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及可比性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9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新论摘要可比性是比较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需要具体限定,才能为批判比附研究找到学理依据。
是否反映文化根源的异同;是否反映类似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否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学规律,是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能否进行的三种标准。
关键词:可比性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不能成立、比较研究能不能有效进行的重要理论问题。
特别是比较文学发展到第三阶段,跨越了东西方文化体系之后,这个问题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
关于可比性,虽然学界目前已经有很多探讨,但是多数文章为对各个阶段的可比性问题的描述,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文章不多。
本文将在分析以往意见的基础之上,对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提几点新的看法。
一关于可比性问题的几种看法在国内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中,作者卢康华和孙景尧先生论及比较文学可比性问题时说,“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就会显现出来。
这是对可比性的一个初步意见,可以说认识到了可比性问题的必要性。
但是“一个范围”、“一个特定的标准”这样的说法语焉不详,对可比性并无实质性的限定。
对可比性问题,刘波先生认为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拿来比较的对象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必须有相同之处,没有类同点,就无法比较。
异类是不能相比的,木与夜不能比长短,智与粟不能比多少,因为它们是性质不同的异类;二是完全相同的事物也无需相比,差别是比较的前提,没有差别就无法进行比较,一句话,事物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和同一性,是比较的客观基础。
凡物莫不相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所以,“完全相同的事物”其实不存在,这种说法有欠严谨。
但是“异类是不能相比的”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
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与《红楼梦》在文体上就不能相比,因为一个是戏剧,一个是小说,不属于同一类。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 世纪 30 年代,繁荣于二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注重事实考据的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但这种只注重事实考据的比较文学研究在 20 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多严重的质疑。
于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以韦勒克、雷马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强调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原理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得可比性原理呈现出“众说纷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状态。
但是,对可比性原理的界定不应单从外延对其做过多的限制,而应由可比性本身出发对其内涵做出原则性解释。
即平行研究的相对性、异质性、“异”和“同”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原则。
一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以美国学派为代表,他们强调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学界对发生“类同”、“对比”和可比性的条件、提前以及范围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究竟什么可以比,什么不可比,有何规律。
“人文学科研究同自然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是需要先有一个主观的学理假设,及研究者现有一种认识观点,包括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考察、分析标准、方法和角度(也叫切入点)等的假设构想。
” 孙景尧教授认为,比较文学“更强调世界文学和总体知识视野,并将之贯串于认识理念和方法视角中去,从而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假设内容,使之自觉自由地进行跨国界、跨语言界和学科界的相互参照和研究探索”[1]P125.因此,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彼此关系和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1]P127,而平行研究“在研究其异同与探求其原因规律时就更注重关系的可比性,也就是说,对平行研究的文学对象,要确立一定的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其问题,以获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相应新识,或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相存相衬新见。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所隐含的潜在可能性或研究成果所达到水平的一个程度量,是界定比较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尺度.这种尺度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性质,并因时代的变迁、学派的不同而有所变动.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是在进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为实现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和确保研究成果的可比性水准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二、三、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其繁荣则是在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四、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是研究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如文学与诸种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的关系,文学与诸种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把一国的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的文学作比较的研究,以及把文学与其他表现方式作比较的研究。
如此,照任麦的看法,比较文学有二范畴。
其一是诸国文学间的比较研究,其二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美国派是承认这二范畴,但法国派仅承认第一范畴虽感兴趣,然却反对把第二范畴归入比较文学。
最大理由是:第一范畴与第二范畴的研究是截然不同的,没有什么有力的逻辑把两者连为一体而置于一名目下。
后者的研究,与其名之为比较文学,倒不如名之为比较艺术或和科际的比较研究。
把两者分开,才能眉目地见出比较文学的特质,才能使比较文学在大学院中成为一界定清晰富有尊严的学科,而非混杂不清的。
就比较文学的二大范畴而言,笔者是服膺于法国派。
比较文学有法国学派,有美国学派。
法国学派重影响研究:1歌德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西方是怎么发现和接受Dostoevski的,中国诗歌对日本和歌的影响如何,Whitman对郭沫若,英国浪漫派对徐志摩,法国象征派对戴望舒,或者T.S.Eliot等英国现代派对三十年代诗人的影响。
这个学派重事实源流,寻求各国文学间的相互联系。
影响研究务实,平行研究务虚。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摘要】朱光潜先生以其敏锐的艺术审美眼光,加之诗歌、绘画、音乐方面的良好修养,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本文拟以他的一篇文章《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关键词】中西诗情趣比较诗学平行研究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朱光潜先生研究诗学里一主题论文,主要针对中西诗题材中关于“情趣”的平行比较,平行研究是比较诗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朱先生通过严谨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鞭辟入里地论述,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中西诗中最普遍存在的三大题材即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为主体架构,具体深入到诗中的情理上,阐明中西两大不同文化领域的诗学同点和异点,直观简洁,层次分明,具有启发性意义。
本文将以这篇主题论文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一、审美比较的特点总的来说,朱光潜先生对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主要运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文章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次分明,可比性突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准确地支出不同体系下诗作的联系和区别。
平行研究里有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一、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三、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里可以清晰看到:以“题材”的连类类同为框架,具体的内容里则以对比式的分析归纳,突出中西诗的异质性。
第二,朱光潜先生列举了许多中西诗的具体诗学例子与现象,并用多种实例详细陈述中西文学现象的同或异,很少用孤证说明问题。
比较文学——Crystal Lee1.文学包括文学创作(形象思维作家)和文学研究,文学研究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填空】2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上属于比较文学,不在于这篇文章这部著作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二字而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反之,在命题和内容上频繁使用比较二字的文章和著作,很可能是文学比较。
