愈合期和骨折恢复期两个阶段。
一、骨折愈合期早期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增强全身抵抗力,防止全身并发症发生。
1.主动运动:是消除水肿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费最少的方法。
主动运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
伤肢近端和远端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运动轴位上的主动运动。
必要时给予助力。
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与手掌指关节屈伸运动;下肢应注意踝关节背屈运动,老年患者更应防止肩关节粘连和僵硬发生。
骨折固定部位进行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端挤压而有利于骨折愈合。
关节面骨折常遗留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为减轻障碍程度,在固定2~3周后,如有可能应每日短时取下外固定装置,在保护下进行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维持固定。
这样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利用相应关节面的研磨塑形并减少关节内的粘连。
随着骨科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关节面骨折后康复方法也有了发展。
术后立即做持续被动运动(CPM)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康复治疗。
对健肢与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
必须卧床的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应每日做床上保健操,以改善全身情况,防止褥疮、呼吸系统疾患等并发症。
2.患肢抬高:有助于肿胀消退,为了有效抬高肢体,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平面。
3.其他物理因子治疗:温热疗法、超短波疗法或低频频电或超声波治疗:可减少瘫痕巧粘连。
磁疗可使成骨再生区代谢过程加强。
温热疗法:传导热疗(如蜡疗、中药敷)、辐射热疗(如红外线、光浴)均可应用。
对软组织较薄部位的骨折(如手、足部骨折)更适合用低频磁场治疗,而深部骨折适用于超短波治疗。
此法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板内固定时禁用。
二、骨折恢复期主要是消除残存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重新训练肌肉的协调性和灵巧性,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a.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运动轴万向的主动运动,轻柔牵伸挛缩、粘连的组织。
骨折的康复训练骨折是指骨骼的断裂,通常是因为剧烈的外力作用或骨骼承受过大压力而引起的。
康复训练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适当的运动和治疗,恢复受伤骨折部位的功能和力量,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骨折康复训练方法和技巧。
I. 术后康复第一阶段术后第一阶段是骨折康复训练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标是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在这个阶段,以下几种方法可以采用:1. 被动运动通过医师或康复师的引导,进行轻柔的被动活动,以避免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移位和关节僵硬。
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减少疼痛。
2. 使用辅助工具根据需要,使用助行器、身体支撑器和石膏夹具等辅助工具,以减轻伤肢的重量负担。
这有助于减少疼痛和增强患者的行动能力。
3. 冷敷在手术后的前24至48小时内,可以进行局部冷敷,以减轻伤肢的疼痛和肿胀。
每次冷敷持续15到20分钟,每天进行3到4次。
II. 中期康复中期康复旨在逐渐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力量和稳定性。
在此阶段,以下几种康复训练方法可用:1. 活动范围练习通过进行逐渐增加的主动和被动活动,患者可以逐渐恢复骨折部位的活动范围。
这有助于减少关节僵硬和增加肌肉柔韧性。
2. 强度训练逐渐增加负荷和阻力的运动,以恢复肌肉力量和韧度。
这可以通过重复练习和使用举重器械等设备来实现。
3. 平衡和协调训练通过使用平衡板、绷带或其他辅助设备,进行平衡和协调练习,以提高患者的运动稳定性和身体控制能力。
4. 步态训练对于下肢骨折的患者,步态训练是恢复正常行走和运动的重要部分。
在康复师的指导下,逐渐过渡到从助行器到无助行器的步态,并进行相应的锻炼。
III. 后期康复后期康复旨在进一步恢复患者的功能和力量,并确保骨折部位的持久稳定。
在此阶段,以下训练方法可用:1. 功能性训练通过进行与日常生活活动相关的功能性训练,例如上楼梯、跑步等,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第二节骨折康复学习要求:1.熟悉骨折的临床特征2.掌握骨折的康复评定3.熟悉骨折的康复治疗方法一、概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在平时和战时都很常见,骨折发生后如处理不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致残率也高。
⒈骨折临床特征:①疼痛与压痛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与压痛。
②局部肿胀骨折时骨组织或周围软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局部肿胀,有些还会出现瘀斑,血肿的部位及大小对判断骨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很有帮助。
③畸形骨折移位大者可出现肢体畸形,这是由于骨折断端移位较大造成的。
如两断端重叠移位可出现短缩畸形,骨折远端由于失去正常的骨连续性在重力作用和肌肉牵拉作用下,可出现旋转畸形和成角畸形。
④功能障碍骨折后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肌肉失去骨应有的杠杆作用,特别是合并有神经损伤时,会丧失正常功能。
⑤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在检查或移动患肢时会出现异常活动及骨折断端摩擦的骨擦音,而且畸形会更加明显,这是骨折的重要表现。
⑥X线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类型的可靠方法。
⒉骨折临床处理原则:骨折临床处理的三大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这三者是有机结合、互相配合的过程,不能截然划分。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基础。
复位后需要固定,只有固定牢靠,才能保持骨折不再移位,并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因此,固定是骨折治疗的关键。
骨折治疗不仅要求愈合坚固,恢复原有解剖形态及力学性能,而且要求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所以康复治疗是患者恢复功能的保证。
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促进骨关节损伤的愈合,缩短疗程,减少粘连和避免肌肉萎缩,增进关节活动范围,促进伤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康复评定㈠评定内容1.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检查:了解是否有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有无假关节、畸形愈合,有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
2.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见本书相关章节。
3.肌力评定:见本书相关章节。
4.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骨折后,肢体的长度和周径可能发生变化,测量肢体长度和周径是必要的。
骨折后的康复四肢骨折后的康复指导【康复评定】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肌力测定、肢体围径测量等。
【康复措施】(一)第一阶段:骨折经复位、固定或牵引后3天左右开始行康复治疗。
1、主动运动:限于伤肢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轴位上的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以助力。
消除水肿最有效且花费最少的方法即是主动运动,另外还可预防关节挛缩、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2、肢体抬高: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
3、在骨折复位基本稳定、肌肉组织基本愈合时,进行固定部位的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断端靠近,以利于骨愈合。
4、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在固定2-3周后,如有可能应每日短时取下固定物,作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固定。
5、对健肢与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
6、物理疗法。
(1)电疗:电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消肿、轻疼痛、减轻粘连、防止肌肉萎缩,以及促进骨愈合。
电疗包括超短波、低频脉冲磁场、微波、紫外线、中频电、氦氖激光等疗法。
(2)按摩:向心性按摩,手法应当轻柔,可缓解疼痛,消退肿胀。
按摩还可牵拉纤维组织。
(3)运动假炼:主动运动或主动助力运动,而不是被动运动或抗阻运动。
(4)热疗:红外线和蜡浴,一般在第一阶段后期,肿胀消退后应用。
(二)第二阶段:骨折愈合,固定解除后。
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1)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方向的主动运动,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每一动作重复多遍,每日练习数次。
(2)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刚去除固定的病人可先采用助力运动。
对组织挛缩、粘连严重而用助力运动与主动运动难以奏效者,可使用被动运动。
但运动方向与范围应符合解剖功能,动作应平稳、缓和,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及肌肉痉挛,不可使用暴力引起新的损伤与骨化性肌炎。
(3)关节功能牵引:对比较僵硬的关节,可加作关节功能牵引,即将受累关节近端适当固定,在其远端按需要的方向用适当重量进行牵引。
上海华东医院骨科黄东辉写在课前的话骨折的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机体功能,使患者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给家庭和社会都减轻负担和痛苦。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充分掌握骨折的康复技术及知识,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一、骨折概述(一)骨折的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中断称为骨折。
(二)骨折的原因1、直接暴力:骨的某处因暴力的直接作用而发生的骨折2、间接暴力:远处的暴力能量通过传导、杠杆作用等方式将残余的能量作用于骨骼某处而发生的骨折3、肌肉拉力:肌肉的猛烈收缩使其附着处的骨骼发生骨折4、劳损累积:骨骼的某一点因长期、反复、轻微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骨折5、病理性骨折:如肿瘤性的疾病引起骨皮质的破坏,造成局部骨折本体感觉功能训练、肌肉协调功能、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七)四肢骨折后的康复四肢骨折后的康复。
各种类型的骨折,包括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的骨折,经过妥善处理以后,均应该进行康复训练。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我们一般分为两个期来进行,一种是叫愈合期,也就是在固定期。
还有一种是在恢复期,也就是固定拆除以后,包括石膏、牵引,撤除以后,进行功能康复。
1、愈合期(固定期)骨折经复位后固定或牵引2~3天,损伤反应开始消退,肿胀与疼痛减轻时,应开始康复训练。
此期康复的基本方法是以运动疗法为主。
(1)伤肢近端与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方向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予助力。
上肢应做肩外展、外旋和掌指关节屈曲;下肢做踝背屈的主动运动。
中老年人关节更易挛缩,应特别注意。
(2)在做牵引或被夹板、石膏固定的区域,当骨折端基本稳定,无明显疼痛时,即可开始有节奏地进行肌肉等长性收缩练习,以预防或减轻废用性肌萎缩及肌腱粘连。
(3)骨折经用夹板固定后1~2周,可进行带夹板的伤区关节小幅度、无痛的主动运动,再逐步扩大活动幅度及用力程度。
但必须注意避免做与骨折移位方向一致的运动,防止骨折端重新移位。
例如,前臂骨折禁忌前臂旋转。
这些方向的运动待骨折基本愈合后,再行锻炼。
骨折的愈合一、愈合过程1.一期愈合(直接愈合):指骨折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后,骨折断端通过哈佛系统重建,直接发生连接。
无明显外骨痂形成。
X线:骨折线逐渐消失。
2..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临床多见):膜内化骨+软骨内化骨,两种成骨方式结合。
有骨痂形成。