【判断】3.判断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也不在于他是否在西方欧美或东方中国的名牌大学获取过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博士后身份,关键在于他所撰写的文章与著作。
【判断】4.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名解】5.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名解】6.世界文学:总和说: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声誉说: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品的总称。
7.总体文学:文学理论的别称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名解,填空,判断】8.比较主义的学术思潮从19世纪初开始。
直到19世纪末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1816年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第一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词<比较文学教程>英法意等几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填空】10.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是在1886年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11.影响研究和法国学派【重点】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法国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研究对象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输出者传递者接受者)1)流传学定义:就是以放送者为研究的起点, 以接受者为研究的终点, 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 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等在国外的成就, 声誉, 反响等被接受的情况.【名解】2)渊源学定义: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作家, 作品所受的外来影响, 分析它们在主题题材思想风格技巧等方面的来源.渊源学研究方法: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 分析和论证, 研究方式近乎于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 极其重视资料的可靠性和论证的严密逻辑.流传学和渊源学的根本区别: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 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 其终点是明确的, 但是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 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 是需要研究者给以考证和追溯的【简单】研究对象: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和影响输出者传递者接受者属于文学史的分支国际文学关系史。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复习1、可比性:指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
主要包括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2、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中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P60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技巧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主题或题材的影响,框范的影响,理论思潮的影响。
流传学研究的模式:直线式影响、辐射式影响、焦点式影响、交叉式影响。
3、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P74渊源学研究的特征:它是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
4、媒介学: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和文字资料媒介。
P865、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P986、文学误读:“误读”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
本来是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P1047、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基础题: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开放性: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宽泛的内容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3、可比性关系:事实联系(影响研究)、价值关系(平行研究)、交叉关系(跨学科研究)4、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表达了各民族文学互相接近、交流的愿望,憧憬有朝一日个民族文学会结合一个统一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世界文学”观念对早期比较文学的萌芽具有启示作用。
5、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著名论点6、1886年,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7年,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戴克斯特,里昂大学,比较文学讲座1900年,巴黎,国际性文学会议:“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7、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C70年代~20C初,发展:中心法国意大利的桑克蒂斯1871年在那不勒斯主持了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戴克斯特写了这一学科最早的一部重要论著。
8、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梵·第根,法,《比较文学论》继承并发展,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基亚9、1958年9月,北卡罗来纳大学,第二节学术讨论会,韦勒克宣读《比较文学的危机》论文,驳斥法国学派理论,阐述美国学派的观点,被看作美国学派的宣言。
(转折点)10、1979年,钱锺书《管锥篇》前四册问世,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11、影响研究三个方面:放送(起点——流传学)接受(终点——渊源学)传播(媒介——媒介学、译介学)12、平行研究:可比性——角度: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可比性又可称同类性: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文学性:文学内部或与其他领域的“异”加以对比(主要表现在民族性上);文学类同现象(“平行回现论”或“个别阶段论”)13、主题学:研究对象: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如何研究:同一(题材、母题、传说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变的历史,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这种流变与不同处理的根源。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例子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探究其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以下是一些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例子:
1. 中国古代诗歌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研究: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表现主题、描绘自然、表现情感等方面的异同,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2. 东欧文学和拉美文学的比较研究:研究东欧文学和拉美文学在描绘社会问题、表达人性的细微情感、表现政治意识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表现形式。
3. 西方女性文学和东亚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研究西方女性文学和东亚女性文学在探讨女性身份、性别意识、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异同,反思不同文化和历史条件下的女性身份建构。
4. 俄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研究俄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上的相互关照,探究不同文化和历史条件下文学创作对于生存和生命的理解。
这些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例子都体现了文学跨越不同文化、语言、历史时期的联系,拓宽了研究视野和方法论,提高了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比较文学)1.平行研究的内涵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2.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3.平行研究的领域(1)平行研究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等的比较研究。
(2)虽然不同国别、民族中的作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常常会面对同样的生存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文学主题上的相似性,通过比较这些相似,我们能够加深彼此间的沟通和了解,加深对各种生存问题的认识。
(3)题材的异同比较也是平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中外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相似的情节。
(5)性格相似、遭遇大致相同的人物形象是平行研究经常性的题目。
(6)文体也是平行比较的一个对象。
(7)从叙事手法看,中外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比较。
叙事学里有一种“跨层”叙事的手法,即小说的写作者以真人形象出现在他虚构的故事之中。
比较这种手法对理解作家的叙事态度、世界观等都有帮助。
(8)不同民族创造的相似的文学类型如诗歌、小说、戏剧、传记文学等也是平行研究的对象。
(9)思潮流派也可以进行比较。
此外,还可以对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意象、情境等进行平行研究。
4.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明确契入点,限定问题范围;(2)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辨析同异;(3)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4)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
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等。
其中雷马克在1962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者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艾德礼在196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书中更是清晰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主张。
美国学派的观点打破了法国学派的局限,是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影响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平行研究是一种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它与影响研究不同,他不强调研究的放送、流传、媒介等问题,他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同样,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也算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和跨学科研究。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研究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对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者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进行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有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主题学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主题学研究范畴主要是母题研究、情境研究和意象研究。
可比性:之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
文类学: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一方面是之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事实进行研究。
社会总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他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媒介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交流过程中起传递作用并实现文学交流的人和事物,它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个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以及因果关系的研究。
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从跨文化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进行的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地比较意识,超脱本民族的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情境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情景研究即对这些典型格局进行研究,特别似乎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到另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到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缺类研究:指一种文类在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有,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没有,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在差异较大的现象,通过对两个缺类现象的探讨、分析来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以及各自的特点。
美国比较学者约瑟夫.T.肖说:"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他还认为,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比较学者们对影响所作的界定大都是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以欧洲为例,历史上各国之间大规模的文学交流就至少有三次: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就中国文学来看,它的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如果说中国文学在古代主要更多受到印度文学影响的话,近代以来则置身于欧美文学的广泛影响之中.而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对周边民族文学的深刻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拿中国古代小说来说,唐以前的小说,像六朝的志人志怪故事,一般都是很短的,每篇只讲一个故事,从头到尾平铺直叙.但是到了唐初,却出现了像王度<古镜记>这样的小说,许多小故事由一个主要故事穿在一起.这种体裁对中国来说是陌生的.根据季羡林的考察,王度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和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等的影响.而20世纪初,中国文坛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反映争取恋爱自由,个性独立,妇女解放,反对传统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小说,如胡适的<终生大事>,鲁迅的<伤逝>,茅盾的<创造>等,这些小说在题材上均受到过挪威戏剧家易普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中国文学对周边民族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那里窥见一些.研究者发现,芥川龙之介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借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题材――<肚子春>扩展了唐人李复言的<杜子春传>,<奇遇>改编自<剪灯新话>中的<渭塘奇遇记>,<仙人>源于<聊斋志异>卷四的<鼠戏>一篇.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学间的交流和影响首先表现为一种事实上的联系.影响的产生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只有从事实出发,才能进一步探讨深入的影响.而这样的一种"影响",我们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种"模仿".实际上,任何作家在创作中都存在着模仿.模仿是作家在学习创作时的必然阶段.正是幼稚,机械的模仿导致作家在不断吸收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但是,这种模仿与被模仿,影响与被影响之间,并没有自然科学中那样单纯的因果关系.在文学研究中试图用一件作品去解释另一件作品,把它们的关系化成单纯的因果关系既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文学影响发生作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因此,完全从自然科学的因果论来解释文学间的影响是不科学的.人类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情感,心理和思维结构等等却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得反映与表现它们的文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似性.因此,所谓的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科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平行研究从一开始就比较异同,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思考,最终导出结论.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这就是说,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都可以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作平行的比较研究.如杜甫和歌德,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契诃夫和莫泊桑,高乃依和莎士比亚.平行研究通常包括了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此外还包括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自然也就包括对作家,作品的全面比较.虽然平行研究的比较范围非常的广泛,但是它并不是可以漫无边际的将不同民族的任何作品拿来比较,也不是将各种文学中任何现象毫无选择的拿来作比较.作为平行研究的对象的文学现象,往往同时相同与相异的两重关系.它们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在这种异同关系中显示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别,如一只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里,不同的氏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与类似现象.这样的重合与类似是自成系统的.通过类同研究,在毫无时空联系与接触的文学现象里,考察作家之间,作品之间,文类之间,潮流之间,流派之间的类同和亲和点,可以加深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归纳出文学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文学中的"异",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与民族个性方面.换句话说,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性上,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有自己不可移易,不可取代,不可合并的独特性格.总之,在进行平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既要善于发现明显的异同,也要留心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