愈合后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二期愈合,3个阶段:1.血肿炎症机化期——6~8小时开始2.原始骨痂形成期——3~6月3.骨痂改造塑形期——1~2年血肿炎症机化期,伤后6~8小时开始时间病理变化及X线表现1.血肿炎症机化期伤后6~8小时开始①血肿:断端及周围形成血肿;②炎症:血肿凝成血块,血供中断,致软组织和骨组织坏死,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③机化:血肿机化形成肉芽组织,逐渐演变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端成为纤维连接2.原始骨痂形成期成人3~6月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合成并分泌骨基质,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骨痂(内骨痂、外骨痂)。
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达到临床愈合。
X线——骨折处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3.骨痂改造塑形期1~2 年原始骨痂被板层骨所替代,使骨折部位形成坚强的骨性连。
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正常骨结构。
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不留痕迹【小结】二期愈合,3个阶段:1.血肿炎症机化期——6~8小时开始2.原始骨痂形成期——3~6月3.骨痂改造塑形期——1~2年骨折二期愈合的标准1.骨折局部无疼痛、压痛;2.骨折处无异常活动;3.X线: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指定教材已删,我们保留TANG)拆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1min,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平地连续步行3min,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无变化,骨折处无变形。
记忆技巧(TANG):1min,1kg;2星期,不变形;3min,30步。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1)年龄:新生儿股骨骨折2周可愈合,成人则需3个月或更长。
骨折的康复治疗可分为骨折愈合期和骨折恢复期两个阶段。
一、骨折愈合期早期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增强全身抵抗力,防止全身并发症发生。
1.主动运动:是消除水肿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费最少的方法。
主动运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
伤肢近端和远端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运动轴位上的主动运动。
必要时给予助力。
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与手掌指关节屈伸运动;下肢应注意踝关节背屈运动,老年患者更应防止肩关节粘连和僵硬发生。
骨折固定部位进行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端挤压而有利于骨折愈合。
关节面骨折常遗留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为减轻障碍程度,在固定2~3周后,如有可能应每日短时取下外固定装置,在保护下进行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维持固定。
这样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利用相应关节面的研磨塑形并减
少关节内的粘连。
随着骨科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关节面骨折后康复方法也有了发展。
术后立即做持续被动运动
(CPM)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康复治疗。
对健肢与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
必须卧床的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应每日做床上保健操,以改善全身情况,防止褥疮、呼吸系统疾患等并发症。
2.患肢抬高:有助于肿胀消退,为了有效抬高肢体,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
于心脏平面。
3.其他物理因子治疗:温热疗法、超短波疗法或低频频电或超声波治疗:可减少瘫痕巧粘连。
磁疗可使成骨再生区代谢过程加强。
温热疗法:传导热疗(如蜡疗、中药敷)、辐射热
疗(如红外线、光浴)均可应用。
对软组织较薄部位的骨折(如手、足部骨折)更适合用低频磁场治疗,而深部骨折适用于超短波治疗。
此法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板内固定时禁用。
二、骨折恢复期主要是消除残存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
重新训练肌肉的协调性和灵巧性,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a.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运动轴万向的主动运动,轻柔牵伸挛缩、粘连的组织。
运动时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幅度逐渐增大。
每个动作重复多遍,每日数次。
b.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刚去除外固定的患者可先采用主动助力运动,以后随着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助力。
对组织挛缩、粘连严重者可使用被动运动,如手法被动运动和关节持续被动牵引等,但被动运动方向和范围应符合解剖及生理功能。
动作应平稳、缓和、有节奏,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及肌肉痉挛为宜。
辅以一些其他物理因子的治疗,如局部紫外线照射,可促进钙质沉积与镇痛,红外线、蜡疗可作为手法治疗前的辅助治疗,可促迸血液循环柔软纤维瘫痕组织。
音频电、超声波疗法可软化瘫痕、松解粘连。
关节松动术:对僵硬的关节,可配合热疗进行手法松动。
2.恢复肌力: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以肌肉的适度疲劳为度。
开始可采用水疗、按摩、低频脉冲电刺激、被动运动等,然后以主动运动为主,亦可进行助力运动,再进行抗阻练习。
关节活动应以等长收缩练习为主,以免加重关节损伤性反应。
3.平衡练习:机体保持平衡一万面依靠感觉,另一方面还依靠运动系统和固有姿势反射的整合。
在做平衡练习中除训练者有意识地、随意地控制平衡外,还应训练下意识的平衡控制。
4.协调性练习:集中注意力,进行反复正确练习。
主要有上肢、下肢和躯干的协调性练习。
骨折早期的康复治疗是进行关节背屈运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患肢抬高、温热疗法、超短波疗法或低频磁疗,以消除肿胀,防止肌肉关节挛缩。
骨折恢复期进行主动运动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关节松动术恢复肌力,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平衡练习、协调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